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憑藉其傑出 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其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資治通鑑》記載:秦王嬴政於前236年伐趙開始,拉開了統一六國的序幕。在這之後長達15年的徵戰過程中,王翦除了最先滅亡的韓國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個國家,都是王翦或他的兒子王賁帶兵所滅的。其功績真可謂是厥功至偉了。
在這一過程中,王翦一方面為秦國盡心盡力,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及家人保全安康。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他在攻打楚國的過程中不停地向秦王要好處的故事。
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在這之前,王翦的兒子王賁已攻佔了楚國十餘座城池。
秦王問將軍李信,說:「我想佔領荊楚,你預計要多少兵力可以攻下?」
李信滿懷信心地說:「不過二十萬。」
秦王又問王翦,王翦說:「非要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聽了王翦的話,秦王認為王翦老不可用了,說:「王將軍老了,如此膽怯啊!」
於是,秦王派李信、蒙恬率兵二十萬攻打楚國。
王翦因此而稱病辭職,回到頻陽故裡。
前225年,李信率兵攻打平輿,接著又率兵攻佔鄢郢。於是,李信率兵往西,計劃在父城與蒙恬會合。而這個時候,楚軍緊跟在李信部隊的後面,一直追了三天三夜沒有休息,偷襲了毫無防備的秦軍,攻下了秦軍的兩個兵營,斬殺了秦軍七個都尉,李信逃跑。
秦王贏政聽到李信吃了敗仗的消息後,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頻陽,向王翦致歉,說:「我不採用將軍的計策,李信果然羞辱了我軍。將軍即使生病,忍心獨棄我不顧嗎?」
看來秦王也會打情感牌呀!
王翦辭謝說:「我病重無法率兵。」
秦王說:「過去的事,不要再說了!」
秦王說到這個份上,並且又是親自到家裡來訪,王翦是個聰明人,知道處事的分寸。
於是,王翦說:「如果迫不得已,我非要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滿口答應。
於是,王翦統領六十萬秦軍攻打楚國。
秦王送行到霸上時,王翦請求秦王封賞他很多美田宅園。
秦王說:「將軍去吧,為什麼還擔憂貧窮呢?」
王翦說:「做為大王的將軍,立下功勞,始終無法封侯,因此趁著委任微臣時,請求賞賜田宅,作為子孫的產業。」
秦王大笑。
說實在的,秦王大笑,究竟是什麼意思,恐怕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明白。
王翦率兵進發,到了武關,王翦又連續五次派遣使者回去向秦王請求賞賜美田。
王翦的部下見他如此這般地向秦王請求賞賜。不解地說:「將軍向秦王這般討賞也太過分了!」
王翦意味深長地對部下說:「並非如此。秦王生性多疑,而用人不專,眼下把全國的兵力都交到我手裡,此時,我若不屢次請求賞賜田宅,作為子孫產業以自保,並藉此消除秦王擁兵自立的猜忌。」
看看王翦該多有心計啊。難怪人家能得善終。
不過,這裡也存有疑問:聰明過人的人,王翦會輕易把他心裡的話說出來?而且還是詆毀秦王的話?故且認為他是說給他的心腹的吧。
前222年,王翦、蒙武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將楚地設置為楚郡。隨後,王翦率兵南徵,第二年,降服百越,設置會稽郡。王翦因功受封武成侯。
自此以後,王翦再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到秦二世時,王翦、王賁父子均已去世。
司馬遷在《史記》之《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最後對二人的論贊,非常有意思,也是對二人的結語吧:
「太史公曰: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謀無窮,聲震天下,卻不能對付應侯範雎給他製造的禍害。王翦身為秦將,平定六國,是當時的元老將軍,秦始皇尊他為師,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的根基,卻苟且迎合,取悅始皇,直至老死。他的孫子王離成了項羽的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雖然,對王翦本人來說,何嘗是不最好的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