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統一天下,哪一位國君貢獻大,秦孝公、秦昭王還是秦始皇?

2020-12-24 歪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威逼利誘之下,迫使齊王建臣服,隨後齊國滅亡,中國自此結束封建制度,正式進入大一統官吏社會。

秦始皇能夠用10年時間統一天下,用西漢賈誼的說法,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所謂的六世指的是秦始皇之前的的6位秦國先王,分別是秦孝公(當時都沒有稱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這六人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加起來也才不到8年時間,尤其孝文王,在位三天,部分區域秦昭王的死訊還沒有傳到的時候,秦莊襄王已經繼位了。而莊襄王也不過三年時候,本人並沒有多少決斷能力,而是由相國呂不韋絕決。秦武王在位四年,其影響被宣太后和秦昭王消除,總體上,他們對秦國實際的影響不多,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能夠改變秦國被動挨打,到主動打人,然後進而一統天下只有四位,分別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秦始皇。

在秦孝公之前,山東其他國家除燕國之外,已經先後完成變法,齊楚魏等國更是實力強勁,家底雄厚。延續幾百年的歧視偏見始終把秦國視為夷狄,為了改變這種窘境,秦孝公不得不延請賢能,實施變法。

變法的結果很圓滿,秦國建立20等軍功爵制度,對封建、世襲的貴族制度說不,秦國被打造成耕戰國家,依託關中平原的肥沃土地,為此後秦國強盛奠定基礎。

接下來,惠文王時代,利用張儀連橫的策略使得秦國始終保持優勢,又派遣司馬錯平巴蜀,巴蜀作為秦國的大後方,增加了秦國的戰略縱深,巴蜀的稅賦、人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線,經過商鞅變法,風俗煥然一新,這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追平齊楚魏。

在趙武靈王的幹預之下,秦昭王的繼位改變了歷史走向,這位超長待機的君王在位期間掃除義渠,打殘韓趙魏,局勢上繼續推行連橫政策,使得山東六國都孤軍奮戰,尤其能夠和秦國一戰的趙國、楚國,都是在秦昭王期間給予致命性打擊。

長平之戰殲滅趙國的精銳,軟禁餓死楚懷王,攻破楚國都城。在秦昭王期間,歪史以為已經奠定了統一基礎,東方六國無論人力、武力、國力等都無法和秦國抗衡,得益於秦國軍功爵制度建立起來的官僚制度,也杜絕了貴族世襲的可能。後期又吞滅二周,周王朝正式滅亡。

到了秦始皇繼位時候,前期呂不韋執掌大權,國勢平穩,在剪滅嫪毐、呂不韋之後親政的秦始皇開始利用鯨吞天下,這就是賈誼說的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一切都不是手到擒來,對於當時年輕的秦始皇來說,並不輕鬆。如果不是用人得當,統籌合理,別說統一天下,能不能守住家業都是問題。

所以如果論對秦國的貢獻,第一肯定秦始皇,畢竟第一個皇帝,第一個大一統中央王朝的締造者,在他在位期間,秦國的國土達到最大。秦孝公第二,其次秦昭王,再次秦惠文王。

#自媒體錢途挑戰賽#

相關焦點

  • 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三位國君
    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三位國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始皇完全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時期的秦國已經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些成果與秦始皇之前的歷代國君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那麼在秦始皇之前的三十多位國君中有哪些國君對秦國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呢?想在這裡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也請大家多多指教。1. 秦襄公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封賞了岐西之地。雖然當時這片土地是在西戎手裡。
  • 《大秦帝國》系列的七代秦國君主,究竟哪一代功績最大?
    《大秦賦》可以算做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有了前幾部播出積累足的粉絲,《大秦賦》開播後也直接達到了8.9分,但隨著張魯一版秦始皇的登場評分有了一些下滑,大部分網友吐槽的點還是集中在這版的秦始皇有些老
  • 戰國時期,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君主的簡述
    秦孝公即位後,他任用商鞅在全國進行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秦孝公去世後,經過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秦國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下面就簡單的來介紹一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這七位君主。1、秦孝公贏渠梁自秦厲共公以來,秦國經歷了幾代君位的動蕩,國力大不如以前。魏國趁機奪取了河西之地。秦獻公曾多次東徵想要收復河西之地,但直到去世時都沒能實現他的這個願望。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排名和比較永遠是難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兩人,都是秦國歷史上傑出的國君。他的主要貢獻不同,所以也很難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貢獻秦孝公對於秦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變法,在當時,秦國守舊派的勢力十分強大。
  • 秦昭襄王若多活30年,能否統一六國,看他與秦始皇對比就知道了
    秦昭襄王是秦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國君,活了75歲,同時他也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在位時間長達55年,同時秦昭襄王也是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功君之一,雖然上天給了秦昭襄王最長的時間,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雖然給予六國重創,但終其一生並沒有讓秦國統一天下更進一步。
  • 你認為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哪一位君王對統一的推動作用最大?
    戰國時期,天下戰火紛飛,各個諸侯國伐交不斷,經過一場又一場的大戰,當時的一流強國一直都在不斷的洗牌,各個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秦國以「六世之餘烈」作為基礎,完成了統一。那麼,在秦國的歷代國君之中,你認為哪一位君王對統一大業的推動作用是最大的呢?
  • 原創|大秦帝國頂級設計師秦孝公看天下
    秦國屬於窮國弱邦,隨時面臨滅國的炸彈並未拆除,就在這個時候秦獻公去世,年僅21歲的贏渠梁臨危受命,繼任為秦國國君。秦孝公真不愧為一位天才領袖,他的眼界、心志已不是那個二十歲出頭的少年,不得不讓人心生敬意!《鬼谷子》曰:「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只有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才能接下來去獲得別人的真實情況,才能更精準的去應對時局。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對比,誰的成就最大呢?
    也就是說,只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有評比資格。實際上秦朝的先祖秦襄公和秦穆公作用也比較大,一個人建立了秦國,一個人建立了秦國的國魂,在這裡就不討論了。秦孝公時,秦國被山東六國看不起,沒有資格參加中園的會盟,部分領土也被魏國佔領。但秦孝公任用商鞅銳意改革,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國,獎勵農民耕地和士兵徵戰。
  • 從年幼君王到千古一帝,嬴政完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夙願
    一、秦孝公時代(前361—前338年) 這一階段,是秦統一天下的出發點。在這個階段,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奠定了秦統一天下的制度基礎。 二、秦惠文王時代(前337—前311年) 這一階段,是秦國穩步東進的階段。
  •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人,誰對秦統一天下貢獻最大
    秦始皇「奮六世餘烈」,一統天下。在秦六世先祖中,秦孝公嬴渠梁、惠文王嬴駟和昭襄王嬴稷祖孫三人,毫無疑問是最關鍵的角色。秦國自春秋秦穆公稱霸後,二百五十多年裡,逐步走向衰弱。到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在位時,秦國遭受魏國打擊,被迫割河西戰略要地以求和。
  • 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秦獻公嬴師隰(xí),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為秦孝公趙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秦國真正的壯大,立下一統天下之大志,是在秦孝公時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繼任秦公,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最終完成統一。這中間,秦國用了一百四十年的時間,正是秦國七代明君長達一百四十年的堅持,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出現了,它就是秦朝。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真的沒能力,只是摘桃子?
    評價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中發揮作用最為精妙者,莫過於漢初大儒賈誼著作《過秦論》中的這幾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始皇帝的成就建立在秦國前六代國君功業的基礎上。
  • 秦國國君排名,秦國國君誰能排在第一?
    不過,秦朝的統一也不是一朝一夕,秦國為此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那麼在這些秦國國君當中,應該如何給他們進行一個排名呢?他們當中誰才能夠排在第一位?秦國自嬴非子立國到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國祚延續600多年,歷經36任國君,全部排名太繁瑣,意義也不大。這樣吧,我排個前6名,六六大順嘛,數字吉利博個好彩頭,這類問題本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列位看官海涵。
  • 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秦孝公聽完商鞅的所有規劃,他直接表示會毫不動搖地支持商鞅的變法,有了君主全心全意的信任,商鞅終於可以大展拳腳,秦國在自上而下、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之下逐步變強,無論是國力、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大幅度提升。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時間,他能和商鞅一齊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嗎?我們先假設一下,如果秦孝公沒有病逝而是活多二十年,那麼商鞅也就不會被秦惠文王殺掉,君臣兩個人相互合作,按秦國的國力完全可以爆錘中原各國。至於統一天下嘛,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什麼這麼說呢?
  • 作為比秦始皇更有作為的秦國國君,秦惠文王如果不死,天下會如何
    後來,經過秦孝公與商鞅的改革,秦國國力大增,成為了戰國七雄當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也因為與舊貴族的仇怨以及在秦人當中過高的聲望而遭到了誅殺。儘管商鞅去世,他所制定的秦法卻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實施,秦國也按照著他生前的規劃不斷發展。
  • 秦國歷代國君皆英主,為什麼足足花了163年,歷經6世才完成統一?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勉強完成了大一統的壯舉,並不是秦國的君主不作為,相反秦國先後出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以及秦始皇等雄才大略的君主。那麼,為什麼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會如此緩慢呢?事實上歐洲歷史上也經歷過分裂和統一,當年羅馬帝國花了800年時間才統一了地中海,後來帝國還崩潰了。之後的拿破崙、希特勒等也出於各種想法想要統一歐洲,最後都失敗了,至今歐洲還是分裂的歐洲。
  • 秦昭王——一位打得贏、熬得死對手的秦帝國偉大的「二傳手」
    《三國演義》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周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秦朝能夠統一六國,靠的是幾世開明且兢兢業業的君主「一代接著一代幹」,而非始皇一朝之力。西漢才子賈誼在《過秦論》中曾有論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 王翦守南中國的歷史作用和秦始皇的決策邏輯:格局決定布局
    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國,正值百年衰落,屋漏偏逢連夜雨,又碰上了三家分晉,魏國經過了「李悝變法」,又任用了吳起名將,將本來就遍體鱗傷的秦國打的奄奄一息,再也無力與魏國叫板。秦國為什麼本身就奄奄一息?秦國百年衰落造成經濟大退步,在這裡我們不能忽視一個主觀因素——西戎哪去了?
  •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中,最重要的五個人,你知道是誰嗎?
    而他們得以回到秦國,並即位秦國國君,全都是呂不韋的功勞。而呂不韋也順利成為了權傾朝野的秦國丞相。因此呂不韋是秦始皇幼年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呂不韋,秦始皇就無法回到秦國。當時的秦始皇還並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正是因為李斯的一番政策,改變了秦始皇的決心。李斯分析了當時天下各國局勢,認為其它各國都處在內鬥的衰落時期,而以秦國當時的國力完全可以徵服其它諸侯國。就這樣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計謀。並開始策劃攻打六國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