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4年,秦國相繼滅掉韓、趙、燕、魏,形勢一片大好。秦王嬴政決定乘勝追擊,徹底擊垮東方六國勢力。可是在討伐楚國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並且讓戰無不勝的秦國遭遇一場慘敗。這個問題就是用兵多少攻打楚國,王翦認為應該調動秦國六十萬士兵攻打楚國,李信認為用不了那麼多人,二十萬秦軍足夠滅掉楚國。李信的慘敗結果也證明了王翦的預見相當準確。那麼,王翦為什麼要求帶領六十萬秦國士兵才肯徵討楚國呢?
其實李信和王翦的軍隊人數要求,是對於滅楚力量的不同估計,其目的都是為了滅掉楚國。李信年輕氣盛,作戰勇猛,他帶兵打仗喜歡速戰速決,最快速度解決戰鬥,這也是嬴政支持李信的第一個原因。其次,在此之前,秦將王賁已經帶領軍隊跟楚國碰撞了一次,並且戰果頗豐。這讓秦國上下包括嬴政都對楚國國力估計錯誤,認為楚國的滅亡指日可待。李信更是非常自信,覺得自己必將一手滅掉楚國。再加上秦王覺得王翦已經老了,太過於保守,帶兵打仗畏畏縮縮,於是不再起用王翦,讓李信帶二十萬軍隊氣勢洶洶地向楚國開進。
戰爭初期,秦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接就打到了楚國都城郢都。李信志得意滿,感覺前途一片大好。可隨後的變化,超出了李信的想像。楚國將領項燕示敵以弱,採用誘敵深入的方式反攻秦軍。還沉寂在上一場勝利的秦軍慘敗,七個都尉戰死,李信灰溜溜的帶領殘餘軍隊逃回秦國。
秦王嬴政這才明白,作戰還是王翦更加可靠。於是非常誠懇地向王翦承認錯誤,並且請求王翦出山帶兵滅楚。王翦推託自己年紀大了,有病在身,不能帶兵了。嬴政繼續勸說,一番拉扯之後,王翦同意出山。按照之前的約定,帶兵六十萬。
六十萬軍隊,相當於嬴政把全部的大部分軍隊交到王翦手裡。這關係著秦國命脈,一旦戰爭失敗,或者王翦帶兵反叛,秦國就有滅頂之災。這也能看出,嬴政對於王翦的信任。但是,王翦也是很有政治頭腦的,還沒打仗就要求嬴政賞賜給他良田美池,藉口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謀福利,這一點比一根筋的「殺神」白起要強太多了。
王翦敢這樣做,說明早就成竹在胸,這場戰爭有必勝的把握。秦國雖然相比楚國軍事和經濟力量強很多,但是楚國畢竟也是大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場戰爭是秦國和楚國的大決戰,雖然各方面秦國佔據優勢,但是也會有翻車的危機。想要戰勝楚國,只有一個字——「耗」。
王翦可不像年輕人那麼衝動,用兵成熟。老道他採用的是堅壁清野的方式,堅決不跟楚國軍隊正面交鋒。白起擅長大型兵團的圍殲戰,而王翦喜歡使用優勢兵力,一步步消耗對面找出缺點,然後一擊致命。
兩國對峙一年多,項燕也摸不清秦國的套路,帶領四十萬楚國軍隊僵持。最後楚國耗不過秦國,糧草不夠用了。在向東轉移的時候,被秦國突然襲擊,項燕戰死,楚國滅亡。
王翦之所以要求六十萬軍隊,最重要的就是他看到楚國必將傾全國之力殊死一戰。因而必須在兵力上有絕對的優勢,才有把握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