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惜福」才能「幸福」

2021-03-05 中國佛教網

我們佛教徒在沒有成佛之前,應當惜福求慧。惜福能增長福報,求慧能增長智慧。你們看世上的人,有種種不同的環境,有的人有很大的福報,不需要做什麼,便能萬事如意,種種現成,生活富裕,無憂無慮,快樂無窮,這是因為他在往昔修福修得多的緣故,所以得到這種大福報。

有的人記憶力特別強,過目不忘,又聰明又健康,又辯才無礙;說法時,有天華亂墜,地湧金蓮的境界,為什麼他會這樣子?因為他在往昔修慧修得多的緣故。怎麼樣修慧?從什麼地方修慧?先從大乘經典開始,讀誦大乘經典,把三藏研究得非常透徹,到圓滿的程度,口能背誦,心能思惟,朝於斯,夕於斯,把三藏讀透了,就開大智慧,來生一定又聰明,又有辯才。

我們既然知道惜福求慧的法門,就應該愛物、不糟蹋物質、修橋鋪路、造塔建廟、舍衣施食、救濟貧人,這都是種福田。講經說法、印經流通、翻譯經典、繪畫佛像,這都是修慧的法門。假使你不想有福報,不想有智慧,那就無話可說;若想有福報、有智慧,那麼就趕快修福求慧,不可把福隨便浪費,不可把慧隨便放棄,惜福求慧是佛教徒必行的一件大事。

惜福才有福:

  有則寓言故事說,有位窮困的老僧,自知無福,希望透過培福讓來生得到好果報。
  可是他沒有物品可以布施,於是就把衣服脫了,坐在草叢裡餵蚊子,藉此來培植福報。
  老僧死後,由於他修苦行的福報,轉生做了國王。這位國王嗜吃鴨舌,每餐必來一碗。
  有天,一位僧人求見國王,問他想不想看一件秘密?國王當然想看,僧人便運用神通讓國王看到他的前生,他這才知道自己前生是位出家人,以及自己餵蚊子的情形,而那些蚊子大部份都變成他碗裡的鴨子。
  這位僧人對國王說:「大王啊,報恩的鴨子所剩不多了,等吃完時,你的福報享盡,也當準備後事了!」
  國王一聽十分害怕,從此再也不敢吃鴨舌了。
  這位國王起先是培福的,到最後他把福報通通都享受掉了!因此我們在培福之要知惜福,惜福才有福,培福便能夠增福。

中國佛教網 歡迎大家關注公眾微信號

1、「掃一掃」掃描下面二維碼

2、「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輸入「中國佛教網」搜索,選擇

相關焦點

  • 常常惜福,時時感恩
    一個人越是懂得去珍惜那些常人看來不值得珍惜的東西,他越是懂得去珍惜自己、珍惜人生。而他只有一個真正懂得珍惜的人地會獲得真正的幸福。雪峰:「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們還是到別的村莊去吧!」 三人談得正熱鬧,一個人匆匆地從上遊那邊跑來,問:「師父!你們看到水中的一片菜葉了嗎?我剛剛洗菜時,不小心把它洗掉了,我一定要找到它,不然實在太可惜了。」
  • 知福、惜福、再造福,才是富有的人生
    人生路上永遠需要一顆感恩的心。心存感恩,知足惜福。011942年深秋,秋風蕭瑟,落葉漫天。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身著僧衣,側臥榻上,在平和中悄然離去。他便是"承兩世悲歡,歷一生修行"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 惜福即是有福人
    今天談談: 惜福即是有福人 蕅益大師在《示養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 怎樣惜福?廣結善緣是作福,惜時惜人是惜福;家財殷厚是有福,節省儉約是惜福;寬宏大量是有福,尖酸苛刻是消福;持戒布施是修福,犯戒慳吝是損福…… 作福,可謂「創業」;惜福,即是「守業」
  • 探訪惜福餐廳真實筆錄
    一晃眼餐廳已經開業第九天了,如今餐廳經營的狀況到底如何了?是否能夠真正走進老百姓的心裡?今後的前景又會如何?一個個深刻的問題相繼浮出水面,帶著大家的疑問,筆者在開業第九天裡第二次踏進了這個惜福互助餐廳。
  • 人生,是首惜福知足的歌
    人生猶如一叢玫瑰,沒有絕對的美醜。鮮花與芒刺,就看我們關注的是什麼。心中充滿感恩,溫暖時伴;念念寬恕別人,和氣自然相隨。不同心境下見到的景致是不同的,對人生的體味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是首惜福知足的歌兒,和諧美好才有最久歡樂!
  • 宣化上人的惜福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有三個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
  • PARKWOOD吉他教室:指彈吉他《知足》,惜福才會幸福,送曲譜
    知足才會滿足,惜福才會幸福,敬抗「疫」前線每位工作者庚子鼠年似乎過得很漫長,本來好好的一個歡喜年,卻沒法出門走親訪友、分享喜悅。珍惜當下,利用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感悟人生,重新審視自我,本期尹老師也特意改編了一首指彈版本的《知足》供大家學習,希望大家在這段特殊時期,可以通過我們的視頻,舒緩心情,鼓舞士氣。待疫情結束後,用嶄新的面貌開啟新年的每一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知足常樂,並不是不思進取,故步自封,而是盡人力聽天命,努力改變能改變的,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
  • 茄子蛋:積極樂觀 感恩惜福
    人生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狀況」,但「如果可以的話,當然希望大家都能開開心心地過日子,但如果過得有點不好,希望'積極樂觀,感恩惜福'這樣的口號可以帶給大家一些正向的力量,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比較快樂」。這就是茄子蛋,一支正在努力奮進的「蛋蛋」隊伍。
  • 蓮香淡淡 | 惜福不是少福,惜福者常享高壽
    她之所以那樣儉樸,不全然是經濟的原因,而是她認為人應該「惜福」。她不許家裡有什麼剩菜剩飯,因此到了晚年她還時常撿菜湯,把菜盤裡剩的菜湯端起來喝掉而不顧子女的勸阻。她也要求我們吃飯時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甚至有米粒落到地上,她也撿起來吃。除了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紙,要丟棄的書籍、簿本、紙張,絕不與汙穢垃圾混在一起,須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燒。
  • 惜福比努力工作更重要!
    人都不懂得愛人的話,他怎麼可能人生會幸福?人類怎麼可能會有未來?可是愛的原點又是孝,孝是根,德行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沒有孝道,這個家就要敗喪下來了。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就是敬老、愛老、尊老。從夏商周這個傳統一直傳了幾千年,但是現在這一點做得不好。我們要了解,老人對家庭、對社會奉獻了一生,不尊重老人叫忘恩負義。沒有老人,哪有子孫?沒有老人的努力,哪有現代的成就?
  • 四位當代高僧惜福的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我們該如何惜福呢?我們來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 調整人生偏差,步入幸福圓滿境
    富有卡~改變才能勝出千萬不能認定自己一輩子就是這樣,沒有辦法改變習氣,那就註定不得人緣。
  • 愛是你我,今天的我們唯有感恩惜福才能細水長流,潤澤蒼生
    就是這一條條天塹變通途,我們才能在畫面中看到,原本藏在貴州大山裡的許多小村莊,如今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觀光。無獨有偶。曾幾何時,位於河南安陽的林縣,歷史上的一個酷旱山區。當年林縣人民面對重重困難,以大無畏英雄氣概戰天鬥地。
  • 懷揣善良,心存感恩,知足惜福,隨遇而安
    時光總是匆匆太匆匆,有多少思念纏繞在心頭,有多少憂愁隱藏在眉間,有多少幸福從指縫裡流失。驀然回首,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歲月總是催人老,時間更是殘酷無情,一日串著一日,一月連著一月,一季接著一季,一年疊著一年。
  • 感恩,惜福!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感恩,惜福! 上一代的努力,使我們這一代的物質生活變得富足,可在衣食無憂的日子裡,反讓我們忘記了惜福的美好品德。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看到外公在掃地,地上有一粒被丟棄的糖果,上面已有些許灰塵,外公不經思索揀了起來,洗了洗便含在嘴裡。
  • 泉太古廣場惜福互助素食自助餐廳試營業!
    不求名,不求利,一切從心出發善心初始,淨心而為在多方善人的支持幫助下,經過數個月的籌備泉州太古廣場--惜福互助自助素食館於惜福互助自助素食館本旨重在慈善,傳遞溫暖,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給需要幫助的人一絲溫暖,平時免費提供路人茶水!免費供應包子饅頭給弱勢群體、環衛工人及拾荒或無家可歸人員!初一和十五全場免費!
  • 四位高僧(虛雲、宣化、弘一、印光)惜福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我們該如何惜福呢?我們來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 人生,怎樣才能幸福和快樂?
    總是聽到,人活著就要快樂,活著就要幸福。可是,世上能真正擁有快樂和幸福的人能有多少?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大多數擁有幸福的人都能感覺到快樂,幸福和快樂總是相輔相成的。
  •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掉。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
  • 戰爭年代,作為護士隨軍出徵;和平年代,感恩惜福享受生活
    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變遷,見證了光陰的流轉,如今,老人已經是五代同堂,安享幸福晚年。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玲百歲老人愛看報讀書,好記性讓人嘖嘖稱奇「媽,祝您生日快樂!」6月5日一早,劉迪芳的大兒子唐武成就去老人房間,照顧老人起床,並樂呵呵地為她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