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11卷 漢紀三
漢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
【原文】
上還,至洛陽,赦韓信,封為淮陰侯。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多稱病,不朝從;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嘗過樊將軍。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譯文】
高帝歸還,到了洛陽,就赦免了韓信,封他為淮陰侯。韓信知道漢王劉邦害怕並厭惡他的才能,於是就多次聲稱有病,不參加朝見和隨侍出行。平日在家總是悶悶不樂,為與絳侯周勃、將軍灌嬰這樣的人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去拜訪將軍樊噲。樊噲用跪拜的禮節送迎,口稱臣子,說道:「大王竟肯光臨我這裡!」韓信出門後,訕笑著說:「我活著竟然要和樊噲等人為伍了!」
【解析】
功高震主被忌憚,不光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依然經常發生。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
這是一種必然。
對於一個組織而言,當主要的外部矛盾消除後,內部矛盾就會上升為新的主要矛盾。
而內部矛盾的體現就是針對現有利益分配的不滿、話語權的爭奪、權力的奪取與穩固。
既然功高震主已經成為事實,如果還想繼續在這個組織內混碗飯吃,如何讓上位者不忌憚?這就是要思考的關鍵。
項羽死,劉邦最大的威脅變成了那些擁有兵權的諸侯王,比如韓信、彭越、英布等等。
其中又以韓信最為忌憚。
韓信不但比劉邦年輕20多歲,而且還特別能帶兵打仗,有威望。
同時,在韓信帶兵的過程中也培養提拔了一些人,這些人不可避免的打上了韓信的標籤。
最最關鍵的一點,韓信以前有不怎麼聽話的案例。
劉邦被項羽打敗,韓信在黃河對岸看著按兵不動。
劉邦和項羽對峙,韓信給劉邦寫信,要做代理齊王。
圍剿項羽,面對劉邦的命令,韓信按兵不動,等劉邦冊封之後,韓信才行動。
你說,面對韓信這人,劉邦能放心他嗎?
「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
在項羽死後,劉邦第一件事就是奪了韓信的兵權,接管了他的部隊。
由此可見,劉邦對韓信是極其忌憚。
沒了兵權的韓信,就像是沒了爪牙的老虎,可就算如此,他依然還是老虎。
而在此之前,也有人給韓信提過,鳥盡弓藏的局面,韓信不信劉邦會如此。
很不幸,韓信低估了劉邦對他的忌憚。
同時,韓信自己在被收掉兵權、廢掉楚王位後,本應該想辦法蟄伏自保,可他的做法,可以說是極其愚蠢。
韓信的錯誤,體現在3個方面
1.多稱病,不朝從
劉邦本就對韓信忌憚,現在韓信稱病不朝拜,是不是躲著密謀什麼?
不朝拜之意更有不服從的嫌疑。
朝拜,是一種表示順從、聽話的最基本動作。
連這種掩飾都不做,你說劉邦會不會繼續?
2.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鞅鞅即悶悶不樂,為什麼會如此?是不是對劉邦奪他的王爵心有不滿?如果沒有,幹嘛悶悶不樂?
絳是絳侯周勃,灌就是灌嬰,劉邦手下最能帶兵的元老級功臣,關係極鐵。
韓信和他們搞不到一起,還羞於和他們同列。
那就對不起了,既然不和人家玩,還瞧不起人家,自然人家也不帶你韓信玩,不但如此,還要想辦法弄你韓信!
3.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什麼人?和劉邦關係極鐵的好朋友,元老中的元老,而且還是劉邦的連襟,娶了呂后的妹妹,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
本來樊噲對韓信很敬重,但是韓信卻沒給樊噲好臉色。
此舉不但打了樊的臉,而且還斷了他獲得呂后諒解拉攏的可能。
韓信應該如何蟄伏自保?嘗試給韓信出幾個主意。
1.自斷爪牙
交出兵權、遣散門客、保留最低限度維持日常生活開支的僕役。
2.居長安
封地別回去了,住在長安,留在劉邦、呂后眼皮子底下。
讓他們天天能看到,能了解到情況,猜忌就會減弱。
3.政治聯姻
請求劉邦、呂后指婚進行聯姻。成為劉邦、呂后親戚,更是主動讓他們在自己身邊安插釘子、眼線。
4.結交功臣
沛縣集團、呂氏集團,多交往走動,不求為其說話,只求別搗亂說壞話就謝天謝地了。
5.找點事做
沉迷享樂,總之可勁玩樂,表現自己無欲望,學學張良。
6.多去拜見
主動表示服從、表示自己認慫了。以前的功勞別提,就當沒發生過。
7.不參合政事
這個不用說,躲的遠遠的,不表態,就算要表態,劉邦說怎麼樣就怎麼
樣。
【啟發】
功高震主、上司忌憚,這種事情現在職場中也屢見不鮮。
因為你學歷、背景、業績很出色,你的上級領導怕你會把他的位置給奪了。
於是忌憚你,甚至打壓你。
遇到這種情況,和領導硬幹肯定是不行的,就算你幹贏了,你的上上級領導、新領導對你還是會很忌憚不放心。
所以,這個時候,在沒有把握破局的情況下,蟄伏自保是最好的策略。
當然,你也可以跳槽,但是你能確保你跳槽之後下一個領導不是如此?
真正的用勇士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所以,給韓信的7點建議,其實再優化一下,你也能用。
1.結交領導身邊的人,不求說好話,只求不說壞話落井下石
2.多請示匯報,做到不掩飾。
3.有功歸上,都是領導領導有方,自己不居功攬功。
4.態度一定要端正,領導說什麼就是,尤其是公開場合,領導說什麼,第一個表態支持。
5.時不時找領導幫點小忙(這也是拉近關係的一種手段),亦或者要點東西,比如休假、獎金,表現出你想要的就是這些,而不是權力。
以上拋磚引玉,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