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2020-12-25 李濤家常事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原主要是秦孝公的功勞,若不是他重用商鞅,為秦國打下堅實的基礎,恐怕秦國連中原都進不去。

有人問,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能不能帶著商鞅一起實現統一大業呢?其實是不能的!

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是如何把秦國帶上富強之路。秦孝公在公元前362年繼位之後,他看到中原各國的奮發圖強,感嘆秦國之微弱。畢竟當時的秦國一直被魏國所挾制,從西南邊陲到中原的通道被魏國所管理,秦國的發展一直停滯。

所以秦孝公向天下發布了一條《求賢令》,其實就是為了改變秦國的現狀,拿出了很多豐厚的條件來吸引戰國時期天下各地的謀士,而商鞅也是看到這個求賢令才去到秦國。

當時的商鞅其實是在魏國公孫痤手底下工作,他主張的變法圖強沒有得到魏國的欣賞,畢竟當時的魏國已經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因此商鞅鬱郁不得志。

直到商鞅看到秦孝公的詔令之後,他才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其實商鞅剛開始去到秦國的時候也是不受重視,畢竟秦孝公的求賢令遍布天下,前來的謀士非常多,商鞅一開始也沒有什麼機會。

直到商鞅被景監的舉薦之後,商鞅才見到秦孝公。按照當時中原諸國的主流,商鞅「自上而下」的徹底改革思想是不受重用的,而秦孝公卻是一個獨樹一幟的君主。

當商鞅跟他滔滔不絕地講休養生息、仁政德政這些中原主流的治國理念的時候,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最後還把商鞅轟了出去,畢竟這些中庸老成的思想根本不適用於想要快速發展的秦國。

商鞅經過幾次的試探之後明確了秦孝公的心思,他拿出了他壓箱底的想法,也就是法家「霸道」的治國理念,秦孝公非常有興趣,跟商鞅談了幾天幾夜都不知疲憊。

秦孝公聽完商鞅的所有規劃,他直接表示會毫不動搖地支持商鞅的變法,有了君主全心全意的信任,商鞅終於可以大展拳腳,秦國在自上而下、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之下逐步變強,無論是國力、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大幅度提升。

可以見得,秦孝公對商鞅的支持展現出他長遠的眼光,就算秦國舊勢力的阻撓,秦孝公依舊不留餘力地支持商鞅,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明君。

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已經逐步具備跟東方各國爭霸的實力,秦孝公其實也有他自己統一天下的想法,第一步就是先滅韓、魏這兩個歷史悠久的周朝諸侯國,第二步就是把南方強楚給滅掉,第三步是北上滅趙、燕,最後就是跟老牌強國齊國爭霸。

這個設想其實在秦孝公時期是很好的,哪怕秦孝公以後的諸位君主都是按照這個設想去完成統一大業。

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時間,他能和商鞅一齊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嗎?

我們先假設一下,如果秦孝公沒有病逝而是活多二十年,那麼商鞅也就不會被秦惠文王殺掉,君臣兩個人相互合作,按秦國的國力完全可以爆錘中原各國。

至於統一天下嘛,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其他各國的實力和底蘊是目前的秦國難以解決的,戰國其他六雄還沒有到一戰即亡的地步。

雖然說秦孝公和商鞅一起將秦國從三流弱國發展成一流強國,但是這一流強國並不只有它一個,齊國、楚國這兩個諸侯國在戰國時期依舊有著稱霸的實力。哪怕是大戰受損後的魏國,它憑藉魏武卒的實力也依舊能夠跟秦國打上幾個回合。

我們從秦孝公時期其他各國的國力來分析,就知道為什麼就算再給他二十年也難以統一中原了。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的國家,經歷李悝變法之後的魏國,無論是從制度優勢、經濟優勢還是軍事優勢來說,都是剛崛起的秦國難以比擬的。秦國雖然強盛,但也僅僅恢復到春秋秦穆公時代的水平罷了,難以真正對魏國的根本造成打擊。

當時的韓國還有著勁韓之稱,畢竟經歷了申不害變法和三家分晉之後,韓國的實力在秦孝公宮時期可以算得上是中上流水平。直到公元前293年,韓國在伊闕之戰中精銳被滅,這才開始陷入一蹶不振。

而趙國呢?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法之後,學習了胡人的騎兵作戰形式,打造了一批極為精銳的騎兵,騎兵在古代可以說是能夠左右戰局的力量。

擁有強悍騎兵的趙國可以說是除了秦國之外最強的國家,即便在長平之戰實力大損之後,依舊能夠憑藉騎兵強橫三十多年。

下面說說楚國和齊國,楚國位於南方地帶,民風剽悍,軍事實力自然不用多說。在公元前301年,齊、韓、魏、秦四國聯合都沒有真正打敗楚國,光憑秦孝公一支力量自然無法抗衡強悍的楚國。直到公元前233年,王翦帶著六十萬的兵力去討伐楚國都得用一年多的時間,何況秦孝公時期連60萬兵力都沒有,攻滅楚國談何容易。

齊國在戰國中期其實才是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強國,它有著60萬以上的兵力,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要消滅齊國的難度其實比楚國更大。

畢竟在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組成五國聯盟討伐齊國才把齊國打贏,這還是在楚國派了十萬兵支持的前提下,可以見得當時的齊國到底有多強。如果僅僅憑藉秦國一國之力,面對巔峰時期的齊國,說不定秦國還會被打得很慘。

其實哪怕秦國真的打贏了各國,他們依舊完成不了統一大業,畢竟天下一統的思想並沒有被百姓們接受,他們依舊覺得分封制是很好的,所以哪怕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各國百姓依舊用以前的國號稱呼自己,不得民心的統一併不能算完整意義上的統一。

直到秦朝末年復闢戰亂、楚漢爭霸,老百姓再次經歷戰亂帶來的困苦,他們才明白天下一統的好處,這才開始統一以漢人為榮。

所以說,在秦孝公時代,六國依舊強盛的時期,天下一統的思想只限於百家爭鳴中流傳,實力不夠、不得民心的前提下,哪怕是秦孝公和商鞅協力用二十年時間也根本完成不了統一大業。

嬴政用十年時間滅六國,他只是因為站在了前輩的肩膀之上,如果沒秦孝公、秦惠文王等幾個先王的積累,哪怕嬴政再雄才大略,他也會面臨秦孝公的局面,僅有稱霸之力未有統一之能。

相關焦點

  • 原創|大秦帝國頂級設計師秦孝公看天下
    這一點更顯示了秦孝公的博大心懷,        商鞅在魏國看到秦公求賢令,從中可以說明,當時的求賢令不單單是在國內公告,實則是面對各國,面對天下進行公告,面對這種正式公告面向各國發布,雖為秦孝公的一大創舉,同時面臨諸侯國的嘲笑,可見秦孝公具有創造性的政治才能和大格局。
  • 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使用持久戰統一天下?秦獻公嬴師隰(xí),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為秦孝公趙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秦國真正的壯大,立下一統天下之大志,是在秦孝公時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繼任秦公,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最終完成統一。這中間,秦國用了一百四十年的時間,正是秦國七代明君長達一百四十年的堅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出現了,它就是秦朝。
  • 秦孝公和商鞅這對完美君臣為了打造一個強大秦國,都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歷史上最完美的君臣模式,就是明君強臣,而秦孝公和商鞅就是這樣的一對完美君臣。他們兩個聯手把一個又貧又弱的秦國,利用二十年時間,打造成一個戰國時期一流強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基石。那麼,5000金很多嗎?那可是金子耶。我告訴你,魏國的丞相公叔痤病逝,魏惠王賞賜給他的夫人就是5000金。一個大國隨隨便便賞賜的金額就相當於秦國國庫所有的金子,你說多嗎?商鞅當時被龐涓強任中軍司馬,被牢牢的掌控著,商鞅想要脫離龐涓的掌控,離開魏國入秦。白雪向公子卬賄賂300萬金,而300萬金相當於一個小諸侯的府庫,看到了嗎?
  • 歷史:為何是秦國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到底有多牛?
    後面被秦孝公封王商君,後又被稱為商鞅。 這裡我們簡稱商鞅 公叔座就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魏惠王聽後卻只是搪塞過去了。公叔座便向魏惠王進言,若不重用商鞅,那麼就殺了商鞅。後來,魏惠王也沒有採納公叔座的建議。 後秦孝公頒布「求賢令」,商鞅進去秦國開始變法之旅。
  • 《大秦帝國》:秦孝公夢斷函谷關,倘若有二十年,定將平定中原!
    《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中秦孝公夢斷函谷關,他臨死前有一段精彩的內心獨白:上天啊上天,設使你再給我二十年歲月,嬴渠梁當金戈鐵馬定中原,結束這兵連禍結的無邊災難,還天下蒼生以安居樂業。何天不假年?竟使嬴渠梁併吞八荒、囊括四海、包舉宇內、席捲天下之雄心,竟化做了東流之水?
  • 從年幼君王到千古一帝,嬴政完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夙願
    一、秦孝公時代(前361—前338年) 這一階段,是秦統一天下的出發點。在這個階段,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奠定了秦統一天下的制度基礎。 二、秦惠文王時代(前337—前311年) 這一階段,是秦國穩步東進的階段。
  • 秦孝公丨他們是秦版的劉備和諸葛亮,但是結局卻令人唏噓!
    但是他已經老了命不久矣,只能把這個重擔交給兒子去完成了。秦獻公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嬴渠梁繼位為秦孝公,他清楚的意識到秦國面臨的是生存問題,此刻秦國的內外部環境都很不利。領國魏國和楚國對秦國虎視眈眈,各國諸侯又覺得秦國是蠻夷之國,不屑與之為伍。國內保守的貴族勢力控制住國家大部分權利,嚴重威脅到了國君的權利。
  • 秦孝公臨終遺言真的是託秦國於商鞅嗎?錯,根本不是,是要他死
    秦孝公和商鞅這對君臣配合默契,互相信任,互相支撐,他們用短短的20年,把一個貧弱的秦國打造成一個一流強國。秦孝公和商鞅一直是明君強臣的典範,簡直堪稱完美,可是,秦孝公在臨死前,卻狠狠地插了商鞅一刀,直接把他從天堂拽進了地獄。很多人可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秦孝公不是臨死吩咐商鞅,嬴駟能扶則扶,不能扶則代之嗎?
  • 秦孝公:讓秦國再次崛起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經過數代人的艱苦奮鬥、勵精圖治,最終由嬴政完成了統一大業。這段歷史波瀾壯闊、精彩紛呈,又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六世」從秦孝公開始——01  一位胸懷大志的少年君王21歲,秦孝公正式繼承王位,肩負起振興秦國的大任。
  •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人,誰對秦統一天下貢獻最大
    秦國兼併六國的大業,正是從這個低谷開始,他們六代七王,前赴後繼,歷時130年,最終由秦始皇替這場馬拉松大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麼長時間跨度,這麼多代人,秦國為何沒出現封建制度下,最常見的「昏君式衰退」和「制度性衰敗」?我們先從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三人的歷史貢獻談起。
  • 能夠統一天下,哪一位國君貢獻大,秦孝公、秦昭王還是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威逼利誘之下,迫使齊王建臣服,隨後齊國滅亡,中國自此結束封建制度,正式進入大一統官吏社會。秦始皇能夠用10年時間統一天下,用西漢賈誼的說法,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商鞅來了以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秦孝公表示,自己唯一能幫助商鞅的,就是全心全意地信任商鞅,支持商鞅。商鞅非常感動,開始在秦國實行變法。變法的成功,其實不是個例。其實早在魏文侯時期,李悝就已經在魏國實行變法,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秦孝公重用商鞅、扭轉國運,為何諡號卻「平」平無奇,「配」不上嗎?
    力推改革,乃為伯樂商鞅的能力的確是很強,這不可否認。但是他須得碰上一個慧眼識珠之人,而恰巧孝公就長了這一雙明眸。在古代想要推翻祖宗家法,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當時的天下不穩,尚未統一,也不是君主集權制度。
  • 商鞅稀世大才,第三次見秦孝公才打動他,莫非盛名難符其實?
    第一次見到秦孝公的衛鞅,對眼前這個年輕王上不卑不亢。他侃侃而談「允執厥中」的帝道,講解「堯舜禹湯」的慈悲無為,秦孝公聽得打了哈欠。第二次,他大談『仁義禮智信』的王道,把『人性本善』講得天花亂墜。本以為招來賢才的秦孝公大怒,轉身大罵小太監景監:「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如果他們選擇很不明智的明面對抗,君王可能就會手起刀落直接殺了他們的,畢竟當時的君王可是沒有法律和文化的強力約束的,而面對國家滅亡的困境你們竟然還敢直接反對那就是對國家不負責任了。況且還有一個衛國變法,君王和申不害的做法簡直廣泛傳播搞得人人都可以做準備。而秦孝公的偉大之處就是不斷做好準備,準備時間都花了一年時間。那些大臣想準備都不知道要準備什麼。
  • 你認為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哪一位君王對統一的推動作用最大?
    戰國時期,天下戰火紛飛,各個諸侯國伐交不斷,經過一場又一場的大戰,當時的一流強國一直都在不斷的洗牌,各個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秦國以「六世之餘烈」作為基礎,完成了統一。那麼,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你認為哪一位君王對統一大業的推動作用是最大的呢?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從而讓秦國有條件和實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亂世,統一天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商鞅,戰國亂世還將持續幾百年。商鞅的出現為秦國提供了一個變法強國的理論基礎和法制原則,商鞅歷來主張嚴刑峻法和重賞厚待,對於違法行為是嚴肅處理,哪怕是太子犯法,商鞅仍然處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以代太子受罰,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封建原則,天下為之震動。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排名和比較永遠是難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兩人,都是秦國歷史上傑出的國君。他的主要貢獻不同,所以也很難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貢獻秦孝公對於秦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變法,在當時,秦國守舊派的勢力十分強大。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但沒有商鞅,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不可否認,這個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觀,年紀輕輕,看天下如撥雲見日。商鞅就是。那時候,他叫衛鞅。後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國重臣公叔痤病重時,曾囑咐魏惠王:「願王舉國而聽之。如不用,當殺之。」意思是,要麼重用商鞅,要麼殺掉。但魏惠王不是伯樂,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沒殺他。
  • 商鞅以死完成護法,車裂換秦不裂,嬴渠梁嘆: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後經一次戰爭,秦獻公中毒箭,不治身亡,傳位於次子贏渠梁,也就是秦孝公。當時秦國弱小,秦孝公執政可謂是臨危受命、如履薄冰,地盤小、人丁稀,要啥沒啥。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秦國一直被魏國乃至其它國家鄙視,不放在眼裡,根本不相信這樣一個小國能崛起。以至於贏渠梁繼位20年內,秦國居然沒打過仗,踏踏實實、本本分分的完成了變法。再說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