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在中國歷史上,功成名就的將領不少,可是像王翦一樣懂得全身而退的卻少之又少。很多將領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仍不滿足,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落得一個不好的下場,而王翦雖然是替以暴政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做事,但最終卻全身而退,得以善終。
王翦被稱為神將,據推演,王翦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從少年時代開始,他便痴迷於軍事,喜愛作戰。當他還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之時,便開始了為秦王嬴政作戰的生活。
時至今日,我們在歷史課本中以及語文教材中都還會學到秦始皇滅六國的歷史,而在這一場場滅掉其他國家、統一全國的戰爭中,除了最開始的滅韓國之戰王翦沒有參戰,其餘的五個國家都是在王翦的帶領或者參與下滅掉的。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程之中,王翦是一位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229年,王翦準備一舉攻滅趙國,一開始王翦準備速戰速決,可沒想到遇上了趙國的大將李牧,就這樣,作戰了一年多的時間,王翦眼看著不是個辦法,於是開始準備從別的地方下手,先除掉擋在眼前的李牧。王翦在軍事上可謂天才,他只用了一招反間計便除掉了李牧,李牧一除,王翦攻破戰國的步伐極速加快,使得趙軍紛紛敗倒在他的武器之下。他乘勝追擊,殺掉了趙軍的主要將領趙蔥,將趙國的都城邯鄲佔領,還順便俘虜了趙王遷,自此,趙國滅國,趙國的土地、人民都歸於秦國。
只是,攻下趙國並不是王翦的終極目標,拿下了趙國後,他又開始了新的作戰。
兩年之後的公元前227年,發生了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便是荊軻刺秦王,我們作為熟悉歷史的現代人都知道,在這次暗殺中,荊軻最終以失敗告終,所以荊軻刺秦王的細節我們不再贅述。
當秦王從荊軻刺殺的驚嚇中反應過來後,暴躁的秦王十分憤怒,決心要滅掉燕國。於是王翦再次踏上了戰場,燕軍由太子丹領隊作戰,面對機智勇猛的王翦,太子丹最終還是在易水邊敗下了陣來。此時的王翦勢如破竹,一鼓作氣,衝進了燕都城薊,燕王不敢與王翦作戰,選擇了出逃,就這樣,燕國也被王翦帶隊滅掉了。
接下來,秦國便把目光鎖定在了楚地之上,此時的王翦不僅在戰場上徵戰多年,就連年齡也已經有些大了,所以當王翦提出秦王攻克楚國需要60萬士兵時,秦王覺得太過於誇張。許是此前打過太多次勝仗,秦王也早就不知不覺地膨脹了起來,而只有真真正正統兵多年的王翦才知道這一戰需要的真實兵力。
一開始,秦王並沒有派王翦帶兵攻打楚國,畢竟有人說拿下楚國只需要20萬兵力,秦王當然會選擇耗兵少的,可沒想到,20萬兵力遠遠不足以與楚國抗衡,秦國的軍隊在與他們的交鋒之中幾次敗下陣來。好在秦王很快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趕忙向王翦賠不是,王翦並非心胸狹隘之人,雖然開始被秦王否定,可是戰場之事,一刻也不能拖延,因此,王翦統領60萬人的軍隊,出發攻打楚國。和楚國的戰爭同樣是一場持久戰,耗費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將楚國拿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翦前往楚國作戰前,他突然向秦王提了許多要求,懇請秦王賞賜他良田美池,數量多至連他的屬下都覺得是不是要求得太過分了,然而事實上,這一切都只是王翦的計劃。要知道,當時的王翦可是擁兵60萬,擁有如此強大的兵力,不僅可以向楚國宣戰,有野心者甚至可以向秦國宣戰,王翦知道,秦王生性多慮,儘管自己為秦王立下赫赫戰功,可是秦王還是可能會懷疑他,於是才有了王翦臨行前數次邀功請賞的出現,他意在暗示秦王,自己只愛金錢,對於統一併沒有出格的想法。王翦這樣的行為,看似貪婪,實則是為了保全自己與家人的性命。
據悉,此後王翦逐漸從他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他深知,自己多在秦王身邊待一天,所要面臨的猜忌懷疑也就會更多,此時的他還能應付過來,倘若哪天迷糊了,很可能會死無全屍。就這樣,王翦眼看滅六國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於是他全身而退,政治、軍事上的事情再也與他無關,王翦最終也得以善終。
在政治場上,不僅需要進步,當你到了一定的地位時還要懂得退步,也就是在取與舍之間選擇舍,只有當你捨去一些東西,才能獲得更多的東西。就像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後立刻宴請自己的功臣,來了一場杯酒釋兵權,其實秦王滅六國和趙匡胤建國是很相似的,趙匡胤還會杯酒釋兵權,可放到暴躁的秦王身上,保不定會有什麼殘忍的做法。所以王翦最終全身而退,實在是聰明的做法,值得後世的學習。
參考資料:《百派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