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因為上司不聽建議罷工,為何白起被賜死了,王翦卻因此升官了

2021-01-08 四眼侃歷史

前言

白起和王翦應該算是秦國歷代將領當中戰功最為卓著的兩位將領了,白起不但是戰神,而且還是至今為止無人可以超越的「殺神」,僅伊闕之戰和長平之戰就殺降卒近七十萬,把三晉殺得是幾乎只剩老弱婦孺,是秦昭王遠交近攻戰略的有力實施者。

而王翦就更不必多說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急先鋒,韓國、魏國、趙國以及楚國都是王翦帶兵拿下的,東方六國他一個人就滅掉四國,以上兩位將領,對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白起

只是人生結局上,同樣是在秦國打工,白起和王翦的境遇卻是天壤之別,白起被秦昭王賜死,王翦一生受秦始皇禮遇,享盡榮華富貴,兒子、孫子世代為將。同為功勳將領結局卻大相逕庭,本已令人感慨萬千。更為讓人唏噓不已的是,兩人其實面臨是相同的危機境遇,白起最終被賜死,王翦卻能夠因禍得福。

白起和王翦都曾因為意見不被採納而罷工,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如果仔細研讀史記的相關記載的話,大家就會發現白起和王翦都曾經對老闆賭氣罷工,白起是因為長平之戰後生病了,在秦國隨後的兵圍邯鄲的作戰中並沒有馬上參戰,等病好了之後,秦昭王詔令白起接替王陵去主持圍攻邯鄲,白起認為連年徵戰,魏國和趙國的援兵也馬上就到了,認為不利再戰,於是拒不就任,稱病回家繼續養病。而王翦罷工則是秦始皇聽信李信之言,想憑藉二十萬兵力就把楚國搞定,自己建議60萬兵力出徵的意見不被採納而稱病罷工,告老還鄉。

事後事實也證明,白起和王翦都說得沒錯,秦國在邯鄲被趙魏韓三國聯軍打得大敗,李信的二十萬大軍也被項羽的爺爺項燕追著打。預測準確本來算是好事,也是兩位將領能力的體現,只是在這種有利的臺階面前,白起最終被賜死,王翦則藉助這個臺階重返巔峰,一路榮華富貴,為何相似境況,兩人結局會有如此差異,我們或許從史記中關於他們兩個收到秦國戰敗消息後的記載可以端倪一二。

秦始皇

「聞秦兵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候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侯為士伍,遷之密陰,武安君病,未能行」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謝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唯聽將軍計耳!」 -- -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從以上兩段的描述中,可以很清晰看出兩人在得知秦軍兵敗後的事態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秦昭王和秦始皇的表現不同,一個強行命令白起上班,一個親自跑到王翦老家請求王翦出山,另一方面則是白起和王翦本身對事情態度的也不同,白起冷漠抱怨,拒不出山,王翦則就驢下坡,見好就收,欣然歸位。

為何事態發展會出現這兩個差異呢,先說兩位秦王,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顯然在事態發展之初,無論是秦昭王還是秦始皇心裡都是非常渴望兩人復出掛帥的,因為白起和王翦無疑都是當時秦國將領的最佳人選。

對待意見正確的名將 秦昭王為何跟秦始皇態度不一樣

秦昭王之所以沒像秦始皇一樣登門拜將,給白起好臉色看。主要是白起辭職這事發生時,已經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彼時的秦昭王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老年秦昭王無論是心理上還身體上都不可能禮賢下士親自去請白起了,二則白起冷漠抱怨在先,秦昭王哪有心情跟白起好言好語,直接就給白起下達強制命令了。

秦昭王

而秦始皇這邊跟他太爺爺就完全不同了,秦始皇那時還是個小夥子,虛心好學,求賢若渴,勵精圖治,身體也好,加上王翦年長秦始皇好幾輪,秦始皇一向待他如師,於是在得知秦軍慘敗後,秦始皇馬不停蹄地就來到頻陽給王翦道歉,請求王翦出山,因為這老將軍的面子必須給呀。

白起內心冷傲,心存怨氣,王翦圓滑持穩,見好就收

當然事物都是相對的,人與人之間也是互相影響的,兩位秦王不同的態度,自然也就引起了兩位將軍的不同反應,白起雖然領兵有方,戰無不勝,但在骨子裡其實是個清高自傲的直腸男,當秦軍在邯鄲兵敗的消息傳來時,白起一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心態,肯定是給秦昭王心裡平添了幾分噁心的。

而看到秦昭王明知兵敗還呼來喝去的,白起自然也更不想去趙國前線了,一來是本身傲氣風骨使然,二來則是不想因為這種打不贏的仗而壞了自己的戰神威名。於是一直稱病死扛,氣的秦昭王把他一擼到底,把白起直接降為兵卒,可即便如此白起仍舊死扛,直至被秦昭王賜死。

而王翦這邊轉變起來就舒服多了,答案也驗證對了,秦始皇不辭辛苦地把臺階搬了過來,又是道歉又是哀求的,王翦禮貌性的推辭一番,開口要到六十萬秦兵後就開開心心地上崗了。

王翦之孫王離

當然王翦如此行為也不僅僅是秦始皇做得到位,關鍵自己也很懂得保全自身,出徵前為了讓秦始皇不猜疑自己,還派出五撥人馬向秦始皇要錢要地,搞得秦始皇認為駕馭王翦太簡單了,只要給錢給地就行了,這老頭就算給他一百個膽也不會背叛自己。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翦成為秦國為數不多在秦國打工可以安心養老,並且三代為將的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結

關於白起之死我們很多時候很容易就把他歸為「狡兔死走狗烹」的論調裡面去,其實如果我們深入細品這些歷史細節,從王翦的類似事件多個角度去觀察的話,就會發現白起之死多半還是自己做出來的。

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多次拒絕老闆的復工要求,私下抱怨刺激老闆,不積極主動地拿出解決方案,一味驕傲地冷眼相待,試問哪個君王能夠不怒火中燒,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秦昭王能夠忍一年已經實屬不易了,換作是秦始皇的暴脾氣,估計早就下死手了。而王翦偏偏在秦始皇面前來了個富貴終老世代為將,兩廂比較之下,這裡邊也是很能夠說明白起政治手腕上的幼稚的。

參考資料: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大家好,我是四眼侃歷史,堅持優質原創,有緣就關注,品讀經典,一起學習,精彩不錯過!

相關焦點

  • 同是統一六國的功臣,為何白起被賜死,王翦貪婪要錢要地卻能善終
    秦始皇就曾說過,自己能實現大一統,是因為文有李斯,武有王翦。在徵討六國的過程中,除去最弱小的韓國,消滅其他五個國家都是由王翦親自率兵的,而他也因為赫赫戰績被人們稱為「戰神」。 在「四將」中,還有另一個「殺神」,就是白起。白起和王翦同為秦國將領,對統一六國都做出了貢獻,可下場卻截然相反:王翦功成身退,白起卻因受小人挑唆被秦王賜死。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大將,為何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就戰國期間的秦國,也有兩位功高震主的將領,劃分是白起和王翦,不過,二者的終局卻截然「相悖」,這是為何呢?一,起首,就白起來說,在戰國中後期,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下楚國都城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績赫赫。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由此,對立下赫赫軍功的白起,徹底到達了功高震主的水平了。
  • 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第一的白起,為何會被賜死?
    為何會被賜死?只是因為功高震主嗎?非也。 1.和最高領導人秦昭王對戰爭的看法不同。秦昭王有雄心,積極對外備戰並樂此不疲。 當秦昭王令秦軍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時,白起剛好生有病,秦昭王只能派五大夫王陵統兵攻打,結果損兵折將。白起病好了,秦昭王趕緊讓白起這位戰神去接替王陵。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商鞅給秦國制定法令,移風易俗;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制定統一度量標準;調節賦稅,鼓勵耕種,鼓勵軍功,使秦國無敵於東方六國。
  • 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那麼這個時代必定是輝煌的,那麼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秦國名將白起和王翦。名將王翦 原來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秦昭襄王趁勝利之勢攻佔趙國首都邯鄲,一舉滅掉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誤聽當時丞相範雎(範雎和白起是有矛盾的,範雎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之言
  • 秦昭王賜死白起之後,為什麼不殺掉白起的後人,斬草除根?
    戰國有四大名將,戰神白起居首位,位列白起之後的則是戰國名將廉頗、李牧和王翦。在白起為將的三十多年中,他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未嘗一次敗績,他殲滅了百萬敵軍,攻佔了七十幾座城池,最後卻落得一個被他誓死效忠的秦昭襄王賜死的悽慘結局。白起死了,那他的後人呢,他們也死了嗎?
  • 白起若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專家說:白起必死無疑
    其中,最聞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有意思的是,這四位名將分屬於兩國。廉頗與李牧屬於趙國,那時候的趙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替整個中原地區抵擋著匈奴,所以,出幾個能戰的名將不算什麼難事。白起和王翦則是屬於秦國,他們也是秦國後來能統一華夏的原因之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白起,他可是四大名將之首。
  • 戰神白起為何會被秦昭王賜死?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白起在戰國時期的確可以說得上是一位戰神,為秦國立下了無數的戰功,也可以說得上是功高震主。不過在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也比較多,可以得到善終的人也不少,例如王翦在為大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功勞也比較大,但最終他卻可以得以善終。這說明功勞大並不是秦昭王賜死白起的根本原因。
  • 白起和王剪都戰功赫赫,為什麼白起不得善終,而王剪得以終老?
    王翦在秦始皇平定嫪 毐時,鎮住了呂不韋,使呂不韋不敢輕舉妄動。秦始皇殺了嫪毐後,王翦建議殺了呂不韋,秦始皇把呂不韋賜死,真正掌握了秦國政權。相似的經歷,不同的策略長平之戰後,韓、趙兩國非常害怕白起,決定離間秦國的將相關係。他們拿來豐厚的財物獻給丞相範睢,然後把白起的蓋世功勞對範睢地位的威脅誇大其詞,並隨意臆測了範睢地位不保的可怕後果,讓範睢感到來自白起的嚴重威脅。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提到戰國歷史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分別是秦國的王翦、白起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在《大秦賦》中,王翦、廉頗、李牧這三位名將,都有不同程度的戲份。特別是秦國一方的王翦,因為參與平定了嫪毐之亂,更是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此相對應的是,另外一位秦國名將——白起,則始終沒有出現。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其中,只有王翦得了善終。白起功高震主,個性也桀驁,和秦昭襄王在軍事上有分歧,不配合攻打趙國邯鄲,被秦昭襄王賜死;廉頗失了趙王的信任,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趙國效力,但因小人郭開作梗,未被趙國重新啟用,抑鬱而終。
  • 王翦擊敗項燕滅楚,幾十年後項燕之孫擊敗王翦之孫並俘虜之
    《大秦賦》這部劇中的戰國名將王翦出場多時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其中"殺神"白起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最終被賜死於杜郵。
  •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白起之死其實是自己造就的結果,並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白起多次違抗王令,秦昭襄王最終將白起賜死。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賜劍命其自刎。
  • 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年事已高,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白起之死,只能算是自己作死,之所以容不下他,不是因為他對秦王的權勢構成了什麼威脅,而是他挑戰了秦王的威權。 而白起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秦國的統一時間。 而最讓白起被人熟知的就是長平之戰,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導致了白起之死。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李牧同樣是這個樣子,當趙王懷疑李牧有問題的時候,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取代李牧,李牧那同樣是不服從命令,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教出兵權。最後趙王設計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戰國四大名將自從隕落三個,只剩下王翦一個人,而王翦即將達到他的人生最高峰,滅六國之戰他自己一人滅了五國。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
  • 他實力超王翦與白起,如果沒有死,秦始皇不能一統天下
    因為秦能夠有本錢吃掉其他六國,很大的原因在於秦始皇的祖先給他積攢了不少家底。而在秦滅六國的時候,秦還曾面臨一個強悍的對手——那就是趙國名將李牧。趙國名將李牧戰國時代有四大名將。所謂四大名將,秦國和趙國各佔兩個。秦有白起和王翦,趙則有廉頗和李牧。白起的戰鬥力略勝廉頗,而李牧的戰鬥力則超越王翦。
  • 嬴政跟王翦的這次談話,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殺機四伏
    將趙國、燕國馬踏於腳下,奠定大秦一統天下之勢的秦國名將王翦,就差點因為一場看似雲淡風輕的君臣對話,丟掉性命、亡了家族前程。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滅韓國。公元前228年前後,王翦徹底吞併趙國,並且拿下燕國半數以上城市,迫使其苟延殘喘於遼東,再無入主中原之力。
  •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哪些,白起和王翦哪個功勞最大?
    戰國四大名將的名頭那是響噹噹的,幾乎無人不曉,他們就是歷史上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秦國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外號「人屠」,四大名將之首,戰國時期秦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白起生於秦惠文王時期,秦昭襄王十四年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大將攻打韓國、魏國在伊闕大破魏韓聯軍24萬,白起一戰成名受封國蔚。昭襄王15年升大良造領兵攻魏,一舉拿下魏國60餘座城池。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李斯不可否認對秦國、秦朝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在廢分封、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車同軌等方面中,李斯在其中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些措施對秦朝,以及後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李斯同樣也是一個為自己考慮多一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