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並未統一天下,在中原還留下一個衛國不滅,這是為什麼?

2020-11-19 騰訊網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攻滅六國,一統天下。他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於是自稱「始皇帝」。秦朝,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不過,如果較真的話,秦始皇其實並未真正實現「統一」,衛國就是一個被留下的春秋戰國「遺孤」。

而且,從周武王伐紂滅商分封天下開始,一直到秦滅六國,衛國立國長達900年,依然屹立不倒。直到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將衛國國君廢為庶人,衛國才結束了它近千年的歷史。

一、諸侯之長

對於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名字為我們所熟知,像衛國這種小國,則是非常冷門的存在。

但是,這並不代表衛國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衛國有著輝煌的歷史,曾被稱為「諸侯之長」、「君子之國」。特別是「諸侯之長」這一稱謂,非常有「共和國長子」的意味。

周武王滅商不久即去世,西周很快發生了武庚之亂。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東徵平定了叛亂,並對周王朝的統治格局進行了劃分。

為了鎮撫殷商遺民,周公讓自己的小弟弟康叔建立了衛國。

「衛」,即護衛的意思。周公用意很明顯,就是讓自己最為信任的弟弟在殷墟要地建立諸侯國,以鎮守東方,保衛周王室。

因為康叔貴為周文王之子,且深受周公教誨,堅守周王室之禮制,因此衛國才被稱為「諸侯之長」、「君子之國」。

二、日漸衰微

衛國建國之始,因為其國君同時被任命為周朝司寇,掌握生殺大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西周時期,衛國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很好的完成了拱衛周王室之責。

但是,進入春秋時代以後,當各國都在採取各種舉措、奮發圖強、稱霸中原之時,衛國卻陷入到了內外憂困的泥潭不能自拔。

先說內亂。從衛桓公到衛懿公的80多年裡,衛國內部發生了激烈的權力鬥爭,君位更迭多達7次。在這種無休止的內鬥中,國家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無法集中精力於經濟、軍事建設,人民更是無法專心於生產,其國力的日漸衰弱在所難免。

再說外患。從西周末年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衛國連年遭到侵擾,甚至一度被滅。《左傳》記載:

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狄人伐衛 ,公(衛懿公)欲戰, 「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 ,鶴實有祿位, 餘焉能戰 !』」狄遂滅衛。賴齊桓公興兵伐狄,衛始得復存。」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到兩條重要信息:

一是衛國曾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攻滅,幸得齊桓公相助,才得以復存。

二是衛懿公十分不得人心,養的鶴甚至還有俸祿,比人都尊貴。以他為代表的歷任君主,昏庸無能,這也是衛國走向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江河日下的情況下,衛國仍然是在軍事外交上敗招迭出,讓人大跌眼鏡。

公元前772年,衛國主動挑事,出兵攻打實力強勁的鄭國。此後幾十年,雙方多次交戰,衛國遭到了沉重打擊,日益衰敗。

公元前633年,衛國的強鄰晉國與楚國發生了城濮之戰。衛國捨近求遠,不去幫助晉國,反而助楚攻晉。結果,晉國戰勝了楚國,衛成公被迫出逃。之後,衛國以割讓土地的方式,向晉國表示了臣服。

此外,衛國還曾想依靠齊國,結果反而遭到了齊國的進攻。衛國與魯國原來是盟友,但衛國卻幫著鄭國攻打魯國,以致遭到了魯國的厭棄。

衛國地處中原地帶,本來就強敵環伺,要在齊、晉、鄭、宋、魯等國的夾縫之中求生存,而它還在外交上屢屢祭出昏招,四處樹敵,致使自己早早退出了爭霸的梯隊。

三、末日悲催

進入戰國時期以後,由於衛國國勢衰微,只能淪為強鄰魏國的附庸。

後來,因為國勢不振,衛國國君不敢以「公」自稱,貶號為「侯」。

再後來,衛國在大國兼併遊戲中徹底淪為笑話,只剩下了濮陽一城之地。衛國國君亦不敢以「侯」自稱,再貶號為「君」。

公元前241年,更加悲催的事情發生了,秦國奪取了濮陽,衛國失去了立足之地。但這不代表著衛國走向滅亡。

秦始皇或許是發了好生之德,或許他還念及衛國一直很乖,遂將衛國最高首腦衛君角遷往了野王(今河南沁陽)。

這種操作,讓人難以理解。畢竟,秦滅衛,不費吹灰之力,但終秦始皇一生,始終允許衛國苟延殘喘,而不加以侵害。

所以,據此有人說,秦始皇並未一統中國,因為周朝最早的諸侯國之一衛國此時仍然存在。

四、秦始皇為何不滅衛

秦始皇已經攻下衛國最後一城濮陽,為何卻「破而不滅」,給它留下了一線生機呢?

其實,從統一的角度講,衛國是秦始皇的一個託詞。事實上,秦始皇除了在中原留下了一個衛國,還沒有統一越、滇等邊遠地區。

在滅六國以後,秦始皇除了實施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立碑記功,宣揚自己一統天下的功勞,以及尋找長生不老之術上。

為此,他先後五次外出巡遊,短則歷時四五個月,長則多達十一個月。

這個時候的秦始皇,已經無心再去攻打山高路遠的滇國,消滅楚國的殘餘力量,或與越人戰於海上了。

因此,秦始皇留下一個衛國不滅,意在表明:我真正實現統一,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我目前還沒有必要這麼做。

但是,從客觀上講,秦始皇要真正拿下滇、越這些地方,還有不小的難度。

這樣看,他故意留下衛國不滅,還真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

只是,他的兒子並不這麼想。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滅了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國家倖存
    秦始皇十年滅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衛國,直到秦二世時才被滅掉。公元前254年,衛國在魏安王后期被魏國吞併,魏安王把衛主降為封君,從此退出諸侯國序列,衛君成為魏國的附庸。但衛國直到秦始皇誅滅六國後都未滅國,直至秦二世一言廢衛君角為庶民,衛國才正式結束。秦始皇為何最後留了一個衛國沒統一?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始皇帝掃滅六國,卻留下一個小國|衛國。是因為什麼呢?
    但有人說秦始皇並沒有統一全國,因為會有一個國家沒有被滅掉那就是——衛國 可能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這麼強大的秦王朝為什麼沒有隨之大勢一舉掃滅衛國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這個沒有被滅掉的國家——衛國。
  • 秦始皇為什麼能夠統一天下,這次真說清楚了
    你不回來我就去找你。」「好的兒子。」男人邊答應邊不緊不慢地開門出去。他剛把身後的門關上,一輛馬車疾馳而來,不待停穩,男人就飛身上車,馬車飛快地向城外跑去。此時,數百名官兵隨後趕到,包圍了家中的母子二人,亮出了寒光閃閃的長劍.這是一部古裝武打片?不,這是一部歷史懸疑片。這一家三口分別叫異人、趙姬和趙政。若干年後,他們分別被稱為秦莊襄王(子楚)、趙太后和秦始皇。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一個是坐擁上佳資源的秦國君主,一個是拉攏人心、出身草根的鄉長,他們都實現了大一統的夢想。但秦國圓夢用了「六世」,劉邦卻僅用了幾年,這是為什麼呢? 他在位僅僅三年,沒有統一六國。 在秦莊襄王后,秦國迎來了偉大的秦始皇。秦始皇的故事幾乎眾人皆知。秦始皇採用了丞相李斯的「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水到渠成地滅六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擊匈奴,徵百越,增加了南北兩方的疆界,在原有基礎上又得到了土地。
  • 衛國:別看我小,熬死了所有諸侯國,我活成了周朝活化石
    不過幸好趙姬終於下線,嬴政也終於開始有了雄霸天下的樣子,趙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來越遠,趙偃竟然是被他老婆毒死的,這怎麼有點武大郎的意思。不管怎麼樣,曾經實力僅次於秦國的趙國,竟然成了被秦國滅掉的第二個國家,秦國終於加速了統一天下的步伐。
  • 秦王能滅掉六個國,為何滅不掉一個衛國?戰國可是並非只有七雄
    下面,咱們就來說一下,秦王能滅掉六個國,為何滅不掉一個衛國?戰國可是並非只有七雄吧。秦朝時期由於秦王嬴政比較霸氣的原因,一口氣就直接滅掉了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以及韓國。很顯然,那肯定是非常在意的,因為秦始皇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自然對於他來說自己統治的範圍肯定是越大越好了。只不過,可惜的是野心也僅僅只是野心罷了,雖然秦王滅掉六國已經算是非常特別以及極其的厲害,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些地方是無法徵服的了。
  • 為什麼人們常常忽略統一中原的晉武帝?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279年中原再次統一,95年的中原動亂終於再次恢復平靜。不同以往的是這位統一中原的皇帝沒有像秦始皇那樣聲名遠播,也沒有像隋文帝那樣受人敬仰,更多的是我們好像忽略了他,甚至不願提起他的朝代,但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扒扒史料,以後人的視角看一下這位被人忽略的晉武帝司馬炎。大概是當老闆的都比較勞累,也可能是司馬懿比較注重養生。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取了尊貴霸氣的名字,聽起來很熟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自認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造皇帝一稱,封建了2000多年的王朝,作為始皇,秦始皇的功績難以超越,他給秦國起了名字,一直使用到現在。古人的名字很講究,古代時代的名字雖然單一,但很有背景。
  • 他是「南朝第一帝」,一生滅國無數,卻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
    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卻證明了他的雄才偉略,而很多的人也成為其的確配得上「南朝第一帝」乃至南北朝時代的「第一帝」,沒錯,他就是辛棄疾詞中所寫的「氣吞萬裡如虎」的劉裕劉寄奴,在朱元璋北伐之前,論北伐之功績還真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劉裕,他開創的劉宋王朝有「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版圖,他在位期間無論是北方的北魏還是割據河西的赫連勃勃都不敢與其為敵。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 但是,六世中起決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趙稷。 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繼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範雎。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 紀錄片《中國》第四集《一統》:秦始皇統一中國,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天下初定,秦始皇下令將六國貴族和富豪盡數遷入都城鹹陽,在監控權貴們一舉一動的同時,繁榮鹹陽的經濟。他下令收繳天下兵器,熔化鑄造成矗立在鹹陽宮前的十二尊金色銅人,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天下昭示了不容爭辯的威權。一個新的國家制度成了當務之急。
  • 秦始皇為什麼不立皇后?
    推測2:秦始皇認為沒有一個女人配的上做自己的皇后。秦始皇作為天下第一個皇帝,巡遊天下期間最熱衷的一件事,就是刻碑記述自己的功德——自認功德超過了古代的聖賢――三皇五帝。真正的原因,我覺得還是在於秦始皇是第一個皇帝,他統一和立國用的都是法家的理論,沒有充分意識到后妃等級制度對維護政治統治的作用。所以秦朝統一後的后妃體制並不完善。一般認為,秦人自秦孝公之後,立王后和立太子就已經制度化,但這或許是一個誤解。因為就目前史料看,自秦孝公之後的七位秦王中,史籍對他們的王后記錄甚少。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其實商鞅剛開始去到秦國的時候也是不受重視,畢竟秦孝公的求賢令遍布天下,前來的謀士非常多,商鞅一開始也沒有什麼機會。直到商鞅被景監的舉薦之後,商鞅才見到秦孝公。按照當時中原諸國的主流,商鞅「自上而下」的徹底改革思想是不受重用的,而秦孝公卻是一個獨樹一幟的君主。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真的沒能力,只是摘桃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
  • 秦始皇修——偉大的帝王還是殘酷的暴君
    重用李斯、尉繚,開始了統一天下的腳步。 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用了10年時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以往任何一位君王,開始稱皇帝。 千古一帝,功越千世。
  • 秦始皇滅六國哪國最難打?陳姓田氏齊國被滅國,原來是一場陰謀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這一年之前,秦國執行的是穰侯魏冉「遠攻近交」的國策。  這一年之後,應侯範睢「遠交近攻」國策成為秦國的共識。  正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射程可達800米,遠射可以洞穿敵軍前胸,近射可以直接穿心而過,其威力之大令列強的軍隊望而生畏。  韓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任何軍事戰略縱深,從秦國都城鹹陽發兵到韓國都城陽翟,最快只需要5天。  而且,韓國在七雄裡國土面積最小、軍事實力最弱,儘管輝煌時曾滅掉鄭國,但始終擺脫不了列國爭雄犧牲品的角色。
  • 戰國時期以秦滅六國結束,小小的衛國,為何能撐到秦二世才被消滅?
    看風兒風捲殘雲,看土地乾枯殆盡,看世間飽經滄桑,看小編介紹 戰國時期,一個諸侯爭霸混亂異常的時期,最終以秦滅六國結束,在這之前曾經有過戰國七雄相互牽制的局面,除此之外還麼有一些零散小國,其中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這一時期,每個國家都想保全自身,甚至吞併別的國家,最終你死我活,秦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 統一中原的晉武帝,為何被忽略!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279年中原再次統一,95年的中原動亂終於再次恢復平靜。不同以往的是這位統一中原的皇帝沒有像秦始皇那樣聲名遠播,也沒有像隋文帝那樣受人敬仰,更多的是我們好像忽略了他,甚至不願提起他的朝代,但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扒扒史料,以後人的視角看一下這位被人忽略的晉武帝司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