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結婚了。
當初表妹對妹夫一見鍾情,然後下了一番功夫,終成好事。
兩個人第一次見面是在公司和妹夫的家族企業業務洽談會上。
妹妹和妹夫都是代表。
妹夫的家族企業應該在培養他當接班人,長相中上。
家世有差距,作為副總監的妹妹收入還是不錯的,但相對於妹夫,還是小巫見大巫。
談不上門當戶對,而且當時妹夫是有女朋友的。
看著差距,表妹沒有妄自菲薄,她覺得自己還有其他優勢。
表妹知道,現在年輕人找對象,未結婚之前變數都很大,自己應該有機會;等待期間正好提升自己,並好好了解這個男人。
因為工作的關係,兩個人一直有聯繫。
表妹在溝通中,不動聲色地表明自己對工作的用心,顯示自己並不想做個吃軟飯的女人;還會恰到好處地誇讚男人的工作能力,滿足男人需要的崇拜感;不經意間表露兩人有共同愛好,讓男人對自己好奇,把自己當做朋友。
潤物細無聲,就這樣過了2年。
男人因為女朋友不支持他的工作而分手,表妹和這個男人就在一起了,當然裡面的過程肯定是曲折辛苦的。
被請教找對象有什麼訣竅時,表妹說,看準人,然後沉下心來等機會,同時不斷提升自己向男人靠近。
先不說其他,單單沉下心來等待機會這一做法,就表現出了表妹的高明之處。
如果一見鍾情的時候,就表白,肯定會失敗的。
因為差距和不了解,也因為男人有女朋友。
等待戰略,就是積極地想辦法改變自己的不利局勢,為自己爭取有利時機,使自己的力量不斷強大,最後選擇一個最佳時機,達到自己的目的。
往大了說,古今中外運用等待戰略最後成功的事情不少,很多領域都適用。
因為等待戰略符合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資治通鑑》就記錄了很多這樣的小故事,古代聖賢在自己力量很弱的時候,表面隱忍,暗中積聚力量,在最佳時機,制定合理的策略戰勝對手。
01、戰國時期趙國將領李牧一戰而定,把「等待」的戰略作用發揮極致。
李牧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優秀將領,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資治通鑑》之秦紀一(49)記載了李牧防守北部邊疆,駐紮在北部抗擊匈奴的故事。
在剛開始抗擊匈奴的時候,李牧深知麾下兵力不足的問題,於是每天都會讓士兵練習武術與射箭,小心謹慎把守烽火臺,不定期派間諜去打探敵情,還給士兵準備了牛肉和好酒犒勞他們,但就是堅決不打仗。
如果匈奴來犯,就燃起烽火相互傳遞情報,士兵躲進城堡,不出去迎戰,如果敢違抗命令,定會被斬首。
這樣過了幾年,趙國沒有什麼損失傷亡。匈奴以為李牧膽小,士兵們也以為李牧膽小。李牧仍然堅持這樣做。
士兵們後來壓根就坐不住了,這時候李牧看見時機成熟,正式訓練士兵,等到軍隊力量積蓄到了一定程度,士兵們的士氣空前大增。於是,趁著匈奴疏於防範,李牧率領軍隊舉兵出擊,消滅匈奴十餘萬人,攻下匈奴兩個部落,把他們的將領都嚇跑了。
李牧之所以能一舉擊敗匈奴,正是得益於,他能夠耐住性子等待利時機。
他能清楚地分析形勢,知道我方實力與匈奴的差距,如果貿然出擊只會被匈奴打敗。所以他不恥小敗,不求小勝,養蓄兵力到一定時候,抓住機會,一舉殲滅了敵人。
02、陳平運籌帷幄,假意迎合呂,時機一到恢復劉氏政權。
《資治通鑑.漢紀》記載陳平精於謀國也精於謀身。劉邦去世所帶來的巨大危機,陳平竟然可以在險象環生的境地絕地求生,甚至獲得了高位,這正是由於他能準確分析形勢,並且當機立斷做出決定。
西漢惠六年,呂太后主持政局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打算封娘家侄兒為諸侯王。於是,詢問了右丞相王陵,王陵指明這種行為有違高帝的盟約。呂后詢問陳平,陳平說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劉姓子弟為王,現在太后臨朝,分封呂姓子弟自然也可以。太后聽完十分高興。
後來,呂太后剝奪了王陵的右丞相之位,並將陳平提拔為右丞相。陳平作為呂太后的「親信」,事事都聽她的安排,儼然一副聽話的模樣。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陳平只是表面上歸順呂后,固守相位,保護劉氏弟子,等待時機恢復劉氏政權。等到呂后一死,陳平就聯合其他大臣,誅滅呂氏家族,恢復了劉氏政權,推代王劉恆繼位。
陳平知道此時與呂后對抗就是以卵擊石,唯有保全實力以待來日,才有機會再鬥爭。所以他假意迎合,直待時機一到,便可逆風翻盤。
反觀王陵,因一時衝動而降權,日後連反擊的機會都沒有了。
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知道「等待」可以達到事緩乃圓的效果。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在走不通的時候不要硬碰硬,而要學會轉彎,適當地退一步,等待事態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再採取行動。
03、我們應該如何運用「等待」戰略呢?
第一點,注重過程的積累,不可急於求成。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啊,如果你吃熱豆腐時心太急,吃得太快,就會燙到嘴巴。這個道理在生活中很多方面同樣適用。
比如說減肥,一定要遵照飲食運動規律來,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堅持下來,自然就有了效果。有的人沒有耐心,恨不得一下子就瘦成個竹竿,節食並且瘋狂運動,結果身體的基礎代謝混亂,內分泌失調,身體反而越來越胖。
比如說,一些初入職場的新人,他們的能力和經驗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就希望拿到高工資高待遇,這正是急於求成的表現。羨慕別人年入幾十萬,卻看不到別人積累的過程,總是心氣浮躁,想要走捷徑。
如果他們腳踏實地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等積累到一定程度,成為了行業精英,自然會有高於其他人的薪資待遇。
第二點,耐心蟄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就是一個教科書般的例子。
鰲拜不把康熙放在眼裡,康熙很想除掉這個心頭大患,但他沒有把握,於是,康熙暗中開始準備,並耐心等待機會。
康熙暗中挑選了十幾個機靈的小太監操練,等到技藝純熟後,康熙知道時機已到,就派人通知有要事相商,把鰲拜騙進宮裡來,然後十幾個小太監一擁而上,就這樣,權臣鰲拜被康熙皇帝制服了。
康熙正是採取的「等待」戰略。小小年紀的康熙自知自己不是鰲拜的對手。如果一時衝動和鰲拜正面交鋒,肯定會引起兵變,到時,皇位也會不保。於是他只好先忍耐,再暗中積蓄力量,在合適機會一擊即中,制服鰲拜。
04、結語
其實,「等待」戰略也是考量的一種全局觀,也就是我們把握大局的能力。遇到事情後,我們要對局勢進行預估和判斷。
沉下心來對事物進行深入研究:怎樣知己知彼,分析優勢劣勢,分析成功的因素、機會;怎樣讓自己力量更強,優勢更明顯;怎樣耐心等待,然後時機一到一戰而定。
「等待」戰略非常重要,一定要牢記兩點:一是注重過程積累,不可急於求成;二是耐心蟄伏,等待有利時機。
等待戰略的本質不是要規避失敗,而是不讓自己落入因小失大、不顧全大局的思維陷阱之中。
切記。
註:《資治通鑑》史上第一本編年體通史。司馬光歷時19年苦心編纂,囊括中華1300年的智慧結晶,中國歷代帝王的枕邊書。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是目的,是「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資治通鑑》294卷,約300多萬字,紀事上起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記載了上百位聖賢的處世哲學、巧辯之道、辯證之法、王道思想。。。。。。
(本文為窗邊的小可可豆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