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擷珍 | 四位高僧的惜福事跡

2021-02-11 如意心寶

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運」。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業,招感到今生的樂果,享受福報。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揮霍,極盡享受之能事,就像銀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報享完了,未來只有受苦了。我們該如何惜福呢?一起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

當時,已是一百一十七歲高齡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築場所和開荒的地方巡看,並親自指導,還要接待來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點到禪堂裡講開示,八點以後,開始翻閱來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時一天多達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過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復。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洗過臉後,就到佛前禮拜,之後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時,我們就開始上早殿了。早殿後稍為休息一會,聞打梆聲,大眾就往齋堂過早堂了。

當時,山上的生活很艱苦,開發的田地不多,收的穀子也很少。因為紅薯粗生粗養,收成較多,每年七月份開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紅薯的季節。而紅薯的葉子和枝幹,就是我們的小菜了,有時連葉也沒有,就只有炒鹹鹽,加進稀飯裡吃。每天過早堂吃的稀飯,只是一點點的米,混了多多的紅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飯,也只是隨便弄一點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沒有飯或面的,只有煮一些紅薯或是馬鈴薯,放在齋堂裡面,要吃藥石的就自己去弄一點,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飯和菜,都是由我們從大寮裡打的,跟大眾師父們吃的一樣。如果沒有客人的話,他從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種節儉簡樸的生活,我們現在想起,還記憶猶新。雲居山地勢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氣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裡的紅薯,經不起寒冷的空氣,皮都發黑了,煮熟後吃起來很苦。

有一次,我和齊賢師一起在老和尚那裡吃稀飯,吃到了那種又苦又澀的紅薯皮,便揀出來放在桌邊上。老和尚看到時默不作聲,待吃過稀飯後,他老人家卻一聲不響地把那些紅薯皮撿起來都吃掉了。當時我們倆目睹那情景,心裡感到很慚愧、很難過。從此以後,再也不敢不吃紅薯皮了。

事後,我們問他說:「您老人家都這麼大年紀了,而那些紅薯皮好苦啊,您怎麼還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嘆了一口氣,對我們說:「這是糧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務處處長張先生,到山上來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幾道菜,請他吃午飯。張處長始終是個在家人,不懂得惜福。當他在吃飯時,掉了好幾粒米飯在地上,老和尚看見了也不說話。等吃完飯後,他才自己彎下腰來,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飯從地上撿起來,放進嘴裡吃下去。那位張處長面紅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勸老和尚說:「老和尚,那些米飯已經掉到地上弄髒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說:「不要緊啊!這些都是糧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處長又說:「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這樣,我已經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體很好,早上除了吃兩碗稀飯外,有時還會吃一點馬鈴薯。中午吃兩大碗米飯。晚上有時吃一小碗麵條,或者吃一點稀飯。聽他說:他晚上開始吃藥石,是從雲門事件發生後才開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過午不食的。

無論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著一件爛衲襖,即是一件補了又補的長衫(禪和子們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裡面加一件棉衣,夏天裡面只穿一件單褂子而已。

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哪裡有錢來培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老和尚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你們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裡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但是你們若不惜福,把福報享盡了,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猶如你過去做生意賺了錢,存放在銀行裡。如果現在不再勤奮工作賺錢,只顧享受,把銀行的儲蓄全部花光了,那麼再下去便要負債了。」

老和尚在雲居山,不但時常上堂為大眾師傅講開示,更在種種生活細節中以實際行動來以身作則,教育大眾。現在我們回想起來,真是感到慚愧萬分。所以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我們後人的榜樣。(紹雲老和尚 述)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1924),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

此事常常有,餘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摘自《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

有三位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一天中午,用齋後大眾準備離去,三位臺灣比丘忽見宣公上人來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禮。上人滿面含笑,用眼光看著他們用過的餐盤中有嚼過吐出來的幾口萊,問道:「菜不好吃嗎?」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葉硬了些,嚼不爛。」上人聽後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過的菜放進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著說:「我看還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圍的弟子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兩個盤中嚼過的菜全放進口中嚼著咽了下去,然後說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費。」當宣公上人走出齋堂時,身後跪下了一片徒眾。

就餐巾紙的使用來說,上人使用時先從邊緣開始,然後將用過的部位疊起來,下次使用時從疊起的地方使用,然後再疊起來,再使用時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時一張紙用兩天也是有的。當問上人為何要這麼節省時,上人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敢浪費。又有一次,上人在弟子勸說下喝過半玻璃杯麥片粥之後,兩次用開水涮杯後喝了下去,最後又加上一點開水涮杯漱口後又咽了下去。當問上人為何將漱口水也要咽下時,上人說牙縫裡也可能有糧食,不可以浪費,自己的口又不髒。(摘自網絡)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

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他母親看到,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腦裡,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出家以後,也一直保持著愛惜衣食的習慣。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1920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傘,是1911年買的。這些生活用具,破爛了,就請人用針線縫縫,當新的一樣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東西須五六年一換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常有人給弘一大師送好的衣服或珍貴物品,他大半都轉送別人。他說,「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摘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四位當代高僧惜福的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我們該如何惜福呢?我們來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 四位高僧(虛雲、宣化、弘一、印光)惜福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我們該如何惜福呢?我們來看看虛雲、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
    晚上六點到禪堂裡講開示,八點以後,開始翻閱來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時一天多達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過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
  • 四位高僧的惜福故事!很感動!看後很慚愧!我們有多大的福氣?
    晚上六點到禪堂裡講開示,八點以後,開始翻閱來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時一天多達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過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復;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復。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
  • 宣化上人的惜福事跡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有三個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
  • 看看四位高僧惜福的故事
    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洗過臉後,就到佛前禮拜,之後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時,我們就開始上早殿了。早殿後稍為休息一會,聞打梆聲大眾就往齋堂過早堂了。
  • 看看三位高僧惜福故事就懂了
    從惜福中。這惜福,就是儉。 祖師大德都持儉,更教誨僧俗如此。 一、印光大師的節儉惜福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摘自弘一大師《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 歷代高僧大德們,如何惜福!
    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跡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洗過臉後,就到佛前禮拜,之後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時,我們就開始上早殿了。早殿後稍為休息一會,聞打梆聲大眾就往齋堂過早堂了。
  • 智海海洋C位出道,快來pick一下吧
    所以我們想,大聲告訴這個世界,智海希望同每個熱愛海缸的你一起學習成長,提供更全面的技術、生物和售後支持 ,我們會用我們的專業服務讓大家可以了解我們未知的海洋,更加了解海洋的魅力。智海的設計從不同於世界上的各種媚俗風尚,我們一直走在設計潮流的前端,只因我們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思想。
  • 智海擷珍 ☸ 飲酒的過患
  •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掉。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
  • 四位高僧大德這樣說
    這可不是我說的,這是多位高僧大德說的。為什麼佛教高僧會說,學佛之人一定要讀誦《地藏經》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佛陀特意表彰了地藏菩薩在往昔多次救母的事跡,和地藏菩薩因救母而升起的救度一切眾生的菩提之心。印光大師說道:「全部經文,理事詳明,文詞顯豁。圓 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及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心不能轉業,業即能縛心等義。」而地藏菩薩可謂說是,教導人們度過險道的名師;照亮昏沉的火炬;貧困中的寶藏;旱災時的乾糧。地藏菩薩會幫助一切迷昧的人,快速證的覺悟。
  • 「智海: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正式揭牌
    在日前舉辦的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進展發布會上,「智海: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揭牌。今年上半年,已有238名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三年級本科生以及247名其他專業學生通過「智海: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的初期系統「Mo」平臺,完成了《人工智慧》課程的學習。
  • 浙江大學發布「智海」人工智慧科教平臺
    7月1日,浙江大學「智海: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揭牌。「智海」將依託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一代人工智慧系列教材」進行人工智慧算法實訓。據介紹,「智海」寓意為「有智之能,方可驅動時代變革,有海之容,便可賦能萬物更新」,並同時賦予平臺理念:人工智慧、教育先行;產學協作、引領創新。
  • 人生「惜福」才能「幸福」
    >
  • 浙江大學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智海"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706/e8891af2184f4bb796cc57b5dfa782eb.mp3 浙江大學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智海"
  • 「兩岸四地」百幅大師稀珍亮相普陀山佛教書畫展
    「兩岸四地」百幅大師稀珍亮相普陀山佛教書畫展 2014-11-20 17:43: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舟山11月20日電 (見習記者方堃李佳贇)琉璃世界,空靈清遠,第十二屆南海觀音文化節於11月20日在「海天佛國」浙江普陀山開幕,經過半年多時間籌備的「兩岸四地」佛教書畫展也同期開展。
  • 知福、惜福、再造福,才是富有的人生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011942年深秋,秋風蕭瑟,落葉漫天。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身著僧衣,側臥榻上,在平和中悄然離去。他便是"承兩世悲歡,歷一生修行"的弘一法師——李叔同。他的前半生是風情才子,後半生是卻是世外高僧。在中國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認的通才和奇才。無論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中國現代藝術的鼻祖,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藝術巨匠。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最早將油畫、鋼琴、話劇引入中國,擅長書法、詩詞、丹青、音律、金石,在當時是整個學術界神一般的存在。
  • 常常惜福,時時感恩
    常常惜福,時時感恩智慧點金石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了今生的相識!」雪峰、巖頭、欽山三位禪師結伴而行,有一天經過一條河流,正商量到哪量去化緣、講法,突然看到河中有一片碧綠新鮮的菜葉,緩緩從上遊漂來。 三個人議論開了。 欽山:「你們看!河中有菜葉漂流,可見上遊有人居住,我們向上遊走,就會有人家了。」
  • 高僧說:能做到這四點,會有大福報,看看你是有福之人嗎
    途經寺廟,他特地去拜訪一位熟識的高僧,並向老僧講述了他最近的困惑和煩惱。老同學前些年開了一家火鍋店,因地段好,客流量大,一年就賺得盆滿缽盈。在掘取人生第一桶金後,他又開始涉足健身養生行業,緣於朋友經常介紹顧客,生意也是越做越好。老同學性情豪爽,隔三差五總有一些吃喝玩樂的朋友找他組局玩耍。他也樂於沉浸其中,迷途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