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領導相信自己,王翦的做法很值得推崇,一招搞定秦始皇

2020-12-24 歷史店

現代職場焦慮,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領導與員工之間不信任感大增,不少領導總是有意提防員工,令下屬感到壓力不小卻又無法擺脫。秦國時期的大將軍王翦,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但是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加強了自己與領導之間的信任。王翦的做法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幾十年前曾有人說「商場如戰場」,可是近些年來,這句話恐怕需要改改了,職場也同樣如戰場。在現代職場中,繁重的工作量與缺失的人際交流,令員工與老闆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相互之間的不信任感大大增加。不少老闆總是危機感爆棚,對員工的忠誠度表示懷疑,生怕有一天員工會背叛自己,令公司蒙受損失。

如今的職場主力,已經從80後逐漸轉向90後,獨生子女的特殊成長環境,讓90後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這也是現代職場跳槽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員工的能力參差不齊,本事小的員工每天只是混日子,老闆也不怕這種「小魚小蝦」掀起風浪,他們心中主要防備的,正是那些頗具能力的員工。當然,作為一名員工,誰都不希望自己成為被懷疑的對象,尤其是來自頂頭上司的防備,更是令人不勝其煩。那麼問題來了,該如何讓領導徹底相信自己呢?兩千年前的一代名將王翦,讓秦始皇相信自己的辦法,堪稱特別高明的辦法。

王翦是秦國著名將領、傑出軍事家,祖籍頻陽。王翦少年時喜歡軍事,並在軍功累積中得到晉升,最終得以隨侍秦王嬴政。王翦一生戰功卓著,曾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並掃平三晉地區,燕國、楚國皆被其所滅,被秦始皇拜為太師,封為武成侯。與此同時,王翦也憑藉戰功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受到後世軍事家們的崇拜與敬仰。

王翦的能力有目共睹,在其滅掉趙國後,其子王賁也滅亡了魏國。此時擺在秦國面前最大的勁敵,就是實力強大的楚國。秦始皇嬴政想滅掉楚國,便詢問將軍李信滅楚需要多少人?李信十分自信:「二十萬人足夠」。當他又問王翦時,王翦卻斬釘截鐵地表明觀點,「如果想滅楚,最少也需要60萬人」。王翦的一番話,頓時被嬴政小瞧,隨即以王翦年老為由,將滅楚的任務交給李信。

李信也是戰國名將,但是其初戰告捷後便目空一切盲目進軍,最終被楚國大將項燕擊敗,只能帶著殘兵敗將逃回秦國。此時嬴政才明白,原來王翦並非「老不中用」而是「老成持重」,只能厚著臉皮上門,將滅楚的重任交給王翦。

如果按照道理來講,既然秦王嬴政已經登門拜訪,王翦應該感恩戴德死而後已,誓死要為秦國的統一大計鞠躬盡瘁,可此時的王翦卻與秦王嬴政談起了條件。王翦毫不客氣地向秦王索要大批良田、豪宅、園林,至於金銀珠寶等物,也儘量是越多越好。秦王嬴政十分疑惑,詢問王翦做法的初衷,王翦卻笑道:「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難以封侯賜爵,趁大王器重我,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良田來給子孫後代置份家產吧」,說罷二人撫掌大笑。

王翦帶兵攻打楚國,雙方勢均力敵,秦軍一時佔不到便宜。王翦見情況特殊決定改變戰略,以圍困的方式逼楚王就範,他命令士兵構築堅固堡壘轉攻為守,大力保障糧道的安全,於是便與楚軍耗了起來。在相互對峙的過程中,王翦與士兵同吃同飲,安排士兵們休息洗浴,甚至有時候還會組織一場打獵活動。

王翦的這一番做法,無疑與秦軍歷來的作戰方式不同,其手下軍官開始有所擔憂,畢竟將軍的頭上還有大王,一年時間都不打仗,而是死死圍困按兵不動,難免會讓外界對其產生擁兵自重的質疑,然而這些軍官卻不知道,王翦對此早有打算。在一年的圍困時間中,王翦每2個月都會寫信給秦王,而信中的內容不是索要田產就是要求賜地。可能不少讀者都會認為王翦的做法有些過分,其實這正是王翦的高明之處。

王翦索要的田宅,雖然名義上屬於他自己,可還是處於秦王的掌控範圍內,因此王翦索要的田宅越多,說明自己握在秦王手中的把柄就越多,秦王也就會越相信自己。果不其然,經過一年多的圍困,楚國國都城內彈盡糧絕導致城破,王翦又成功滅掉了一個強悍的諸侯國。

古代與現代不同,移動通訊科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媒介。假如員工經常出差在外,就必須要與老闆時常聯絡,溝通工作情況與個人情感。最主要的是,雖然員工不能向老闆無限索要「田產」,但是一定要想盡辦法讓老闆放心,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表明自己絕對不會叛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讓老闆信任的好員工。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神將王翦:滅5國擁兵60萬,為何最後能得善終?其做法值得學習
    ——《後漢書》在中國歷史上,功成名就的將領不少,可是像王翦一樣懂得全身而退的卻少之又少。很多將領在取得一定成績後仍不滿足,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落得一個不好的下場,而王翦雖然是替以暴政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做事,但最終卻全身而退,得以善終。王翦被稱為神將,據推演,王翦是周靈王太子晉的後代。從少年時代開始,他便痴迷於軍事,喜愛作戰。
  • 秦始皇親自去請王翦出戰,王翦稱病不出:除非你賞賜我良田和豪宅
    王翦卻頗為正經的回秦始皇說:「我得留些家產給自己的子孫啊。」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史記》
  • 王翦和李斯同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為何王翦善終,而李斯死於非命?
    一、死的時間不一樣,導致了不一樣的結果。 而武將李信帶領20萬人馬攻楚,結果被項燕大敗,幾乎全軍覆沒,秦始皇也僅僅是降了職,依然在重用。 而王翦和李斯兩人,一個老成持重,一個很有謀略,是秦始皇最為得力的左膀右臂,有如此的大BOSS罩著,兩人活得都很滋潤。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對於《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很長一段的劇集,都在圍繞嫪毐、趙姬太后、呂不韋等人物。當然,在最新的劇集中,秦滅六國之戰終於開始了。在《大秦賦》中,王翦依然是秦始皇消滅山東六國的重要助手。
  • 王翦守南中國的歷史作用和秦始皇的決策邏輯:格局決定布局
    中央皇帝有一孫子名為顓頊,顓頊是中華人文始祖之一,顓頊號則為「高陽」,這一點與史記記載沒有任何出入,由此可以為我們更有力地證實秦人是華夏民族的身份。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是很有必要的,理清楚秦人對自己的定位,將有利於我們更加清晰地梳理歷史脈絡,然後從秦始皇的決策中去感受秦始皇的格局。
  • 作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和王賁父子倆結局怎麼樣了?
    王翦和王賁父子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父子二人一共消滅了5個國家。除了消滅韓國他們父子沒有參與外,其他的五個國家能夠為秦國統一都歸功於他們父子的功勞。王翦率兵於公元前228年消滅趙國,公元前227年把燕王喜趕到了遼東。
  • 他實力超王翦與白起,如果沒有死,秦始皇不能一統天下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但客觀來說,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這份成就,對於秦國來說是一種必然,但對於秦始皇來說卻是一種僥倖。因為秦能夠有本錢吃掉其他六國,很大的原因在於秦始皇的祖先給他積攢了不少家底。而在秦滅六國的時候,秦還曾面臨一個強悍的對手——那就是趙國名將李牧。
  • 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但秦始皇滅六國第一功臣王翦,如何能成為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呢?王翦是秦始皇的將軍,他不但懂軍事,也懂皇上的小心思,同期的將軍都是因為不懂,最後沒有好下場。 但王翦憑藉自身的智慧,最終能夠在榮華富貴中安享晚年。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二人雖然同為秦始皇的肱骨之臣,李斯作為文臣,更是做到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按我們正常的思維試想,李斯的智慧、智謀是出乎於常人,李斯多年侍奉於秦始皇左右,相信李斯對秦始皇也有很深的認知,對秦始皇的性格、為人也有著很深的了解,李斯為何最終先是遭受具五刑,又被腰斬於鹹陽,落得一個死無全屍之結局?並且被誅滅三族,連家族的存續都斷絕了。
  • 「推塔遊戲骨灰級玩家」,秦統一六國戰爭中的滅國機器-王翦!
    其中趙國:廉頗和李牧;秦國:白起、王翦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王翦的雄起的過程。步入軍營,初露鋒芒:王翦:字維張,秦國頻陽人,即現在的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從小就是位軍事發騷友。本該是追逐嬉戲玩耍的年紀,王翦卻只喜歡玩武器格鬥術和排兵布陣之法。於是乎等王翦及冠之年就參軍,跟著秦始皇金戈鐵馬馳騁天下。
  • 如果王翦滅楚時面對的不是項燕而是成年項羽結果會如何?
    情況變化不大滅楚之戰,是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最困難的一戰,在這一戰之中秦國名將李信提出了需要二十萬大軍,而王翦提出的是需要傾國之力方可滅楚。而秦始皇首先採用了李信的作戰方案以二十萬軍隊攻楚,結果被擊敗,這也是戰國末期秦國最大的一場失敗。
  • 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如果李斯像王翦一樣死在秦始皇之前,李斯也會善終。秦始皇手下的功臣良將全部善終,除過呂不韋因嫪毐之禍央及己身,服毒自盡。而王翦滅楚之後就告老還鄉了,當然得以善終。胡亥即位後,在趙高的操作下,連公子王孫公主都殺了,何況李斯是「沙丘政變」的參與者,不論李斯為人是什麼樣的,他都不能善終。
  • 同樣因為上司不聽建議罷工,為何白起被賜死了,王翦卻因此升官了
    而王翦罷工則是秦始皇聽信李信之言,想憑藉二十萬兵力就把楚國搞定,自己建議60萬兵力出徵的意見不被採納而稱病罷工,告老還鄉。事後事實也證明,白起和王翦都說得沒錯,秦國在邯鄲被趙魏韓三國聯軍打得大敗,李信的二十萬大軍也被項羽的爺爺項燕追著打。
  • 王翦的兒子 王翦的兒子王賁怎麼念?
    而其中王翦的兒子王賁[wáng bēn],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將門出虎子王賁的父親王翦,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將」之一,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平三晉,滅楚國,殺魏齊。他有勇有謀,被視作秦國繼「殺神」白起之後的又一員猛將。但遍覽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在王翦累累戰功的文字中,總少不了一個人的名字,他就是王賁,功績與父比肩。
  • 王翦擊敗項燕滅楚,幾十年後項燕之孫擊敗王翦之孫並俘虜之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昭襄王聽到這句話自然很鬱悶,此時就讓白起出徵,結果白起死活不起,最後強起終賜其死。這個故事經過三十多年又一次在王翦身上上演了。有了白起這個教訓,王翦自然知道自己的脾氣不能這麼硬,他就堅持一個條件: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始皇見王翦肯出山,自然就答應了。
  • 秦始皇手下的兩員大將王翦和蒙恬,論實力誰更厲害?
    秦始皇統能夠橫掃六國統一天下,離不開他手下的眾多得力幹將,他們身負使命東徵西討,為大秦帝國爭來很多領地,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他們其中的佼佼者當數王翦和蒙恬最為優秀,可謂是打遍天下從來無敵手,那麼王翦和蒙恬他們兩個相比誰又更厲害呢?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大將,為何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就戰國期間的秦國,也有兩位功高震主的將領,劃分是白起和王翦,不過,二者的終局卻截然「相悖」,這是為何呢?一,起首,就白起來說,在戰國中後期,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下楚國都城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績赫赫。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由此,對立下赫赫軍功的白起,徹底到達了功高震主的水平了。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嬴政聞言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給了李信和蒙恬二十萬兵,讓他們去滅楚國。王翦也不多爭執,辭職回頻陽養老了。結果蒙恬那一路勝了,李信卻被項燕打敗,損兵折將,狼狽而逃。嬴政這才知道李信說了大話,二十萬滅不了楚國。他也有雅量,雖然很生氣,卻並沒有處置李信,而是立刻親自前往頻陽,向王翦道歉,請他出山。
  •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如何橫掃六國,成就了他的豐功偉業
    自古以來,歷史上有多少文人雅士都對秦始皇進行了批判,可其實,始皇的才能不只在於繼承了秦國百年以來的基業,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去探尋,也有太多的我們沒有深入去了解過。就像清末思想家章太炎也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年幼置身趙國,受盡侮辱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出生於趙國邯鄲,秦莊襄王之子。
  •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最終歸宿都去哪了?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都為秦國統一天下以及守衛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王翦和王賁父子倆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王翦父子倆滅了除韓國外的其他五國。但是由於秦漢時期史料的遺失,以及史料的記錄方式等因素,王翦祖孫三代的結局其實都沒有歷史記錄。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又南徵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此後便再無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