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親自去請王翦出戰,王翦稱病不出:除非你賞賜我良田和豪宅

2021-01-13 騰訊網

秦始皇手下有不少名將,如果非要選出最牛的一個人,那麼一定是王翦。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聲名顯赫,戰功卓著,堪稱秦始皇左膀右臂。

以王翦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功勞,叫他一聲「戰神」也並不為過吧?但是,王翦卻曾經做出過一件讓人不容易理解的事情,秦始皇曾命令他出徵,他卻趁機向秦始皇索要良田和豪宅,讓人費解。

01

當時,秦始皇滅掉三晉,趕走了燕王,士氣大振。秦始皇想一鼓作氣,將荊楚也收入囊中,於是找當時身邊的重臣王翦和李信商議。

秦始皇問李信,如果讓你帶兵攻打楚國,多少兵馬能夠完成任務?李信拍著胸脯說,給我20兵,我替大王踏平楚地。秦始皇又問王翦,如果讓您去攻打楚國,需要多少兵馬呢?王翦斬釘截鐵的答道,沒60萬兵馬辦不到。

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史記》

秦始皇一聽,對王翦說,你真是老了,膽子也小了,還是李信將軍神勇。於是,秦始皇拿出20萬兵,滅楚的差事就交給了李信。王翦一看此事讓人搶了,心裡有點不開心,乾脆就稱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帶兵攻打楚國,果然勢如破竹,取得一場又一場勝利,只不過勝利讓李信變得驕縱大意,結果被項燕3天3夜急行軍,給殺得大敗而歸。

李信的失敗,讓秦始皇勃然大怒,認為李信給大秦抹了黑,只好另尋人選,再度伐楚。最佳的人選自然是王翦,但是秦始皇揶揄王翦的話語仿佛就在昨日,這讓秦始皇比較為難,但是不請王翦又不行,除了他誰能戰勝項燕呢?

秦始皇確實是個人物,他最終以大局為重,親自去請假裝稱病的王翦出徵。讓秦始皇沒想到的是,即便他親自到場,王翦還是稱病不肯去,最終秦始皇發起狠來,命令他必須去,王翦這才勉強答應出徵,但是還有附加條件,必須得賞賜給他良田和豪宅,秦始皇自然答應了他。

王翦帶著秦始皇給他徵集的60萬大軍準備出徵的時候,王翦和秦始皇明確提出良田和豪宅的事情,讓秦始皇哭笑不得:「你一個大將軍,怕什麼窮啊?」王翦卻頗為正經的回秦始皇說:「我得留些家產給自己的子孫啊。」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史記》

王翦帶著60萬大軍出徵,直到出關之前,他一共派了5次使者到秦始皇那裡,匯報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催促秦始皇兌付承諾,抓緊將良田和豪宅給他。

王翦是一個「戰神」,同時更是一個智者,他為什麼突然如此貪財呢?讓我們一起看看當時的情況。

02

王翦一直以來都是秦始皇倚重的人,卻被這個叫李信的人搶了平楚的機會。

當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王失敗以後,秦王大怒,派人去攻打燕國,當時派的人便是王翦和李信。李信確實有實力,他帶兵將燕王逼到絕境,燕王無奈之下殺了太子丹,將他的首級獻給了秦王。

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信的作戰能力很強,大有崛起之勢。在這一次攻伐燕國的戰爭中,王翦的主力軍還沒開始發揮,功勞就被李信帶的先頭部隊給搶光了。

李信的這一次大獲全勝,得到秦始皇的讚賞和信任,在《史記》中的記載是「始皇以為賢勇。」不過,李信的表現卻讓王翦很鬱悶,本來這份榮譽應該屬於他。

秦始皇出於對李信的信任,同時也希望能夠再扶持一個獨當一面的將軍出來,避免要依賴王翦一人的情況出現,所以開始給李信建功的機會。

秦始皇派李信帶兵伐楚,正是一次給他的絕佳機會,但是這也需要付出代價,那就是李信必須給秦始皇一個不選擇王翦而選擇他李信的理由。所以,李信提出了只需要20萬兵便可滅楚的想法,希望通過這一戰的勝利,成就一個新的傳奇人物。

李信帶20萬兵滅楚,只能說勇氣可嘉,但是卻風險極大,畢竟項國的項燕不是吃素的草包。如果此時王翦想搶下這次機會,他就必須也要帶20萬兵才行。

但是王翦沒這麼做,他在即將失去這次帶兵伐楚的機會時,說出了一個穩妥且必勝的數字60萬,也就意味著他將這次帶兵伐楚的機會讓給了李信,雖然給了李信贏的機會,同時自己也立於了不敗之地。王翦這麼做出於兩種考慮,第一,王翦認為李信帶20萬兵馬贏不了項燕;第二,王翦當時已經功成名就,沒必要再冒如此風險去賭。

因為王翦的選擇,秦始皇得償所願,李信也獲得了一次躋身名將的機會。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李信最終還是敗給項燕,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03

李信失敗,王翦自然是最受益的人。在李信失敗以後,秦始皇甚至親自登門去請稱病在家的王翦,這其實是一種示弱的表現了,給足了王翦的面子。

王翦面對秦始皇的屈尊降貴,其實處境很尷尬。如果王翦的表現稍微有點小人得志的樣子,恐怕他即便能日後夠勝利凱旋,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

所以,王翦反其道而行之,沒有立即答應秦始皇出徵,反而繼續稱病不出,最終是在秦始皇下了死命令後,才「不得已」奉旨出徵,這樣一來,秦始皇的面子保留了,他也沒有表現出驕橫的情緒來。

此時,王翦最高明的一招來了,他提出要良田和豪宅的條件來,並且在出關之前,反覆派人5次去催促秦始皇賞賜給他,王翦的做法讓他身邊的將領都有點不好意思了,甚至還有部將因此去提醒王翦,這樣做是不是有點不妥呢?

王翦的一番話,卻讓部將恍然大悟,直呼王翦高明。王翦當時是這麼跟部將解釋:「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的意思是,如今秦始皇幾乎將全國的兵力都交給我統領了,我如果不多要一些良田和豪宅給子孫,秦始皇一定會懷疑我。

王翦這麼做主要表達了兩個意思:

第一,李信戰敗以後,秦始皇唯一能倚仗的人就是他王翦了,但是他不能表現出自己有半點脅迫大王的意思。所以,他多次索要良田和豪宅給子孫,表達了這一去,很可能會馬革裹屍,一去不回了。此次徵楚,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沒有其他的野心了,以此來安秦始皇的心,不去猜忌他。

第二,王翦多次催促秦始皇趕緊賞賜良田和豪宅,其實也是將自己的家人和子孫都交給秦始皇,將他們放到秦始皇賞賜的宅子裡,算是當做人質。蕭何後來也用過這一招,為了讓劉邦放心,將自己的子侄送到劉邦身邊,作為人質。

後來,王翦大勝而歸,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第一大功臣,不僅榮華富貴,留名青史,而且還在功高震主的前提下,依然獲得善終;而屢次立下大功的李信則沒這麼好運,最終在史書之中只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讓人唏噓不已。

其實李信的戰功很高,只是為人處世之道,差了王翦太多,才落得個不完美的結局啊。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秦王聽了很不高興,便譏諷又斥責王翦說:「王大將軍您可真的是英雄遲暮了,居然如此膽怯,也太看重對手了。李信都拍胸脯保證只需二十萬兵馬便可掃平楚國,勇氣可嘉呀,我看這一次還是讓年輕人放開手腳,去衝鋒陷陣吧!」於是秦王下令,由李信和蒙武統率二十萬將士大舉攻楚,去完成統一南方的戰略目標。王翦這下可樂得清閒了,便乘機稱病告老還鄉,杜門謝客,過他的安逸生活去了。
  • 王翦—破楚之戰
    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卻說:「二十萬人攻楚必敗。欲勝必六十萬不可。」秦王暗嘆:「王翦老啦!」秦王遂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恬為副將,率兵二十萬伐楚。王翦則託病歸鄉養老。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攻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直指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新都)。楚王拜項燕為大將,率兵二十萬,水陸並進,於城父(今河南寶豐)迎戰李信。酣戰之際,項燕埋下的七路伏兵俱起,李信四面受敵,大敗而逃。
  • 《大秦賦》王翦的身世之謎
    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
  •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
    秦王問將軍李信,說:「我想佔領荊楚,你預計要多少兵力可以攻下?」李信滿懷信心地說:「不過二十萬。」秦王又問王翦,王翦說:「非要六十萬人不可。」秦王聽了王翦的話,秦王認為王翦老不可用了,說:「王將軍老了,如此膽怯啊!」於是,秦王派李信、蒙恬率兵二十萬攻打楚國。王翦因此而稱病辭職,回到頻陽故裡。
  • 同是統一六國的功臣,為何白起被賜死,王翦貪婪要錢要地卻能善終
    秦始皇就曾說過,自己能實現大一統,是因為文有李斯,武有王翦。在徵討六國的過程中,除去最弱小的韓國,消滅其他五個國家都是由王翦親自率兵的,而他也因為赫赫戰績被人們稱為「戰神」。 在「四將」中,還有另一個「殺神」,就是白起。白起和王翦同為秦國將領,對統一六國都做出了貢獻,可下場卻截然相反:王翦功成身退,白起卻因受小人挑唆被秦王賜死。
  • 歷史上,王翦不斷的索要賞賜反而善終,王翦真的是貪得無厭嗎?
    像王翦這樣的老狐狸,能夠在豺狼一樣多疑的秦王嬴政手底下混得風生水起。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我把這個問題,用小短劇的形式給大家演示一遍,相信你就看的通通透透啦。或許你還會學道,能力超強的下屬,怎樣讓領導不懷疑。請您欣賞秦王嬴政滅掉燕趙之後,準備對付楚國。問老狐狸王翦,老王說你至少得給我60萬兵馬。嬴政皺皺眉。回頭看看李信。李信小胸脯一挺:20萬妥妥的。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秦王聽了李信的話,認為王翦已經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回歸故裡。李信進攻平與,蒙恬進攻寢邑,大敗楚軍,李信又攻打鄢邑和郢都,都攻下了,於是帶軍西進,和蒙恬在城父會師。哪知,這是楚軍故意在示弱,待李信和蒙恬會師後,楚軍保留精銳部隊在後,其餘尾隨秦軍不時騷擾,以致秦軍三天三夜沒有休息,秦軍上下疲憊不堪。
  • 王翦和李斯同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為何王翦善終,而李斯死於非命?
    而武將李信帶領20萬人馬攻楚,結果被項燕大敗,幾乎全軍覆沒,秦始皇也僅僅是降了職,依然在重用。 而王翦和李斯兩人,一個老成持重,一個很有謀略,是秦始皇最為得力的左膀右臂,有如此的大BOSS罩著,兩人活得都很滋潤。
  • 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秦始皇贏政即位時,秦國已經立國五百多年,他生來就是公子,不管幼時在邯鄲吃過多少苦,他與生俱來的王族自信,讓他不會輕易去懷疑某位功臣會謀反,而那些功臣們也就認為贏政就是王,他們沒有資格去搞什麼陰謀上位什麼的,所以贏政手下的大臣都是一用很多年,不會輕易換來換去。
  • 如何讓領導相信自己,王翦的做法很值得推崇,一招搞定秦始皇
    領導與員工之間不信任感大增,不少領導總是有意提防員工,令下屬感到壓力不小卻又無法擺脫。秦國時期的大將軍王翦,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但是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加強了自己與領導之間的信任。王翦的做法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於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開始任用李斯和尉繚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李斯開始執掌國政。從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之後,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秦王政用時十年陸續吞併了東方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 同樣因為上司不聽建議罷工,為何白起被賜死了,王翦卻因此升官了
    白起和王翦都曾因為意見不被採納而罷工,結局卻是天壤之別如果仔細研讀史記的相關記載的話,大家就會發現白起和王翦都曾經對老闆賭氣罷工,白起是因為長平之戰後生病了,在秦國隨後的兵圍邯鄲的作戰中並沒有馬上參戰,等病好了之後,秦昭王詔令白起接替王陵去主持圍攻邯鄲,白起認為連年徵戰,魏國和趙國的援兵也馬上就到了,認為不利再戰,於是拒不就任,稱病回家繼續養病。
  • 王翦擊敗項燕滅楚,幾十年後項燕之孫擊敗王翦之孫並俘虜之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這是王翦沒有作為統帥之前的經歷。他是一個頭腦十分清醒之人,雖然戰無不勝,並沒有被戰功衝暈頭腦,不像白起這樣挾功發牢騷。不過他經歷了和白起一樣的事件。秦滅三晉破燕,秦王贏政將主力對準楚國。秦王首先想到的還是用王翦,問他需要多少兵。王翦說要六十萬才能平楚。
  • 作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和王賁父子倆結局怎麼樣了?
    王翦和王賁父子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父子二人一共消滅了5個國家。除了消滅韓國他們父子沒有參與外,其他的五個國家能夠為秦國統一都歸功於他們父子的功勞。王翦率兵於公元前228年消滅趙國,公元前227年把燕王喜趕到了遼東。
  • 白起和王剪都戰功赫赫,為什麼白起不得善終,而王剪得以終老?
    前225年,王翦領兵攻打楚國。在此戰中,王翦採取怠敵之計,只守不攻,讓楚國失去耐心,領兵東去之際,王翦突然派出精兵強將,對楚軍進行猛烈攻擊,殺了楚國的將軍項燕。王翦乘勝追擊,逐漸平定了楚國城邑。一年後,俘獲楚王負芻,平定了楚國。秦始皇繼位時才十三歲,那時呂不韋為相,掌握朝中大權,並和太后私通。秦始皇成年後,呂不韋害怕,就把假宦官嫪 毐(lào ǎi)獻給了太后。
  • 王翦守南中國的歷史作用和秦始皇的決策邏輯:格局決定布局
    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是很有必要的,理清楚秦人對自己的定位,將有利於我們更加清晰地梳理歷史脈絡,然後從秦始皇的決策中去感受秦始皇的格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完成一統大業,他所面臨的最後一個難題便是,如何對付常年盤踞在南方的「百越」。要解決這個問題,名將王翦就成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
  • 王翦王賁父在歷史上突然消失,他們去了哪裡?看完佩服!
    那麼他們父子究竟去了哪裡呢?王翦除掉李牧,順利拿下趙國,荊軻刺秦失敗後,王翦又攻下了燕國。本來形勢一片大好,不料王翦卻向秦始皇打了辭職報告,準備告老還鄉,把更多的機會留給自己的兒子王賁。王賁接過父親的衣缽後,和楚國試探性地打了一仗,奪得對方幾座城池。後來與魏國交戰,大獲全勝,滅掉魏國。
  • 嬴政的一場豪賭:為什麼把六十萬秦軍押注在王翦身上?
    這個問題就是用兵多少攻打楚國,王翦認為應該調動秦國六十萬士兵攻打楚國,李信認為用不了那麼多人,二十萬秦軍足夠滅掉楚國。李信的慘敗結果也證明了王翦的預見相當準確。那麼,王翦為什麼要求帶領六十萬秦國士兵才肯徵討楚國呢?其實李信和王翦的軍隊人數要求,是對於滅楚力量的不同估計,其目的都是為了滅掉楚國。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而在歷史上,王翦、王賁父子聯手消滅了山東六國中的五個諸侯國。換而言之,除了韓國之外,秦國消滅另外五個諸侯國的戰役,都有王翦、王賁父子的身影,也即王翦父子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在此基礎上,等到秦始皇嬴政正式建立秦朝後,王翦的孫子王離,繼續為秦國效力。從這一角度來看,王翦家族和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所在的蒙氏家族一樣,都是秦國重要的武將家族。
  • 神將王翦:滅5國擁兵60萬,為何最後能得善終?其做法值得學習
    ——《後漢書》在中國歷史上,功成名就的將領不少,可是像王翦一樣懂得全身而退的卻少之又少。很多將領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仍不滿足,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落得一個不好的下場,而王翦雖然是替以暴政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做事,但最終卻全身而退,得以善終。王翦被稱為神將,據推演,王翦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從少年時代開始,他便痴迷於軍事,喜愛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