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比秦始皇更有作為的秦國國君,秦惠文王如果不死,天下會如何

2020-12-25 煮酒君

眾所周知,秦朝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它的前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秦國。最初,秦國不過是西北邊陲的一個小國,但經過許多代人的勵精圖治,秦國在進入戰國時期後與東方的六個國家並稱為"戰國七雄"。

後來,經過秦孝公與商鞅的改革,秦國國力大增,成為了戰國七雄當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也因為與舊貴族的仇怨以及在秦人當中過高的聲望而遭到了誅殺。

儘管商鞅去世,他所制定的秦法卻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實施,秦國也按照著他生前的規劃不斷發展。

有人說,秦國其實早在始皇之前百年就本該統一天下了,無奈的是,當時的君主卻身患隱疾,在本該大展身手的壯年吐血而亡,這位君主就是秦惠文王。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秦惠文王生於櫟陽,也就是今天陝西西安的閻良區一帶的王宮內,作為秦孝公的長子,他從小就被作為下一任國君而培養。

十九歲那年,惠文王在父親去世後正式繼位,他雖然因顧忌商鞅的名望將其殺死,但卻沒有廢除新法,就這樣,惠文王不但鞏固了權勢,還沒有影響秦國的正常發展。

秦國與魏國積怨已久,在秦孝公時代,二者就經常爆發衝突,如今惠文王繼位,也延續了這一傳統。秦惠王八年(前330),秦軍在公孫衍的率領下大破魏軍,盡取了河西之地。

第二年,秦軍再度出徵,又連取魏國河東四地。到了第三年,魏國迫於秦國威勢足足割讓了上郡十五縣給秦,這樣,秦國就有了東出的重要前沿陣地。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8),當年率秦破魏的公孫衍已經成為了魏國的相國,在他的遊說下,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打秦國,雙方對峙於函谷關,史稱"函谷關之戰"。當時的秦國雖然已經是國富兵強,但同時面對東方五國看上去還是難以佔據優勢,但秦軍卻在樗裡疾的帶領下大破聯軍,取得了斬首八萬的好成績,聯軍各自撤退。

隨後,惠文王採用司馬錯的建議,南下消滅了蜀國,又派出張儀離間齊、楚,踐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張儀設計讓楚國與齊國斷絕盟友關係,隨後秦國與齊國結為聯盟,孤立了楚。被張儀誆騙的楚王怒而發兵攻秦,卻正中秦國下懷,秦軍在丹陽取得大勝,楚國反而失去了漢中之地。奪取漢中後,秦國虎踞關中、漢中、巴蜀之地,徹底奠定了霸主的地位。

戲耍楚國後,張儀又靠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楚、韓、齊、趙、燕背棄合縱,選擇與秦國停戰。東方六國安分後,秦惠文王又將目光放到了秦國的北方,那裡有著遊牧民族建立的義渠國。

長久以來,義渠國都與秦紛爭不斷,而如今秦國強大,很輕易就擊敗了義渠,逼其首領俯首稱臣。秦國不但奪取了大片優良牧場,還在那裡設置縣來加強管理,對義渠的用兵換來了對秦國騎兵部隊的極大補強。

可惜的是,就在秦國逐漸成為最強霸主,擁有了和六國一較高下,甚至逐步將其消滅的實力時,惠文王卻逐漸染上了惡疾。一種說法認為,是常年的操勞導致他心力交瘁,也有人說,是感情上的私人問題導致了惠文王心病發作。我們不去計較這些,總之是,在統治秦國十四個春秋後,四十六歲正值壯年,本該大展宏圖的惠文王與世長辭。

秦惠文王去世後,先是其子贏蕩繼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喜愛舉重無心政事,在位時間又短,因此沒能留下什麼成績,在因舉重傷到大腿而死後,其弟嬴稷繼位,也就是秦昭襄王。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範雎,進一步奠定了秦國的霸權,但因為當時六國已經重新聯合,秦國雖然勝多負少,卻始終無法真正做到東出與六國爭天下。

綜合來看,秦惠文王時期的六國被張儀遊說而各自為戰,不像昭襄王時期那麼團結,比較而言更容易被擊敗,所以說惠文王想要統一,難度或許是小於昭襄王的。

當然,惠文王時秦國剛進行變法不久,國力的提升還沒有取得太大成效,想要一舉消滅六國並非易事,但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比惠文王足足多了四十多年。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再給惠文王三十年,以他的雄才大略,天下未必不會被秦所統一。

相關焦點

  • 秦國的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嬴駟
    秦始皇統一天下,被稱為「千古一帝」。這不光是一個人對他的評價。其實,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的近70年內,秦國就已經是戰國時期的一大強國了。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歷代先君的努力。尤其是自秦惠文王開始,列國以無力阻秦東出。
  • 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三位國君
    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三位國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始皇完全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時期的秦國已經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些成果與秦始皇之前的歷代國君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那麼在秦始皇之前的三十多位國君中有哪些國君對秦國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呢?想在這裡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也請大家多多指教。1. 秦襄公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封賞了岐西之地。雖然當時這片土地是在西戎手裡。
  • 秦國國君排名,秦國國君誰能排在第一?
    不過,秦朝的統一也不是一朝一夕,秦國為此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那麼在這些秦國國君當中,應該如何給他們進行一個排名呢?他們當中誰才能夠排在第一位?秦國自嬴非子立國到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國祚延續600多年,歷經36任國君,全部排名太繁瑣,意義也不大。這樣吧,我排個前6名,六六大順嘛,數字吉利博個好彩頭,這類問題本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列位看官海涵。
  • 能夠統一天下,哪一位國君貢獻大,秦孝公、秦昭王還是秦始皇?
    所謂的六世指的是秦始皇之前的的6位秦國先王,分別是秦孝公(當時都沒有稱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六人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加起來也才不到8年時間,尤其孝文王,在位三天,部分區域秦昭王的死訊還沒有傳到的時候,秦莊襄王已經繼位了。而莊襄王也不過三年時候,本人並沒有多少決斷能力,而是由相國呂不韋絕決。
  •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對比,誰的成就最大呢?
    清朝時李鴻章曾經說過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秦國能夠從一個邊陲小國成就如此偉業,確實是歷代先祖共同努力的結果。秦孝文王正式繼位三天就死了,他的成就肯定是最小的。秦莊襄王三年也死了,他的作用一般,秦武王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位的時間也比較短,最終因為舉鼎時被砸死壽提前掛B,也退出了成就最大評比行列。
  • 秦國歷史上,嬴駟、嬴稷和嬴政哪個團隊更強?從秦國崛起得出答案
    秦國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開始算起,贏駟是秦國第33位國君,是為秦惠文王,在位27年;嬴稷是秦國第35位國君,是為秦昭襄王,在位56年;嬴政是秦國第38位國君,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開創「皇帝」稱號,嬴政始稱皇帝,是為秦始皇帝。要說贏駟時期、嬴稷時期以及嬴政時期,哪個團隊更強?
  • 《鬼谷子的局》對秦國有大功的商鞅,為什麼被秦惠文王車裂了
    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的經濟與軍事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了準備。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不世之功,是秦國臣大功臣的人,卻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以叛國罪車裂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第二個原因,依然是商鞅變法引起的,當時太子贏駟(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帶頭反對新法,商鞅為了新法能夠順利推行,必須殺雞儆猴,而贏駟就是那隻最大的雞,也是最有效果的雞。贏駟作為秦國太子,商鞅不能懲罰,於是改為懲罰太子的師傅贏虔,秦孝公的大哥,就割了贏虔的鼻子。
  • 秦惠文王是否有能力像秦始皇一樣用十年統一六國?
    秦惠文王處在一個歷史的拐點處,是否繼承商鞅之法。在回答秦孝公"如何統一天下"時,商鞅回答"代代明君"。秦惠文王成了首先的驗證。毫無疑問,秦惠文王對得起自己的父親,他憑藉著強大的秦國軍隊將統一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了。
  • 持久戰的典型,秦國用140年統一天下
    ,使用持久戰統一天下? 那麼,秦國的持久戰是如何使用的呢? 且看秦國七代國君的施政方略。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深感「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他也有席捲天下,並統天下的雄心。於是,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下達《求賢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來到秦國。
  • 秦國有立王后的習俗 為何秦始皇不立皇后呢
    在古代,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對於有權有地位的人來說,更是如此。皇子作為權力的中心,後宮佳麗三千實屬正常。但是,在歷史上,秦始皇的媳婦兒沒有留下一個名字。那麼,秦始皇是沒有娶媳婦嗎?只能說秦始皇沒有皇后,但是不能說秦始皇沒有娶媳婦兒。
  • 秦始皇的姓名:從先秦的姓氏說起,看看秦國宗室和秦始皇如何稱呼
    從秦國的公室的總體情況來看,以「趙」為氏的人很少,當然不能說沒有,也許有但是沒有見於歷史記載。接下來我們可以看秦國公族的大宗秦國國君一脈的「氏」。第一,秦國國君作為秦國宗室的大宗,按照春秋戰國時期的情形,應該是以國為氏,也就是贏姓秦氏。在歷史文獻中也有記載。
  • 秦武王之後的秦國動亂,秦昭襄王繼位的風波,秦武王死後的內亂
    導語:在賈誼的《過秦論》中對秦始皇之前的歷代秦王有一句極為中肯的評價「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正是站在了秦國六代先王巨人的肩膀上,秦王嬴政才能化國為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作為父王秦惠文王的小兒子,我(嬴稷)本來是與王位無緣的。坐在秦國王位上的那個人是他的哥哥——被後世稱為秦武王的嬴蕩。是啊,父王給哥哥起名「蕩」,寓意蕩平天下,是多麼的寄予厚望呀!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最後的下場又是如何?
    ——李賀我國古代詩人無不以秦始皇嬴政作為榜樣,李白更是寫下了「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名句。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掃蕩六合,統一天下,但是那些被秦始皇滅國的國君去了哪裡,卻鮮為人知。現在筆者就來盤點一下,六國國君在滅國之後都被秦始皇如何處置?
  • 秦國歷代國君在位年表
    秦國歷代國君在位年表  秦國歷代國君(37代)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約前900年東周孝王封贏非子於秦邑
  • 在秦惠文后的壓力下,嬴稷如何奪取王位?羋八子有哪幾樣籌碼
    為此秦惠文后,將庶出子公子壯立為嗣子,希望讓他來繼承王位。可是穰侯魏冉卻支持他姐姐羋月的兒子嬴稷作為繼承人。這麼一來雙方大打出手,嬴稷在趙武靈王的幫助下,成功奪取秦國王位,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秦惠文后就此落敗,從而被誅殺。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其中以《過秦論》最為經典:「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在這裡,《過秦論》的作者歸納秦國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不施「仁義」。
  • 《羋月傳》:溫暖的「老伯」秦惠文王,其實是個借刀殺人的腹黑男
    02腹黑新君秦惠文王,如何玩轉「借刀殺人」秦惠文王的老爸就是秦國歷史上赫赫有名任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而那時候作為太子的變法,通常都是割既得利益者的好處,必然引起強烈反對,古今中外無不如此,但是,秦國的守舊派激烈反對新法,導致法令行不通。剛好太子犯法,大家就更等著看好戲了,不處罰太子,新法就更沒辦法推行。商鞅最後對秦孝公說:「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的幹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
  • 37代秦國君王的努力,換來了15年的大一統,秦始皇對得起先祖嗎?
    秦始皇是秦國王室裡的第37代傳人,在他這裡秦國歷經60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正是因為如此,秦始皇才把自己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他覺得他的功績,歷史上的任何人都比不了。所以,他才應該叫皇帝。但是,秦始皇嬴政能夠統一天下,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是這37代秦國國君共同努力的結果,尤其值得表揚的是秦國最有作為的這三位君王。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為何是他們呢?
  • 大秦帝國的縱橫——秦惠文王
    惠文王當初還是太子的時候,觸犯了法律,正趕上商鞅大刀闊斧變法,為了顯示新法的嚴厲以及威信,太子就被抓了個典型,所以在秦惠文王心裡對商鞅還是有怨氣的。惠文王一繼位,那些之前反對變法的老舊氏族開始陷害商鞅,污衊商鞅謀反,惠文王也順著他們的意思將商鞅處決。老氏族以為自己翻身在望,便上書恢復穆公時期的舊法,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 《大秦帝國》系列的七代秦國君主,究竟哪一代功績最大?
    《大秦賦》可以算做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有了前幾部播出積累足的粉絲,《大秦賦》開播後也直接達到了8.9分,但隨著張魯一版秦始皇的登場評分有了一些下滑,大部分網友吐槽的點還是集中在這版的秦始皇有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