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我們有多大的福氣?

2021-03-05 東北佛教

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

當時,已是一百一十七歲高齡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築場所和開荒的地方巡看,並親自指導,還要接待來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點到禪堂裡講開示,八點以後,開始翻閱來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時一天多達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過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復。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洗過臉後,就到佛前禮拜,之後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時,我們就開始上早殿了。早殿後稍為休息一會,聞打梆聲大眾就往齋堂過早堂了。

當時,山上的生活很艱苦,開發的田地不多,收成的穀子也很少。因為紅薯粗生,收成較多,每年七月份開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紅薯的季節。而紅薯的葉子和枝幹,就是我們的小菜了,有時連蕃薯根和葉也沒有,就只有炒鹹鹽,加進稀飯裡吃。每天過早堂吃的稀飯,只是一點點的米,混了多多的紅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飯呢?雖然當時師父們吃飯吃得很多,也只是隨便弄一點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沒有飯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馬鈴薯,放在齋堂裡面,要吃藥石的就自己去弄一點,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飯和菜,都是由我們從大寮裡打的,跟大眾們吃的一樣。如果沒有客人的話,他從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種節儉簡樸的生活,我們現在想起,還記憶猶新。

雲居山地勢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氣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裡的紅薯,經不起寒冷的空氣,皮都發黑了,煮熟後吃起來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齊賢師一起在老和尚那裡吃稀飯,吃到了那種又苦又澀的紅薯皮,便揀出來放在桌邊上。老和尚看到時默不作聲,待吃過稀飯後,他老人家卻一聲不響地把那些紅薯皮撿起來都吃掉了。當時我們倆目睹那情景,心裡感到很慚愧、很難過。從此以後,再也不敢不吃紅薯皮了。

事後,我們問他說:「您老人家都這麼大年紀了,而那些紅薯皮好苦啊!你怎麼還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嘆了一口氣,對我們說:「這是糧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務處處長張先生,到山上來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幾道菜,請他吃午飯。張處長始終是個在家人,不懂得惜福。當他在吃飯時,掉了好幾粒米飯在地上,老和尚看見了也不說話。等吃完飯後,他才自己彎下腰來,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飯從地上撿起來,放進口裡吃下去。使得那位張處長面紅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勸老和尚說:「老和尚,那些米飯已掉在地上弄髒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說:「不要緊啊!這些都是糧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處長又說:「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這樣,我已經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體很好,早上除了吃兩碗稀飯外,有時還會吃一點馬鈴薯。中午吃兩大碗米飯。晚上有時吃一小碗麵條,或者吃一點稀飯。聽他說:他晚上開始吃藥石,是從雲門事件發生後才開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過午不食的。

他的牙齒特別好,記得有一次,有個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蠶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們在吃,他也要吃。我們說:「這東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齒行嗎?」他一言不發,拿起蠶豆就吃起來了,吃得比我們還要快,我們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節儉惜福的,他睡的草蓆破了,要我們幫他用布補好。不久後,在同一個地方又破了,實在補無可補。我們就對他說想把草蓆拿到常住去換一張新的。那時,一張草蓆只不過是兩塊人民幣左右,不料他老人家聽後,便大聲地罵:「好大的福氣啊!要享受常住一張新蓆子。」我們都不敢作聲了。

無論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著一件爛衲襖,即是一件補了又補的長衫(禪和子們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裡面加一件棉衣,夏天裡面只穿一件單褂子而已。

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哪裡有錢來培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他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你們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裡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但是你們若不惜福,把福報享盡了,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猶如你過去做生意賺了錢,存放在銀行裡。如果現在不再勤奮工作賺錢,只顧享受,把銀行的儲蓄全部花光了,那麼再下去便要負債了。」

所以老和尚對我們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出家人福報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過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們在這個福報當中,要更加注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來也會比較順利。如果沒有福德,無論修那一種法門,都會有種種的障礙。

古德說:「道高龍虎敬,德重鬼神欽。」是真實不虛的。老和尚在雲居山,不但時常上堂為大眾講開示,更在種種生活細節中以實際行動來以身作則,教育大眾。現在我們回想起來,真是感到慚愧萬分。所以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我們後人的榜樣。(紹雲法師)

印光祖師惜福的事跡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1924),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餘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摘自《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跡

有三個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有一天中午,用齋後大眾準備離去,三位臺灣比丘忽見宣公上人來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禮。上人滿面含笑,用眼光看著他們用過的餐盤中有嚼過吐出來的幾口萊,問道:「菜不好吃嗎?」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葉硬了些,嚼不爛。」上人聽後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過的菜放進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著說:「我還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圍的弟子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兩個盤中嚼過的菜全放進口中嚼著咽了下去,然後說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費。」當宣公上人走出齋堂時,身後跪下了一片徒眾。

就餐巾紙的使用來說,上人使用時先從邊緣開始,然後將用過的部位疊起來,下次使用時從疊起的地方使用,然後再疊起來,再使用時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時一張紙用兩天也是有的。當師父問上人為何要這麼節省時,上人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敢浪費。又有一次師父曾見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勸說下喝過半玻璃杯麥片粥之後,兩次用開水涮杯後喝了下去,最後又加上一點開水涮杯漱口後又咽了下去。當問上人為何將漱口水也要咽下時,上人說牙縫裡也可能有糧食,不可以浪費,自己的口又不髒。

弘一大師的惜福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他母親看到,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腦裡,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出家以後,一直還保守著愛惜衣食的習慣。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傘,是1911年買的。這些生活用具,破爛了,就請人用針線縫縫,當新的一樣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東西,須五六年一換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常有人給弘一大師送好的衣服或珍貴物品,他大半都轉送別人。他說,「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相關焦點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
    修行的人,環境愈是艱苦,道心愈是堅固。晚上六點到禪堂裡講開示,八點以後,開始翻閱來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時一天多達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過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
  • 四位當代高僧惜福的事跡!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揮霍,極盡享受之能事,就像銀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報享完了,未來只有受苦了。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我們該如何惜福呢?我們來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 四位高僧(虛雲、宣化、弘一、印光)惜福事跡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揮霍,極盡享受之能事,就像銀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報享完了,未來只有受苦了。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我們該如何惜福呢?我們來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 智海擷珍 | 四位高僧的惜福事跡
    我們該如何惜福呢?一起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當時,已是一百一十七歲高齡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築場所和開荒的地方巡看,並親自指導,還要接待來自各方的人士。有一次,我和齊賢師一起在老和尚那裡吃稀飯,吃到了那種又苦又澀的紅薯皮,便揀出來放在桌邊上。老和尚看到時默不作聲,待吃過稀飯後,他老人家卻一聲不響地把那些紅薯皮撿起來都吃掉了。當時我們倆目睹那情景,心裡感到很慚愧、很難過。從此以後,再也不敢不吃紅薯皮了。事後,我們問他說:「您老人家都這麼大年紀了,而那些紅薯皮好苦啊,您怎麼還吃得下去呢?」
  • 看看四位高僧惜福的故事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洗過臉後,就到佛前禮拜,之後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時,我們就開始上早殿了。
  • 看看三位高僧惜福故事就懂了
    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餘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摘自弘一大師《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 歷代高僧大德們,如何惜福!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洗過臉後,就到佛前禮拜,之後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時,我們就開始上早殿了。
  • 高僧說:能做到這四點,會有大福報,看看你是有福之人嗎
    途經寺廟,他特地去拜訪一位熟識的高僧,並向老僧講述了他最近的困惑和煩惱。老同學前些年開了一家火鍋店,因地段好,客流量大,一年就賺得盆滿缽盈。在掘取人生第一桶金後,他又開始涉足健身養生行業,緣於朋友經常介紹顧客,生意也是越做越好。老同學性情豪爽,隔三差五總有一些吃喝玩樂的朋友找他組局玩耍。他也樂於沉浸其中,迷途不返。
  • 宣化上人的惜福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有三個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
  • 佛教:越老越有福氣的3種人,看看有你嗎?
    有這麼3種人,越老越有福報,看看有你嗎?一、懂得惜福之人,越老越有福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的福報,不是永恆不變的,它就如同銀行中的存款,你用一點就會少一點。有些人錦衣佳食,有些人卻衣不遮體,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先天福報不同,但不管有多麼不同,都有耗完的一天。從古至今,祖先都教我們要學會惜福;到了現代社會,人們也開始提倡光碟行動。須知,惜福者惜命,惜福者幸福感更強。從世間法的角度來看:一針一線皆應思來之不易;一飲一食皆應想粒粒辛苦。
  • 蓮香淡淡 | 惜福不是少福,惜福者常享高壽
    她也要求我們吃飯時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甚至有米粒落到地上,她也撿起來吃。除了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紙,要丟棄的書籍、簿本、紙張,絕不與汙穢垃圾混在一起,須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燒。她過世的前幾年,常有人問她長壽的原因,那時她不僅長壽,身體也健康,她總是回答說,可能是因為惜福。由於珍惜自己的福氣,才能福壽綿長。
  • 高僧說:這3種人命最好,越老越有福氣!看看有沒有你?
    在這3天裡,小編我多次跟寺裡的一位得道高僧暢聊。經過高僧的教誨,小編我大徹大悟、如夢初醒,受益匪淺。由於時間過去快10年,高僧跟我說的很多話我早已經忘記。但是有一些話始終銘記於心,比如:高僧說:這3種人命最好,越老越有福氣!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剛才拍打幾下,並非嫌上面落有灰塵,而是唯恐有什麼小蟲子,一不小心給坐死了,便是殺生害命的罪過。」大師聽了,從心裡敬佩這個弘一師弟不愧是當世高僧,深得佛門普渡眾生之真諦,他讓明空趕快去庫房給師叔尋找藥物療傷,然後誠摯詢問他何故半路出家?
  •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
  • 人生「惜福」才能「幸福」
  • 知福、惜福、再造福,才是富有的人生
    三十多年以來一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臺灣幾乎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說有四百多萬人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她的慈善活動。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的志願者,人們稱她為"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善良的她向天祈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20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上蒼,母親的病奇蹟般好了。8年後,她的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父親的早逝,母親的多病,使她對人生充滿了困惑,並由家庭的痛苦想到眾生的痛苦,於是幾度離家棄俗,輾轉臺北、臺中、臺東,四處浪跡,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一—普明寺安住下來。
  • 探訪惜福餐廳真實筆錄
    今天一個中午惜福餐廳接待了差不多兩百多名的顧客,筆者在餐廳不光看到一幕幕感人的場景,更是接受了正能量的教育,今天有的顧客來自很遠的外地,有的義工家人也是來自於千裡之外,如此愛心滿滿,暖心濃濃的惜福之家必將會溫暖一方,感動這個世界,相信不久的將來,惜福互助餐廳一定可以走出常州,走向全國。
  • 常常惜福,時時感恩
    故事苑:曲徑通幽 世間被創造的萬事萬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是去值得珍惜的。哪怕只是一片小小的菜葉,也是值得我們好好珍惜的。雪峰、巖頭、欽山三位禪師結伴而行,有一天經過一條河流,正商量到哪量去化緣、講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綠新鮮的菜葉,緩緩從上遊漂來。 三個人議論開了。 欽山:「你們看!河中有菜葉漂流,可見上遊有人居住,我們向上遊走,就會有人家了。」
  • 「舉止安詳,攸關福澤」:真正的福氣是什麼?四位名人各抒己見
    ,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就是倒了一杯牛奶,至於感動到流淚?幾天後,我又看到了類似的情節。五十年後,夫妻兩人都垂垂老矣。又一個寒冬的深夜,妻子又劇烈咳嗽起來。已經佝僂的丈夫彎著腰,小心翼翼地端來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在這段描述的旁邊空白處,依然用原子筆寫了一個字:福!
  • 佛教:這四種人,身上自帶福氣,看看是你嗎?
    很多人也熱衷於看「風水」,認為它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是在佛家看來,最好的風水,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世間任何一塊所謂的「風水寶地」,都是有「福氣」的人住進去,福氣才隨之而聚集起來的。那麼,有福氣的人,都有哪些特徵呢?實際上他們身上有許多明顯的「標誌」,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到他的福相。下面這四種有福氣的人,看看是你嗎?第一種,知福惜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