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將王翦:滅5國擁兵60萬,為何最後能得善終?其做法值得學習

2021-01-16 博古史澤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在中國歷史上,功成名就的將領不少,可是像王翦一樣懂得全身而退的卻少之又少。很多將領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仍不滿足,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落得一個不好的下場,而王翦雖然是替以暴政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做事,但最終卻全身而退,得以善終。

王翦被稱為神將,據推演,王翦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從少年時代開始,他便痴迷於軍事,喜愛作戰。當他還是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之時,便開始了為秦王嬴政作戰的生活。

時至今日,我們在歷史課本中以及語文教材中都還會學到秦始皇滅六國的歷史,而在這一場場滅掉其他國家、統一全國的戰爭中,除了最開始的滅韓國之戰王翦沒有參戰,其餘的五個國家都是在王翦的帶領或者參與下滅掉的。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程之中,王翦是一位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229年,王翦準備一舉攻滅趙國,一開始王翦準備速戰速決,可沒想到遇上了趙國的大將李牧,就這樣,作戰了一年多的時間,王翦眼看著不是個辦法,於是開始準備從別的地方下手,先除掉擋在眼前的李牧。王翦在軍事上可謂天才,他只用了一招反間計便除掉了李牧,李牧一除,王翦攻破戰國的步伐極速加快,使得趙軍紛紛敗倒在他的武器之下。他乘勝追擊,殺掉了趙軍的主要將領趙蔥,將趙國的都城邯鄲佔領,還順便俘虜了趙王遷,自此,趙國滅國,趙國的土地、人民都歸於秦國。

只是,攻下趙國並不是王翦的終極目標,拿下了趙國後,他又開始了新的作戰。

兩年之後的公元前227年,發生了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便是荊軻刺秦王,我們作為熟悉歷史的現代人都知道,在這次暗殺中,荊軻最終以失敗告終,所以荊軻刺秦王的細節我們不再贅述。

當秦王從荊軻刺殺的驚嚇中反應過來後,暴躁的秦王十分憤怒,決心要滅掉燕國。於是王翦再次踏上了戰場,燕軍由太子丹領隊作戰,面對機智勇猛的王翦,太子丹最終還是在易水邊敗下了陣來。此時的王翦勢如破竹,一鼓作氣,衝進了燕都城薊,燕王不敢與王翦作戰,選擇了出逃,就這樣,燕國也被王翦帶隊滅掉了。

接下來,秦國便把目光鎖定在了楚地之上,此時的王翦不僅在戰場上徵戰多年,就連年齡也已經有些大了,所以當王翦提出秦王攻克楚國需要60萬士兵時,秦王覺得太過於誇張。許是此前打過太多次勝仗,秦王也早就不知不覺地膨脹了起來,而只有真真正正統兵多年的王翦才知道這一戰需要的真實兵力。

一開始,秦王並沒有派王翦帶兵攻打楚國,畢竟有人說拿下楚國只需要20萬兵力,秦王當然會選擇耗兵少的,可沒想到,20萬兵力遠遠不足以與楚國抗衡,秦國的軍隊在與他們的交鋒之中幾次敗下陣來。好在秦王很快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趕忙向王翦賠不是,王翦並非心胸狹隘之人,雖然開始被秦王否定,可是戰場之事,一刻也不能拖延,因此,王翦統領60萬人的軍隊,出發攻打楚國。和楚國的戰爭同樣是一場持久戰,耗費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將楚國拿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翦前往楚國作戰前,他突然向秦王提了許多要求,懇請秦王賞賜他良田美池,數量多至連他的屬下都覺得是不是要求得太過分了,然而事實上,這一切都只是王翦的計劃。要知道,當時的王翦可是擁兵60萬,擁有如此強大的兵力,不僅可以向楚國宣戰,有野心者甚至可以向秦國宣戰,王翦知道,秦王生性多慮,儘管自己為秦王立下赫赫戰功,可是秦王還是可能會懷疑他,於是才有了王翦臨行前數次邀功請賞的出現,他意在暗示秦王,自己只愛金錢,對於統一併沒有出格的想法。王翦這樣的行為,看似貪婪,實則是為了保全自己與家人的性命。

據悉,此後王翦逐漸從他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他深知,自己多在秦王身邊待一天,所要面臨的猜忌懷疑也就會更多,此時的他還能應付過來,倘若哪天迷糊了,很可能會死無全屍。就這樣,王翦眼看滅六國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於是他全身而退,政治、軍事上的事情再也與他無關,王翦最終也得以善終。

在政治場上,不僅需要進步,當你到了一定的地位時還要懂得退步,也就是在取與舍之間選擇舍,只有當你捨去一些東西,才能獲得更多的東西。就像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後立刻宴請自己的功臣,來了一場杯酒釋兵權,其實秦王滅六國和趙匡胤建國是很相似的,趙匡胤還會杯酒釋兵權,可放到暴躁的秦王身上,保不定會有什麼殘忍的做法。所以王翦最終全身而退,實在是聰明的做法,值得後世的學習。

參考資料:《百派歷史》

相關焦點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李斯早年的學習為李斯之後在秦國步步高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斯在學業完成之後,開始思慮今後的人生發展,李斯認為楚王不值得侍奉,而山東六國的國勢也大不如前,沒有建功立業,施展抱負的希望,李斯最終西行秦國。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其中,只有王翦得了善終。白起功高震主,個性也桀驁,和秦昭襄王在軍事上有分歧,不配合攻打趙國邯鄲,被秦昭襄王賜死;廉頗失了趙王的信任,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趙國效力,但因小人郭開作梗,未被趙國重新啟用,抑鬱而終。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大將,為何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就戰國期間的秦國,也有兩位功高震主的將領,劃分是白起和王翦,不過,二者的終局卻截然「相悖」,這是為何呢?一,起首,就白起來說,在戰國中後期,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下楚國都城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績赫赫。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由此,對立下赫赫軍功的白起,徹底到達了功高震主的水平了。
  • 王翦和李斯同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為何王翦善終,而李斯死於非命?
    同樣的大功臣,為何最後的待遇「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呢? 一、死的時間不一樣,導致了不一樣的結果。 《史記》記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 李斯的不幸,是因為秦始皇掛了,他還活著。 皇帝胡亥是他李斯做偽詔,和趙高一起推上位的。按理來說,他有擁戴之功。可是他忽略了,胡亥沒掌控能力,趙高才是大權在握的人。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但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呢?王翦是秦始皇的將軍,他不但懂軍事,也懂皇上的小心思,同期的將軍都是因為不懂,最後沒有好下場。 但王翦憑藉自身的智慧,最終能夠在榮華富貴中安享晚年。
  • 如何讓領導相信自己,王翦的做法很值得推崇,一招搞定秦始皇
    兩千年前的一代名將王翦,讓秦始皇相信自己的辦法,堪稱特別高明的辦法。王翦是秦國著名將領、傑出軍事家,祖籍頻陽。王翦少年時喜歡軍事,並在軍功累積中得到晉升,最終得以隨侍秦王嬴政。王翦一生戰功卓著,曾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並掃平三晉地區,燕國、楚國皆被其所滅,被秦始皇拜為太師,封為武成侯。
  • 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如果李斯像王翦一樣死在秦始皇之前,李斯也會善終。秦始皇手下的功臣良將全部善終,除過呂不韋因嫪毐之禍央及己身,服毒自盡。而王翦滅楚之後就告老還鄉了,當然得以善終。胡亥即位後,在趙高的操作下,連公子王孫公主都殺了,何況李斯是「沙丘政變」的參與者,不論李斯為人是什麼樣的,他都不能善終。
  • 王翦的兒子 王翦的兒子王賁怎麼念?
    作為王翦唯一的兒子,王賁毫無疑問地繼承了父親的軍事頭腦,以及驍勇善戰的本領。早年他跟隨父親南徵北戰,積累了不少戰爭經驗,待到羽翼豐滿之時,他早已成長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將才。而燕國,也只是獲得了四五年苟延殘喘的時間罷了。公元前222年,秦王掃六合的偉業已然進入尾聲。這一年,王賁與李信奉命出徵遼東,清剿燕國的殘餘勢力。兩人配合得當,不費吹灰之力便俘虜了燕王喜,將燕國消滅。緊接著,王賁又率領大軍直奔代國,虜獲了逃亡代國稱王的趙國公子嘉,完成了徹底滅亡趙國的最後一仗。
  •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最終歸宿都去哪了?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都為秦國統一天下以及守衛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王翦和王賁父子倆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王翦父子倆滅了除韓國外的其他五國。而王離在巨鹿一戰中,項羽破釜沉舟,繞到他的背後斷其糧道,大破20萬王離所率長城軍軍,活捉王離,逼降章邯20萬囚徒軍。但是由於秦漢時期史料的遺失,以及史料的記錄方式等因素,王翦祖孫三代的結局其實都沒有歷史記錄。
  • 秦始皇親自去請王翦出戰,王翦稱病不出:除非你賞賜我良田和豪宅
    最佳的人選自然是王翦,但是秦始皇揶揄王翦的話語仿佛就在昨日,這讓秦始皇比較為難,但是不請王翦又不行,除了他誰能戰勝項燕呢? 秦始皇確實是個人物,他最終以大局為重,親自去請假裝稱病的王翦出徵。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對於《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很長一段的劇集,都在圍繞嫪毐、趙姬太后、呂不韋等人物。當然,在最新的劇集中,秦滅六國之戰終於開始了。在《大秦賦》中,王翦依然是秦始皇消滅山東六國的重要助手。
  • 古代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又善終的三大將領,只有他很囂張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功高震主的將領一般都得不到好下場。
  • 「推塔遊戲骨灰級玩家」,秦統一六國戰爭中的滅國機器-王翦!
    秦始皇當時肯定是想著:救不救燕國無所謂,主要是看你趙國不爽。於是乎王翦閃亮登場,秦始皇點將:王翦、桓齮(yi)、楊端,率上中下三路超級兵,帶著秦始皇對趙國的問候就出發了。王翦上了戰場,也是沒丟咱老王家的臉。一路過關斬將攻城略地,先後奪取了趙國的閼(yan)與、橑楊等九座城(即現在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一帶)。之後秦滅六國的節奏就如同開了加速器。
  • 歷史上,王翦不斷的索要賞賜反而善終,王翦真的是貪得無厭嗎?
    熟讀聖賢書,不通人情人性,最後就是一個死字。像王翦這樣的老狐狸,能夠在豺狼一樣多疑的秦王嬴政手底下混得風生水起。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我把這個問題,用小短劇的形式給大家演示一遍,相信你就看的通通透透啦。或許你還會學道,能力超強的下屬,怎樣讓領導不懷疑。請您欣賞秦王嬴政滅掉燕趙之後,準備對付楚國。問老狐狸王翦,老王說你至少得給我60萬兵馬。嬴政皺皺眉。回頭看看李信。
  • 如果王翦滅楚時面對的不是項燕而是成年項羽結果會如何?
    情況變化不大滅楚之戰,是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最困難的一戰,在這一戰之中秦國名將李信提出了需要二十萬大軍,而王翦提出的是需要傾國之力方可滅楚。而秦始皇首先採用了李信的作戰方案以二十萬軍隊攻楚,結果被擊敗,這也是戰國末期秦國最大的一場失敗。
  • 68集未滅一國,最後十集開啟加速模式,寥寥數句旁白可滅國
    眼看78集的電視劇,到了68集依舊未滅一國。觀眾看的越焦急,得到的結果只會越失望。從嫪毐動亂結束後,明顯能感覺到劇情加快。比如趙國城池身陷秦軍重圍,趙將龐瑗率軍回援,結果在中途誤入秦軍埋伏,20萬大軍全軍覆沒。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他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子王賁,同樣是秦朝著名將領,他也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王翦年輕就愛好軍事,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令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留下精銳,他帶著這支精銳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憑藉其傑出 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其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資治通鑑》記載:秦王嬴政於前236年伐趙開始,拉開了統一六國的序幕。
  • 王翦,為何能打敗項燕,滅掉楚國
    當李信20萬秦軍團滅的消息,傳到秦王嬴政耳朵裡,他才明白「薑還是老的辣」。顧不上後悔的嬴政,親自跑去王翦家鄉請他出山,這才有了「王翦帶領60萬大軍出徵」的一幕。當楚王得知王翦帶著60萬大軍來了,跟趙王一樣也被嚇得半死,趕緊命項燕舉全國之兵拒秦。這裡不得不說下,一個王國到了末期,君主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軟骨頭」。
  • 王翦擊敗項燕滅楚,幾十年後項燕之孫擊敗王翦之孫並俘虜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昭襄王聽到這句話自然很鬱悶,此時就讓白起出徵,結果白起死活不起,最後強起終賜其死。這個故事經過三十多年又一次在王翦身上上演了。有了白起這個教訓,王翦自然知道自己的脾氣不能這麼硬,他就堅持一個條件: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始皇見王翦肯出山,自然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