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2020-12-28 騰訊網

春秋戰國,秦國屬於西部邊陲小國,被當時的中原諸侯國所嫌棄,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秦掃六合,一統天下,最後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中國帝國大一統的時代,完成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由分土建國到郡縣一統的轉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秦國呢?顯然和秦國歷代君主的努力,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自秦穆公通過積極的外交政策以及大力吸引外來人才,擴充軍備,向東兩次扶持晉國君主,向西徵伐山戎,擴土千裡,稱雄西部開始,一個讓人不可忽視的秦國映入了中原諸侯的眼帘。自秦孝公任用商君變法,經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直至秦王嬴政,逐漸地稱霸諸侯,一掃六合,建立秦國不朽功業。

戰神白起

在此秦國崛起的過程中,秦國自然也湧現出了驍勇善戰的名將以及治世之能臣或者賢臣,明君,名將,賢臣,能臣的結合國家的強盛便是必然的,不管是哪個時代,只要這四者結合起來,那麼這個時代必定是輝煌的,那麼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秦國名將白起和王翦。

熟悉戰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和李牧,白起和王翦為秦國人,而廉頗和李牧為趙國人,在戰國這個舞臺四大名將馳騁疆場,展示著自己的英姿,白起殺人最多,被稱為「人屠」,秦趙長平之戰坑殺趙軍降卒四十多萬,比之項羽坑殺秦軍降卒還要多一倍,據說一生共殺死160多萬,將近六國成年男子的一半,「人屠」之名確實不是蓋的,對秦國的統一事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惜因遭奸人誣陷,君王忌,最後被貶為庶人,進而被逼迫自刎。

名將王翦

原來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秦昭襄王趁勝利之勢攻佔趙國首都邯鄲,一舉滅掉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誤聽當時丞相範雎(範雎和白起是有矛盾的,範雎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之言,沒有同意白起繼續進攻趙國,最後撤兵回國。公元前259年,秦趙兩國,兵戈再起,但是這時白起有病,就沒有領兵,秦昭襄王就派大將王陵率兵進攻趙國國都邯鄲城,但是最後卻是損兵折將,也是沒有攻下邯鄲,以至於不得不放下身段請白起出山掛帥,可是白起認為現在不是伐趙時機,就以有病為由,拒絕了秦昭襄王,弄得君臣不歡而散。

公元前258年,秦趙之戰,秦軍大敗,這時白起卻說起了風涼話:「秦王不聽白某之言,才有如此大敗」,秦王聞訊大怒,嚴令白起即刻出戰,但是白起以病為由,拒不出戰,最後被秦王賜死。可悲可嘆!

秦國三雄

相比於白起來說,與白起齊名的秦國另一位名將王翦就聰明多了,秦國將領李信和蒙恬率大軍攻打楚國鄢郢時大敗,當時王翦和李信意見不一(李信要二十萬大軍滅楚而王翦要六十萬大軍滅楚),秦國嬴政採納了李信的意見,現在李信大敗,秦王嬴政就放下身段請王翦帶兵出徵,王翦說:「臣老了,病了,大王還是另選良將吧」,秦王嬴政說:」就請您率兵出徵吧,就這麼定了,您不要推辭了。」王翦說:「我出徵可以,但是我還是要六十萬大軍」。嬴政同意,於是老將王翦出徵,最後滅了楚國,不過在出徵過程中王翦向秦王嬴政討要良田美宅,金銀珠寶,甚至一再催促。看似貪財卻得善終。

同樣是一代名將,同樣是為秦國的統一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樣是和秦王意見不合,一個發牢騷,有怨言,說風涼話,一個提要求,再次出徵,一個賜死,一個善終,兩種不同的結局,何也?過剛易折也,如果白起不那麼強硬,不抱怨,雖為庶民但至少不會被賜死!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戰神白起,縱橫天下,卻緣何自刎
    》,感嘆秦國戰神白起的赫赫戰功,但又為他的無奈結局扼腕嘆息。下面就讓我們分析一下戰神白起被秦王賜死的真正原因吧! 「白起簡介」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人。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位列四大名將之首。有「殺神」、「人屠」之冠名。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對於《大秦賦》來說,歷史背景是戰國後期,也即秦國正在和山東六國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成為《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人物。提到戰國歷史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分別是秦國的王翦、白起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在《大秦賦》中,王翦、廉頗、李牧這三位名將,都有不同程度的戲份。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大將,為何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就戰國期間的秦國,也有兩位功高震主的將領,劃分是白起和王翦,不過,二者的終局卻截然「相悖」,這是為何呢?一,起首,就白起來說,在戰國中後期,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下楚國都城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績赫赫。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由此,對立下赫赫軍功的白起,徹底到達了功高震主的水平了。
  • 戰國名將白起
    白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昭王時期曾經多次率部出徵,為秦統一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史記·白起列傳》記載了白起一生為秦國徵戰立下的所有戰功: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其卒二萬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 秦國大將白起輪迴三惡道的驚世記錄
    如果有人認為佛教沒有傳入中國,因果輪迴就不可能存在,只能表明此人不懂佛教、不明因果。下面這則故事,主要內容出自《歷史感應統紀》,又據《因果報應故事類編》相關材料彙編而成,主人公是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白起生平事跡出自《史記》,至於白起死後輪迴三惡道的資料,則分別出自《高僧傳》《夷堅志》《群談採餘》《感應彙編》等古籍。
  • 白起若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專家說:白起必死無疑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我們稱其為「春秋」。隨後,三家分晉,春秋搖身一變成了「戰國」,但是,卻並沒有改變其分裂的局面。不過,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統一的趨勢。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對抗起來、久久相持不下。這個時候各國分崩離析,導致連年徵戰,同時,也出現了無數驍勇善戰的將軍。其中,最聞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
  • 秦國名將一覽表中十大名將排名及簡介
    排名前十的秦國名將小編已經為大家找來了,小編還為大家整理了名將的簡單介紹,請大家接著往下看吧。
  • 殺神白起之死——秦昭襄王永遠的痛
    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秦國名將。其一生徵戰六國,大小70餘戰,未嘗敗績,後世稱為戰神,又因其殺戮過重,也被稱為殺神或「人屠」。
  • 秦國「殺神」白起,一生打敗過多個強國,為何唯獨只有趙括成笑柄
    秦國的「殺神」白起,和趙國「紙上談兵」的趙括,應該是戰國時期最有名的兩個人了;但是其中一個是作為千古名將而被傳誦,而另一個則是只懂談兵不會帶兵而成為千古笑柄
  • 長平之戰伊始為何秦國沒有選擇讓白起指揮,而是交給了王齕呢?
    秦國的戰神白起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他,在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了王齕而不是白起呢?秦國在打服魏國,和楚頃襄王相會,又給趙國送了人質以後,成功的實現了對韓國的外交孤立,之後便發動了掠奪韓國疆土的系列戰役。為何前面要說「打服魏國」?其實在對韓國的戰爭中,表面上看是秦、趙、魏、楚聯合滅韓,實際是趙、魏、楚在眉來眼去,秦國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外交孤立。
  • 戰國時,讓列國聞風喪膽的戰神——白起
    白起是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據民國學者章太炎統計:在整個戰國時期,一共有200萬軍人戰死沙場,其中一半都是白起的傑作。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所以張儀就算不得不離開秦國,他也能跑去魏國當丞相;而商鞅、白起兩人,失去君王的恩寵後,就只能迎來毀滅性的結局。結怨天下所謂「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商鞅、白起、張儀三人,雖然都是幫助秦國,向周邊鄰國敲詐勒索的「爪牙」,但他們做事的方式卻不盡相同。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
    鄢郢之戰的前一年,莊蹻把另一位秦國名將司馬錯打得非常慘;鄢郢之戰的後一年,楚頃襄王又把黔中給打回來了,當時秦軍統帥是誰不清楚。之後拉鋸戰還在繼續最終的拉鋸戰以楚國獲勝而告終。但白起出戰的那一年,楚國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這一代價是無法通過最終奪取巴東十五邑而彌補的。
  • 《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的八大名將,哪位能夠排第一?
    秦國的統一是舉六世之功,這六代的君主雖然主要,但也不能忽略了幫助他們東徵西討的歷代名將,咱們不妨先不談君主,來看看這些秦國名將們到底該如何排名。 說到秦國名將,估計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就是白起,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又叫公孫起,白起出身不高,幸運的是趕上了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推行的軍功爵制,使得他的才華沒有被埋沒。白起在秦昭王時徵戰六國,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秦昭王賜死白起之後,為什麼不殺掉白起的後人,斬草除根?
    戰國有四大名將,戰神白起居首位,位列白起之後的則是戰國名將廉頗、李牧和王翦。在白起為將的三十多年中,他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未嘗一次敗績,他殲滅了百萬敵軍,攻佔了七十幾座城池,最後卻落得一個被他誓死效忠的秦昭襄王賜死的悽慘結局。白起死了,那他的後人呢,他們也死了嗎?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我們再看看秦國,對比一下,就能知道秦國為什麼能成為最強的國家了,因為他們相比於個人而言,他們更看重的是法度,這些都是商鞅打下的基礎。(03)秦將的絕對服從戰國四大名將,如果從戰功來說,那白起絕對是排名第一,甚至縱觀中國歷史,白起那絕對當得起兵神的稱呼,但中國的兵神不是白起,因為白起殺人太多,殺降也太多,簡直就是一尊兇神,所以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並不高。
  •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白起之死其實是自己造就的結果,並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白起多次違抗王令,秦昭襄王最終將白起賜死。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賜劍命其自刎。
  • 白起如果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
    白起無法改變秦國統一全國的時間 毫無疑問,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是戰國時代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之一,甚至有人認為白起百戰百勝從無有過敗績。那麼如果白起不被賜死的話,他能縮短秦國統一天下的歷程嗎?
  • 同是統一六國的功臣,為何白起被賜死,王翦貪婪要錢要地卻能善終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是許多功臣都逃不過的宿命,他們為統治者奔波效勞,但最終總是會敗給統治者的疑心。所謂「功高震主」,其實是多數統治者的心頭病,君臣之間的信任危機也由此引發。縱觀歷史,也有功臣能夠保全性命、全身而退,就比如秦朝名將王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