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白起和王翦應該算是秦國歷代將領當中戰功最為卓著的兩位將領了,白起不但是戰神,而且還是至今為止無人可以超越的「殺神」,僅伊闕之戰和長平之戰就殺降卒近七十萬,把三晉殺得是幾乎只剩老弱婦孺,是秦昭王遠交近攻戰略的有力實施者。
而王翦就更不必多說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急先鋒,韓國、魏國、趙國以及楚國都是王翦帶兵拿下的,東方六國他一個人就滅掉四國,以上兩位將領,對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只是人生結局上,同樣是在秦國打工,白起和王翦的境遇卻是天壤之別,白起被秦昭王賜死,王翦一生受秦始皇禮遇,享盡榮華富貴,兒子、孫子世代為將。同為功勳將領結局卻大相逕庭,本已令人感慨萬千。更為讓人唏噓不已的是,兩人其實面臨是相同的危機境遇,白起最終被賜死,王翦卻能夠因禍得福。
白起和王翦都曾因為意見不被採納而罷工,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如果仔細研讀史記的相關記載的話,大家就會發現白起和王翦都曾經對老闆賭氣罷工,白起是因為長平之戰後生病了,在秦國隨後的兵圍邯鄲的作戰中並沒有馬上參戰,等病好了之後,秦昭王詔令白起接替王陵去主持圍攻邯鄲,白起認為連年徵戰,魏國和趙國的援兵也馬上就到了,認為不利再戰,於是拒不就任,稱病回家繼續養病。而王翦罷工則是秦始皇聽信李信之言,想憑藉二十萬兵力就把楚國搞定,自己建議60萬兵力出徵的意見不被採納而稱病罷工,告老還鄉。
事後事實也證明,白起和王翦都說得沒錯,秦國在邯鄲被趙魏韓三國聯軍打得大敗,李信的二十萬大軍也被項羽的爺爺項燕追著打。預測準確本來算是好事,也是兩位將領能力的體現,只是在這種有利的臺階面前,白起最終被賜死,王翦則藉助這個臺階重返巔峰,一路榮華富貴,為何相似境況,兩人結局會有如此差異,我們或許從史記中關於他們兩個收到秦國戰敗消息後的記載可以端倪一二。
「聞秦兵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候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侯為士伍,遷之密陰,武安君病,未能行」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謝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唯聽將軍計耳!」 -- -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從以上兩段的描述中,可以很清晰看出兩人在得知秦軍兵敗後的事態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秦昭王和秦始皇的表現不同,一個強行命令白起上班,一個親自跑到王翦老家請求王翦出山,另一方面則是白起和王翦本身對事情態度的也不同,白起冷漠抱怨,拒不出山,王翦則就驢下坡,見好就收,欣然歸位。
為何事態發展會出現這兩個差異呢,先說兩位秦王,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顯然在事態發展之初,無論是秦昭王還是秦始皇心裡都是非常渴望兩人復出掛帥的,因為白起和王翦無疑都是當時秦國將領的最佳人選。
對待意見正確的名將 秦昭王為何跟秦始皇態度不一樣
秦昭王之所以沒像秦始皇一樣登門拜將,給白起好臉色看。主要是白起辭職這事發生時,已經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彼時的秦昭王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老年秦昭王無論是心理上還身體上都不可能禮賢下士親自去請白起了,二則白起冷漠抱怨在先,秦昭王哪有心情跟白起好言好語,直接就給白起下達強制命令了。
而秦始皇這邊跟他太爺爺就完全不同了,秦始皇那時還是個小夥子,虛心好學,求賢若渴,勵精圖治,身體也好,加上王翦年長秦始皇好幾輪,秦始皇一向待他如師,於是在得知秦軍慘敗後,秦始皇馬不停蹄地就來到頻陽給王翦道歉,請求王翦出山,因為這老將軍的面子必須給呀。
白起內心冷傲,心存怨氣,王翦圓滑持穩,見好就收
當然事物都是相對的,人與人之間也是互相影響的,兩位秦王不同的態度,自然也就引起了兩位將軍的不同反應,白起雖然領兵有方,戰無不勝,但在骨子裡其實是個清高自傲的直腸男,當秦軍在邯鄲兵敗的消息傳來時,白起一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心態,肯定是給秦昭王心裡平添了幾分噁心的。
而看到秦昭王明知兵敗還呼來喝去的,白起自然也更不想去趙國前線了,一來是本身傲氣風骨使然,二來則是不想因為這種打不贏的仗而壞了自己的戰神威名。於是一直稱病死扛,氣的秦昭王把他一擼到底,把白起直接降為兵卒,可即便如此白起仍舊死扛,直至被秦昭王賜死。
而王翦這邊轉變起來就舒服多了,答案也驗證對了,秦始皇不辭辛苦地把臺階搬了過來,又是道歉又是哀求的,王翦禮貌性的推辭一番,開口要到六十萬秦兵後就開開心心地上崗了。
當然王翦如此行為也不僅僅是秦始皇做得到位,關鍵自己也很懂得保全自身,出徵前為了讓秦始皇不猜疑自己,還派出五撥人馬向秦始皇要錢要地,搞得秦始皇認為駕馭王翦太簡單了,只要給錢給地就行了,這老頭就算給他一百個膽也不會背叛自己。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翦成為秦國為數不多在秦國打工可以安心養老,並且三代為將的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結
關於白起之死我們很多時候很容易就把他歸為「狡兔死走狗烹」的論調裡面去,其實如果我們深入細品這些歷史細節,從王翦的類似事件多個角度去觀察的話,就會發現白起之死多半還是自己做出來的。
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多次拒絕老闆的復工要求,私下抱怨刺激老闆,不積極主動地拿出解決方案,一味驕傲地冷眼相待,試問哪個君王能夠不怒火中燒,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秦昭王能夠忍一年已經實屬不易了,換作是秦始皇的暴脾氣,估計早就下死手了。而王翦偏偏在秦始皇面前來了個富貴終老世代為將,兩廂比較之下,這裡邊也是很能夠說明白起政治手腕上的幼稚的。
參考資料: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大家好,我是四眼侃歷史,堅持優質原創,有緣就關注,品讀經典,一起學習,精彩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