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論外道(74--75)

2020-11-20 菩提覺道

74.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故楞嚴經雲,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而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大妄語人。此大妄語之罪,甚於五逆十惡百千萬倍。其師其徒,當永墮阿鼻地獄,經佛剎微塵數劫,常受極苦,末由出離。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贗長劫之慘罰酷刑。名利惑人,一至於此。

75.彼謂佛教為棄人倫,害聖道者,皆未見顏色之瞽論也。何以言之,佛於父言慈,於子言孝,於君言仁,於臣言忠,夫唱婦隨,兄友弟恭,舉世諦之嘉言懿行,佛經無不詳陳其宿因現果,現因後果。其言慈孝等,則與儒教相同。其詳示三世因果處,則儒教便無聞焉。況其斷惑證真,及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詳閱而深思之,則當痛哭流涕,聲震大千世界,悲昔謗佛之罪咎也。雖然,以言謗者其罪小,以身謗者其罪大。今之口談大乘,自命悟道。謂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煩惱即是菩提,何必斷煩惱。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斷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則高於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之流,名為佛怨。比之不知佛法而謗者,罪深萬倍。其曾研究佛法,非全無利益,但作未來得度之因。其以身謗法之罪,不知經幾何劫量,在三途中受諸罪苦也。

相關焦點

  •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號"繼廬行者」。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路井鎮,赤東村人。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
  • 淨土宗十三祖師贊
    後省常大師將其道場改名為「淨行社」。3. 地皆金:省常大師圓寂前,見佛來迎,地皆金色。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贊疏鈔十萬一心持,直指生西彼岸知。要解:澫益大師所著阿彌陀經要解。2. 淨與禪:指彌陀要解中包含了禪宗和淨土宗的思想。3. 六八願鴻:澫益大師曾發四十八大願。4. 塵緣:娑婆世界的眾生。
  • 印光大師:外道的問題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75頁·復酈隱叟書)3.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見,妄生猜度,謂淨土種種不思議勝妙莊嚴,皆屬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實境。若有此種邪知謬見,便失往生淨土實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談到淨土宗祖統的特色,提及「蓮宗十三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澫益(智旭),十祖省庵(實賢),十一祖行策(截流),十二祖夢東(徹悟),十三祖印光,卻少了早期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北魏的曇鸞大師(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
  •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關於淨土宗的佛經主要有三部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論壽佛經》、《佛說無量壽佛經》,關於這三部經有不少註解,其中印光大師推薦的值得重視,如印光大師所說:「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第一方面: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淨土宗的祖統正是一例很多淨土行者知道有「蓮宗十三祖」系譜,以為淨土宗如他宗一樣,既有祖師,自然就有宗的傳承。事實上,就中國佛教的宗派而言,有宗的傳承必然有祖師繼統(簡稱「祖統」) ,但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蓮宗十三祖」的祖統正是一例。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淨宗法師曾引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當中解釋宗的特性,指出祖師們依本宗法脈,進行教相判別(簡稱「教判」),突顯是宗的特性,如下:一、獨尊性──不共與他宗的獨特而受尊崇的地方,如一國之王二、統攝性──卻能統一、含攝佛教餘宗的思想,
  • 今日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 | 「宗乘教義兩融通 所悟與佛無...
    出家大師七歲即茹素,十二歲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為己任,誓滅佛老二教,開葷酒,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與《竹窗隨筆》,幡然認識到以前的錯謬,將所著的《闢佛論》付之一炬。二十歲,註解《論語》,注至「天下歸仁」文句時,不能下筆,廢寢忘餐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
  • 天臺宗三十一祖 靈峰智旭大師
    天臺宗三十一祖 靈峰智旭大師(之一) 是年秋天來杭州雲棲寺,聽古德大師講《唯識論》,心存疑問,認為與《首楞嚴經》的宗旨不合,遂問古德。古德說:「性相二宗,不許和合。」他聽了又產生疑問。心想:「佛法豈有二焉?」遂入徑山坐禪參悟。因見律學廢墮,乃撰毗尼集要,以倡實踐篤行之風。第二年夏天,自感對性相兩宗義理有所參透,這年臘月八日,在祩宏(即蓮池)塔前受四分戒,時間長達一年之久。次年又至雲棲寺,依古德大師受菩薩戒,遍閱律藏。
  • 印祖畫傳丨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特輯
    農曆十一月初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為紀念印祖生西八十周年,特獻上彩繪版《印祖畫傳》由《印光法師文鈔》千日讀書會芬陀利講堂&弘化社聯合出品公元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應法雨寺大眾一再堅請,大師講《彌陀便蒙鈔》一座。講座結束,即於珠寶殿側閉關。此為大師畢生唯一一次開大座講經。公元1911年民國元年,高鶴年居士遊普陀山,覲見大師,臨行請走大師四篇文稿:《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宗教不宜混濫論》《佛教以孝為本論》和《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 佛教淨土宗祖師贊
    常觀西方殊勝景,讚美淨土極樂城,無量壽佛放光明,83歲肉身換金身。淨宗二祖善導尊,專修淨土妙法門,念佛光明從口出,每天念佛幾萬聲。嚴守戒律不毀犯,激勵弟子苦修行,精細事物大眾吃,粗糙劣質自留存。淨宗四祖法照尊,本是佛教修禪人,一日定中見三祖,拜師三祖入淨門。大師常見吉祥境,缽中睹見五彩雲,文殊菩薩與諸聖,講經說法好殊勝。殊勝境界常常現,樓閣寺宇現眼前,彌陀聖眾滿虛空,個個頂禮喜氣歡。
  •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就是佐證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就是佐證【印光大師開示】教雖中下猶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雖中下難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徹,以守約故。宗則參破一個話頭,親見本來,便能闡直指宗風。佛法大興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參究。喻如僧繇畫龍,一點睛則即時飛去。佛法衰弱之時,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廢繩墨則終無所成。
  • 印光大師:念念對治自身習氣毛病的才是真念佛人
    核心提示: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生於1861年。幼時讀程朱儒書,對佛法持批判態度,後因病閱佛經,方知佛法廣博精深。21歲時前往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專修淨土。22歲依印海定公律師受具足戒。
  • 佛教紀錄片:《靈巖道風》講述高僧顯聖淨土祖庭:靈巖山寺
    敬請關注《佛教電影在線》敬請分享 《靈巖道風》
  • 印光大師:早晚虔誠憶佛念佛,各盡所能救濟蒼生,便勝造七級浮屠
    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淨土宗,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和諦閒法師在北京的街頭遊歷,見街上的煩雜人太多,於是計劃去琉璃廠那邊看看。兩人一拍即合,走了半天來到西郊琉璃廠。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印光大師不願接受這個才學聲譽遠遠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師為徒弟,忍心掉頭走進了關房。不多時,關房裡飄進來皮肉燃燒發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師燃臂香的結果。目睹此時此景,印光大師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奪下弘一法師的臂香,眼裡早已湧出熱淚來,哽咽著埋怨說:「弘一法師快快請起!哎呀,你這是何苦呢?」
  • 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及祖庭
    佛教在古印度傳承時期,只有大乘、小乘之分。又如小乘佛學分為「空」、「有」兩派,但實際上並沒有獨立門戶。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漢地以來,至隋唐時期基本形成各宗派並立的局面。在我國漢傳佛教有十三宗、十宗和八宗等之說,這是以主要流派而言,實際上的數量可能更多。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各派創立祖師所依經典有關。
  • 印光大師:邪魔狂態、魔王的伎倆是顯奇炫異迷惑眾生
    現在的世道,是魔王外道出興世間惱害、惑亂眾生的世道,如果過去世中未能種植佛法的真實善根,有心想要修持的人,全都進入了魔王羅網之中,因為那些魔王外道,全都有最希奇、怪異的方法迷惑打動人的緣故。 江神童,是鬼神附體的作用,並非他是真正有不通過學習而通曉世間學問的神童。前年,友人張之銘,把江神童所寫的《息戰書》寄來,讓印光看,有不恰當的地方批改,然後再轉送給江神童或是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