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一場豪賭:為什麼把六十萬秦軍押注在王翦身上?

2021-01-16 曰古談今

公元前224年,秦國相繼滅掉韓、趙、燕、魏,形勢一片大好。秦王嬴政決定乘勝追擊,徹底擊垮東方六國勢力。可是在討伐楚國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並且讓戰無不勝的秦國遭遇一場慘敗。這個問題就是用兵多少攻打楚國,王翦認為應該調動秦國六十萬士兵攻打楚國,李信認為用不了那麼多人,二十萬秦軍足夠滅掉楚國。李信的慘敗結果也證明了王翦的預見相當準確。那麼,王翦為什麼要求帶領六十萬秦國士兵才肯徵討楚國呢?

其實李信和王翦的軍隊人數要求,是對於滅楚力量的不同估計,其目的都是為了滅掉楚國。李信年輕氣盛,作戰勇猛,他帶兵打仗喜歡速戰速決,最快速度解決戰鬥,這也是嬴政支持李信的第一個原因。其次,在此之前,秦將王賁已經帶領軍隊跟楚國碰撞了一次,並且戰果頗豐。這讓秦國上下包括嬴政都對楚國國力估計錯誤,認為楚國的滅亡指日可待。李信更是非常自信,覺得自己必將一手滅掉楚國。再加上秦王覺得王翦已經老了,太過於保守,帶兵打仗畏畏縮縮,於是不再起用王翦,讓李信帶二十萬軍隊氣勢洶洶地向楚國開進。

戰爭初期,秦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接就打到了楚國都城郢都。李信志得意滿,感覺前途一片大好。可隨後的變化,超出了李信的想像。楚國將領項燕示敵以弱,採用誘敵深入的方式反攻秦軍。還沉寂在上一場勝利的秦軍慘敗,七個都尉戰死,李信灰溜溜的帶領殘餘軍隊逃回秦國。

秦王嬴政這才明白,作戰還是王翦更加可靠。於是非常誠懇地向王翦承認錯誤,並且請求王翦出山帶兵滅楚。王翦推託自己年紀大了,有病在身,不能帶兵了。嬴政繼續勸說,一番拉扯之後,王翦同意出山。按照之前的約定,帶兵六十萬。

六十萬軍隊,相當於嬴政把全部的大部分軍隊交到王翦手裡。這關係著秦國命脈,一旦戰爭失敗,或者王翦帶兵反叛,秦國就有滅頂之災。這也能看出,嬴政對於王翦的信任。但是,王翦也是很有政治頭腦的,還沒打仗就要求嬴政賞賜給他良田美池,藉口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謀福利,這一點比一根筋的「殺神」白起要強太多了。

王翦敢這樣做,說明早就成竹在胸,這場戰爭有必勝的把握。秦國雖然相比楚國軍事和經濟力量強很多,但是楚國畢竟也是大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場戰爭是秦國和楚國的大決戰,雖然各方面秦國佔據優勢,但是也會有翻車的危機。想要戰勝楚國,只有一個字——「耗」。

王翦可不像年輕人那麼衝動,用兵成熟。老道他採用的是堅壁清野的方式,堅決不跟楚國軍隊正面交鋒。白起擅長大型兵團的圍殲戰,而王翦喜歡使用優勢兵力,一步步消耗對面找出缺點,然後一擊致命。

兩國對峙一年多,項燕也摸不清秦國的套路,帶領四十萬楚國軍隊僵持。最後楚國耗不過秦國,糧草不夠用了。在向東轉移的時候,被秦國突然襲擊,項燕戰死,楚國滅亡。

王翦之所以要求六十萬軍隊,最重要的就是他看到楚國必將傾全國之力殊死一戰。因而必須在兵力上有絕對的優勢,才有把握取勝。

相關焦點

  • 唯一兩次擊敗王翦的戰將,令秦軍難進半步,可惜情商遠在王翦之下
    真實的李牧:兩次擊敗王翦,情商卻低得可憐,遠無大秦賦中有心機有不少人喜歡《大秦賦》裡的王翦,每當王翦一出場,便給人莫名的安全感,甚至有人提議讓王翦的演員飾演嬴政。真實的王翦也是大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深得嬴政器重,為大秦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不過王翦也有敗績,而且兩次都在敗在同一人手中,這個人就是李牧。
  •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憑藉其傑出 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其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資治通鑑》記載:秦王嬴政於前236年伐趙開始,拉開了統一六國的序幕。
  • 嬴政跟王翦的這次談話,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殺機四伏
    將趙國、燕國馬踏於腳下,奠定大秦一統天下之勢的秦國名將王翦,就差點因為一場看似雲淡風輕的君臣對話,丟掉性命、亡了家族前程。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滅韓國。公元前228年前後,王翦徹底吞併趙國,並且拿下燕國半數以上城市,迫使其苟延殘喘於遼東,再無入主中原之力。
  • 王翦—破楚之戰
    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卻說:「二十萬人攻楚必敗。欲勝必六十萬不可。」秦王暗嘆:「王翦老啦!」秦王遂命李信為大將軍,蒙恬為副將,率兵二十萬伐楚。王翦則託病歸鄉養老。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攻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直指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新都)。楚王拜項燕為大將,率兵二十萬,水陸並進,於城父(今河南寶豐)迎戰李信。酣戰之際,項燕埋下的七路伏兵俱起,李信四面受敵,大敗而逃。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秦王嬴政親政後,秦國加快了統一天下的步伐。這場統一戰爭以前236年秦軍伐趙拉開序幕,前後持續15年。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王翦從上郡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趙王於是派名將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兩軍相持一年多未有結果。王翦採用反間計,使人把大筆金錢給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誣衊李牧、司馬尚想要謀反,趙王便源趙瞶和顏聚代替了李牧。
  • 王翦,為何能打敗項燕,滅掉楚國
    當李信20萬秦軍團滅的消息,傳到秦王嬴政耳朵裡,他才明白「薑還是老的辣」。顧不上後悔的嬴政,親自跑去王翦家鄉請他出山,這才有了「王翦帶領60萬大軍出徵」的一幕。當楚王得知王翦帶著60萬大軍來了,跟趙王一樣也被嚇得半死,趕緊命項燕舉全國之兵拒秦。這裡不得不說下,一個王國到了末期,君主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軟骨頭」。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而在歷史上,王翦、王賁父子聯手消滅了山東六國中的五個諸侯國。換而言之,除了韓國之外,秦國消滅另外五個諸侯國的戰役,都有王翦、王賁父子的身影,也即王翦父子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在此基礎上,等到秦始皇嬴政正式建立秦朝後,王翦的孫子王離,繼續為秦國效力。從這一角度來看,王翦家族和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所在的蒙氏家族一樣,都是秦國重要的武將家族。
  • 王翦的兒子 王翦的兒子王賁怎麼念?
    而其中王翦的兒子王賁[wáng bēn],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將門出虎子王賁的父親王翦,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將」之一,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平三晉,滅楚國,殺魏齊。他有勇有謀,被視作秦國繼「殺神」白起之後的又一員猛將。但遍覽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在王翦累累戰功的文字中,總少不了一個人的名字,他就是王賁,功績與父比肩。
  • 《大秦賦》王翦的身世之謎
    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
  • 天行九歌87集:嬴政在蓋聶的護送下遇見王齮,他與王翦並沒有什麼關係
    蓋聶護送嬴政到達秦韓邊境,卻被武遂守軍攔下。李斯出面與守軍交涉,這幾個守軍都認得使者節杖,他們馬上就認出了李斯。李斯對車內的人很恭敬,守軍馬上推測車內的人是秦王嬴政。一番拜見之後,嬴政得知駐守武遂的是左庶長王齮,於是叫這幾個守軍帶他前去。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秦將王翦得以善終原因在於王翦明白秦王的為人秉性的,懂得進退,也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參與朝堂上的政治糾葛。在秦滅六國後,王翦在史書上便失去了記載,在秦二世胡亥即位稱帝時,王翦也已安然離世,因王翦家族不參與朝堂上的政治鬥爭,其家族也得以存續,王翦的孫子王離在秦二世胡亥時期依然擔任了秦軍的重要將領,繼蒙恬後,成為守衛北方邊疆幾十萬大軍的主帥。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二、秦國伐楚失敗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5 年期間, 秦王嬴政按照「滅諸侯,成一統,建帝業」 的戰略目標,實施「遠交近攻」等一系列戰略方針。於是「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南」,蠶食鯨吞,相繼攻滅了韓、趙、魏、燕諸國,緊接著開始了伐楚的準備。秦王先是徵詢了戰功卓著、風頭正盛的青年將領李信的意見,問他攻滅楚國、統一南方需要多少兵馬。
  • 「推塔遊戲骨灰級玩家」,秦統一六國戰爭中的滅國機器-王翦!
    其中趙國:廉頗和李牧;秦國:白起、王翦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王翦的雄起的過程。步入軍營,初露鋒芒:王翦:字維張,秦國頻陽人,即現在的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從小就是位軍事發騷友。本該是追逐嬉戲玩耍的年紀,王翦卻只喜歡玩武器格鬥術和排兵布陣之法。於是乎等王翦及冠之年就參軍,跟著秦始皇金戈鐵馬馳騁天下。
  • 統一六國,秦王嬴政的用人胸懷
    在意識到秦國根本沒有意願和解之後,趙國的面前只剩下兩條路:要麼繼續聽憑廉頗在前線耗下去,那要不了多久趙國國內就會因為糧食儲備枯竭而出現內亂;要麼最後賭一把,主動打一場速決戰,打贏了一本萬利,打輸了賠掉未來的國運。顯然,趙國只能選第二條路。於是,這才有了趙國跟換主將。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趙括當時已經人到中年,根本算不上什麼毛頭小夥。
  •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哪些,白起和王翦哪個功勞最大?
    秦趙兩國各2位,秦、趙是戰國後期軍事實力的代表,戰國後期基本也就趙國能和秦國一拼,趙國的強大的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下面我們就具體了解一下這4位名將的一些貢獻,看看他們為什麼能評上這個稱呼。秦國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外號「人屠」,四大名將之首,戰國時期秦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
  • 《大秦賦》之項燕:楚國最後的戰神,挫秦軍,堪稱戰國第五大名將
    公元前225年,秦國相繼滅掉了韓國和趙國,秦王嬴政野心勃勃,叫來了王翦父子,按照嬴政的安排,他讓王賁率軍攻打魏國,讓王翦率軍攻打楚國。王翦認為,魏國已經是強弩之末,若王賁率10萬大軍,足以滅魏;然而,楚國地廣人多,楚軍中又有名將項燕這個硬茬,若要實現滅楚,必須要60萬人馬才行。要知道,60萬兵馬,基本上是秦國的全部家當了,嬴政非常猶豫。
  • 如何讓領導相信自己,王翦的做法很值得推崇,一招搞定秦始皇
    兩千年前的一代名將王翦,讓秦始皇相信自己的辦法,堪稱特別高明的辦法。王翦是秦國著名將領、傑出軍事家,祖籍頻陽。王翦少年時喜歡軍事,並在軍功累積中得到晉升,最終得以隨侍秦王嬴政。王翦一生戰功卓著,曾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並掃平三晉地區,燕國、楚國皆被其所滅,被秦始皇拜為太師,封為武成侯。
  • 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如果李斯像王翦一樣死在秦始皇之前,李斯也會善終。秦始皇手下的功臣良將全部善終,除過呂不韋因嫪毐之禍央及己身,服毒自盡。而王翦滅楚之後就告老還鄉了,當然得以善終。胡亥即位後,在趙高的操作下,連公子王孫公主都殺了,何況李斯是「沙丘政變」的參與者,不論李斯為人是什麼樣的,他都不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