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晴集》看弘一大師的生死觀

2021-02-13 拜佛去

近百年來,弘一法師的藝術與禪學吸引著人們尋找他傳奇一生的答案。也許,答案就在《晚晴集》中。


弘一大師手跡《放下》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號晚晴老人,民國時期著名高僧、藝術家。曾參加南社活動,廣收弟子,對中國近現代文化、藝術影響巨大。弘一法師出家後律己甚嚴,再興律宗,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近百年來,弘一法師的藝術與禪學吸引著人們尋找他傳奇一生的答案。也許,答案就在《晚晴集》中。

《晚晴集》是弘一法師的墨寶,裡面抄錄了佛家格言101條,是弘一法師手邊的常備之物。晚晴之說源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集中抄錄的101條格言,是100+1之意,隱藏精深的禪理:一百為圓滿,圓滿之外,別有一道。而具體這「一道」是什麼,就看各人自身的體悟了。



弘一法師

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2、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3、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慾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痴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4、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5、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6、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慾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7、生死不斷絕,貪慾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8、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諸法集要經)

9、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10、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弘一法師

11、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13、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15、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閒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16、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痴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翠嚴禪師)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禪師)

18、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鹹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飛錫法師)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20、元無我人,為誰貪嗔?(圭峰法師)


弘一法師寄出的明信片

21、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襌師)

23、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24、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閒。(歸宗芝庵襌師)

25、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襌師)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雲峰襌師)

27、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歟?(仁潮禪師)

28、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妙禪師)

29、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蓮池大師)

30、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蓮池大師)


31、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蓮池大師)

32、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蓮池大師)

33、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袁了凡)

34、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西方確指)

35、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36、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蕅益大師)

37、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蕅益大師)

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

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師)

40、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蕅益大師)


弘一法師親繪羅漢圖

41、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痴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42、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襌師)

43、從今以後,願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復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臺,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大師)

47、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鹹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印光大師)

48、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大師)

49、直須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印光大師)

50、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依迦才淨土論引文)


弘一法師手跡

51、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浮,無可樂者!(無量壽經)

52、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觀無量壽佛經)

53、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善導大師)

54、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嗔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諸法無行經)

55、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靈芝元照律師)

56、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57、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天如禪師)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天如襌師)

59、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什襌師)

60、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為歸,誰為救護?(妙什襌師)

61、聞教便行,奚待更勸?(妙什襌師)

62、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嗔心嗔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妙什襌師)

63、又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禪師)

64、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法師)

65、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師)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西齋禪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燻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蕅益大師)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蕅益大師)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淨業。(徹悟禪師)

75、悲哉眾生!慾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汙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彭二林)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張守約)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80、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

83、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弘一法師臨終絕筆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100、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為何偏愛晚晴?
    弘一,是李叔同出家以後的號。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的文章《懷晚晴老人》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時也自稱晚晴老人。
  • 《弘一大師與晚晴室》全文
    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 一 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的文章《懷晚晴老人》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時也自稱晚晴老人。
  • 晚晴室外道晚晴——探訪弘一法師的圓寂之所
    對此,夏丏尊曾寫過一篇《弘一大師的遺書》,記載了法師此信的原文——  丏尊居士文席:  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遷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  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夏先生在讀信之後就發現:「信上『九』、『初四』三字用紅筆寫,似乎不是他的親筆,是另外一個人填上去的。」
  • 經典歌曲《送別》李叔同 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送別》李叔同(弘一大師) 電影插曲版《送別》永恆的經典 李叔同(弘一大師) 純鋼琴曲版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 佛教:弘一大師嚴以律己,功夫不負有心人,終將律宗弘揚光大
    弘一大師研究律學,也弘揚律學。他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言行合,身體力行。在生活上他自奉極儉,「粗衣淡飯,甘之若素,破衲敝席,用諸數十年」。也許正因為這種極其自謙的想法,弘一大師堅持一生不收徒,不作寺院主持。他出家之後,常四處雲遊,並不常在一處,只是多在浙江與福建兩省,五十以後才長居閩南。好友夏丐尊與經享頤等人為他在上虞白馬湖修築了一座「晚晴山房」,想留下他長住,但他沒住多久就飄然而去了。
  • 14首弘一大師歌曲作品 紀念大師140周年誕辰
    弘一大師出家前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弘一大師的嫡孫女李莉娟居士,來到晉江五店市傳遞大師遺風,讓我們得以學習大師精神。李莉娟居士:尊敬的法師,各位朋友,很高興來到泉州,來到晉江五店市,跟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弘一大師跟泉州非常有緣,我本人也多次來到泉州,但是今天是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我的祖父的事跡和貢獻。
  • 弘一法師不怕危險,於生死之間淡定自如,真大師風範
    後又著有《清涼歌集》《華言集聯三百》《南山律苑》等等,皆是人生指迷,大德法藏。弘一法師不僅深諳佛義,還嚴行戒律,生活起居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納衣有補釘二百二十四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作珍物,真正做到一物不遺,一仔不棄。他常教誨佛徒要惜福、習勞、持戒、自尊。
  • 記終生敬奉弘一大師的高文顯先生
    果然不出所料,逃了一天學,看到母親,十分寫意,還完成了一件大任務,後來大師知道了,又寫了一封信,說起大學課業多忙,不可缺課太多,那是很不好的,只有星期日才可以玩」。(29)重身教,從細節處看大師的偉大精神。高文顯先生說:「使我覺得奇怪的就是當大師要離開萬石巖時,親自把臥室打掃得很乾淨,我要替他拿行李時,他手裡還拿著掃帚,看有什麼不潔的地方,然後再掃出去。
  • 弘一大師圓寂日 一個讓僧俗兩眾都敬佩的傳奇
    因此在國學大師的馬一浮的浸染下,從佛法中尋求解除煩惱的辦法,最終毅然出家。 夢參長老曾回憶起弘一大師出家前的一些變化。 (李叔同)後來到兩江中學去教書的時候了,他人就漸漸變了,有點向道了,到寺廟啊。他到杭州出家之前他就先到那去打餓七,看能餓得起不。餓得起就出家,餓不起就不出家。
  • 榮枯不須臾, 盛衰有常數|從這首詞來看,弘一大師實早已看破紅塵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
  •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
  • 弘一大師:學佛有這三個簡單的法門!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
  • 2020年第1輯 | 弘一大師書法欣賞
    弘一大師書法  釋文: 李息翁臨古法書 蠲叟題譯:後來夏居士選了一些成為一冊,準備印刷(「鋟鈑」音寢版,雕刻金屬板材)出來給學書法的人看,請我寫點文字放在書前面。 夫耽樂書術,增長放逸,佛所深誡。然研習之者,能盡其美,以是書寫佛典,流傳於世,令諸眾生歡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無益矣。
  • 「學堂樂歌」之父——沉心工150歲冥誕*弘一大師——李叔同140歲冥誕
    風潮音樂WIND MUSIC於弘一大師110周年冥誕製作紀念的專輯,分為演奏篇和演唱篇,是目前最具規模的李叔同音樂作品唱片晚沉心工十年,李叔同出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
  • 弘一大師駐錫伏龍寺始末考略
    在1933年的《南山律苑講演》中,大師講道:「餘於前年二月既發弘律願後,五月居某寺,即由寺主發起欲辦律學院,惟與餘意見稍有不同,其後寺主亦即退居,此事遂罷。以後有他寺數處,皆約餘往辦律學院,因據以前之經驗知其困難,故未承諾。惟於寧波白衣寺門前存一南山律學院籌備處之牌,餘則允為造就教員二三人耳。以後即決定弘律辦法:不立名目、不收經費、不集多眾、不固定地址等。」「此事遂罷。」
  • 弘一法師: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李叔同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 1942年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沉重,手書二偈與諸友告別,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 弘一法師津門尋蹤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由故居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園林由太湖石假山、池塘、長亭及弘一大師紀念亭組成,風景宜人,鬧中取靜。紀念亭中央端坐李叔同鑄銅塑像,在其身後的漢白玉影壁上,刻有他為父親誕辰120周年所書的《佛說阿彌陀佛》,在此可以拜祭上香,緬懷大師。紀念館內建築主體與室內陳設、室外人文景觀遵循歷史資料進行復建,青磚灰瓦,朱紅門窗,傳統建築之美躍然於心間。
  • 弘一大師:辦喪事時殺生擺宴 對亡者極為不利
    核心提示: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在家時是民國時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後,先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大師。
  • 弘一大師的風花雪月
    弘一法師(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