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秦國屬於西部邊陲小國,被當時的中原諸侯國所嫌棄,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秦掃六合,一統天下,最後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中國帝國大一統的時代,完成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由分土建國到郡縣一統的轉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秦國呢?顯然和秦國歷代君主的努力,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自秦穆公通過積極的外交政策以及大力吸引外來人才,擴充軍備,向東兩次扶持晉國君主,向西徵伐山戎,擴土千裡,稱雄西部開始,一個讓人不可忽視的秦國映入了中原諸侯的眼帘。自秦孝公任用商君變法,經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直至秦王嬴政,逐漸地稱霸諸侯,一掃六合,建立秦國不朽功業。
戰神白起
在此秦國崛起的過程中,秦國自然也湧現出了驍勇善戰的名將以及治世之能臣或者賢臣,明君,名將,賢臣,能臣的結合國家的強盛便是必然的,不管是哪個時代,只要這四者結合起來,那麼這個時代必定是輝煌的,那麼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秦國名將白起和王翦。
熟悉戰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和李牧,白起和王翦為秦國人,而廉頗和李牧為趙國人,在戰國這個舞臺四大名將馳騁疆場,展示著自己的英姿,白起殺人最多,被稱為「人屠」,秦趙長平之戰坑殺趙軍降卒四十多萬,比之項羽坑殺秦軍降卒還要多一倍,據說一生共殺死160多萬,將近六國成年男子的一半,「人屠」之名確實不是蓋的,對秦國的統一事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惜因遭奸人誣陷,君王忌,最後被貶為庶人,進而被逼迫自刎。
名將王翦
原來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秦昭襄王趁勝利之勢攻佔趙國首都邯鄲,一舉滅掉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誤聽當時丞相範雎(範雎和白起是有矛盾的,範雎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之言,沒有同意白起繼續進攻趙國,最後撤兵回國。公元前259年,秦趙兩國,兵戈再起,但是這時白起有病,就沒有領兵,秦昭襄王就派大將王陵率兵進攻趙國國都邯鄲城,但是最後卻是損兵折將,也是沒有攻下邯鄲,以至於不得不放下身段請白起出山掛帥,可是白起認為現在不是伐趙時機,就以有病為由,拒絕了秦昭襄王,弄得君臣不歡而散。
公元前258年,秦趙之戰,秦軍大敗,這時白起卻說起了風涼話:「秦王不聽白某之言,才有如此大敗」,秦王聞訊大怒,嚴令白起即刻出戰,但是白起以病為由,拒不出戰,最後被秦王賜死。可悲可嘆!
秦國三雄
相比於白起來說,與白起齊名的秦國另一位名將王翦就聰明多了,秦國將領李信和蒙恬率大軍攻打楚國鄢郢時大敗,當時王翦和李信意見不一(李信要二十萬大軍滅楚而王翦要六十萬大軍滅楚),秦國嬴政採納了李信的意見,現在李信大敗,秦王嬴政就放下身段請王翦帶兵出徵,王翦說:「臣老了,病了,大王還是另選良將吧」,秦王嬴政說:」就請您率兵出徵吧,就這麼定了,您不要推辭了。」王翦說:「我出徵可以,但是我還是要六十萬大軍」。嬴政同意,於是老將王翦出徵,最後滅了楚國,不過在出徵過程中王翦向秦王嬴政討要良田美宅,金銀珠寶,甚至一再催促。看似貪財卻得善終。
同樣是一代名將,同樣是為秦國的統一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樣是和秦王意見不合,一個發牢騷,有怨言,說風涼話,一個提要求,再次出徵,一個賜死,一個善終,兩種不同的結局,何也?過剛易折也,如果白起不那麼強硬,不抱怨,雖為庶民但至少不會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