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2021-02-23 古今歷史人物

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正值熱播,劇情推進到76集之時,韓國君主韓安向秦王嬴政呈遞投降書,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式宣告滅亡,成為山東六國中率先被秦滅亡的國家。

韓國君主韓安請降

之所以韓國率先被滅,是因為秦國在戰國後期堅定運用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一步步吞併天下,而與秦國土地接壤便屬三晉。秦國原本打算先滅趙國,可長平之戰後趙國仍以戰力贏得邯鄲保衛戰的勝利,並且在此後的幾次交鋒中,秦國在與李牧的對決中得不到一點便宜。攻趙受阻,統一大業片刻不能擱置,秦國於是把矛頭轉向了韓國。

此時的韓國朝野,可謂無兵源無名將,這一戰幾乎是白送的。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秦滅韓之戰中,秦軍無數壕溝車一排排鋪進河水相連,一個時辰在洧水又架起了三道寬闊結實的浮橋。各種攻城的大型器械隆隆開過,迅速展開在韓國都城新鄭城下,半日之間便將新鄭四門包圍起來。在成功包圍韓國都城之後,秦國將領內史騰親自出馬向箭樓守軍喊話:「城頭將軍立報韓王:半個時辰之內,韓王若降,可保新鄭全城姓名!韓王不降,秦軍立馬攻城,屆時玉石俱焚,韓王咎由自取!」

迅速被攻滅,幾無還手之力,若論戰力,的確難堪七雄之列!其實在戰國紛飛的年代,除秦齊楚燕趙魏韓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就宋國來說,無疑是戰國七雄之外的一個強國。

在這裡先說說宋國的戰績:

宋康王時期,宋國走向巔峰,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裡,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滕州),有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宋國不僅消滅了滕國等小國,還在和齊國、魏國、楚國等大國的較量中取得了勝利。而戰國七雄中相對較弱的韓國,除韓哀侯時期一舉吞併鄭國土地,韓昭侯時期曇花一現的申不害變法,幾乎沒有單獨戰勝多個大國的戰績。那麼問題來了,韓國戰力如此之差,甚至不如宋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呢?

處四戰之地,熬功聞名

相對於宋國,韓國則直到公元前230年才被秦國消滅,比宋國被滅亡的時間晚50多年,而整個戰國時期,一共也才200多年的歷史。也是因為韓國被滅,秦國才得以直接威脅到魏趙兩國的腹地。所謂存在即合理,韓國的地理位置、韓國的堅持無愧於七雄稱謂。

蓋天下強弩,盡出於韓

想必大家都知道秦弩聞名天下,秦國大軍到處,都是先上演一波遠射,然後破城撿人頭。實際上,戰國時期韓國的武器也特別先進,當時有句話叫做天下強弩盡出於韓,此外據考古學家鑑定,韓國的青銅劍也比秦國青銅劍更為鋒利。武器精良是一個國家作戰能力的重要保障,民國時期國軍之所以在日軍的進攻下屢戰屢敗,很大程度要歸於武器的落後,韓國的先於時代的武器及技術創新無愧於七雄稱謂。

縱橫捭闔處,可見韓國

另一方面,宋國相對於韓國,較少參與到戰國七雄的合縱連橫中,對戰國格局沒能產生長期的影響。而韓國則不然,在戰國初期魏霸中原之時,面對魏國的步步相逼,韓國向齊國救援,引發了著名的馬陵之戰(圍魏救韓),此戰成為魏國霸主衰落的關鍵一戰。

而到了戰國中期,韓國參與了伊闕之戰、華陽之戰、五國伐齊之戰、垂沙之戰等多場重要戰役,甚至於戰國歷史的轉折點—長平之戰,也是因為韓國不想屈服秦國,斷尾求生把燙手山芋上黨郡給趙國所引起的。

總結:地處四戰之地,享國祚200餘年,天下勁弩盡出於韓,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雖最終國滅,也為璀璨的戰國史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世界歷史回憶錄

wisdom-quiz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為什麼韓國最先走向滅亡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才有了韓國,公元前230被秦國所滅,歷經了173年。歷史上韓國也曾有過短暫的強盛時期,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通過一系列改革也讓韓國出現了短暫的強盛時期,但也就從此後韓國就沒有強盛過,慢慢的就活在了列強的侵略當中。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秦國第一個目標選定在韓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韓國實力在「戰國七雄」中最弱;二是韓國地處中原腹心,扼制著秦出函谷關東進的道路。
  • 夾縫中生存的韓國,憑什麼活成了戰國七雄?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在結束了漫長的宮鬥劇情後,終於開始了東出滅六國。本著遠交近攻的原則,秦王政先是兵不血刃的滅掉了他的鄰居韓國,可以說滅韓國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過程簡單的讓人感覺乏味,甚至懷疑這種水平的韓國,怎麼就混成了戰國七雄呢?
  • 戰國七雄,第八雄是哪國?
    如果按韓、燕入圍七雄的標準,戰國時還有一個諸侯國,同樣有資格稱「雄」,為戰國第八雄,這就是宋國。宋國的歷史可不簡單,先祖是商朝天子。周武王滅商後,不敢對商朝宗室過於怠慢,把商朝舊都殷,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周初爆發著名的三監之亂(武庚之亂),武庚和周朝宗室管叔、蔡叔作亂,被周公姬旦除掉。但是周公只敢除掉武庚,卻不敢滅絕商朝國統。
  • 戰國七雄裡韓國為什麼最弱?
    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存在感最低。▲ 韓非韓國雖不能與其他六雄爭鋒,卻比中山國、宋國、衛國、周國、魯國等二流諸侯強不少,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韓國都是第七名。▲ 上黨、三川和新鄭首都圈構成了韓國在戰國七雄中,韓趙魏都是四面受敵的「四戰之國」,一不留神就會被兩面夾擊。
  • 戰國時期以秦滅六國結束,小小的衛國,為何能撐到秦二世才被消滅?
    看風兒風捲殘雲,看土地乾枯殆盡,看世間飽經滄桑,看小編介紹 戰國時期,一個諸侯爭霸混亂異常的時期,最終以秦滅六國結束,在這之前曾經有過戰國七雄相互牽制的局面,除此之外還麼有一些零散小國,其中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這一時期,每個國家都想保全自身,甚至吞併別的國家,最終你死我活,秦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春秋五霸之一宋國,為何在戰國卻最早滅亡?
    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於公元前1114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宋襄公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楚宋開啟了爭霸之戰--泓水之戰泓水之戰,是中國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鬥,以宋國失敗告終。泓水之役發生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30裡)。宋國此時淪為二流國家!
  • 韓國為什麼叫韓國?就是跟戰國七雄的韓國有關,但韓國人拒絕承認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國家叫韓國,那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看到這,很多人可能就存在疑問了,這兩個國家都叫韓國,戰國七雄的韓國和現代的韓國有關係嗎?我現在可以告訴你,有關係,而且是直系關係。實際上,現代的韓國就是中國歷史上戰國七雄的韓國族系遷徙過去的。
  • 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本文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秦滅六國圖 秦國滅六國用了差不多十年,先後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進行出擊,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的領土和實力可以說是最弱的,而當時韓國的國君是韓王安,在秦國連年的攻打之下,韓國已經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不得已,韓國只能向秦國表示投降,並成為秦國的藩屬國,韓王安做了階下囚被送到鹹陽,最後被處死。
  • 韓國在戰國中存在感偏低,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它又為何會衰亡?
    以至於,在戰國歷史上,韓國給人的感受都屬於存在感有點偏低那種。那它有何過人之處,能與秦、趙、齊、楚、魏、燕並列戰國七雄呢?次年韓國滅掉了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這次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拉開了戰國的序幕。前面我們從韓國的實力方面談了韓國能並列七雄的原因,接下來,咱們再來談談什麼是「七雄」?「七雄」是《漢書·敘傳》中的說法,它指的是秦國和六國合起來稱為「七雄」:「周失其御,侯伯方軌,戰國橫騖,於是七雄虓闞,分裂諸夏,龍戰而虎爭。」東漢學者應劭註解說:「七雄,秦及六國也。」
  • 秦滅六國後,各國的君王結局如何?全都不得善終
    一個天下容不下兩個王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所以就不難理解嬴政為什麼那麼追求天下一統了。那麼嬴政在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君主各自的結局都如何呢?韓國韓國與秦國接壤,按理說,秦國民風彪悍,作為鄰居應該也差不到那裡去吧,可偏偏韓國就屬於那種軟柿子型。韓國被滅後,韓國君主安被囚禁在了陳縣,後來因為韓國的舊部起兵反秦,韓王安就被拉出來當了替罪羊,被砍了頭。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秦王能滅掉六個國,為何滅不掉一個衛國?戰國可是並非只有七雄
    眾所周知,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的王朝,如果大家對歷史有研究的話,那麼肯定也就會知道,秦王滅六國的故事了。然而,故事也畢竟僅僅只是故事,自然是跟歷史不能相提並論的。那麼,秦王所滅掉的六國,戰國其實真的就只有七雄?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韓國、趙國、魏國被稱為三晉,同氣連枝,相互倚靠。但韓國始終是三晉乃至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在戰國時代存在感一直不強,從興起到滅亡,大多數時候都波瀾不驚,被實力大國來回碾壓。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韓國,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曾經掙扎過,但在夾縫中根本找不到翻盤點,眼看著列國爭相崛起,被動地在戰國舞臺上演出,自己卻最終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兼併的國家,拉開了「秦王掃六合」的序幕。戰國初期短暫高光的新生諸侯韓國韓氏是原本晉國世襲卿大夫家族,出自晉國宗室,是曲沃桓叔的後裔。
  • 秦滅六國實現大統一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麼樣的下場?
    有詩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秦滅六國期間,戰死的六國兵將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然而,六國的末代君王卻沒有一個戰死沙場,而是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階下之囚,以期重獲新生。韓王安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差不多是最弱,也是最缺乏存在感的一個了。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始,魏、趙先後成為頂流強國,唯獨韓國日漸式微。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魏文侯在位時任用西門豹,李悝,樂羊等人進行改革,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獎勵耕戰,使其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韓國主要在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實施改革,加強君主的專制,使韓國國富民強。申不害死後,韓國遭受各國的侵略,韓國成為了當時七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論戰國七雄的實力,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鋒芒,只有韓國時時被打的喊娘!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掀開戰國的序幕,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所向無敵,還曾經吊打秦國。魏國衰弱之後,逐漸形成秦、齊、楚三國橫強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秦齊還並稱「東西二帝」。
  • 秦滅六國,韓國為何是第一個?
    在滅六國的計劃上,大臣們出現了分歧。 以韓國宗室韓非為首的一派大臣認為,韓國雖然弱小,但這些年在夾縫中求存,生命力頑強。秦國若動手消滅它,必然會耗損大量國力,相當不值得,還不如先對秦國東出路上的「絆腳石」趙、魏兩國下手。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3、滅魏。 4、滅楚。 5、滅燕。 6、滅齊。 前221年,六國全部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