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

2021-01-16 張林朝愛讀者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憑藉其傑出 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其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資治通鑑》記載:秦王嬴政於前236年伐趙開始,拉開了統一六國的序幕。在這之後長達15年的徵戰過程中,王翦除了最先滅亡的韓國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個國家,都是王翦或他的兒子王賁帶兵所滅的。其功績真可謂是厥功至偉了。

在這一過程中,王翦一方面為秦國盡心盡力,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及家人保全安康。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他在攻打楚國的過程中不停地向秦王要好處的故事。

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在這之前,王翦的兒子王賁已攻佔了楚國十餘座城池。

秦王問將軍李信,說:「我想佔領荊楚,你預計要多少兵力可以攻下?」

李信滿懷信心地說:「不過二十萬。」

秦王又問王翦,王翦說:「非要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聽了王翦的話,秦王認為王翦老不可用了,說:「王將軍老了,如此膽怯啊!」

於是,秦王派李信、蒙恬率兵二十萬攻打楚國。

王翦因此而稱病辭職,回到頻陽故裡。

前225年,李信率兵攻打平輿,接著又率兵攻佔鄢郢。於是,李信率兵往西,計劃在父城與蒙恬會合。而這個時候,楚軍緊跟在李信部隊的後面,一直追了三天三夜沒有休息,偷襲了毫無防備的秦軍,攻下了秦軍的兩個兵營,斬殺了秦軍七個都尉,李信逃跑。

秦王贏政聽到李信吃了敗仗的消息後,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頻陽,向王翦致歉,說:「我不採用將軍的計策,李信果然羞辱了我軍。將軍即使生病,忍心獨棄我不顧嗎?」

看來秦王也會打情感牌呀!

王翦辭謝說:「我病重無法率兵。」

秦王說:「過去的事,不要再說了!」

秦王說到這個份上,並且又是親自到家裡來訪,王翦是個聰明人,知道處事的分寸。

於是,王翦說:「如果迫不得已,我非要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滿口答應。

於是,王翦統領六十萬秦軍攻打楚國。

秦王送行到霸上時,王翦請求秦王封賞他很多美田宅園。

秦王說:「將軍去吧,為什麼還擔憂貧窮呢?」

王翦說:「做為大王的將軍,立下功勞,始終無法封侯,因此趁著委任微臣時,請求賞賜田宅,作為子孫的產業。」

秦王大笑。

說實在的,秦王大笑,究竟是什麼意思,恐怕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明白。

王翦率兵進發,到了武關,王翦又連續五次派遣使者回去向秦王請求賞賜美田。

王翦的部下見他如此這般地向秦王請求賞賜。不解地說:「將軍向秦王這般討賞也太過分了!」

王翦意味深長地對部下說:「並非如此。秦王生性多疑,而用人不專,眼下把全國的兵力都交到我手裡,此時,我若不屢次請求賞賜田宅,作為子孫產業以自保,並藉此消除秦王擁兵自立的猜忌。」

看看王翦該多有心計啊。難怪人家能得善終。

不過,這裡也存有疑問:聰明過人的人,王翦會輕易把他心裡的話說出來?而且還是詆毀秦王的話?故且認為他是說給他的心腹的吧。

前222年,王翦、蒙武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將楚地設置為楚郡。隨後,王翦率兵南徵,第二年,降服百越,設置會稽郡。王翦因功受封武成侯。

自此以後,王翦再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到秦二世時,王翦、王賁父子均已去世。

司馬遷在《史記》之《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最後對二人的論贊,非常有意思,也是對二人的結語吧:

「太史公曰: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謀無窮,聲震天下,卻不能對付應侯範雎給他製造的禍害。王翦身為秦將,平定六國,是當時的元老將軍,秦始皇尊他為師,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的根基,卻苟且迎合,取悅始皇,直至老死。他的孫子王離成了項羽的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雖然,對王翦本人來說,何嘗是不最好的結局呢?

相關焦點

  • 王翦的兒子 王翦的兒子王賁怎麼念?
    作為王翦唯一的兒子,王賁毫無疑問地繼承了父親的軍事頭腦,以及驍勇善戰的本領。早年他跟隨父親南徵北戰,積累了不少戰爭經驗,待到羽翼豐滿之時,他早已成長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將才。燕太子丹無計可施,只得孤注一擲,招募義士前去刺殺秦王嬴政,于是之後便有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一幕。荊軻的行動雖然給秦國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但秦國大軍東進的步伐卻並未因此停滯。而燕國,也只是獲得了四五年苟延殘喘的時間罷了。公元前222年,秦王掃六合的偉業已然進入尾聲。這一年,王賁與李信奉命出徵遼東,清剿燕國的殘餘勢力。
  • 王翦—破楚之戰
    王翦是戰國後期秦國智勇雙全的名將,屢建戰功,深受秦王的重用。
  • 王翦王賁父在歷史上突然消失,他們去了哪裡?看完佩服!
    王翦除掉李牧,順利拿下趙國,荊軻刺秦失敗後,王翦又攻下了燕國。本來形勢一片大好,不料王翦卻向秦始皇打了辭職報告,準備告老還鄉,把更多的機會留給自己的兒子王賁。王賁接過父親的衣缽後,和楚國試探性地打了一仗,奪得對方幾座城池。後來與魏國交戰,大獲全勝,滅掉魏國。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李斯在秦王嬴政親政後得到秦王重用,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李斯輔佐秦王政,為秦滅六國出謀劃策,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制定統一六國方針,最終秦國逐一消滅戰國後期的各大諸侯國,完成秦統一大業。在秦統一六國時,李斯所著《諫逐客書》,並力諫秦王嬴政客不可逐,為秦國保留了大量外來人才,士人,為秦滅六國大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秦統一六國後,李斯也從廷尉一職被秦始皇提拔為丞相,之後多次隨秦始皇巡遊天下。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秦王聽說李信驕傲冒進,慘遭敗績, 震驚不已,這才後悔當初不聽從王翦的意見,自食其果。沒奈何,只得再親自登門,請求王翦重新掛帥出徵。王翦一再推辭說:「老臣年邁多病,委實難以擔當如此重任,為了不致貽誤軍國大事,懇請君王另選賢將為妥。」但是,秦王不為所動, 執意要他領兵出徵。
  • 神將王翦:滅5國擁兵60萬,為何最後能得善終?其做法值得學習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在中國歷史上,功成名就的將領不少,可是像王翦一樣懂得全身而退的卻少之又少。很多將領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仍不滿足,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落得一個不好的下場,而王翦雖然是替以暴政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做事,但最終卻全身而退,得以善終。
  • 秦王嬴政為什麼要力促秦趙聯盟,他又是如何消除趙王趙偃疑慮的
    可能很多觀眾在看的時候,並沒有仔細思慮,為什麼秦王要力促秦趙聯盟的締結,秦王嬴政又是如何消除了生性多疑的趙王趙偃的疑慮的,我們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大秦賦》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孫皓暉先生著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孫皓暉先生用一種藝術的手法,向我們再現了大秦帝國的崛起。
  • 秦始皇親自去請王翦出戰,王翦稱病不出:除非你賞賜我良田和豪宅
    以王翦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功勞,叫他一聲「戰神」也並不為過吧?但是,王翦卻曾經做出過一件讓人不容易理解的事情,秦始皇曾命令他出徵,他卻趁機向秦始皇索要良田和豪宅,讓人費解。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其中,只有王翦得了善終。白起功高震主,個性也桀驁,和秦昭襄王在軍事上有分歧,不配合攻打趙國邯鄲,被秦昭襄王賜死;廉頗失了趙王的信任,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趙國效力,但因小人郭開作梗,未被趙國重新啟用,抑鬱而終。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而在歷史上,王翦、王賁父子聯手消滅了山東六國中的五個諸侯國。換而言之,除了韓國之外,秦國消滅另外五個諸侯國的戰役,都有王翦、王賁父子的身影,也即王翦父子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在此基礎上,等到秦始皇嬴政正式建立秦朝後,王翦的孫子王離,繼續為秦國效力。從這一角度來看,王翦家族和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所在的蒙氏家族一樣,都是秦國重要的武將家族。
  •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最終歸宿都去哪了?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都為秦國統一天下以及守衛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王翦和王賁父子倆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王翦父子倆滅了除韓國外的其他五國。但是由於秦漢時期史料的遺失,以及史料的記錄方式等因素,王翦祖孫三代的結局其實都沒有歷史記錄。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又南徵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此後便再無記錄。
  • 資治通鑑:被領導猜忌打壓,如何蟄伏自保?
    【譯文】高帝歸還,到了洛陽,就赦免了韓信,封他為淮陰侯。韓信知道漢王劉邦害怕並厭惡他的才能,於是就多次聲稱有病,不參加朝見和隨侍出行。平日在家總是悶悶不樂,為與絳侯周勃、將軍灌嬰這樣的人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去拜訪將軍樊噲。樊噲用跪拜的禮節送迎,口稱臣子,說道:「大王竟肯光臨我這裡!」
  • 王翦擊敗項燕滅楚,幾十年後項燕之孫擊敗王翦之孫並俘虜之
    主戰場上就兩大名將王翦與李牧對決,可惜兩位戰神沒有展開決戰式的硬鬥,而是相持。相持一年後,王翦建議秦王贏政用反間計,正如當年長平之戰時換下廉頗讓趙括上的計策一樣,這一次趙國又中計了。因為有一個神助攻郭開。郭開的運作使得趙王認為李牧要反,最終李牧被殺。這樣四大名將就只剩下王翦一人,他如同獨孤九劍一樣沒了對手。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李牧死後,王翦是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並殺了趙軍主將趙瞶,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和將領顏聚,把趙國的土地劃入為秦地,成為秦郡。秦始皇十九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事敗後,秦王盛怒,並利用這個為藉口,再次派王翦領軍攻打燕國。燕國和代地聯合起來共同抗秦軍,他們推舉燕國的太子丹為聯軍統領,然而,燕代聯軍不堪一擊,最後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被打敗。
  • 如何讓領導相信自己,王翦的做法很值得推崇,一招搞定秦始皇
    秦國時期的大將軍王翦,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但是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加強了自己與領導之間的信任。王翦的做法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歷史上,王翦不斷的索要賞賜反而善終,王翦真的是貪得無厭嗎?
    像王翦這樣的老狐狸,能夠在豺狼一樣多疑的秦王嬴政手底下混得風生水起。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我把這個問題,用小短劇的形式給大家演示一遍,相信你就看的通通透透啦。或許你還會學道,能力超強的下屬,怎樣讓領導不懷疑。請您欣賞秦王嬴政滅掉燕趙之後,準備對付楚國。問老狐狸王翦,老王說你至少得給我60萬兵馬。嬴政皺皺眉。回頭看看李信。李信小胸脯一挺:20萬妥妥的。
  • 同是統一六國的功臣,為何白起被賜死,王翦貪婪要錢要地卻能善終
    在徵討六國的過程中,除去最弱小的韓國,消滅其他五個國家都是由王翦親自率兵的,而他也因為赫赫戰績被人們稱為「戰神」。 在「四將」中,還有另一個「殺神」,就是白起。白起和王翦同為秦國將領,對統一六國都做出了貢獻,可下場卻截然相反:王翦功成身退,白起卻因受小人挑唆被秦王賜死。身為「四將」之首的白起,無論是軍事能力還是行為品格都在王翦之上,可為何王翦能夠保全自己呢?
  • 《大秦賦》王翦的身世之謎
    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
  • 嬴政的一場豪賭:為什麼把六十萬秦軍押注在王翦身上?
    秦王嬴政決定乘勝追擊,徹底擊垮東方六國勢力。可是在討伐楚國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並且讓戰無不勝的秦國遭遇一場慘敗。這個問題就是用兵多少攻打楚國,王翦認為應該調動秦國六十萬士兵攻打楚國,李信認為用不了那麼多人,二十萬秦軍足夠滅掉楚國。李信的慘敗結果也證明了王翦的預見相當準確。那麼,王翦為什麼要求帶領六十萬秦國士兵才肯徵討楚國呢?
  • 王翦,為何能打敗項燕,滅掉楚國
    當李信20萬秦軍團滅的消息,傳到秦王嬴政耳朵裡,他才明白「薑還是老的辣」。顧不上後悔的嬴政,親自跑去王翦家鄉請他出山,這才有了「王翦帶領60萬大軍出徵」的一幕。當楚王得知王翦帶著60萬大軍來了,跟趙王一樣也被嚇得半死,趕緊命項燕舉全國之兵拒秦。這裡不得不說下,一個王國到了末期,君主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軟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