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如果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

2021-01-08 騰訊網

白起無法改變秦國統一全國的時間

毫無疑問,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是戰國時代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之一,甚至有人認為白起百戰百勝從無有過敗績。那麼如果白起不被賜死的話,他能縮短秦國統一天下的歷程嗎?

答案其實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我們就從大家對於白起最為熟悉的長平之戰,也是最終導致白起死亡的一戰,說說為什麼白起的存在為什麼無法提前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

白起是一個很有性格的將領

白起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不錯,但白起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性格的將領。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繼續率軍進攻趙國,一舉滅掉趙國,然而此時秦國否決了白起的進攻請求。而後秦國決定進攻趙國,秦國想要白起擔任主帥,白起以此時無法取勝為理由,一再推遲,而這也最終導致了白起被賜死。

從這個情況可以看出,白起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主意的人。並非所有的仗他都打,並非所有的事他都願意幹,可見如果獲勝概率不高的仗,白起其實也不願意出手的。

最快的刀與握刀的手

白起作為名將,說他是戰國最快的刀也不為過。

但你要知道,白起僅僅是刀,而且是一把有主見的刀。但殺人的從來都不是刀本身,而是握刀的手。

換句話說,當白起的意見與秦王的意見有衝突的時候會如何,秦國如何打,最終還是秦王說了算。換句話說,秦王要怎麼打,要什麼時候打,是秦王說了算的,白起做不了這個主,如果這把刀有了自己的思維,那麼握刀的手不在乎折斷這把刀。

白起如此,長平之戰的廉頗何嘗不是如此,說白了無論是白起還是廉頗都不過是棋子,而棋手則是各國的王。

換句話說,如何打,怎麼打還是王的意願,白起想打王不想打,白起打不成,白起不想打,王想打,一樣會打。

所以白起什麼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的想法,而最終白起不管死活,都無法影響秦王的歸屬,秦王不變,事情不變,秦國是無法提前統一天下的。

相關焦點

  • 白起若不被賜死,秦國是否能提前統一全國?專家說:白起必死無疑
    廉頗與李牧屬於趙國,那時候的趙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替整個中原地區抵擋著匈奴,所以,出幾個能戰的名將不算什麼難事。白起和王翦則是屬於秦國,他們也是秦國後來能統一華夏的原因之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白起,他可是四大名將之首。
  • 同是統一六國的功臣,為何白起被賜死,王翦貪婪要錢要地卻能善終
    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對秦朝統一六國功不可沒。秦始皇就曾說過,自己能實現大一統,是因為文有李斯,武有王翦。 在「四將」中,還有另一個「殺神」,就是白起。白起和王翦同為秦國將領,對統一六國都做出了貢獻,可下場卻截然相反:王翦功成身退,白起卻因受小人挑唆被秦王賜死。身為「四將」之首的白起,無論是軍事能力還是行為品格都在王翦之上,可為何王翦能夠保全自己呢?
  • 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顯然和秦國歷代君主的努力,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自秦穆公通過積極的外交政策以及大力吸引外來人才,擴充軍備,向東兩次扶持晉國君主,向西徵伐山戎,擴土千裡,稱雄西部開始,一個讓人不可忽視的秦國映入了中原諸侯的眼帘。自秦孝公任用商君變法,經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直至秦王嬴政,逐漸地稱霸諸侯,一掃六合,建立秦國不朽功業。
  • 同樣因為上司不聽建議罷工,為何白起被賜死了,王翦卻因此升官了
    而王翦就更不必多說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急先鋒,韓國、魏國、趙國以及楚國都是王翦帶兵拿下的,東方六國他一個人就滅掉四國,以上兩位將領,對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白起和王翦都曾因為意見不被採納而罷工,結局卻是天壤之別如果仔細研讀史記的相關記載的話,大家就會發現白起和王翦都曾經對老闆賭氣罷工,白起是因為長平之戰後生病了,在秦國隨後的兵圍邯鄲的作戰中並沒有馬上參戰,等病好了之後,秦昭王詔令白起接替王陵去主持圍攻邯鄲,白起認為連年徵戰,魏國和趙國的援兵也馬上就到了,認為不利再戰,於是拒不就任,稱病回家繼續養病。
  • 秦昭王賜死白起之後,為什麼不殺掉白起的後人,斬草除根?
    戰國有四大名將,戰神白起居首位,位列白起之後的則是戰國名將廉頗、李牧和王翦。在白起為將的三十多年中,他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戰役,未嘗一次敗績,他殲滅了百萬敵軍,攻佔了七十幾座城池,最後卻落得一個被他誓死效忠的秦昭襄王賜死的悽慘結局。白起死了,那他的後人呢,他們也死了嗎?
  • 戰神白起為何會被秦昭王賜死?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白起在戰國時期的確可以說得上是一位戰神,為秦國立下了無數的戰功,也可以說得上是功高震主。不過在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也比較多,可以得到善終的人也不少,例如王翦在為大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功勞也比較大,但最終他卻可以得以善終。這說明功勞大並不是秦昭王賜死白起的根本原因。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張儀能憑藉三寸之舌將天下諸侯都耍得團團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絕倫的智力恐怕是古今少有的。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
  • 戰國名將白起,為何在古稀之年被秦王賜死,是昭襄王容不下他嗎?
    白起之死其實是自己造就的結果,並不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白起多次違抗王令,秦昭襄王最終將白起賜死。 公元前257年十一月,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武安君白起被秦昭襄王賜劍命其自刎。
  • 白起坑殺45萬趙卒,卻因心軟放走240娃娃兵,使秦國統一推遲36年
    現在糧荒已近,又有幾十萬張口,秦國恐怕不堪重負。再者,當趙國人吃飽了的時候,難免不炸營,不鬧事。假如數十萬趙軍收復失地,白起又擔心長平之戰會前功盡棄。於是他對秦昭襄王說:「秦已拔上黨,上黨之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再三,不盡砂紙,恐為亂就這樣白起狠起心來,將數十萬趙卒全部坑殺,為秦國的未來背下了沉重的包袱。白起雖然心狠手辣,但他心裡似乎還存有一絲人性。
  • 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第一的白起,為何會被賜死?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陝西人。可以和孫武、吳起平起平坐之人。 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第一,毫無爭議。其他三位:廉頗、李牧、王翦。 一、先翻看白起的人際關係。 二、再看看白起的功勞簿。
  • 戰神白起被賜死,真是秦昭襄王頭腦一熱的昏庸之為,還是另有原因
    在戰國的戰場上,秦將白起絕對是個風雲人物。白起被稱為戰神,一生大小徵戰,不下七十餘場,鮮有敗績。但這個戰神的結局卻是被君王賜死,為秦國建立功績的大將,落得如此下場,不禁令人惋惜。白起曾得秦昭襄王的重用,但是他也是在秦昭襄王的詔令下被迫自刎而亡。白起之死,真的是秦昭襄王昏庸,一時頭腦發熱所為?
  • 白起被賜死的時候年事已高,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而白起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秦國的統一時間。 而最讓白起被人熟知的就是長平之戰,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導致了白起之死。 長平之戰,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傾盡全國之力的一場大戰,而最終指揮秦軍的白起在長平完成了對於趙軍的全殲,並把俘虜的趙軍幾乎全數的坑殺,此戰之後,白起的威望達到了巔峰,而戰國的形式為之一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對抗秦國。 然而長平之戰也是白起取死之道,在長平之戰之後,自身的威望與功業達到頂點的白起,屢次對於秦王的命令抱有怨言。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大將,為何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史記·淮陰侯傳記》:「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全國者不賞。」當一人功高震主時,意味著傷害將萍水相逢。在中國傳統汗青上,武將要是矛頭太露,往往輕易惹起君主的懷疑和同寅的妒忌,也就天然而然地處於衝突風暴的中間,稍不周密就會被「冷箭所傷」,乃至人命不保。
  • 白起戰功赫赫,卻被秦王賜死,真是禍起範雎嗎?只因他不懂人性
    如果不懂人性,那麼小則招來不必要的麻煩,重則招來橫禍。戰國末期,趙國的勢力不可小覷,但是經過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無法與秦國抗衡。可以說長平一戰是一個分水嶺,而此戰的最大功臣就是白起。可是白起非但沒有因此而走上人生的巔峰,反而很快地走入末路窮途,很快被貶,最後還被秦王賜死。司馬遷認為白起之死是禍起範雎,果真如此嗎?讓我們撥開層層迷霧,看白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英雄末路的。白起犯下了三個致命錯誤。
  • 秦國將領中,除了白起外,還有一位將軍跟他有一拼
    如果問戰國時期有哪些優秀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李牧、白起等人。其實,除了他們,王翦也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將領,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且,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王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被秦始皇尊為老師。王翦,關中東鄉人,從小對兵法非常感興趣。長大以後,王翦發揮自己在軍事上的才能,先後消滅了燕、楚等諸侯國。
  • 秦昭襄王殺白起的後果:秦國的無敵軍團不再無敵,最終成就了嬴政
    秦昭襄王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發現並重用了「戰神」白起,白起也竭盡全力地為秦昭襄王東徵西討,幾乎滅楚亡趙,基本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格局與走勢。 但是,秦昭襄王在老年的時候,卻犯了一個致命的大錯誤,他受相國範雎的挑唆,與白起發生矛盾,並且因白起不答應帶兵出徵,一怒之下,竟然命白起自盡。
  • 秦國大將白起的一生,幫助秦國攻取了南陽太行道
    秦國大將白起的一生,幫助秦國攻取了南陽太行道。秦國作為一個大國,不但有很多的謀士,還有很多肯為秦國出生入死的大將,正因為有了這些人,秦國才能統一天下。秦將白起是郿邑人,善於用兵,服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白起擔任左庶長,帶兵進擊韓國的新城。這一年,穰侯做了秦國的丞相,推舉任鄙作漢中郡守。
  • 秦國大將白起為什麼要活埋40萬趙國俘虜?
    秦國因為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實力最強。秦國在向東擴張、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首先要徵服的鄰國就是趙國。因此,秦、趙之間發生的戰爭最多,也最慘烈。約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軍隊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防守。這時,趙軍統帥為名將廉頗,他謀略豐富,老成持重,認為憑趙軍實力不能與秦軍直接抗衡,於是充分利用有利地勢,固守陣腳,把秦軍拖了幾年。
  • 秦昭襄王殺白起是對是錯?而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一切起源於長平之戰,白起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不信任白起了;發軔於相國範雎和上將軍白起的政治軍事分歧,白起予以借著長平之戰的餘威,一舉攻佔邯鄲。範雎接受了魏國等諸侯國的賄賂,擔心白起搶了他的位置,於是勸諫秦王罷兵,從此二人結怨。259年10月,白起準備率軍攻打邯鄲;王齕攻下皮牢,司馬梗平定太原。258年的正月,雙方卻罷兵休戰,這事氣的白起不輕啊。
  • 立下大功的白起,是各國君主都忌憚的人,最後卻落了被賜死的結局
    白起自從開始率領軍隊就屠殺了中原很多國家的軍隊,讓中原各個國家的君主,聽到他的名字就膽顫。他對於秦朝這個國家來說,擁有著很大的功勞,可是他在晚年的時候卻落了一個被君主賜死的結局,這個結局真的是讓人非常的唏噓。白起的死亡在表面上看來就是國相範雎陷害的,事實上對於他的死也是秦王默許和縱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