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手下有不少名將,如果非要選出最牛的一個人,那麼一定是王翦。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聲名顯赫,戰功卓著,堪稱秦始皇左膀右臂。
以王翦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功勞,叫他一聲「戰神」也並不為過吧?但是,王翦卻曾經做出過一件讓人不容易理解的事情,秦始皇曾命令他出徵,他卻趁機向秦始皇索要良田和豪宅,讓人費解。
01
當時,秦始皇滅掉三晉,趕走了燕王,士氣大振。秦始皇想一鼓作氣,將荊楚也收入囊中,於是找當時身邊的重臣王翦和李信商議。
秦始皇問李信,如果讓你帶兵攻打楚國,多少兵馬能夠完成任務?李信拍著胸脯說,給我20兵,我替大王踏平楚地。秦始皇又問王翦,如果讓您去攻打楚國,需要多少兵馬呢?王翦斬釘截鐵的答道,沒60萬兵馬辦不到。
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史記》
秦始皇一聽,對王翦說,你真是老了,膽子也小了,還是李信將軍神勇。於是,秦始皇拿出20萬兵,滅楚的差事就交給了李信。王翦一看此事讓人搶了,心裡有點不開心,乾脆就稱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帶兵攻打楚國,果然勢如破竹,取得一場又一場勝利,只不過勝利讓李信變得驕縱大意,結果被項燕3天3夜急行軍,給殺得大敗而歸。
李信的失敗,讓秦始皇勃然大怒,認為李信給大秦抹了黑,只好另尋人選,再度伐楚。最佳的人選自然是王翦,但是秦始皇揶揄王翦的話語仿佛就在昨日,這讓秦始皇比較為難,但是不請王翦又不行,除了他誰能戰勝項燕呢?
秦始皇確實是個人物,他最終以大局為重,親自去請假裝稱病的王翦出徵。讓秦始皇沒想到的是,即便他親自到場,王翦還是稱病不肯去,最終秦始皇發起狠來,命令他必須去,王翦這才勉強答應出徵,但是還有附加條件,必須得賞賜給他良田和豪宅,秦始皇自然答應了他。
王翦帶著秦始皇給他徵集的60萬大軍準備出徵的時候,王翦和秦始皇明確提出良田和豪宅的事情,讓秦始皇哭笑不得:「你一個大將軍,怕什麼窮啊?」王翦卻頗為正經的回秦始皇說:「我得留些家產給自己的子孫啊。」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史記》
王翦帶著60萬大軍出徵,直到出關之前,他一共派了5次使者到秦始皇那裡,匯報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催促秦始皇兌付承諾,抓緊將良田和豪宅給他。
王翦是一個「戰神」,同時更是一個智者,他為什麼突然如此貪財呢?讓我們一起看看當時的情況。
02
王翦一直以來都是秦始皇倚重的人,卻被這個叫李信的人搶了平楚的機會。
當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王失敗以後,秦王大怒,派人去攻打燕國,當時派的人便是王翦和李信。李信確實有實力,他帶兵將燕王逼到絕境,燕王無奈之下殺了太子丹,將他的首級獻給了秦王。
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信的作戰能力很強,大有崛起之勢。在這一次攻伐燕國的戰爭中,王翦的主力軍還沒開始發揮,功勞就被李信帶的先頭部隊給搶光了。
李信的這一次大獲全勝,得到秦始皇的讚賞和信任,在《史記》中的記載是「始皇以為賢勇。」不過,李信的表現卻讓王翦很鬱悶,本來這份榮譽應該屬於他。
秦始皇出於對李信的信任,同時也希望能夠再扶持一個獨當一面的將軍出來,避免要依賴王翦一人的情況出現,所以開始給李信建功的機會。
秦始皇派李信帶兵伐楚,正是一次給他的絕佳機會,但是這也需要付出代價,那就是李信必須給秦始皇一個不選擇王翦而選擇他李信的理由。所以,李信提出了只需要20萬兵便可滅楚的想法,希望通過這一戰的勝利,成就一個新的傳奇人物。
李信帶20萬兵滅楚,只能說勇氣可嘉,但是卻風險極大,畢竟項國的項燕不是吃素的草包。如果此時王翦想搶下這次機會,他就必須也要帶20萬兵才行。
但是王翦沒這麼做,他在即將失去這次帶兵伐楚的機會時,說出了一個穩妥且必勝的數字60萬,也就意味著他將這次帶兵伐楚的機會讓給了李信,雖然給了李信贏的機會,同時自己也立於了不敗之地。王翦這麼做出於兩種考慮,第一,王翦認為李信帶20萬兵馬贏不了項燕;第二,王翦當時已經功成名就,沒必要再冒如此風險去賭。
因為王翦的選擇,秦始皇得償所願,李信也獲得了一次躋身名將的機會。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李信最終還是敗給項燕,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03
李信失敗,王翦自然是最受益的人。在李信失敗以後,秦始皇甚至親自登門去請稱病在家的王翦,這其實是一種示弱的表現了,給足了王翦的面子。
王翦面對秦始皇的屈尊降貴,其實處境很尷尬。如果王翦的表現稍微有點小人得志的樣子,恐怕他即便能日後夠勝利凱旋,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
所以,王翦反其道而行之,沒有立即答應秦始皇出徵,反而繼續稱病不出,最終是在秦始皇下了死命令後,才「不得已」奉旨出徵,這樣一來,秦始皇的面子保留了,他也沒有表現出驕橫的情緒來。
此時,王翦最高明的一招來了,他提出要良田和豪宅的條件來,並且在出關之前,反覆派人5次去催促秦始皇賞賜給他,王翦的做法讓他身邊的將領都有點不好意思了,甚至還有部將因此去提醒王翦,這樣做是不是有點不妥呢?
王翦的一番話,卻讓部將恍然大悟,直呼王翦高明。王翦當時是這麼跟部將解釋:「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的意思是,如今秦始皇幾乎將全國的兵力都交給我統領了,我如果不多要一些良田和豪宅給子孫,秦始皇一定會懷疑我。
王翦這麼做主要表達了兩個意思:
第一,李信戰敗以後,秦始皇唯一能倚仗的人就是他王翦了,但是他不能表現出自己有半點脅迫大王的意思。所以,他多次索要良田和豪宅給子孫,表達了這一去,很可能會馬革裹屍,一去不回了。此次徵楚,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沒有其他的野心了,以此來安秦始皇的心,不去猜忌他。
第二,王翦多次催促秦始皇趕緊賞賜良田和豪宅,其實也是將自己的家人和子孫都交給秦始皇,將他們放到秦始皇賞賜的宅子裡,算是當做人質。蕭何後來也用過這一招,為了讓劉邦放心,將自己的子侄送到劉邦身邊,作為人質。
後來,王翦大勝而歸,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第一大功臣,不僅榮華富貴,留名青史,而且還在功高震主的前提下,依然獲得善終;而屢次立下大功的李信則沒這麼好運,最終在史書之中只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讓人唏噓不已。
其實李信的戰功很高,只是為人處世之道,差了王翦太多,才落得個不完美的結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