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2021-03-05 佛教慧日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

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掉。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他母親看到,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腦裡,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出家以後,一直還保守著愛惜衣食的習慣。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零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傘,是1911年買的。這些生活用具,破爛了,就請人用針線縫縫,當新的一樣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東西,須五六年一換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常有人給弘一大師送好的衣服或珍貴物品,他大半都轉送別人。他說,「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要曉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聲明:本文章、配圖均來源網絡,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恩!

愛出者愛返 福往者福來 隨喜轉載 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四位高僧(虛雲、宣化、弘一、印光)惜福事跡
    印光祖師惜福的事跡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弘一大師惜福的事跡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
  • 四位當代高僧惜福的事跡!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1、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2、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
  • 智海擷珍 | 四位高僧的惜福事跡
    我們該如何惜福呢?一起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當時,已是一百一十七歲高齡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築場所和開荒的地方巡看,並親自指導,還要接待來自各方的人士。(摘自網絡)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
    老和尚在雲居山,不但時常上堂為大眾師傅講開示,更在種種生活細節中以實際行動來以身作則,教育大眾。現在我們回想起來,真是感到慚愧萬分。所以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我們後人的榜樣。(紹雲法師)印光祖師惜福的事跡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
  • 歷代高僧大德們,如何惜福!
    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22印光祖師惜福的事跡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1924),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我們有多大的福氣?
    老和尚在雲居山,不但時常上堂為大眾講開示,更在種種生活細節中以實際行動來以身作則,教育大眾。現在我們回想起來,真是感到慚愧萬分。所以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我們後人的榜樣。(紹雲法師)印光祖師惜福的事跡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1924),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
  • 宣化上人的惜福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有三個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
  • 看看三位高僧惜福故事就懂了
    從惜福中。這惜福,就是儉。 祖師大德都持儉,更教誨僧俗如此。 一、印光大師的節儉惜福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摘自弘一大師《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弘一大師的嫡孫女李莉娟居士,來到晉江五店市傳遞大師遺風,讓我們得以學習大師精神。李莉娟居士:尊敬的法師,各位朋友,很高興來到泉州,來到晉江五店市,跟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弘一大師跟泉州非常有緣,我本人也多次來到泉州,但是今天是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我的祖父的事跡和貢獻。
  • 看看四位高僧惜福的故事
    印光祖師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摘自《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
  • 《弘一大師與晚晴室》全文
    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 一 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的文章《懷晚晴老人》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時也自稱晚晴老人。
  • 李莉娟:我的祖父弘一大師李叔同
    當時日本侵華的氣焰囂張,大師居廈門萬石巖,自題居室為「殉教」室。並說:「為護法故,不怕炮彈」。弘祖以為:「吾人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時不能共行國難於萬一,自揣不如一隻狗子」。弘祖時時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念,得到僧俗群眾的普遍景仰。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弘一法師上一節說到弘一法師點燃了三支香縛在自己手臂上,跪在大殿裡,要求拜印光大師為師。在佛門裡面,燃臂香和燃指香都是極高也極難的願心。印光大師不願接受這個才學聲譽遠遠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師為徒弟,忍心掉頭走進了關房。不多時,關房裡飄進來皮肉燃燒發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師燃臂香的結果。目睹此時此景,印光大師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奪下弘一法師的臂香,眼裡早已湧出熱淚來,哽咽著埋怨說:「弘一法師快快請起!哎呀,你這是何苦呢?」
  • 弘一大師為何偏愛晚晴?
    弘一,是李叔同出家以後的號。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的文章《懷晚晴老人》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時也自稱晚晴老人。
  • 弘一法師李叔同:吃素、護生、惜福,一個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人!
    他是精通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的大師李叔同,也是後來告別紅塵的出家人弘一法師。一個像人的人 在一百年來中國文化史上,曾經出現這樣一個李叔同,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文化奇蹟:論音樂,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在國內第一個使用五線譜作曲;在在國內第一個推廣西方「樂器之王」鋼琴。
  • 弘一法師不怕危險,於生死之間淡定自如,真大師風範
    高昂、熱烈的藝術天才中,同時也伴隨著他對人生永恆悲憫的心態,李叔同先生歷盡人間滄桑,世態炎涼,他的慈悲利物與佛學的「普濟眾生」的思想相吻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毅然摒棄世欲,於1918年暑期,獨自往杭州虎跑寺剃髮為僧,法名演音,由於嘆息中國律宗之衰退將盡,發願「肩荷南山(律宗)家業,餘將盡其綿力,誓舍此身而啟導之」以弘揚律宗一願,故又名弘一
  • 弘一大師駐錫伏龍寺始末考略
    十一月十日(12月19日),大師從五磊寺移居金仙寺,有大師致劉質平信為證:「五磊寺講律事,已有金仙寺亦幻法師代為解勸,完全取消前議,脫離關係。餘昨日已移居金仙寺,即擬在此過冬。棉衣褲尺寸,俟後開寫奉上。」此時,弘一大師還沒有去伏龍寺的想法。金仙寺山門正對著廣闊的白洋湖。關於弘一大師的書籍如陳慧劍著的《弘一大師傳》、林子清編著的《弘一法師年譜》等等都只寫「白湖」兩字。
  • 印光大師的一件小事,為何令弘一法師敬服,說他是天下緇素之楷模
    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覺得徒弟明空浪費糧食,是對佛祖的不敬,出言訓斥了一番。弘一法師看到明空眼裡的淚水直打轉,趕忙過去以客人的身份勸解。定眼一看,明空的碗裡果然還殘留著幾顆飯粒,只得委婉勸說:「師侄,你跟隨我師兄的日子不短了,須知道我師兄最是惜福的,容不得糟蹋半粒糧食,還是聽我師兄的話吧!」這件小事,在弘一法師心靈裡引起了強烈的震撼。
  • 弘一大師圓寂日 一個讓僧俗兩眾都敬佩的傳奇
    嚴持戒律,重振南山律宗,編撰佛教經典數十,待人宜寬、律己以嚴,念佛不忘愛國的弘一大師也是他。 譜曲、填詞、演戲、寫詩、篆刻、繪畫……在把每一項都玩到歷史高度的同時,李叔同收穫了一大票的粉絲、迷弟、迷妹。而這些足以讓世人捧為「XX年不遇之天才」的事跡,對於李叔同而言似乎都是「常規操作」。
  • 記終生敬奉弘一大師的高文顯先生
    寅亮先生在《黃永玉與弘一大師》一文中說:「黃永玉是他出家後所收的僅有三名學藝弟子,另二人是李芳遠和高文顯」。(6)這三位確是與弘一大師關係甚是篤厚的「學藝弟子」。然而實際上向大師求道學藝,關係較密切的何止此「三名」呢?高文顯先生親近弘一大師,終生敬奉大師,關係密切,是有一定的特殊因緣的。據我了解,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