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能滅掉六個國,為何滅不掉一個衛國?戰國可是並非只有七雄

2020-11-19 金帆歷史說

眾所周知,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的王朝,如果大家對歷史有研究的話,那麼肯定也就會知道,秦王滅六國的故事了。

然而,故事也畢竟僅僅只是故事,自然是跟歷史不能相提並論的。那麼,秦王所滅掉的六國,戰國其實真的就只有七雄?

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除了戰國七雄之外還有很過小國家,那就是大家並不是耳熟能詳的小國家了。

下面,咱們就來說一下,秦王能滅掉六個國,為何滅不掉一個衛國?戰國可是並非只有七雄吧。

秦朝時期由於秦王嬴政比較霸氣的原因,一口氣就直接滅掉了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以及韓國。

可見,秦王到底是有多麼厲害了,別的暫且不用多說什麼,試問秦王能一口氣滅掉七個國家,那麼他還會在意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嗎?

很顯然,那肯定是非常在意的,因為秦始皇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自然對於他來說自己統治的範圍肯定是越大越好了。

只不過,可惜的是野心也僅僅只是野心罷了,雖然秦王滅掉六國已經算是非常特別以及極其的厲害,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些地方是無法徵服的了。

其實,這個地方就是戰國七雄周邊的小國家衛國,說起衛國來,那可就要衛國的歷史可就非常的悠久了,因為衛國的統治時期長達九百多年,別的暫且不用多說什麼,試問歷史上那麼多朝代國家,又有那一個朝代國家是在歷史上統治過九百多年的時間呢?

或許,就算是有的話,那也未必就能有幾個朝代吧。

所以,秦王能滅掉七雄滅不掉衛國,那肯定也就是有原因的了。畢竟,有句老話說得好「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了。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在秦始皇統治時期,還有一個小國家和它並存。而且,在始皇帝在位期間,也沒有對這個國家發動過戰爭試圖徵服它。

直到秦二世統治時期,它才結束了900多年的歷史。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西周周武王時期,把一個叫「殷」的地方封給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並且,在殷周圍建立了邶、鄘、衛三個封地,其實這個三個封地中的「衛」就是後來衛國的前身了。

不過,很不巧的是由於武庚造反的原因,被周武王平反了之後,就把封地重新封給了自己的弟弟康叔,而且還繼承了衛國的國號,可以說從這個時期衛國就已經存在了。

結果,到了戰國後期,衛國經過歷史的演變,只剩下濮陽等城池,而衛國的國君也變成了君王,就如同武安君、平原君、信陵君等諸侯國大臣的封號一樣。

那麼,就如此小的一個國家,秦王為什麼就滅不掉呢?

因為,衛國的求生欲很強,戰國七雄時期就已經開始向各國示弱了,並且除了示弱之外還很懂得人情世故,簡單直白的來說就是為了自保。

試問,就一個弱小的國家又會向強國扶手,那麼又有誰能滅掉呢?

很顯然,滅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會顯得不仁義,所以秦王是滅掉的衛國的了。

可是,直到公元前254年的時候衛國還是被魏國給滅掉了,緊接著沒過多久之後,魏國就被秦國給滅掉了,所以對於衛國來說,大家都不知道,那肯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不過,說句實在話,雖然魏國滅掉了衛國,秦國滅掉了魏國,可是秦國跟衛國的滅亡,那還真就沒有任何的關係了。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吧。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秦史》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以秦滅六國結束,小小的衛國,為何能撐到秦二世才被消滅?
    ,別的國家紛紛隕落,卻只有一國除外,它敗絮其表、內力羸弱,卻於亂世屹立不倒,直至存活到秦二世才消亡,這就是小而不起眼的衛國。 若說衛國何以在亂世之中保全自己,那也是有它的原因所在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衛國足夠安分足夠弱小。當時一共有七個強國,北燕、東齊、南楚、西秦,以及中原地區的趙、魏、韓,這就是戰國時期實力不容小覷的戰國七雄。除此之外還有像中山國、巴、蜀國、鄭國、宋國、魯國等一些炮灰小國,當然衛國也有炮灰的潛質,但卻憑藉足夠弱小存活了下來。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秦滅韓之戰中,秦軍無數壕溝車一排排鋪進河水相連,一個時辰在洧水又架起了三道寬闊結實的浮橋。各種攻城的大型器械隆隆開過,迅速展開在韓國都城新鄭城下,半日之間便將新鄭四門包圍起來。在成功包圍韓國都城之後,秦國將領內史騰親自出馬向箭樓守軍喊話:「城頭將軍立報韓王:半個時辰之內,韓王若降,可保新鄭全城姓名!韓王不降,秦軍立馬攻城,屆時玉石俱焚,韓王咎由自取!」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功臣和宗室分封各地,先後「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然而,歷經春秋中後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那麼,戰國七雄都是如何崛起的呢?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為何存在感不強呢?
  • 存在感很低的燕國,為何被列入戰國七雄之列?因為首爾都曾屬於它
    文|飛魚說史春秋,有諸侯國百餘個,其中最有名的是春秋五霸。戰國,有諸侯國幾十個,其中最有實力的是戰國七雄。戰國紛爭二百多年,諸侯國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大大小小的戰爭百餘次,戰國七雄就是唱這臺戲的主角,等等,這七個主角中似乎有個是假的,因為它在戰國的存在感超級低。這個諸侯國就是燕國。
  • 秦始皇並未統一天下,在中原還留下一個衛國不滅,這是為什麼?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攻滅六國,一統天下。他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於是自稱「始皇帝」。秦朝,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不過,如果較真的話,秦始皇其實並未真正實現「統一」,衛國就是一個被留下的春秋戰國「遺孤」。
  • 越國是春秋最後的霸主,為什麼沒成為戰國七雄?
    當三家分晉,歷史走進戰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滅國戰爭更加頻繁,形成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這就是「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可是對於這五個人選,後世專家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可否認,春秋末期最強大的諸侯國是越國,勾踐是那段時期的霸主。
  • 戰國七雄,第八雄是哪國?
    如果按韓、燕入圍七雄的標準,戰國時還有一個諸侯國,同樣有資格稱「雄」,為戰國第八雄,這就是宋國。宋國的歷史可不簡單,先祖是商朝天子。周武王滅商後,不敢對商朝宗室過於怠慢,把商朝舊都殷,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周初爆發著名的三監之亂(武庚之亂),武庚和周朝宗室管叔、蔡叔作亂,被周公姬旦除掉。但是周公只敢除掉武庚,卻不敢滅絕商朝國統。
  • 始皇帝掃滅六國,卻留下一個小國|衛國。是因為什麼呢?
    由此可見衛國自公元前254年之後已經逐漸衰退淪為附屬國。 那麼秦國已將沒了它的主國魏國為什麼沒有滅掉身為附屬國的衛國呢?默默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雖然《史記·衛康叔世家》中記載: 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絕祀 這只能說明衛君角被廢,不能說明衛國之前是諸侯國的形式。因為「君」這個稱呼在戰國時期用途很廣,它也是卿大夫的一種新爵號。如戰國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嘗君等。當時的衛國相當於郡縣制國家的一個自治區特區,並不算獨立國家。
  • 神將王翦:滅5國擁兵60萬,為何最後能得善終?其做法值得學習
    ——《後漢書》在中國歷史上,功成名就的將領不少,可是像王翦一樣懂得全身而退的卻少之又少。很多將領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仍不滿足,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落得一個不好的下場,而王翦雖然是替以暴政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做事,但最終卻全身而退,得以善終。王翦被稱為神將,據推演,王翦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從少年時代開始,他便痴迷於軍事,喜愛作戰。
  • 戰國七雄裡韓國為什麼最弱?
    ▲ 韓非韓國雖不能與其他六雄爭鋒,卻比中山國、宋國、衛國、周國、魯國等二流諸侯強不少,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不管戰國七雄如何排序,韓國都是第七名。韓國如此尷尬的原因並非韓人不努力,實在是歷史沒給韓國多少出頭的機會。缺乏強軍傳統的建國之路▼先秦時代是個全方位混戰的大亂世,能從春秋存活到戰國的諸侯都不是泛泛之輩。韓國的建國之路充滿了血腥鬥爭,卻偏偏沒形成強軍傳統。韓氏先祖被封於韓原。韓原在今陝西韓城市一帶,晉國與秦國多次在此地交戰。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論戰國七雄的實力,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鋒芒,只有韓國時時被打的喊娘!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掀開戰國的序幕,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所向無敵,還曾經吊打秦國。魏國衰弱之後,逐漸形成秦、齊、楚三國橫強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秦齊還並稱「東西二帝」。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一是韓國實力在「戰國七雄」中最弱;二是韓國地處中原腹心,扼制著秦出函谷關東進的道路。所以秦國首先把韓國這個「軟柿子」給捏爆,既可以率先打破「戰國七雄」的平衡格局,又可以給秦軍將士增強信心。說白了,韓國就是給秦滅六國拿來練手的。
  • 「朕」是個老百姓使用的普通字,為何竟被秦始皇看中?含義不一般!
    戰國後期,以秦國、楚國、齊國為代表的七雄迅速崛起,成為那個時代獨霸一方的龐然大物,東周的統治事實上已經名存實亡了。同時期,還有蜀、宋、中山國等許多小國,但它們已經無法與七雄相抗衡了。七雄中,又以秦國最為強大。其餘六雄都沒有力量與之對抗。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軻就這樣死了。對於荊軻刺秦來說,背後無疑是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之間的較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太子丹最終選擇派出刺客來刺殺秦王嬴政,也即二者已經勢不兩立了,但是,實際上,這兩人曾經是關係不錯的朋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和太子丹,為何從朋友變成敵人呢?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衛國:別看我小,熬死了所有諸侯國,我活成了周朝活化石
    不管怎麼樣,曾經實力僅次於秦國的趙國,竟然成了被秦國滅掉的第二個國家,秦國終於加速了統一天下的步伐。進度條已經不是很多,很期待這部劇能夠最後再次翻紅,不枉秦迷們多年的等待,儘管滅六國秦必勝,這些都不是劇透,我們歷史都學過。
  • 韓國在戰國中存在感偏低,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它又為何會衰亡?
    以至於,在戰國歷史上,韓國給人的感受都屬於存在感有點偏低那種。那它有何過人之處,能與秦、趙、齊、楚、魏、燕並列戰國七雄呢?站在晉國肩膀上誕生的韓、趙、魏三國,從一出現便具備著強大的實力,他們在各自疆域內早已建立了穩固的經濟、政治根基。
  • 春秋戰國那些事38:為什麼衛國這個小國能生存到最後
    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戰國七雄。但是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小國數量也非常多,不過它們最終的結局都是被消滅取代,只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衛國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存活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
  • 秦國滅戰國七雄最後一個齊國,為何大費周折?
    公元前221年,秦國已滅五國,就剩齊國一支獨苗。任囂的家族實力遠不及蒙氏,但忠誠度不逞多讓,戰爭方面也有架海擎天之能。 蒙恬、任囂起兵三十萬,隆隆開進,直逼齊國,他們能實現始皇一統東方六國的心願嗎? 攻齊秦軍兵力約有十萬來自關中和隴西,其餘來自各國舊地。從兵員結構和數量上來看,始皇對蒙恬、任囂的信任程度遠高過王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