弘一大師圓寂日 一個讓僧俗兩眾都敬佩的傳奇

2021-02-13 菩薩在線

出身豪門,對中國近代音樂起到開創性作用,開拓中國話劇事業,極大地推進中國近代美術行業發展的李叔同是他。

 

嚴持戒律,重振南山律宗,編撰佛教經典數十,待人宜寬、律己以嚴,念佛不忘愛國的弘一大師也是他。

 

譜曲、填詞、演戲、寫詩、篆刻、繪畫……在把每一項都玩到歷史高度的同時,李叔同收穫了一大票的粉絲、迷弟、迷妹。而這些足以讓世人捧為「XX年不遇之天才」的事跡,對於李叔同而言似乎都是「常規操作」。

 

☉弘一大師自畫像,現收藏於日本東京美術大學(圖源:網絡)

出身豪門的他,才思敏捷,年少成名,且風流倜儻。彼時的李叔同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從來不走尋常路。在文藝界聲名大噪的李叔同,突然出錢幫助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發動「戊戌變法」。看似放蕩不羈,實則是灑脫裡心懷家國。

 

李叔同,是弘一大師未出家之前的名字。當時的他是天津鹽商的公子哥,是三歲識字、六歲寫詩、八歲研讀四書五經金石書法的神童,是演藝圈的「流量擔當」,也是文學圈的後起之秀,是魯迅、鬱達夫、郭沫若等人的超級偶像,是豐子愷、劉質平等人的老師。也是經常出沒於煙花巷陌、三妻四妾的「花花公子」。

 

李叔同的生母曾鼓勵兒子「遍嘗世情」,面對母親逝世後不能其棺槨不能由正門抬入的封建殘餘,李叔同在其母的葬禮上一襲禮服、一架鋼琴,深情款款地彈奏為母親譜寫的歌曲《夢》,並嘆言「從此我的幸福時期都已過去。」

 

02 從李叔同到弘一大師

1916年,漸入不惑的李叔同忽覺這聲色犬馬的前半生,已如白駒過隙般無處可追,正如他在十五歲時寫的「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一樣。金錢、名望、愛情、才華……這些世人追求一生的東西,在李叔同眼裡已如過眼雲煙。

 

在杭州教書的日子裡,他深感自己雖然萬事具足,但卻徒增煩惱。因此在國學大師的馬一浮的浸染下,從佛法中尋求解除煩惱的辦法,最終毅然出家。

 

夢參長老曾回憶起弘一大師出家前的一些變化。

 

(李叔同)後來到兩江中學去教書的時候了,他人就漸漸變了,有點向道了,到寺廟啊。他到杭州出家之前他就先到那去打餓七,看能餓得起不。餓得起就出家,餓不起就不出家。

 

李叔同不光打完了「餓七」,還著書《斷食日誌》一部,並正式皈依為在家居士,發願終生食素。

 

1918年,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李大釗預言:社會主義旗幟一定會插遍全球;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務;徐世昌被選舉為大總統……這一年政壇、文壇如鍋中沸水不得安寧。

 

李叔同又一次不走尋常路,給這口燒的紅彤彤的鍋裡添了一壺冷水。雖然夏丐尊、柳亞子、豐子愷等一眾友人極力勸阻,但李叔同心意已決,決無轉圜的可能。

 

倓虛大師在回憶弘一大師的書裡寫道:

 一九一八年暑假天,他正在杭州兩級師範當教師,忽然要出家,誰也留不住。馬上把自己的東西完全送人,到杭州虎跑大慈寺,拜了悟老和尚為剃度師,命名演音字弘一。

03 待人以暖春 律己以寒冬

 

自古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然而出身豪門的李叔同,在成為弘一大師後,卻在佛門中以持戒勤儉傳誦至今。同時,他也完全放下了當世才子、豪門貴子的身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倓虛大師在他的書裡記錄了他出家第一天的情景。

 

原本在學校裡,聞玉是伺候他的,來到廟裡後,他馬上倒過來伺候聞玉,並且對他說:「這是我們的家,你在這裡住一天是我們廟裡的居士,我應當好好照應你。」

 

在「待人以暖春,律己以寒冬」方面,弘一大師確實做到了很高的境界。他曾經受倓虛大師邀請前往青島湛山寺講學,這期間就由夢參長老陪侍。

 

你惹著他了,他本來是該生很大氣,他不生氣,他只是不說話……第一個不吃飯,第二個不說話……他自己煩惱了,他自己壓迫,他就懺悔,不吃飯,不跟你說話,跟誰都不說話。

 

弘一大師的不吃飯、不說話並非是在跟他人慪氣,他常說「律己,宜帶秋氣;律人,須待春風」。因此,弘一大師不吃飯是在替犯錯的人懺悔,直到犯錯的人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出家後的弘一大師,開啟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人生之旅,他的魄力折服了曾經極力勸阻他出家的親友。也難怪有著近代中國「最傲嬌」女文青之稱的張愛玲會感嘆道:「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牆外,我是如此謙卑。」

 

出家後的弘一大師依然保持他的才子特質,他潛心研究律宗,最終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倓虛大師在書中略言,民國大居士徐蔚如對弘一大師最終研究律宗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曾對弘一大師說:「自古至今,出家的法師們,講經的多,講律的少;尤其近幾百年來,就沒有專門研究律的,有也不徹底。你出家後,可以專門研究律,把中國的律宗重振起來。」

 

律宗由唐代南山道宣和尚創宗,由於修持方法晦澀難懂,出家法師很少有人涉足律宗,到南宋以後幾乎無人願意觸碰,幾近失傳。可想在民國再研究律宗,其難度係數有多高。

 

然而,弘一大師用了三年時間,其間修《謝客啟》一封閉關半年,出關的同時《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面世。這不律宗著作對漢傳佛教影響甚廣,對修行人而言最能起到提綱掣領、以簡馭繁的作用,因此至今仍然廣為刊印。

 

弘一大師對律宗的研究,得益於他的智慧,更得益於他超乎常人的耐心。倓虛大師回憶弘一大師在湛山寺講學期間的故事時,就曾提到這一點。

 

頭一次上課,據他說,事前預備了整整七個小時,雖然已竟專門研究戒律二十幾年,在給人講課時,還是這麼細心,可見他對戒律是如何的慎重!

 

在湛山寺講學大半年,全寺上下都希望弘一大師能作為他們依止不離的善知識常住湛山寺,但是灑脫慣了的弘一大師不習慣青島冬天的寒冷,更不習慣穿厚厚的衣服。他離開前找倓虛大師,兩人定下五條約定

 

我知他的脾氣,向來不徇人情,要走誰也挽留不住,當時在口袋裡掏出來一個紙條,給我定了五個條件。第一:不許預備盤川錢;第二:不許準齋餞行;第三;不許派人去送;第四不許規定或詢問何時再來;第五:不許走後彼此再通信。

 

離開前,他給湛山寺聽他講課的同學沒人送了一幅「以戒為師」的小中堂,還有些人另外求字,他都一一應允,寫了有幾百份,臨了又再次開示,勸眾人念佛,離開後便了無掛礙。

 

在臨別時,彼時作為護法的夢參老和尚前去送弘一大師上船,這一情景被同行的湛山寺一火頭僧記錄了下來:

 

在和夢師將別的當兒……低聲向夢師說:「這是送給你的。」夢師喜不自勝的攜回展視,是部他老手寫的《華嚴經淨行品》……末幅有跋云:「居湛山半載,夢參法師為護法,特寫此品報之。」

 

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弘一大師於福建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作吉祥臥,安詳示寂。

 

弘一大師自寫三紙遺囑,一紙交由溫陵養老院,皆為改進養老院、尊重老人、重修遺址等請求;二紙交由妙蓮法師,囑託他為自己操辦後事,並謝絕一切弔問。

 

他請妙蓮法師為自己助念,他告知妙蓮法師:「當在此誦經之際,若見餘眼中流淚,此乃悲歡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誤會。」

☉弘一大師絕筆「悲欣交集」——見觀心(圖源:網絡)

他還交待妙蓮法師在棺槨四角放上盛滿水的碗,以防止蟲蟻嗅味而來,以免焚化時誤傷性命。

 

臨終前,弘一大師作《遺書》附錄「遺偈」致好友夏丏尊、弟子劉質平,內容如下: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與晚晴室》全文
    對於大部分僧人而言會常駐寺院,但也有一些會選擇雲遊四方,與眾生結緣。弘一大師因為個人的發心和願力,選擇了隨緣而居隨緣而行的修行狀態。大師一生或是受邀講法,或是閉關著述,或是研修參訪。可謂一念渡眾生,蓮花處處開。對於圓寂處,僧人當然應會在大限之前選定妥善之地。一般認為僧人會圓寂在自己經常活動的地方,也就是在寺院之中。
  • 弘一大師為何偏愛晚晴?
    能夠做到俗名和法號都為人熟知,在高僧大德裡應該也相當少見了。 弘一,是李叔同出家以後的號。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 弘一大師駐錫伏龍寺始末考略
    十一月十日(12月19日),大師從五磊寺移居金仙寺,有大師致劉質平信為證:「五磊寺講律事,已有金仙寺亦幻法師代為解勸,完全取消前議,脫離關係。餘昨日已移居金仙寺,即擬在此過冬。棉衣褲尺寸,俟後開寫奉上。」此時,弘一大師還沒有去伏龍寺的想法。金仙寺山門正對著廣闊的白洋湖。關於弘一大師的書籍如陳慧劍著的《弘一大師傳》、林子清編著的《弘一法師年譜》等等都只寫「白湖」兩字。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1992年成立了天津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是年,9月舉辦「海峽兩岸紀念——弘一大師圓寂50周年紀念活動」;2000年舉辦「弘一大師誕辰120周年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全國各地也紛紛建立紀念館,成立紀念機構,舉行紀念活動。臺灣弘一大師紀念學會,陳慧劍老師創辦,是一個永久性的機構,地點設在臺北羅斯福路,曾舉辦過四次「弘一大師德學研討會」。
  • 晚晴室外道晚晴——探訪弘一法師的圓寂之所
    大約在法師圓寂的半月前,他已寫好了兩封內容基本相同的告別信,一封給弟子劉質平,一封給老友夏丏尊。對此,夏丏尊曾寫過一篇《弘一大師的遺書》,記載了法師此信的原文——  丏尊居士文席:  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遷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  問餘何適,廓爾亡言。
  •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 你所不了解的大師與他的永嘉往事
    而今年正值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跨年又逢大師蒞溫駐錫100周年,有兩場將在溫州博物館舉辦的特展——「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或許能帶您從中探尋其中不易被世人所知的,關於這位大師的傳奇。
  • 257件藏品呈現弘一大師傳奇人生
    溫都訊 12月27日上午,有關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將在溫州博物館開幕,共展出257件有關弘一大師的藏品。這是溫博聯合浙江省博物館等十餘文博機構共同呈現大師傳奇的年度大展,規模盛大。1918年弘一法師出家後,從1921年到1932年,先後在溫州居住12年。
  • 經典歌曲《送別》李叔同 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送別》李叔同(弘一大師) 電影插曲版《送別》永恆的經典 李叔同(弘一大師) 純鋼琴曲版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 弘一法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 弘一法師誕辰140周年:兩大特展追溯「一生兩世三重天」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正值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兩場特展將於今天(12月27日)同時在浙江溫州博物館啟幕,展出有關弘一大師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碑帖,與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等展品共計257件,通過互為補充的兩場展覽,追溯這位大師「一生兩世三重天」的傳奇,以及與浙江溫州12年的結緣修行之路。
  • 它是天下第三泉,水質甘冽醇厚,是弘一法師出家、濟公圓寂的地方
    虎跑寺,與性空大師,濟公,以及弘一法師都有淵源。圖中是虎跑寺石刻兩隻老虎。到虎跑以後,發現許多人拎著水桶塑料壺,趕往虎跑泉。原來當地人喜歡喝虎跑泉水。西湖龍井虎跑水,被譽為西湖雙絕。用虎跑甘泉衝泡西湖龍井,再好不過了。虎跑泉水質甘冽醇厚,清澈明淨。圖中是虎跑公園內。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十景,來過沒來過的人,都嚮往不已。西湖西南的虎跑,有個傳說就是虎跑夢泉。
  • 《泉州筆記》103:與長弘師一起,用時光雕刻弘一法師
    我公司特此提請國家電影局協調國家民宗委審核《弘一法師》電影劇本。該劇為一部故事影片。主要內容講述:中國近代藝術先驅,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傳奇的一生的故事。報告寄發的時間是2020年4月15日。此後幾個月,杳無音訊。直到2020年7月30日。是我奶奶逝世第三天,也是出殯的日子。我奶奶是在7月28日凌晨逝世的,按照北方來說,是小三天。
  • 佛教:弘一大師嚴以律己,功夫不負有心人,終將律宗弘揚光大
    弘一大師每日修行也十分努力,「一日之內,禮佛、念佛、拜經、閱經、誦經、誦咒等,餘下的空閒時間不出一小時」。他對自己要求是如此嚴格,但他認為自己還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比丘,因為中國佛教戒律廢馳,經典散佚他當初受戒的儀式,無論是沙彌戒還是比丘戒,都是不正確的。
  • 從《晚晴集》看弘一大師的生死觀
    近百年來,弘一法師的藝術與禪學吸引著人們尋找他傳奇一生的答案。也許,答案就在《晚晴集》中。弘一大師手跡《放下》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號晚晴老人,民國時期著名高僧、藝術家。弘一法師出家後律己甚嚴,再興律宗,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近百年來,弘一法師的藝術與禪學吸引著人們尋找他傳奇一生的答案。也許,答案就在《晚晴集》中。《晚晴集》是弘一法師的墨寶,裡面抄錄了佛家格言101條,是弘一法師手邊的常備之物。晚晴之說源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集中抄錄的101條格言,是100+1之意,隱藏精深的禪理:一百為圓滿,圓滿之外,別有一道。
  • 弘一大師李叔同:勿忘世上苦人多!棄絕紅塵,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可能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師,卻不知道李叔同。弘一法師的原名就是李叔同。今天是弘一法師圓寂紀念日,謹以此文緬懷大師偉岸一生。▲ 弘一大師血書真跡他前半生在俗,是流連於風花雪月的藝術巨匠,看似風流少年郎,卻難掩心底的迷茫。
  • 榮枯不須臾, 盛衰有常數|從這首詞來看,弘一大師實早已看破紅塵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
  • 記終生敬奉弘一大師的高文顯先生
    雖時隔六十多年,徐、高二人對高先生印像還深,徐教授興奮地說起,高文顯同學是位慈眉善目的人,連走路都小心翼翼,繞著走,深怕踩著螞蟻等小動物。進教育學院,主修心理學系,副修生物。同學間拜訪弘一大師求賜墨寶,都是通過他的。他曾為我求大師題寫對聯兩副,給我的也是寫《華嚴》聯句:「語言無所著,智慧不可量」,另一副是給我父親的,可惜毀於「文革」浩劫。
  • 田沁鑫最新話劇《聆聽弘一》:「喜樂一時,自覺一會」
    匪夷所思的戲劇結構引人入勝,傳奇故事展開一幅民國廣播界的「孤島上河圖」,呈現由李叔同帶來的「自覺性與自控力」的概念,通過出家前的李叔同,「努力做人,努力活過生命的過程」,使弘一法師這個形象,不再模糊在今天,也不被糊塗在民國。一個有人格力量的人,被一群缺失精神力量的眾生,探知和誤解了100餘年。
  • 這是弘一大師對豐子愷的一番開示,令人拭淚感懷…
    有時讀弘一大師李叔同傳《悲欣交集》,讀到多處拭淚感懷。直到讀到結尾,看到弘一大師圓寂前留下的最後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後合起書來,走在陽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靜,那平靜是愛。弘一大師,阿彌陀佛!與大家分享——以下是弘一大師對他的弟子豐子愷受皈依式後的開示: 弘一大師將簡約的皈依文念完,依法授畢三皈依,對子愷說:「子愷!從今天起,你正式皈依佛門了。望你以已有的成就,護持佛法;並以已有的深願,行持佛法;以所有的知識,弘揚佛法。」    「是的,師父!」
  • 11位高僧圓寂前的珍貴開示
    天空突然飛來三顆金色的光圈,眾弟子們驚呼起來,有的看似三朵金色蓮花,有的看似曼陀羅花,有的看似白鶴、孔雀,有的看似吉祥鳥,有的看似妙音鳥………  大家只是歡呼、驚叫、念佛,卻不及打開相機、錄相機,這時,天現奇蹟,降下兩道光柱,把山頂的萬佛塔照得通明,奇異的是兩道光柱並不垂直,而是有孤線的飄落而下,竟與蓮花缸前兩支點燃了的小小蠟燭相連。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