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弘一大師對豐子愷的一番開示,令人拭淚感懷…

2021-02-13 佛教慧日

稽首師尊,問歸何處?

幾許疏竹,一輪明月。

有時讀弘一大師李叔同傳《悲欣交集》,讀到多處拭淚感懷。直到讀到結尾,看到弘一大師圓寂前留下的最後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後合起書來,走在陽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靜,那平靜是愛。弘一大師,阿彌陀佛!與大家分享——以下是弘一大師對他的弟子豐子愷受皈依式後的開示:

 

弘一大師將簡約的皈依文念完,依法授畢三皈依,對子愷說:「子愷!從今天起,你正式皈依佛門了。望你以已有的成就,護持佛法;並以已有的深願,行持佛法;以所有的知識,弘揚佛法。」

    

「是的,師父!」

    

「——在佛法上,有下列數事,要居士謹記!」弘公深沉而嚴肅地說:

 

「第一、做一個佛弟子,不能在形式上接受了皈依儀式,便算完了!當你作為佛教的宏揚人以後,你的人格必先經過自我洗滌一番;過去的,譬如昨日死;以後,猶如今日生——直心是『道』!嬰行居士,請在任何情況下深深記牢,不要為習慣所欺,做欺心、欺人、蒙蔽良心的事;人做端正了,才是學佛的開始。」

 

「第二、受過三皈,雖未受五戒,但要行持五戒。因為學佛,便是根本的『淨心』行為;淨心的方法,便是『持戒』,如若不持戒而學佛,去佛便路遙了。因此,盼望居士先從少分戒行開始律己,如居士者,不妨先從『邪淫戒、偷盜戒、殺生戒……』持起,然後再擴及『妄語戒、飲酒戒(豐嗜酒)』。在世間惟一難行的,不是殺生戒;也不是邪淫戒,而是妄語戒;有許多無辜的災禍,不幸的糾紛,與悲慘的遭遇,都從『妄語』而來。說到『妄』,惟一能制持它的工夫,便是一顆誠心,對人對事的恭敬,不掉以輕心!」

 

「第三、要試圖放寬心量,包容世間的醜惡。人家讚美我,我心生歡喜,但不為歡喜激動;也許這歡樂之後,便是悲傷。人家辱罵我,我不加辯白,讓時間去考驗對方。如果在那種時空下,須要表白,最多也只能表白一次;對第二次,便會形成口舌的紛爭。」

「世間的形形色色,我們所愛的,所憎的,所苦的,所怕的,所憤的,所悲傷的,乃至令人難以忍受的煩躁、感受、接觸,我們要學著試圖包容:它們來了,我們淡然處之,它們從我們身邊滑過,我們也不可幸災樂禍。人生,便是一場既悲且喜的過程,但中間沒有一件事足以任人們輕視;世間每一個動機,每一種事物形態,不管強者、弱者、女人、小孩,他們的心靈感受,都會發生不可想像的力量,原因是他們既是生物,自然有情感,有情感便有動力,有動力,便可毀滅事物,也可成就事物。複次,他們也有聖賢的情操,企圖被尊重、被崇愛、被同情;但惟有一點,不願被欺騙,不願被蒙蔽;因此,他們那顆形式上是驕傲的心,在實質上,便是赤子之心。你欺騙一個小孩,如被他發現了,他小腦筋裡,將永遠拂不掉你醜惡的影子,即使你再神聖,再被人謳歌頌揚,也不能獲得孩子的愛。當孩子的時代,沒有名利觀念。不曉得什麼是利害,他只知道『愛』。你對他一百件好,有一件欠誠心,欠情感,他一旦發覺;一切便完了!在佛法修持上,是善不抵惡的;在世間的名器上,是功不抵罪的……」

「因此,嬰行啊,我們要學著包容一切,這樣方能養成不分親疏厚薄的悲心,才能平靜地看世界。只有如此,人間才有無限的美麗展開;佛陀不在內,不在外,而在你的靈性中間;你的靈性有美可圈可點,世界自然有美皆備,無美不收。」

    

「子愷——」弘公稍歇一下,又說:「你的世間成就,是我所不及的,但是,我們都是一樣,都還需要試圖學習,在學的過程中,才有善的累積。在樹的年輪之外,那外圍的粗皮,雖不美好,可是它有保護作用,也是功德無量呀!」

 

這是弘一大師對他的在家弟子豐嬰行(子愷)的一番開示。

回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點讚是隨喜,評論是思考,轉發是分享!

請將這份愛傳遞!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為何偏愛晚晴?
    弘一大師在晚年也的確偏愛「晚晴」二字。 1929年夏,在弘一大師五十壽辰之前,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學生劉質平、豐子愷等人因大師「披剃以來,刻意苦修,不就安養,雲水行腳,迄無定居」,於是募款「築室迎養」弘一大師,在杭州上虞白馬湖畔為弘一大師建造了一座山房。弘一大師自題名為「晚晴山房」,並決定在此閉關。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由於年齡關係,我沒有親近過弘祖,無緣親自聆聽弘祖的教導,但弘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豐厚的佛學著作,我們讀到《弘一大師演講集》就好象弘祖在面對面給我們講開示,在教導我們,備感親切。非常感恩記錄和搜集這些數據的大德。學佛指南:依弘一大師講《佛法學習初步》、《佛教之簡易修持法》、《敬三寶》、《改過實驗談》、《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等開示。
  • 《弘一大師與晚晴室》全文
    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 一 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的文章《懷晚晴老人》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時也自稱晚晴老人。
  • 弘一大師圓寂日 一個讓僧俗兩眾都敬佩的傳奇
    1918年,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李大釗預言:社會主義旗幟一定會插遍全球;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務;徐世昌被選舉為大總統……這一年政壇、文壇如鍋中沸水不得安寧。 李叔同又一次不走尋常路,給這口燒的紅彤彤的鍋裡添了一壺冷水。雖然夏丐尊、柳亞子、豐子愷等一眾友人極力勸阻,但李叔同心意已決,決無轉圜的可能。
  •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 你所不了解的大師與他的永嘉往事
    本次展覽將匯集全國不同收藏單位及藏家有關弘一大師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碑帖,與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等展品共計257件,將為我們詳實地展現和描述這位大師的文藝造詣和傳奇一生,讓我們一同在筆墨中找尋他的溫州蹤跡,聆聽他的永嘉往事。
  • 走近大師——豐子愷漫畫
    出家後,豐子愷送他一些縫製僧裝的粗布,因見其用麻繩束襪,又買了些寬緊帶送他。然而,李叔同接受了粗布卻婉拒寬緊帶,說「這是外國貨」,及至豐子愷說明:「這是國貨,我們已能夠製造」,他這才接受。 李叔同可以改變信仰和人生道路,而成為「弘一法師」,但始終未改的是他深摯的愛國主義情感。這無疑是對豐子愷一生最重要的饋贈,最良好、最重要的影響。
  •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
  • 印光大師的一件小事,為何令弘一法師敬服,說他是天下緇素之楷模
    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覺得徒弟明空浪費糧食,是對佛祖的不敬,出言訓斥了一番。弘一法師看到明空眼裡的淚水直打轉,趕忙過去以客人的身份勸解。定眼一看,明空的碗裡果然還殘留著幾顆飯粒,只得委婉勸說:「師侄,你跟隨我師兄的日子不短了,須知道我師兄最是惜福的,容不得糟蹋半粒糧食,還是聽我師兄的話吧!」這件小事,在弘一法師心靈裡引起了強烈的震撼。
  • 李莉娟:我的祖父弘一大師李叔同
    至今坐落在紅橋區的文昌宮小學還在唱這首校歌。1897年弘祖曾以童生資格應天津縣儒學考試。1998年又入天津縣學應考。他在這兩年裡寫過很多文章,因他讀過經史詩文,學有根底,加上自幼聰慧,每次考課作文,總覺有不盡思緒需要寫出。按照格式,文章需要每個格寫一個字,老師發下來的紙張又是有一定限量,祖父總感覺意猶未盡,紙短文長,就在一個格中書寫兩個字,博得「李雙行」的美稱,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1927年到上海,與豐子愷共同商定編輯《護生畫集》的計劃。1928年具體商編《護生畫集》。1929年2月,第一份《護生畫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50幅護生畫都是由弘一大師配詩並題寫。1931年2月,在白馬湖橫塘鎮法界寺,發願棄捨有部律,專學南山,從此由新律家變為舊律家。9月在金仙寺作「清涼歌」。1932年底,到廈門,在妙釋寺講《人生之最後》。
  • 弘一法師《圓覺本起章》現身2015西泠秋拍
    1916年,就在李叔同聲名正顯的三十九歲時,他卻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釋名演音,字弘一。   每當論及弘一大師傳奇而多彩的生平,無不令人景仰讚嘆。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皆早具才名。
  • 記終生敬奉弘一大師的高文顯先生
    寅亮先生在《黃永玉與弘一大師》一文中說:「黃永玉是他出家後所收的僅有三名學藝弟子,另二人是李芳遠和高文顯」。(6)這三位確是與弘一大師關係甚是篤厚的「學藝弟子」。然而實際上向大師求道學藝,關係較密切的何止此「三名」呢?高文顯先生親近弘一大師,終生敬奉大師,關係密切,是有一定的特殊因緣的。據我了解,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 弘一法師誕辰140周年:兩大特展追溯「一生兩世三重天」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正值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兩場特展將於今天(12月27日)同時在浙江溫州博物館啟幕,展出有關弘一大師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碑帖,與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等展品共計257件,通過互為補充的兩場展覽,追溯這位大師「一生兩世三重天」的傳奇,以及與浙江溫州12年的結緣修行之路。
  • 回憶弘一法師:在「槍林彈雨」中「備受苦厄」的堅守
    弘一詩書豐子愷畫重要的是,關於海上絲綢之路這方面的知識,對於我來說差不多等於零。我到泉州,專為拜謁弘一大師。事實上,對於大師,我知道得很晚。第一次聽說大師俗名李叔同時,是因為電影《城南舊事》裡的《送別》,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我已經從知青、師範生成為了一所鄉中心校的校長了。
  • 佛教:弘一大師嚴以律己,功夫不負有心人,終將律宗弘揚光大
    弘一大師研究律學,也弘揚律學。他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言行合,身體力行。在生活上他自奉極儉,「粗衣淡飯,甘之若素,破衲敝席,用諸數十年」。在修行上,他嚴守戒律,過著嚴格律己的比丘生活,持過午不食戒,連學生豐子愷想請他吃飯也要趕在11點,以免過了午老師就不吃了。吃飯也一定隨寺院大眾一起,不肯吃另做的小灶。弘一大師每日修行也十分努力,「一日之內,禮佛、念佛、拜經、閱經、誦經、誦咒等,餘下的空閒時間不出一小時」。
  • 弘一大師駐錫伏龍寺始末考略
    其實,這僅能證明在這之前,弘一大師已經到達了伏龍寺。  究竟弘一大師何時首次到達伏龍寺?最近,我又一次閱讀胡宅梵《弘一大師勝緣記略》一文,其中有云:「孟冬,師創律學院不成,下山居金仙寺。時有鎮海伏龍寺住持誠一,禮師,請去供養。師詢餘可去否?餘曰可,遂命餘陪往。至則居關房內,餘則小住即歸。隔一月,堵福詵縣長介紹毛契農居士,欲餘同往龍山禮師,即為之引見。」
  • 榮枯不須臾, 盛衰有常數|從這首詞來看,弘一大師實早已看破紅塵
    這是看破紅塵後的感悟,提醒人們不要沉迷於虛假的有紅塵,早日修行,找到真我,離苦得樂。入題便用了六個單音節的「紛」字,以聲狀物,來描繪落花之多和花落之速;跟著又用六個「寂」字陡然一轉,把人們帶入了寂然無聲的境界。詩人在這裡用兩種境界的反差,營造了哲理性的氛圍,所謂落盡繁華,歸於岑寂。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人世間萬事萬物不可逆轉的自然法則。
  • 弘一法師津門尋蹤
    李叔同也是個作曲家《送別》《悲秋》、《惜兒時》廣為傳播,門下弟子豐子愷、王平陵、劉質平等後皆成為名家。正當他的藝術生命放出強烈的光輝時,他卻毫不憐惜地擲棄了世譽名利、親友、門生,還拋棄了愛妻,這是何等的絕斷啊?我最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撇下了雪子,他如此為之是否太殘忍了?        (A:"叔同,你素食我沒有異議,然而素食能拯救多少生死?」
  • 文|弘一法師嫡孫女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
    有一次,豐子愷寄來一卷宣紙請他書寫佛號,宣紙自然是要富餘一些,祖父就寫信去問,多餘的如何處置?豐子愷回信說,請隨意處置,祖父這才使用。另一次豐子愷寄的郵票多了幾分,祖父就把多出的又寄回去,此後,豐子愷都要提前說明多餘東西的用途,祖父才肯用。還有朋友寄來的書信上貼的是印刷品郵票,比書信郵票便宜一些,祖父就寫信跟朋友說,這是犯了盜戒的,下次不可以這樣。」
  • 紀念豐子愷誕辰120周年:他為何讓人如此懷戀
    這次豐子愷能夠聽懂馬一浮的紹興土白,心境卻與之前大不一樣:他剛剛失去母親——從他孩提時代兼盡父職的母親,豐子愷感到自己未能對母親盡涓涘的報答之情,悔恨至極,心中充滿了對無常的悲憤與苦痛,於是便墮入頹唐的狀態。這無疑是接受開解,皈依上帝的最佳時刻。耐人尋味的是,豐子愷最終還是迴避了大師的開解。其中這樣寫道——  M先生的嚴肅的人生,明顯地襯出了我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