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明對治習氣(1)

2021-03-04 印光法師

明對治習氣(1)原文: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書一】六六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書一】七四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書二】五

治習之心,唯勤唯切。而消習之效,未得未見。其故何也?蓋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將此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念,作口頭活計,故無實效也。倘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更為難聞。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聞最難聞之淨土法門。敢將有限光陰,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令其仍舊虛生浪死,仍復沉淪六道,求出無期者乎?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鑊湯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如是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豈必屏絕塵緣,方堪修道乎?蓋心有所主,不隨境轉,則即塵勞為解脫。所以《金剛經》屢屢令人心不住相。發心度盡一切眾生,而不見能度之我,所度之人與眾生,並所得之無餘涅槃之壽者相,方為真行菩薩道。若見有我為能度,生為所度,及無餘涅槃之所度法者。雖則度生,實於一乘實相之道,未能相契。以不了眾生當體是佛,佛性平等平等,妄起凡情聖解。致無為利益,成有為功德矣。何況聲色貨利之貪戀粘著乎哉。【書二】十六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書二】三二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遭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故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幹戈定太平。【書二】四十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衝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水衝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悚然耳。【書二】四一

念佛亦養氣調神之法,亦參本來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試念之,則覺得心中種種妄念皆現。若念之久久,自無此種妄念。其最初覺有妄念者,由於念佛之故,方顯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則不顯。譬如屋中,清淨無塵,窗孔中透進一線日光,其塵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淨。孔子慕堯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此常時憶念,與念佛何異?佛以眾生之心口,由煩惱惑業,致成染汙。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令其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書二】六四

明對治習氣(1)白話譯文:

念佛想得到一心不亂,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要為了博得一個虛名,讓世間人說我是真實修行的人。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佛號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是這樣,百千萬句,句句都是這樣。能這樣念,那麼妄念就沒有辦法起來,心佛自可相契和。另外必須善於用心,不要導致過為執著,或者致使身心不安,或者致使著魔發狂等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照這個方法而行持,決定不會走進歧途而耽誤自己。【書一】六六

念佛的時候,不能懇切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娑婆苦、極樂樂。假如想一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是難遭難遇。如果不一心念佛,一口氣上不來,一定會隨宿生今世最重的惡業,墮入三途惡道,長劫受苦,很難有出離的時間了。能這樣想,就會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此心一發好像電器受電,好像藥物加硫一樣。力量更大,更加迅速。這樣就會消業障,增福慧,不是平常福德善根所能比喻的啊。【書一】七四

在念佛的時候,要時常想自己快死了,就要墮地獄了。這樣念佛不懇切也自然懇切,不相應也自然相應。用害怕痛苦的心去念佛,就是出苦的第一妙法,也是隨緣消舊業的第一妙法。【書二】五

對治習氣的心,要勤勉懇切。如果消除習氣的效果沒有得到,也沒有見效,這是為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念生死的心不痛切,對於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念,僅是口頭上說說,並沒有切實遵行,所以並沒有實際的效果啊。假如知道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更加難聞。今生萬幸能得到這個大丈夫身,又能聽聞到這個最難聽聞到的淨土法門。豈敢將有限的光陰,因為聲色貨利而幾乎消耗盡了,使我們仍舊虛生浪死,仍然再沉淪六道,想出來都沒有時間嗎?應該將一個「死」字(這個字非常好),掛到額頭上。凡是不應當貪戀的境界現前,就會知道這是我們的鑊湯爐炭。絕對不至像飛蛾一樣奔赴火焰,把自己燒掉了。凡是遇到分內應該做的事情,就會知道這是我們出苦的慈航。也絕對不至於當仁固讓,見義不為了。這樣一切塵境都可作為我們入道的殊勝因緣。哪能必須屏絕塵緣,才能修道呢?只要心有所主,心不隨境轉,那麼塵勞就是解脫。所以《金剛經》屢屢令人心不住相。發心度盡一切眾生,而不見能度的我,所度的人與眾生,以及所得的無餘涅槃之壽者相,才是真行菩薩道。如果見有我為能度,眾生為所度,以及無餘涅槃的法。那麼雖然是度生,實際上於一乘實相之道,還是沒有相契合。因為不了解眾生當體是佛,佛性平等,妄起凡情聖解。致使無為利益,成了有為功德了。何況貪戀聲色貨利啊。【書二】十六

念佛的心不能純一,必須調製這顆心,不讓心向外馳求,久而久之心自然會精純歸一。成片是什麼呢?,就是心純一而無雜念的意思。【書二】三二

初發心念佛,還沒有親證念佛三昧之前,誰能沒有妄念呢?所以貴在心常覺照,不隨妄念而轉。好像兩軍對陣,必須堅守自己的城池,不讓賊兵稍有侵犯。等賊兵一發作,便迎敵去打。必須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妄念之賊。使他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他們自然害怕遭到滅種之災,就會相繼歸降了。其中最重要的戰術在於主帥不昏昧不懶惰,時常警覺啊。如果覺心一旦昏昧懶惰,不但不能滅賊,反被賊滅。所以念佛的人不知道攝心而念,所以越念越生妄想。如果能攝心則妄念應當漸漸輕微,以至於沒有。所以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塵之賊,夜晚還惺惺覺照;將軍主帥能作主行令,不動幹戈定使六根清淨太平。【書二】四十

念佛時心不能歸一,由於念生死的心不痛切。如果將自己想做被水衝,被火燒而沒有救援。以及快死了、將要墮入地獄。那麼心自然會歸一,不需要另求其他妙法。所以經中屢屢說道:思地獄苦,發菩提心。這是大覺世尊最切要的開示,可惜人們不肯真實去思想啊。地獄的痛苦比遭遇水火的慘痛,更深切無量無邊倍。而且一想到被水衝被火燒的痛苦就會不寒而慄,但是想到地獄的痛苦就泛泛然的人。這是因為他的心力弱小,對於地獄的恐怖不能詳細地了解,對於水火的痛苦因為能親眼看見,才會覺得毛骨悚然啊。【書二】四一

念佛也是養氣調神的妙法,也是參究本來面目的妙法。怎麼這麼說呢?我們的心時常紛亂,如果能至誠念佛,那麼一切雜念妄想都會漸漸消滅。妄念消滅,那麼心自然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你不知道念佛能止息妄念,請去試著念念佛,就會覺得心中的種種妄念都出現了。如果長時間地念佛,自然就沒有這些妄念了。那些最初念佛覺得有妄念的人,正是由於念佛的緣故,才顯得心中有妄念,不念佛妄念則不明顯。就好像在屋子裡顯得清淨無塵,如果從窗孔透進一線陽光,就會看到屋內的灰塵不知有多少。屋中的塵土由於有日光而明顯。心中的妄念因為念佛而突顯。如果常念佛,心自然會清淨。孔子仰慕堯舜周公的聖人之道,念念不忘,所以能在羹湯中見到堯,在牆面上見到舜,在夢中見到周公。這是孔子時常憶念他們,與念佛的道理有什麼區別呢?佛陀認為眾生的心口,由於煩惱惑業的緣故,被染汙了。就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讓眾生心執持口稱念,好像染上香氣的人,身上也會有香氣。這樣長久地念佛,業障就會消除,智慧自然明朗,業障沒了,福慧自然增長,自心本具的佛性自然就可以顯現出來了。【書二】六四

相關焦點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重排序
    後來周孟由居士拜謁普陀山,於是祈求皈依我,臨走拿去幾篇廢稿,寄給徐蔚如居士,然後在北京排印出來,書名為《印光法師文鈔》。於是刺痛了很多高雅之士的眼目,更增添了我的慚愧心了,那一年是1918年。1919年他們又搜羅我若干篇文章,作為文鈔的續編,和初編一同排版印刷。1920年有數位弟子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印光法師文鈔》鉛印本,分作兩冊,並且留了板樣,1921春天正式出書。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仲春(農曆二月)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但事修卻非常簡單容易。正因為這樣,那些自認為天生聰明敏銳,知識見解高超奇特的人,總是把淨土念佛法門看做是愚夫愚婦所作的事,而不肯修持。
  • 白話有聲書|《印光法師嘉言錄》 ·論事須適宜,論富強、預防災禍
    【書一】九八近來人做大事者,多少年,率以立異學外為是,觀堯舜周孔,皆不足法。未得志,則是狂妄梗化之民。已得志,則成誤國害民之士。故致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所貴學佛者,要對治習氣,改過遷善。若無事儘管學佛,有事時便置學佛於度外,則便成空名,毫無實益矣。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出家
    【書二】十一市井習氣,出家若不真修,更甚於俗。若欲遠離,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則貪瞋痴三毒,無由而起矣。倘猶不能止,則以忠恕忍辱治之,則自止矣。若又不止,則設想於死,自然無邊熱惱,化為清涼矣。【書二】二四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
  • 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釋劫運之由(1)
    釋劫運之由(1)原文:娑婆之苦,說不能盡。縱時屬昇平,仍然日在苦惱中。以眾生久習相安,遂不知耳。近來中國屢經兵燹,已是苦不堪言。受惡果時,不知自懺往業,又復更造惡法以為對治。則怨怨相報,經劫不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知是而不求生西方者,非夫也!【書一】三七世當劫濁,互相戕賊。不有護身符子,斷難永無禍害。所謂護身符子,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宜於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
  • 印光大師:無所住而生其心
    【白話】
  • 印光大師:念念對治自身習氣毛病的才是真念佛人
    核心提示: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生於1861年。幼時讀程朱儒書,對佛法持批判態度,後因病閱佛經,方知佛法廣博精深。21歲時前往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專修淨土。22歲依印海定公律師受具足戒。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明因果之事(2)
    明因果之事(2)原文:須知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兇。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書一】三十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者矣。【書二】十培德,當常看《感應篇》、《陰騭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過格》,乃認真體察,絲毫不容放過。故命本不壽而壽,無大功名而大功名,無子而有子。
  •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15 示修持方法 丙 明對治習氣2
    原著:印光法師鑑定:瞭然法師 德森法師敬編:李淨通演播:胡克錄音:張振平剪輯、混音:徐國雲文字校對:郭貞監製:何海洋(三)復陳飛青書◎三障者 ,即煩惱障 、業障 、報障。煩惱即無明 ,亦名為惑 。即是於理不明,即貪嗔痴也。妄起各種不順理之心念。 欲滅各種不順理之心念,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 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則貪嗔痴三毒,無由而起矣。見三編與謝融脫書。業即由貪嗔 痴煩惱之心,所作之殺盜淫等惡事 ,故名為業。其業已成,則將來必定要受地獄 、 餓鬼、畜生之三途惡報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誡具足信願(1)
    誡具足信願(1)原文:縱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間福樂,乃墮落之根本。天上雖不比人間煩惑猛利,然天福一盡,決定下生。由宿福未盡,故享福。由享福,故造業。既造業已,則墮落惡道,直在瞬息間耳。【書一】九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 與妙真大師書一
    與妙真大師書一
  • 印光法師對色慾的開示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三不可錄重刻序)【白話】當性慾非常強,難以自制的時候,只要把女陰觀想成毒蛇的口,如同陽物被毒蛇咬在口中一樣,就會心驚膽戰,毛骨悚然,這樣淫慾帶來的無邊熱惱,就會立即變得清涼了。這是克制淫慾的最簡便的方法。【原文】若偶起慾念,即想毒蛇吞己男根。(此法妙極。
  • 《印光大師嘉言錄續編》勉居心誠敬10
    與玉林法徒行森書,署名尚寫法弟行痴和南。和南,乃磕頭也。皇帝與同門尚如此,況與其師乎。此種芳規,豈可不知。古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非曰深下於人,人則盡心教導也。以自己不能生恭敬心,縱人肯教,自己心中有傲慢象相障,不得其益。譬如高山頂上,不存滴水,故不能受滋潤也。不但學佛如是,即世間學一材一藝亦如是。世間隻身口之活計,佛法則性道之本源,其關係輕重,固天淵相懸也。祈將此語,令彼視之。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釋劫運之由(3)
    是知我佛所說三世因果、生死輪迴之事理,乃無明長夜之慧日也。而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乃生死苦海之慈航也。欲挽劫運,舍此末由。【雜著】三一釋劫運之由(3)白話譯文:當今天災人禍頻頻降臨發作,人民死亡的數量很多並且很慘烈,難道是上天不仁愛嗎?
  • 《印光法師文鈔》五三編上:026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
    原著:印光法師演播:胡克錄音:張振平剪輯、混音:徐國雲文字校對:郭貞
  • 弘一法師:人生之最後
    ,錄寫此稿。餘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乃為治定,付刊流布(注2)焉。弘一演音記。第一章 緒言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 印光法師:修行不可以求速成
    ——《印光法師文鈔》·復吳思謙書白話譯文: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會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你了。
  • ​2428.復唯佛居士書
    三位法師的苦行,令人欽佩。所以得以在臨終時,各自獲得真實利益。所以修行人要隱藏才華,不要顯露。  【附:】1、印祖故事:揭穿造假《自知錄》,阻止流通免禍胎。連結: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2/521217.html印光法師文鈔增廣、續編的上下冊白話均已整理完畢,可在這裡下載:http://ygfswcbh.h64.023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