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本論》(原文、白話譯)

2021-02-19 明月法師



佛教以孝為本論


印光法師 原著

圓濤法師 白話譯

    【原文】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佛之戒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 

    【譯文】孝順之道,廣大無邊。它能軌範天地,塑造聖賢。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至美之德,釋迦如來乘之以證得覺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經》說:「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是人民的行為準則」。

     佛陀在《梵網菩薩戒經》開示:「應當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是至道之法,孝名之為戒,也名之為制止」。所以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以孝順為根本的。

    【原文】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致。每見出家釋子,輒隨己臆見,肆其謗讟(dú),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

     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間法亦無不重孝。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釋氏之所謂孝者,略於跡而專致力於本也。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本者,晦而難明。

    【譯文】無奈世間的凡夫俗子,只知道行孝的明顯形跡,而不知道盡孝道的最高境界。每當看到佛門出家人,就隨著自己主觀的看法,肆意毀謗責備出家人,說他們不孝父母,和放蕩之子、忤逆之徒沒什麼區別。

     卻不知道世間法重視孝道,出世間法也不是不重視孝道。因為世間所謂的孝道,是有外在的形跡可以遵循。而佛家所謂的孝道,是比較簡略於形跡而專門致力於根本。有形跡可循的孝道,很明顯而且容易看到;專心致力於根本的孝道,那就非常隱晦,而且難以明了。

    【原文】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

     故禮之祭義雲,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

    【譯文】為什麼這樣說呢?儒家之人儘自己職分,奉養父母衣食,使雙親能生活安逸,這是小孝。修養自身,奉行道義,流傳美名於後世以顯耀雙親,這是大孝。將孝道推到極致而論,凡是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和種種善行,無不是從孝道發揮出來的。

    所以《禮記》當中的「祭義」說:「砍斷一棵樹木,宰殺一隻禽獸,如果不正當其時,這就是不孝順」。所以說孝悌之道,通於天地神明,光耀於四海。推論孝道到這種境界,可以說到了究竟極處,無以復加。

    【原文】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

      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

     【譯文】然而世間這些孝行,都是可以耳聞目睹的,人們都很容易看見。只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以成就佛道利益眾生,作為最上等報答父母恩德的事業。

     而且不僅報答多生以來的父母,並且必當報答無量劫來在四生九有、三界六道當中的一切父母。不僅在父母有生之年應當恭敬孝順他們,並且在父母去世之後,更應當度脫父母的靈覺神識,使他們永遠出離痛苦的六道輪迴,永遠住於正覺的境界。所以說佛家的孝順,隱晦而難以明了。

    【原文】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

     若有兄弟子侄可託,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託,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

    【譯文】雖然如此,儒家的孝道,恭敬奉養父母是首要的。若佛弟子辭親出家,難道竟會置孝養父母於不顧嗎?根據釋迦牟尼佛制定的規矩,想要出家的人,必須要先稟告父母。

    若父母有兄弟、兒子或侄子可以託付,才能稟告父母,請求父母同意,雙親允許後才可以出家,否則不許剃度落髮。如果有的僧人在出家後,兄弟等人亡故,父母沒有可以依靠託付的人,自己也應該減少吃穿住行等費用,來奉養父母。

    【原文】所以長蘆有養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zé)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於舅家,及長,博通世典。

     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於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淨土聖賢錄)。

    【譯文】所以長蘆禪師有奉養母親的美德。(宋朝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年喪父,母親陳氏將他帶回舅父家養育。等長大後,他博覽群書,通達世間典籍。

     二十九歲出家,努力修行而深深明了禪宗心要。後來住持於長蘆寺,把母親迎請到方丈室東邊的屋子,勸導母親念佛求生淨土。經過七年,他母親念佛往生了。其事跡見於《淨土聖賢錄》。)

    【原文】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

     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

    【譯文】道丕法師有埋葬父親的奇異事跡。(道丕法師,是唐代皇族的宗室,長安人。出生才周歲,父親就在國家戰爭中陣亡。七歲出家,十九歲時,世間荒亂,稻穀極貴,於是背著母親進入華山,自己辟穀斷食,討要來的食物都奉養母親。

      第二年,前往過去父親戰死的霍山戰場,收拾聚集遺留的白骨。虔誠地誦持經咒,祈禱能夠得到父親的遺骨。誦經持咒數日後,父親的骨骸從白骨堆中跳躍而出,直接來到道丕法師面前。於是道丕法師掩埋了其餘的白骨,背著父親的骨骸回家埋葬了,其事跡見於宋朝《高僧傳》。)

    【原文】故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

     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譯文】所以佛經說:「供養父母的功德,和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的功德相等」。雙親健在,就要善巧方便地勸導他們,讓他們持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雙親死亡後,就把自己讀誦佛經、修持佛道的功德,經常至誠地為雙親回向,讓他們永遠出離五濁惡世,長辭六道輪迴,能夠證得無生法忍,高登於不退轉之地。盡未來際行菩薩道以度脫眾生,使自己和他人一同成就無上正覺之道。如此才是不同於世間的大孝。

    【原文】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擴充。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雲,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譯文】將孝道推到極致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不是孝道的擴充。所以《梵網菩薩戒經》每條戒都說:「應當生起慈悲心,孝順心」。又說:「若佛子以慈悲心,實行放生之業。

     一切男子皆是我父親,一切女人皆是我母親,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而得以受生。所以說六道眾生,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殺害眾生而食其肉,就是殺害我的父母」。

    【原文】因茲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回向之。則其慮盡未來際,其孝遍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則在跡不無欠缺,約本大有餘裕矣。

     惜乎不見此理者,不謂之為妄誕,便謂之為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也。

    【譯文】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子們所有修持功德,全部為法界一切眾生普皆回向。佛子們的思慮盡於未來際,其孝道普遍施於諸有情眾生。若用世間的孝道來互相衡量,出家人的孝道在事相上不是沒有欠缺,可是在孝道究竟之處則遠遠超過世俗。

     可惜不能明了這種道理的人,不是認為佛門此說極為虛妄荒誕,便是認為太過虛無縹緲。哪裡知道這種道理是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橫遍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的呢?佛眼圓明,親見這種道理,就好像觀看自己手掌一樣清晰真實啊。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仲春(農曆二月)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但事修卻非常簡單容易。正因為這樣,那些自認為天生聰明敏銳,知識見解高超奇特的人,總是把淨土念佛法門看做是愚夫愚婦所作的事,而不肯修持。
  • 印光大師論外道
    道教約原初正傳,亦不以煉丹運氣,唯求長生為事。後世凡依道教而修者,無一不以此為正宗也。佛教大無不包,細無不舉。不但身心性命之道,發揮罄盡無餘。即小而世諦中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亦毫善弗遺。以丹家見佛法中名相,不究本而著跡。故以己丹家之事,妄為附會耳。得菩提道則成佛。未聞煉精氣神,先為舍利子,後為菩提珠而成佛也。丹家保固色身,謂其保之及極,則可成佛。此其一證。明眼人見之,不值一笑。丹家所謂性,所謂命,皆在色身神識上作活計。反謂佛教止知修性,不知修命。
  •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之論因果之理227-229(原文及白話)
    甲、論因果之理228.原文:示戒善, 闢人天之坦路。明因果, 陳趨避之良謨。故不惜現廣長舌相, 為諸眾生盡情宣演。經云:「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 必須先斷惡因。若能常修善因, 決定恆享樂果。此即《書》作善降祥, 作不善降殃;《易》積善必有餘慶, 積不善必有餘殃之意。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 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而凡情未測, 視作渺茫, 不肯信受。如盲背導師, 自趣險道, 欲不墮坑落塹, 何可得耶!
  • 印光大師:無所住而生其心
    布施是六種萬行的第一條,舉布施為例,其實就說明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應當在修行時候,不要執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段《金剛經》經文中省略了其他的方法不說,只例舉了布施來涵蓋其它的方法。其實,其它的修行都應當「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
  • 白話有聲書|《印光法師嘉言錄》 ·論事須適宜,論富強、預防災禍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論事須適宜 原文:蓮社初開,須有定規。女人入社,斷乎不可。【大雲月刊】論富強、論預防災禍 原文:中國之貧弱,由於不依禮義,依禮義,何至貧弱。試問貧弱之因,何一不是貪贓受賄以利外人乎?汝未認清病源,便謂藥不見效,可謂智乎?外國之強,以國小,不同心協力,不能自立。
  • 印祖畫傳丨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特輯
    農曆十一月初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為紀念印祖生西八十周年,特獻上彩繪版《印祖畫傳》由《印光法師文鈔》千日讀書會芬陀利講堂&弘化社聯合出品公元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應法雨寺大眾一再堅請,大師講《彌陀便蒙鈔》一座。講座結束,即於珠寶殿側閉關。此為大師畢生唯一一次開大座講經。公元1911年民國元年,高鶴年居士遊普陀山,覲見大師,臨行請走大師四篇文稿:《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宗教不宜混濫論》《佛教以孝為本論》和《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 重溫印祖言教,具足正知正見 | 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紀念
    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祖中,一位離現代學佛人最近的祖師。印祖畢生弘揚淨土,護持中國近代佛教,儒佛並弘。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數百萬部。堅守「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的原則。大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宗第一尊宿。
  • 佛教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論外道(74--75)
    而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大妄語人。此大妄語之罪,甚於五逆十惡百千萬倍。其師其徒,當永墮阿鼻地獄,經佛剎微塵數劫,常受極苦,末由出離。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贗長劫之慘罰酷刑。名利惑人,一至於此。75.彼謂佛教為棄人倫,害聖道者,皆未見顏色之瞽論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出家
    論出家 原文: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無一人不當修,亦無一人不能修。持齋念佛者多,推其效則法道興隆,風俗淳善。此則唯恐其不多,愈多則愈美也。至於出家為僧,乃如來為住持法道,與流通法道而設。若或稍有信心,無大志向,欲藉為僧之名,遊手好閒,賴佛偷生。名為佛子,實是髡民。即令不造惡業,已是法之敗種,國之廢人。倘或破戒造業,貽辱佛教。縱令生逃國法,決定死墮地獄。於法於己,兩無所益。如是則一尚不可,何況眾多?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乃真語實語,非抑將相而揚僧伽也。良以荷佛家業,續佛慧命,非破無明以複本性,宏法道以利眾生者,不能也。今之為僧者,多皆鄙敗無賴之徒。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開示,並勸我們要念佛「阿彌陀佛」的。念阿彌陀佛,具足信願,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所以出家人見面會互道一聲「阿彌陀佛」,在家念佛的人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問候。
  • 佛教為什麼稱貪嗔痴為三毒?
    所以,在佛教的經典中,常常教誡佛弟子們應戒嗔。《增一阿含經》卷十四說:「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大智度論》卷十四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一)
    「當來」就是指從阿難問話的當時一直到不可窮盡的未來。所以一切眾生都因阿難這個提問脫離生死此岸,度過煩惱中流,超然大覺。為什麼能這樣殊勝呢?正因阿難這一問,引出了《無量壽經》。  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廣說彌陀願海的經,正是這部《無量壽經》。大師這兩句話如同驚天動地的晴天霹雷,斬盡情執的金剛王寶劍。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重排序
    重排序原文:淨土法門,理極高深,事甚簡易。由茲天姿聰敏,知見超特者,每每視作愚夫愚婦之事,而不肯修持。豈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乎。彼以愚夫愚婦能修,遂並法門而藐視之。
  • 佛教:為什麼那麼多佛弟子讚嘆印光大師?他有多偉大呢?
    我們經常會從師父的講法中,聽到師父對印光大師的讚嘆。而且師父每次一講到印光大師,眼神裡都是滿滿的崇拜,透著一種敬仰的光芒,特別精神,臉上也非常喜悅。就像《大經》中形容佛「諸根悅豫,影暢表裡」。本人之前對印光大師不了解。除了去年冬天,師父帶著我們學習《靈巖遺旨》中的「自述行誼」章之外,從來沒有讀過印光大師的文著。
  • 印光大師原文:《普勸戒殺吃素挽回劫運說》白話大意
    聖人以仁民愛物為本懷,哪裡願意由污衊自己,而令幾萬的生靈,同登死地呢?關帝在世之時,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死後封為玉泉山的神王。隋文帝之時,智者大師到了玉泉山,關帝特地運用他的神力,創建寺宇,又求授戒法,作為菩提之本,又願意擁護佛法。(參見《關帝全書》,以及《玉泉寺志》。)所以天下叢林,都稱之為伽藍菩薩,而與韋馱菩薩,一起鎮護山門。
  • 義淨大師對世界佛教的影響
    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等多種文字,對世界佛教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運用大量史料,真實描述了義淨大師對世界佛教的影響。本文經七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評審,被評選為首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美文徵集獲獎作品。現摘錄部分與廣大網友分享。
  • 與妙真大師書一
    >  茲有阜陽弟子趙師遠,欲在山小住十餘日,祈為介紹。印光法師文鈔增廣、續編、三編的上下冊白話均已整理完畢,可在這裡下載:http://ygfswcbh.h64.023b.com/願見者聞者同發菩提心、自利利他
  • 印光大師:外道的問題
    道教約原初正傳,亦不以煉丹運氣,唯求長生為事。後世凡依道教而修者,無一不以此為正宗也。佛教大無不包,細無不舉。不但身心性命之道,發揮罄盡無餘。即小而世諦中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亦毫善弗遺。以丹家見佛法中名相,不究本而著跡。故以己丹家之事,妄為附會耳。得菩提道則成佛。未聞煉精氣神,先為舍利子,後為菩提珠而成佛也。丹家保固色身,謂其保之及極,則可成佛。此其一證。明眼人見之,不值一笑。丹家所謂性,所謂命,皆在色身神識上作活計。反謂佛教止知修性,不知修命。
  • 印光大師: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
    印光大師: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佛說我們眾生有四種顛倒即無常常倒、苦樂顛倒、無我我倒、不淨淨倒。學習佛法是從深刻認識人生的本質是八苦開始,人生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及五蘊熾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