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的惜福事跡

2021-02-18 萬善同歸極樂世界

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業,招感到今生的樂果,享受福報。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揮霍,極盡享受之能事,就像銀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報享完了,未來只有受苦了。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
有三個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
一天中午,用齋後大眾準備離去,三位臺灣比丘忽見宣公上人來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禮。上人滿面含笑,用眼光看著他們用過的餐盤中有嚼過吐出來的幾口萊,問道:「菜不好吃嗎?」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葉硬了些,嚼不爛。」
上人聽後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過的菜放進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著說:「我還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圍的弟子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
上人又把另兩個盤中嚼過的菜全放進口中嚼著咽了下去,然後說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費。」當宣公上人走出齋堂時,身後跪下了一片徒眾。
就餐巾紙的使用來說,上人使用時先從邊緣開始,然後將用過的部位迭起來,下次使用時從迭起的地方使用,然後再迭起來,再使用時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時一張紙用兩天也是有的。
當師父問上人為何要這麼節省時,上人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敢浪費。又有一次,師父曾見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勸說下喝過半玻璃杯麥片粥之後,兩次用開水涮杯後喝了下去,最後又加上一點開水涮杯漱口後又咽了下去。
當問上人為何將漱口水也要咽下時,上人說牙縫裡也可能有糧食,不可以浪費,自己的口又不髒。

 宣化上人:當惜福,福報有頭,享盡則受苦 

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們修道人為什麼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為要了苦的緣故。苦了了,便是樂。福,有應享的福和不應享的福。應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來的代價,能夠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坐好汽車,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後,就消福了,而在福報的銀行就沒有存款了。

不應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僥倖得來的福。好像強盜,搶人家的錢,自己享受,這是不講道理的享受,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福報銀行的戶頭就透支了。應享的福,享完之後,就報銷了福,何況不應享的福,硬要勉強享受?這不但消福,而且還要虧本。因為這種關係,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我們做人,要明白這種道理。在困難的環境中,歡喜接受逆境,這樣便無怨恨,也沒有不滿現實的心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為,與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順著生死去造業,修道人是逆著生死來消業。無論在什麼境界上,處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覺得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至理名言。

現在講一個受苦的公案,作為參考。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名叫崇禎。他雖有皇帝的智慧,可是沒有皇帝的福報。為什麼?因為他的苦沒有受盡。他前生是個沙彌,因為未到受具足戒的時候,就死了,所以還是個小沙彌而已。他做沙彌的時候,凡是搬柴運水的苦工,都由他來做,任勞任怨。天天做苦工,來護持道場。

有一天,他到房頂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墜地而死。師兄弟就去報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後果,想成就小沙彌,替他了苦。於是乎,對大家宣布:「這個小沙彌,做事不小心跌死,對道場有很大的損失。因為他犯了侵損常住的過錯,要懲罰他。你們用馬來把他的屍體拖散為止,免得買棺材埋葬。」

大家一聽方丈的話,不以為然。師兄弟們發惻隱之心,而不聽方丈的命令,因為不忍心這樣去做。於是共議:「我們是師兄弟,同修一場,應該把他安葬,不可用馬拖屍。」乃出錢買棺材安葬於荒山中。

這個小沙彌,因為替廟做苦工,積有功德,來生為人,做了皇帝,身為崇禎。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窮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沒有過一天好日子,都是在憂患煎迫中度日。這事是被好心的師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盡。如果他們當時聽方丈的話,用馬拖屍,苦便了了,不會害得崇禎在煤山自縊,而為國殉難。

福盡而死是真理,故當惜福少享福。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則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為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也以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乘形勢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於是這些村裡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產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從此之後,該地樸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糜成風。

當時,鄉民陳良謨對他的叔兄說:「我們村子會有奇禍發生!」叔兄問他是什麼原因,他答:無福消受罷了。不久果然全村發生了大瘟疫,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

這也是以撥無因果的斷見所滋生的邪見。從因果上思惟,就會知道其實浪費半碗飯、一張紙,也有很大的罪過。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播種、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到最後煮成米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心血,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有一首唐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需要勞累那麼多的父母有情,想到這一點,為什麼還不珍惜福報,反而以浪費為光榮嗎?

弘一大師在他的一篇演講中說:我五歲時,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嚴肅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海裡,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裡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或是初出家時制的。

在古德中這樣的事例也隨處可見。

古時候,雪峰禪師和欽山禪師一起在溪水邊洗腳,欽山見到水中漂有菜葉,很歡喜地說:「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們可以沿著溪流去尋訪。」

雪峰禪師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後如何辨別人?他如此不惜福,為什麼要居山!」

入山後果然沒有名僧。有人說:人生在世,應當好好享受,必須擁有豪宅名車、高檔電器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享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應當辨別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與生活毫無關係。身為欲界人類,雖然不能缺少衣食、臥具,但是普通的飲食、衣服,就足以保證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間。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動物也知道尋求飲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義只有這一點,那就和動物沒有差別。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於追求生活享受,這樣造作非福業,則連動物也不如。人生的意義在於能成辦自利利他的大義,不能少欲知足,就無法集中精力投入於修行,這樣就不能成辦大義,只是浪費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還要教育子女、學生惜福,為他們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給兒子做棉衣,家裡本來有絲棉,她把絲棉賣掉換成棉絮。了凡先生問她:「家裡有絲棉,為什麼要換成棉絮?」她說:「絲棉太貴,賣了可以把錢送給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樣可以保暖。」了凡先生聽了很高興,因為這樣做就不愁孩子將來沒有福!

再來看反面例子:

古時候,有戶富人在孩子滿月時,請客大擺酒席,殺了許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給孩子算命,說他一生的命運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兩歲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來以為他算命很準,為什麼這次沒有算對。後來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說他「折福太深,福盡而死」。

再看現代的青少年從小就知道享樂,亂花父母的血汗錢,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個月幾百幾千塊的零花錢象流水一樣用。家長也認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寧可自己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沒面子。他不知道孩子從小養成驕奢的習慣後,由驕奢必然多欲,多欲則無德。長大之後,不是成為貪官,就是成為匪類、花花公子、寄生蟲,百無一用。從結果來看,這不是愛護子女,而是毀掉子女。因此,從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們都是大乘修行者,應當念念關懷眾生的苦難。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時,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連飯都吃不上,為什麼不能省下自己的福報施給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


宋朝的範仲淹讀書時,心中念念想著救濟他人。後來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個家族幾百戶的貧寒之家。他的幾個兒子請求他買一所園宅,他說:「京城裡的大官園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經常去遊園,誰會不準我去遊他們的園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

範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為天平寺,用來興崇三寶。他的幾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時輪流穿著。範仲淹出將入相數十年,所得俸祿全部用來布施周濟別人,所以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而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個個能繼承父志,舍財救濟他人,因此範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

某年舊曆十一月,天氣正冷的時候,蘇州城有位大紳士帶著工匠到印光大師的關房裝置洋火爐,印光大師堅決不肯接受,大師說:「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沒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這位大紳士非常誠懇,再三請求,必須供養,弟子也從旁邊勸請,印光大師說「安在外間的客廳裡吧!那裡時常來人,讓大家一齊暖和,外間的空氣暖了,這間的空氣也會變暖。」

我們應當隨學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報舍給眾生。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清苦一點,省下來的錢讓別人享用,有這樣的善心將來才能利益無量眾生。心中應常常記掛天下苦難的眾生,常以福報回向。「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說:「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願我們如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一樣,恆時成為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相關焦點

  • 四位高僧(虛雲、宣化、弘一、印光)惜福事跡
    我們來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當時,已是一百一十七歲高齡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築場所和開荒的地方巡看,並親自指導,還要接待來自各方的人士。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裡有錢來培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他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
  • 四位當代高僧惜福的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我們該如何惜福呢?我們來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 智海擷珍 | 四位高僧的惜福事跡
    我們該如何惜福呢?一起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當時,已是一百一十七歲高齡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築場所和開荒的地方巡看,並親自指導,還要接待來自各方的人士。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哪裡有錢來培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老和尚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
  •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掉。
  • 宣化上人開示:萬魔不退菩提心
    所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老老實實,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不打妄語。如果怕認自己錯,儘是覆諱過失,這不是修道的行為。必須要開誠布公,很坦白慷慨地做事,本照義理道德良心去行事;若是與道德良心有不合之處,則絕不去做。凡是修道人必須具足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不會自贊毀他,說:「你看我,我是最第一、最清高的,他們都是那麼賤。」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
    無論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著一件爛衲襖,即是一件補了又補的長衫(禪和子們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裡面加一件棉衣,夏天裡面只穿一件單褂子而已。  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我們有多大的福氣?
    無論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著一件爛衲襖,即是一件補了又補的長衫(禪和子們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裡面加一件棉衣,夏天裡面只穿一件單褂子而已。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
  • 眾高僧 高度評價宣化上人
    眾高僧 高度評價宣化上人  (一)虛雲老和尚和宣化上人會晤時,曾有一席以心印心之談話,宣化為此作偈曰:,在其所講《妙法蓮花經淺釋》中,多處提及宣化上人,以下是其講經摘錄:1.有一個人問我,你看過宣化上人講的《妙法蓮華經》嗎?能比他講得好嗎?不比他強你還講什麼?我說我不比他強,但是所講不矛盾、是一致的,只不過在見地上有所區別,因為宣化法師講的專業,我講的通俗。
  • 惜福即是有福人
    今天談談: 惜福即是有福人 蕅益大師在《示養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 怎樣惜福?廣結善緣是作福,惜時惜人是惜福;家財殷厚是有福,節省儉約是惜福;寬宏大量是有福,尖酸苛刻是消福;持戒布施是修福,犯戒慳吝是損福…… 作福,可謂「創業」;惜福,即是「守業」
  • 睡魔是很厲害的(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離諸戲笑」,是除掉悔蓋;「離痴眷屬」,是離瞋蓋;「親近智者」,是離痴蓋;「令心不亂」,是除貪蓋;現在「攝念山林」,就是除睡魔蓋。修行時,睡魔是很厲害的;人尤其是有一種懶惰性,睡魔就最歡喜幫著你懶惰。你有懶惰,睡魔就來了,「可以去休息,睡睡覺!」
  • 什麼樣的人容易著魔?(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這種情形有種種的因緣,不是一種的因緣。有的人修行,他自私心太重,我見太深,總是忘不了我,總是存了自私自利的心,修道是為自己。因為他有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就容易著魔。6.宣化上人:天天懺悔,多念佛,做早晚課,打坐之前要念〈楞嚴咒〉。7.問:著魔的人,若能念〈楞嚴咒〉,魔會不會走?
  • 宣化上人與廣欽老和尚的對話
    我沒講我在做什麼,人見了我或聽我講一兩句話,就深深感動,我到臺灣後,臺灣也比較安定。」 宣化上人:   「這是老和尚的德行感化人,這些事我不向人說,因為遇到知己,說些知己的話,我到美國是六祖大師叫我去,我的字叫度輪,法名安慈,虛雲老和尚傳法給我,叫宣化。」
  • (宣化上人)
    一九八四年一月廿二日開示佛當初住世,是主張人吃齋的,但並沒有勉強人吃齋。為什麼?因為有些人很喜歡好味,若堅持要他吃齋,他就不敢出家了。所以當時佛有些饞徒弟喜歡吃肉,他也沒有說什麼。出家人是循方乞食,不饞的人會說:「人家供養什麼,我就吃什麼。」饞的人就想有選擇。
  • 貪女色的下場(宣化上人)
    恭轉自:楞嚴咒專弘平臺 色慾障道 ◎宣化上人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講的是淫慾心,淫慾心若是斷了,一定會證果,證得阿羅漢果。可惜這是不容易斷的,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毛病。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證得阿羅漢果。
  • 牛奶的厲害(宣化上人)
    一喝牛奶,便有一股牛性◎宣化上人 一九七九年冬開示於萬佛聖城娑婆世界的人,都歡喜快樂,不歡喜苦惱;地獄的眾生,歡喜苦惱真正用功的人,吃飯沒吃飯他不知道,穿衣沒穿衣也不知道,睡覺沒睡覺也不知道──什麼都忘了。是白天?不知道;是黑夜?不知道。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一切都空了。一切都空了,怎會想起要喝茶、要喝牛奶?金山禪寺有位法師便不敢喝牛奶。一喝牛奶,慾念便高升,他控制不住,於是不敢喝。我們吃東西只為維持生命,以食物作藥品。
  •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有人問:「什麼是舍利?」這個問題很有意義。我為你們簡單說一說。問:想請教上人關於舍利子的事情;有人說它是石頭,有人說它一顆會變兩顆,有人說它會消失,請您解釋一下。宣化上人:舍利子是人修行持戒而有的,不殺生、不偷盜;主要是不邪淫。因為不邪淫,則自己本身寶貴的東西,不會丟了。那「寶貴的東西」是什麼呢?
  • 樂法光明三昧(宣化上人)
    」                                           ----  宣公上人                                       我們這兒有一些人也都不錯的,有這個樂法三昧。我常常看見有的人,有病也不休息,還是來聽法。有的人有很重要的事情,不去辦,也來聽法。有的人有人請他吃飯,不去吃,也來聽法。有的人有人請他去喝酒,也不去喝,歡喜來聽法。有的人有人請他去跳舞,不去跳舞,歡喜來聽法。有的人有人請他去看電影,或者看戲,也不去看電影、不去看戲,來聽法;這都是在佛教裡頭很可造就的人。
  • 宣化上人講述: 百衲衣的好處
    這個打起精神,就是要你不怕苦、不怕難,愈苦愈來幹,愈苦愈去做,像迦葉祖師那麼樣;你看!迦葉祖師那麼老了,還是行頭陀行。抖擻精神,這分出十二個種類的頭陀行: 第一,著百衲衣。就是講的穿衣服。穿什麼衣服呢?衲衣;衣服上,左補一塊補丁、右補一塊補丁,補得補丁不知道有多少,這叫百衲衣,又叫糞掃衣。 怎麼叫糞掃衣?這衣服是怎麼樣做成的?
  •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全集 Weixin ID xuanhua19180316
  • 歷代高僧大德們,如何惜福!
    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         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裡有錢來培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