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有聲書|《印光法師嘉言錄》 ·論事須適宜,論富強、預防災禍

2021-03-01 達緣講堂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論事須適宜 原文:

蓮社初開,須有定規。女人入社,斷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漫無檢約,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叢生矣。至要至要。【書二】二四

竊謂現今世道人心,陷溺至於極點。又加國用空乏,賦稅比前重得數倍。諸物昂貴,民不聊生。天災人禍,頻頻降作。值此時際,欲宏法道,只可普與來者,指其學佛要義。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盡己分,以立基址。由是加以主敬存誠,克己復禮。明因識果,期免輪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天姿縱高,亦當依此而行。於有餘力時,不妨研究一切經論。令其在己家庭,隨分修持。則不須廣建屋宇,備立人員,彼此往來,曠職費日。此誠現今宏法,將計就計之最上一著也。【書二】四二

欲求往生,當放下此世間,並放下過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擔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受此病,尚謂之有菩提心。須知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須是菩薩則可,否則為害不淺。過分之狂妄心,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不可不知。【復潘對鳧書】

當此劫濁亂時,固宜提倡因果報應,及與淨土法門,方有實益。彼好高務勝者,恐一提倡,便墮其聲價,以故寧可令人不會,決不肯屈我門風。試問彼於調養生命之外物,能固執一法,不求變通否乎?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彼於一日之中,尚必取其合宜。其於宏法,則其智反不如養生之得計,謂其真欲利人可乎?【大雲月刊】

創立蓮社,必須清淨香潔。主人必須恭敬至誠,不可傲慢於人,亦不可有德色於人之氣象,凡來者悉溫恭謙遜以待之。至於未念佛,及念佛畢,概不得談家常。有可談敘之要義則談之,否則各歸原所。年紀太輕者,只可在自己家裡念。若常來,路近尚可,路遠或恐有意外之虞,不可不慎。此不過為地方作一提倡而已,仍須以專意在家念佛為事。【大雲月刊】

學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獨上下手。既能慎獨,則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處。若有,則當力令斷滅,方為真實行履。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學佛自稱通家者之貼骨大瘡。倘能以不貳過是期,則學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實益矣。【復陳伯達書】

中國之貧弱,由於不依禮義,依禮義,何至貧弱。試問貧弱之因,何一不是貪贓受賄以利外人乎?汝未認清病源,便謂藥不見效,可謂智乎?外國之強,以國小,不同心協力,不能自立。中國則人各異心,縱有同者,外人以賄誘之,則隨賄所轉。不但不顧國與民,並將自身亦不顧。謂為奉行禮義之失,其可乎哉?昔林文忠公之驅夷,即是其證。以後大小事,何一非中國代為周旋令成乎?中國之人,多半皆屬亡八字,故致外國如是之強,中國如是之弱。使皆守禮義,則外國之無益各貨,將無處可消,而中國一年當保全數千萬萬金矣。中國人之下作,誠可謂下作之極矣。孟子曰:「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汝雖讀書閱世,未知讀書閱世之道,故有此問也。為今之計,當以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改惡修善、信願往生,為挽回劫運、救國救民之第一著。談玄說妙,尚在其次。然欲救世,非自己躬行,斷無實效。由身而家,由家而邑,由邑而國。此風一倡,或可有意料不及之效,否則便難夢見矣。【書一】九八

近來人做大事者,多少年,率以立異學外為是,觀堯舜周孔,皆不足法。未得志,則是狂妄梗化之民。已得志,則成誤國害民之士。故致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所貴學佛者,要對治習氣,改過遷善。若無事儘管學佛,有事時便置學佛於度外,則便成空名,毫無實益矣。【大雲月刊】

論富強、論預防災禍 原文:

中國之貧弱,由於不依禮義,依禮義,何至貧弱。試問貧弱之因,何一不是貪贓受賄以利外人乎?汝未認清病源,便謂藥不見效,可謂智乎?外國之強,以國小,不同心協力,不能自立。中國則人各異心,縱有同者,外人以賄誘之,則隨賄所轉。不但不顧國與民,並將自身亦不顧。謂為奉行禮義之失,其可乎哉?昔林文忠公之驅夷,即是其證。以後大小事,何一非中國代為周旋令成乎?中國之人,多半皆屬亡八字,故致外國如是之強,中國如是之弱。使皆守禮義,則外國之無益各貨,將無處可消,而中國一年當保全數千萬萬金矣。中國人之下作,誠可謂下作之極矣。孟子曰:「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汝雖讀書閱世,未知讀書閱世之道,故有此問也。為今之計,當以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改惡修善、信願往生,為挽回劫運、救國救民之第一著。談玄說妙,尚在其次。然欲救世,非自己躬行,斷無實效。由身而家,由家而邑,由邑而國。此風一倡,或可有意料不及之效,否則便難夢見矣。【書一】九八

近來人做大事者,多少年,率以立異學外為是,觀堯舜周孔,皆不足法。未得志,則是狂妄梗化之民。已得志,則成誤國害民之士。故致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所貴學佛者,要對治習氣,改過遷善。若無事儘管學佛,有事時便置學佛於度外,則便成空名,毫無實益矣。【大雲月刊】

論事須適宜(2)白話譯文:

蓮社剛剛成立,必須要有一定的規矩。女人想入社,斷斷不可以。千萬不要仿效其它地方散漫沒有約束,以至於一法才建立,各種弊端都產生出來了。以上陳述至關重要。【書二】二四

我認為現在的世道人心,已經沉淪到了極點。再加上國家的費用空乏,賦稅比以前重了幾倍。物價上漲,民不聊生。天災頻繁降臨,人禍接連不斷。正值這種危及關頭,想要弘揚法道,只可普遍與來的人,指明學佛的首要的義理。對於做父親的人講說慈愛的道理,對兒子講孝道,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人盡好自己的本分事,為學佛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再加上心懷至誠恭敬,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作人的禮儀規範。明白因果的道理,希望脫離輪迴的痛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縱然天資再高,也應當依照這些道理去作。在有餘力的時候,不妨研究一切經論。使他在自己家中,隨分修持佛法。就不須建設高廣的房屋堂宇,招募人員,設立崗位,彼此往來,耗費很多時間,耽誤本職事務。這確實是現在弘揚佛法,將計就計最高超的一著。【書二】四二

想求往生,就要放下這個世間的種種,也要放下過分的狂妄心。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這必須自己是菩薩才能做到。如果自己還是凡夫,便想擔任這樣的重任,不但不能度人,而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有這個毛病,還說這是菩提心。要知道這種菩提心如果先求往生,就有益處。如果不求往生,必須是菩薩才可以,否則為害不淺。過分的狂妄心是真修行者的一大障礙,不能不知道。【復潘對鳧書】

處在現在混亂的世道,正應當提倡因果報應以及淨土法門,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那些好高騖遠的人,唯恐一提倡以上道理,便降低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所以寧可不讓別人會,也決不肯降低門風。試問他在調養生命的這些外物上,是否能拘泥於一種方法,而不求變通嗎?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喝水,餓了吃飯,他在一天的生活中,尚且知道要合於時宜。為什麼在弘法上,他的智慧反不如養生的技巧呢,難道他真的為了利益大眾嗎?【大雲月刊】

創立蓮社,場地及擺設必須清淨香潔。主人必須恭敬至誠,對人不可傲慢,也不可流露出自以為對別人有恩德的神色,凡是來的人都要溫和恭敬謙遜地對待。在還沒有開始念佛和念佛完畢後,都不要談論家常事。如果有必要談的要義可以談,否則就各自回家。年紀太輕的人只可以在自己家裡念。如果常來,路近的可以,路遠的怕有意外的事發生,一定要謹慎。這不過是為地方作一個提倡而已,還是要以專心在家裡念佛為要務。【大雲月刊】

學佛的人,要先從知因果、慎獨方面入手。如果能做到獨自一人,依然自覺遵守道德規範,那麼邪念自然消除,怎麼還有不如法的地方呢?如果有,要果斷地斷掉它,才是真實修行。否則學問與言行不相附合,所說的知見越高,表現出來的行為越差,這是當今學佛人中自稱通家的貼骨大瘡。如果能以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為目標,就會學到一分,便得到一分真實的利益。【復陳伯達書】

論富強、論預防災禍 白話譯文:

中國的貧弱,是由於不依禮義,如果依禮義,怎麼會貧弱呢?試問貧弱的原因,哪一條不是因為貪贓受賄使外人得利呢?你沒有認清病的根源,就說藥不見效,怎麼能說有智慧呢?外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國小,不同心協力就不能自立於世界。中國人則各懷異心,縱然有同心者,外人用賄賂引誘他,他馬上就會隨著賄賂所轉。不但不顧國與民,連自身都不顧了。還說這是奉行禮義的過失,這怎麼可以呢?從前林則徐抵抗外來侵略就是證明。以後大大小小的事,哪一件不是中國代為周旋令成乎?中國人多半都屬亡八字的命,所以才使外國如此強大,中國如此貧弱。假使中國人都能夠守禮儀道義,那麼外國沒有利益的貨物將無處可銷,中國一年當中就可以保全幾千億的金錢了。中國人的下作,真是到了極點。孟子說:「有德行、智慧、謀略、見識的人,因為他生活在患難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們持有警懼不安的心理,考慮憂患很深遠,所以通達事理。」 你雖然讀書閱世,卻不知道讀書閱世之道,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問題。為挽救當今世道的大計,應當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以及改惡修善、信願往生,這才是挽回當前戰亂的劫運、救國救民的首要方法。至於談玄說妙,都在其次。然而想救世,如果不自己親自去實踐,斷然沒有實際效果。由自身推及到家庭成員,由家庭推及到鄉邑,由鄉邑推及到整個國家的人。這樣的風氣果然能夠倡導實行,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否則就是做夢也難收效啊。【書一】九八

近來掌權做大事的人,多半少年得志,輕率地以標新立異,學習西洋文化當成正確的事情。在他們眼中堯舜周公孔子,都不值得效法。他們不得志的時候,就成為狂妄自大,頑固不服從教化的人。一旦得志,就成了誤國害民的人士。所以導致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地發生,國運危急,民不聊生。所貴的是學佛的人,要對治習氣,改過遷善。如果沒事的時候儘管學佛,有事降臨時便將學習佛法中關於對治習氣的教義置於度外,那麼學佛就成了空名,不會有任何實際的利益。【大雲月刊】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集數:共32集

出品:佛教導航網站(www.fjdh.cn)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集數:共32集

出品:佛教導航網站(www.fjdh.cn)

相關焦點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重排序
    在山日久,有以筆墨事見託者,絕不用印光名字。即自己有必須署名之文字,亦只隨便寫二字即已。以故二十年來,絕無人客過訪,及信札往來諸紛擾。民國啟元,高鶴年居士,紿去數篇文稿,登《佛學叢報》,不敢用印光名,以印光常稱常慚愧僧,故署名常慚。徐蔚如居士,及周孟由,謬為見賞,打聽三四年,了無知者。後孟由來山拜謁,遂祈歸依,持去數篇廢稿,寄於蔚如,乃於京師排印,名《印光法師文鈔》。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出家
    【書一】十二出家一事,今人多以為避懶偷安計。其下焉者,則無有生路,作偷生計。故今之出家者,多皆無賴之徒,致法道掃地而盡,皆此輩出家者為之敗壞而致然也。【書二】三今之僧人,固難令人生信。但既追悼僧人,何可誹謗僧人?若舉其善者,戒勵不善者,則無過矣。然自既在學生之列,即戒勵亦宜緘默。以此種事,唯有德望者,方可舉行,非黃口雛生之所宜為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仲春(農曆二月)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但事修卻非常簡單容易。正因為這樣,那些自認為天生聰明敏銳,知識見解高超奇特的人,總是把淨土念佛法門看做是愚夫愚婦所作的事,而不肯修持。
  • 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
  • 《嘉言錄》論理事
    八、釋普通疑惑內分:理事、心性、悟證、宗教、持咒、出家、謗佛、師道、戒律、經典、中陰、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秘傳、扶乩、煉丹、事須適宜、富強、預防災禍諸類。以下論理事●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
  • 論境界(印光法師嘉言錄·釋普通疑惑)
    論境界  ●(以下論境界)  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 乃生佛感應道交。雖不離想心, 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 絕無佛聖迎接之事。
  • 印光大師:無所住而生其心
    【白話】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釋劫運之由(1)
    【書一】三七世當劫濁,互相戕賊。不有護身符子,斷難永無禍害。所謂護身符子,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宜於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書二】二二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人以善感,天以福應。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明因果之事(2)
    【書一】二九如來說經,報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報通三世者: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士子習舉業,現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見者。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達。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
  •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之論因果之理227-229(原文及白話)
    甲、論因果之理228.原文:示戒善, 闢人天之坦路。明因果, 陳趨避之良謨。此即《書》作善降祥, 作不善降殃;《易》積善必有餘慶, 積不善必有餘殃之意。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 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而凡情未測, 視作渺茫, 不肯信受。如盲背導師, 自趣險道, 欲不墮坑落塹, 何可得耶!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明對治習氣(1)
    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書一】六六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 《印光法師文鈔》五三編上:026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
    原著:印光法師演播:胡克錄音:張振平剪輯、混音:徐國雲文字校對:郭貞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誡具足信願(1)
    淨土一法,須另具隻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書一】十當鬚髮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荼毒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迴矣。
  • ​2428.復唯佛居士書
    這種事,如果於現在執著(價值),那麼想令佛經佛像不滅,都不可能啊! 汝學佛不知因時適宜之道,而死執成規。是何異因孔孟之道不能行,而亦不許流布孔孟之書乎。末法眾生,於百千萬分中,得其一二,亦堪自利利他。必欲全依佛說,即佛親現身於此時,定亦做不到。你學佛不知道因時適宜的道理,而死執成規。
  • 與妙真大師書一
    與妙真大師書一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本論》(原文、白話譯)
    佛教以孝為本論印光法師 原著>圓濤法師 白話譯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    【譯文】為什麼這樣說呢?儒家之人儘自己職分,奉養父母衣食,使雙親能生活安逸,這是小孝。修養自身,奉行道義,流傳美名於後世以顯耀雙親,這是大孝。將孝道推到極致而論,凡是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和種種善行,無不是從孝道發揮出來的。
  • 印光法師對色慾的開示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三不可錄重刻序)【白話】當性慾非常強,難以自制的時候,只要把女陰觀想成毒蛇的口,如同陽物被毒蛇咬在口中一樣,就會心驚膽戰,毛骨悚然,這樣淫慾帶來的無邊熱惱,就會立即變得清涼了。這是克制淫慾的最簡便的方法。【原文】若偶起慾念,即想毒蛇吞己男根。(此法妙極。
  •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之論因果之理230-232(原文及白話)
    甲、論因果之理231.原文:命者何?即前生所作之果報也。又依道義而行所得者, 方謂之命。不依道義而行所得者, 皆不名命。以此得之後, 來生之苦, 殆有不忍見聞者。不觀孟子之論命乎?必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 方為真命。則不依道義而得, 不依道義而失, 皆非所謂命也。列子論力, 多屬於機械變詐之才智, 聖賢之所不言。聖賢所言者, 皆克己復禮之修持也。「唯聖罔念作狂, 唯狂克念作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木從繩則正, 後從諫則聖。」「惠迪吉, 從逆兇, 惟影響。」
  • 弘一法師:人生之最後
    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隨默念。今見助念者皆隨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隨默念?餘願自今以後,凡任助念者,於此一事切宜留意。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磐、小木魚。以餘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磐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寧。
  • 《印光大師嘉言錄續編》勉居心誠敬10
    與玉林法徒行森書,署名尚寫法弟行痴和南。和南,乃磕頭也。皇帝與同門尚如此,況與其師乎。此種芳規,豈可不知。古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非曰深下於人,人則盡心教導也。以自己不能生恭敬心,縱人肯教,自己心中有傲慢象相障,不得其益。譬如高山頂上,不存滴水,故不能受滋潤也。不但學佛如是,即世間學一材一藝亦如是。世間隻身口之活計,佛法則性道之本源,其關係輕重,固天淵相懸也。祈將此語,令彼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