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孝為本論
印光法師 原著
圓濤法師 白話譯
【原文】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佛之戒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
【譯文】孝順之道,廣大無邊。它能軌範天地,塑造聖賢。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至美之德,釋迦如來乘之以證得覺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經》說:「孝道,是天經地義的,是人民的行為準則」。
佛陀在《梵網菩薩戒經》開示:「應當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是至道之法,孝名之為戒,也名之為制止」。所以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以孝順為根本的。
【原文】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致。每見出家釋子,輒隨己臆見,肆其謗讟(dú),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
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間法亦無不重孝。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釋氏之所謂孝者,略於跡而專致力於本也。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本者,晦而難明。
【譯文】無奈世間的凡夫俗子,只知道行孝的明顯形跡,而不知道盡孝道的最高境界。每當看到佛門出家人,就隨著自己主觀的看法,肆意毀謗責備出家人,說他們不孝父母,和放蕩之子、忤逆之徒沒什麼區別。
卻不知道世間法重視孝道,出世間法也不是不重視孝道。因為世間所謂的孝道,是有外在的形跡可以遵循。而佛家所謂的孝道,是比較簡略於形跡而專門致力於根本。有形跡可循的孝道,很明顯而且容易看到;專心致力於根本的孝道,那就非常隱晦,而且難以明了。
【原文】何以言之,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
故禮之祭義雲,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
【譯文】為什麼這樣說呢?儒家之人儘自己職分,奉養父母衣食,使雙親能生活安逸,這是小孝。修養自身,奉行道義,流傳美名於後世以顯耀雙親,這是大孝。將孝道推到極致而論,凡是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和種種善行,無不是從孝道發揮出來的。
所以《禮記》當中的「祭義」說:「砍斷一棵樹木,宰殺一隻禽獸,如果不正當其時,這就是不孝順」。所以說孝悌之道,通於天地神明,光耀於四海。推論孝道到這種境界,可以說到了究竟極處,無以復加。
【原文】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
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
【譯文】然而世間這些孝行,都是可以耳聞目睹的,人們都很容易看見。只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以成就佛道利益眾生,作為最上等報答父母恩德的事業。
而且不僅報答多生以來的父母,並且必當報答無量劫來在四生九有、三界六道當中的一切父母。不僅在父母有生之年應當恭敬孝順他們,並且在父母去世之後,更應當度脫父母的靈覺神識,使他們永遠出離痛苦的六道輪迴,永遠住於正覺的境界。所以說佛家的孝順,隱晦而難以明了。
【原文】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
若有兄弟子侄可託,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託,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
【譯文】雖然如此,儒家的孝道,恭敬奉養父母是首要的。若佛弟子辭親出家,難道竟會置孝養父母於不顧嗎?根據釋迦牟尼佛制定的規矩,想要出家的人,必須要先稟告父母。
若父母有兄弟、兒子或侄子可以託付,才能稟告父母,請求父母同意,雙親允許後才可以出家,否則不許剃度落髮。如果有的僧人在出家後,兄弟等人亡故,父母沒有可以依靠託付的人,自己也應該減少吃穿住行等費用,來奉養父母。
【原文】所以長蘆有養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zé)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於舅家,及長,博通世典。
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於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淨土聖賢錄)。
【譯文】所以長蘆禪師有奉養母親的美德。(宋朝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年喪父,母親陳氏將他帶回舅父家養育。等長大後,他博覽群書,通達世間典籍。
二十九歲出家,努力修行而深深明了禪宗心要。後來住持於長蘆寺,把母親迎請到方丈室東邊的屋子,勸導母親念佛求生淨土。經過七年,他母親念佛往生了。其事跡見於《淨土聖賢錄》。)
【原文】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
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
【譯文】道丕法師有埋葬父親的奇異事跡。(道丕法師,是唐代皇族的宗室,長安人。出生才周歲,父親就在國家戰爭中陣亡。七歲出家,十九歲時,世間荒亂,稻穀極貴,於是背著母親進入華山,自己辟穀斷食,討要來的食物都奉養母親。
第二年,前往過去父親戰死的霍山戰場,收拾聚集遺留的白骨。虔誠地誦持經咒,祈禱能夠得到父親的遺骨。誦經持咒數日後,父親的骨骸從白骨堆中跳躍而出,直接來到道丕法師面前。於是道丕法師掩埋了其餘的白骨,背著父親的骨骸回家埋葬了,其事跡見於宋朝《高僧傳》。)
【原文】故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
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譯文】所以佛經說:「供養父母的功德,和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的功德相等」。雙親健在,就要善巧方便地勸導他們,讓他們持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雙親死亡後,就把自己讀誦佛經、修持佛道的功德,經常至誠地為雙親回向,讓他們永遠出離五濁惡世,長辭六道輪迴,能夠證得無生法忍,高登於不退轉之地。盡未來際行菩薩道以度脫眾生,使自己和他人一同成就無上正覺之道。如此才是不同於世間的大孝。
【原文】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擴充。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雲,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譯文】將孝道推到極致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不是孝道的擴充。所以《梵網菩薩戒經》每條戒都說:「應當生起慈悲心,孝順心」。又說:「若佛子以慈悲心,實行放生之業。
一切男子皆是我父親,一切女人皆是我母親,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而得以受生。所以說六道眾生,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殺害眾生而食其肉,就是殺害我的父母」。
【原文】因茲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回向之。則其慮盡未來際,其孝遍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則在跡不無欠缺,約本大有餘裕矣。
惜乎不見此理者,不謂之為妄誕,便謂之為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也。
【譯文】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子們所有修持功德,全部為法界一切眾生普皆回向。佛子們的思慮盡於未來際,其孝道普遍施於諸有情眾生。若用世間的孝道來互相衡量,出家人的孝道在事相上不是沒有欠缺,可是在孝道究竟之處則遠遠超過世俗。
可惜不能明了這種道理的人,不是認為佛門此說極為虛妄荒誕,便是認為太過虛無縹緲。哪裡知道這種道理是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橫遍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的呢?佛眼圓明,親見這種道理,就好像觀看自己手掌一樣清晰真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