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論事須適宜 原文:
蓮社初開,須有定規。女人入社,斷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漫無檢約,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叢生矣。至要至要。【書二】二四
竊謂現今世道人心,陷溺至於極點。又加國用空乏,賦稅比前重得數倍。諸物昂貴,民不聊生。天災人禍,頻頻降作。值此時際,欲宏法道,只可普與來者,指其學佛要義。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盡己分,以立基址。由是加以主敬存誠,克己復禮。明因識果,期免輪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天姿縱高,亦當依此而行。於有餘力時,不妨研究一切經論。令其在己家庭,隨分修持。則不須廣建屋宇,備立人員,彼此往來,曠職費日。此誠現今宏法,將計就計之最上一著也。【書二】四二
欲求往生,當放下此世間,並放下過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擔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受此病,尚謂之有菩提心。須知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須是菩薩則可,否則為害不淺。過分之狂妄心,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礙,不可不知。【復潘對鳧書】
當此劫濁亂時,固宜提倡因果報應,及與淨土法門,方有實益。彼好高務勝者,恐一提倡,便墮其聲價,以故寧可令人不會,決不肯屈我門風。試問彼於調養生命之外物,能固執一法,不求變通否乎?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彼於一日之中,尚必取其合宜。其於宏法,則其智反不如養生之得計,謂其真欲利人可乎?【大雲月刊】
創立蓮社,必須清淨香潔。主人必須恭敬至誠,不可傲慢於人,亦不可有德色於人之氣象,凡來者悉溫恭謙遜以待之。至於未念佛,及念佛畢,概不得談家常。有可談敘之要義則談之,否則各歸原所。年紀太輕者,只可在自己家裡念。若常來,路近尚可,路遠或恐有意外之虞,不可不慎。此不過為地方作一提倡而已,仍須以專意在家念佛為事。【大雲月刊】
學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獨上下手。既能慎獨,則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處。若有,則當力令斷滅,方為真實行履。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學佛自稱通家者之貼骨大瘡。倘能以不貳過是期,則學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實益矣。【復陳伯達書】
中國之貧弱,由於不依禮義,依禮義,何至貧弱。試問貧弱之因,何一不是貪贓受賄以利外人乎?汝未認清病源,便謂藥不見效,可謂智乎?外國之強,以國小,不同心協力,不能自立。中國則人各異心,縱有同者,外人以賄誘之,則隨賄所轉。不但不顧國與民,並將自身亦不顧。謂為奉行禮義之失,其可乎哉?昔林文忠公之驅夷,即是其證。以後大小事,何一非中國代為周旋令成乎?中國之人,多半皆屬亡八字,故致外國如是之強,中國如是之弱。使皆守禮義,則外國之無益各貨,將無處可消,而中國一年當保全數千萬萬金矣。中國人之下作,誠可謂下作之極矣。孟子曰:「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汝雖讀書閱世,未知讀書閱世之道,故有此問也。為今之計,當以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改惡修善、信願往生,為挽回劫運、救國救民之第一著。談玄說妙,尚在其次。然欲救世,非自己躬行,斷無實效。由身而家,由家而邑,由邑而國。此風一倡,或可有意料不及之效,否則便難夢見矣。【書一】九八
近來人做大事者,多少年,率以立異學外為是,觀堯舜周孔,皆不足法。未得志,則是狂妄梗化之民。已得志,則成誤國害民之士。故致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所貴學佛者,要對治習氣,改過遷善。若無事儘管學佛,有事時便置學佛於度外,則便成空名,毫無實益矣。【大雲月刊】
論富強、論預防災禍 原文:
中國之貧弱,由於不依禮義,依禮義,何至貧弱。試問貧弱之因,何一不是貪贓受賄以利外人乎?汝未認清病源,便謂藥不見效,可謂智乎?外國之強,以國小,不同心協力,不能自立。中國則人各異心,縱有同者,外人以賄誘之,則隨賄所轉。不但不顧國與民,並將自身亦不顧。謂為奉行禮義之失,其可乎哉?昔林文忠公之驅夷,即是其證。以後大小事,何一非中國代為周旋令成乎?中國之人,多半皆屬亡八字,故致外國如是之強,中國如是之弱。使皆守禮義,則外國之無益各貨,將無處可消,而中國一年當保全數千萬萬金矣。中國人之下作,誠可謂下作之極矣。孟子曰:「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汝雖讀書閱世,未知讀書閱世之道,故有此問也。為今之計,當以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改惡修善、信願往生,為挽回劫運、救國救民之第一著。談玄說妙,尚在其次。然欲救世,非自己躬行,斷無實效。由身而家,由家而邑,由邑而國。此風一倡,或可有意料不及之效,否則便難夢見矣。【書一】九八
近來人做大事者,多少年,率以立異學外為是,觀堯舜周孔,皆不足法。未得志,則是狂妄梗化之民。已得志,則成誤國害民之士。故致天災人禍,相繼而興,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所貴學佛者,要對治習氣,改過遷善。若無事儘管學佛,有事時便置學佛於度外,則便成空名,毫無實益矣。【大雲月刊】
論事須適宜(2)白話譯文:
蓮社剛剛成立,必須要有一定的規矩。女人想入社,斷斷不可以。千萬不要仿效其它地方散漫沒有約束,以至於一法才建立,各種弊端都產生出來了。以上陳述至關重要。【書二】二四
我認為現在的世道人心,已經沉淪到了極點。再加上國家的費用空乏,賦稅比以前重了幾倍。物價上漲,民不聊生。天災頻繁降臨,人禍接連不斷。正值這種危及關頭,想要弘揚法道,只可普遍與來的人,指明學佛的首要的義理。對於做父親的人講說慈愛的道理,對兒子講孝道,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人盡好自己的本分事,為學佛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再加上心懷至誠恭敬,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作人的禮儀規範。明白因果的道理,希望脫離輪迴的痛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縱然天資再高,也應當依照這些道理去作。在有餘力的時候,不妨研究一切經論。使他在自己家中,隨分修持佛法。就不須建設高廣的房屋堂宇,招募人員,設立崗位,彼此往來,耗費很多時間,耽誤本職事務。這確實是現在弘揚佛法,將計就計最高超的一著。【書二】四二
想求往生,就要放下這個世間的種種,也要放下過分的狂妄心。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這必須自己是菩薩才能做到。如果自己還是凡夫,便想擔任這樣的重任,不但不能度人,而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有這個毛病,還說這是菩提心。要知道這種菩提心如果先求往生,就有益處。如果不求往生,必須是菩薩才可以,否則為害不淺。過分的狂妄心是真修行者的一大障礙,不能不知道。【復潘對鳧書】
處在現在混亂的世道,正應當提倡因果報應以及淨土法門,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那些好高騖遠的人,唯恐一提倡以上道理,便降低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所以寧可不讓別人會,也決不肯降低門風。試問他在調養生命的這些外物上,是否能拘泥於一種方法,而不求變通嗎?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喝水,餓了吃飯,他在一天的生活中,尚且知道要合於時宜。為什麼在弘法上,他的智慧反不如養生的技巧呢,難道他真的為了利益大眾嗎?【大雲月刊】
創立蓮社,場地及擺設必須清淨香潔。主人必須恭敬至誠,對人不可傲慢,也不可流露出自以為對別人有恩德的神色,凡是來的人都要溫和恭敬謙遜地對待。在還沒有開始念佛和念佛完畢後,都不要談論家常事。如果有必要談的要義可以談,否則就各自回家。年紀太輕的人只可以在自己家裡念。如果常來,路近的可以,路遠的怕有意外的事發生,一定要謹慎。這不過是為地方作一個提倡而已,還是要以專心在家裡念佛為要務。【大雲月刊】
學佛的人,要先從知因果、慎獨方面入手。如果能做到獨自一人,依然自覺遵守道德規範,那麼邪念自然消除,怎麼還有不如法的地方呢?如果有,要果斷地斷掉它,才是真實修行。否則學問與言行不相附合,所說的知見越高,表現出來的行為越差,這是當今學佛人中自稱通家的貼骨大瘡。如果能以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為目標,就會學到一分,便得到一分真實的利益。【復陳伯達書】
論富強、論預防災禍 白話譯文:
中國的貧弱,是由於不依禮義,如果依禮義,怎麼會貧弱呢?試問貧弱的原因,哪一條不是因為貪贓受賄使外人得利呢?你沒有認清病的根源,就說藥不見效,怎麼能說有智慧呢?外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國小,不同心協力就不能自立於世界。中國人則各懷異心,縱然有同心者,外人用賄賂引誘他,他馬上就會隨著賄賂所轉。不但不顧國與民,連自身都不顧了。還說這是奉行禮義的過失,這怎麼可以呢?從前林則徐抵抗外來侵略就是證明。以後大大小小的事,哪一件不是中國代為周旋令成乎?中國人多半都屬亡八字的命,所以才使外國如此強大,中國如此貧弱。假使中國人都能夠守禮儀道義,那麼外國沒有利益的貨物將無處可銷,中國一年當中就可以保全幾千億的金錢了。中國人的下作,真是到了極點。孟子說:「有德行、智慧、謀略、見識的人,因為他生活在患難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們持有警懼不安的心理,考慮憂患很深遠,所以通達事理。」 你雖然讀書閱世,卻不知道讀書閱世之道,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問題。為挽救當今世道的大計,應當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以及改惡修善、信願往生,這才是挽回當前戰亂的劫運、救國救民的首要方法。至於談玄說妙,都在其次。然而想救世,如果不自己親自去實踐,斷然沒有實際效果。由自身推及到家庭成員,由家庭推及到鄉邑,由鄉邑推及到整個國家的人。這樣的風氣果然能夠倡導實行,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否則就是做夢也難收效啊。【書一】九八
近來掌權做大事的人,多半少年得志,輕率地以標新立異,學習西洋文化當成正確的事情。在他們眼中堯舜周公孔子,都不值得效法。他們不得志的時候,就成為狂妄自大,頑固不服從教化的人。一旦得志,就成了誤國害民的人士。所以導致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地發生,國運危急,民不聊生。所貴的是學佛的人,要對治習氣,改過遷善。如果沒事的時候儘管學佛,有事降臨時便將學習佛法中關於對治習氣的教義置於度外,那麼學佛就成了空名,不會有任何實際的利益。【大雲月刊】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集數:共32集
出品:佛教導航網站(www.fjdh.cn)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集數:共32集
出品:佛教導航網站(www.fjd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