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也許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殺傷力最大的一次戰役。在這場戰爭中,趙國投入了45萬大軍,但被人數更多的秦軍團團包圍。四百五十萬人的趙軍46天後完全斷糧,因為飢餓,士兵們互相殺食。趙括見情況不妙,便將部隊分成四隊,每天都想突圍。但因秦軍佔盡地利,導致趙軍全部突圍失敗。趙軍因缺少糧食,抵抗能力越來越弱。在趙國本土,根本無法派出任何援兵。
最後,趙括集合最後的精銳部隊,身先士卒,向秦軍的營壘發起了一次自殺式攻擊。和秦軍暴雨一般的弩箭作為回應,「紙上談兵」趙括被射得頭破血流。
最後,失去主帥的數十萬趙軍(人數肯定在45萬以下)投降了秦軍。可是打完了這場仗,秦軍也是一敗塗地,可謂是「傷亡過半,國內為空」。現在糧荒已近,又有幾十萬張口,秦國恐怕不堪重負。再者,當趙國人吃飽了的時候,難免不炸營,不鬧事。
假如數十萬趙軍收復失地,白起又擔心長平之戰會前功盡棄。於是他對秦昭襄王說:「秦已拔上黨,上黨之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再三,不盡砂紙,恐為亂就這樣白起狠起心來,將數十萬趙卒全部坑殺,為秦國的未來背下了沉重的包袱。白起雖然心狠手辣,但他心裡似乎還存有一絲人性。被俘的是一群幼小的娃娃兵,他們似乎使白起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所以白起心軟了,挑選了240個年幼的士兵,把他們送回趙國。白起怎麼也想不到,他一時的心軟,最終還是讓秦國重新統一,整整拖延了36年。
對許多人來說,白起之所以釋放了240個趙卒,其實是一個陰謀。要用240個小兵,讓趙國人知道秦國的可怕,好讓他們不戰而降。但是在作者看來,這也許不是真的。
人類恐懼,源於對未知的恐懼趙軍的甲冑不退,反而會讓趙國人心生懷疑,甚至產生幻覺。趙國人也許是僥倖的以為,他們的兄弟和孩子,並沒有被秦軍坑殺。降服秦國,也許還有一線生機。假如他們知道投降的結果也是死了,他們恐怕就更有抵抗的決心了,和秦國拼個魚死網破。
所以筆者認為,白起放走240個娃娃兵,的確是一種同情,是人性的一種體現。而且他的思想,是一鼓作氣,攻佔邯鄲,不給趙國以防備。
但就在這時,秦昭襄王和範雎走了進來。應侯範雎唯恐白起地位超越自己,於是千方百計阻止秦國繼續向趙都邯鄲進發,但修整再戰。並且在秦昭襄王的眼裡,秦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攻打邯鄲是沒有把握的。所以昭襄王對範雎的忠告比較偏愛。
和昭襄王的耽擱,讓白起大發雷霆。由於知道自己放了240個趙卒,就會把秦軍的暴行一一告訴國人。而且趙國得知秦軍的殘暴之後,必然聯合仇敵愾,團結一致,與秦軍血戰到底。再說秦國滅趙,其他五國也不會坐視不理。於是,白起當聽聞秦軍不肯入兵邯鄲,便立即自稱有病,不再出城帶兵。
最後,事態的發展也證實了白起的預言。前258年,秦昭襄王以王陵為將,大舉進攻邯鄲,結果遭到趙國強烈的抵抗。於是秦軍屢次受挫,久攻不下。顯而易見,240個玩偶士兵的宣傳,已經製造了惡果。
無計可施,秦昭襄王只得親自去請白起,請求由他接任指揮。白起卻卻說:「邯鄲不能攻下,我去也無濟於事,諸侯的救兵就要來了。趙之謙、趙之謙、趙之謙、趙之謙、趙之謙其實白起的預言是不合理的。由於趙國人聽說白起當了主帥,其反抗將更加激烈,根本無濟於事。白起所擅長的是野外的殲滅戰,而不是攻城掠地。昭襄王見白起不從,便將王廣封為王陵,但作用仍然有限。
公元257年,魏國、楚國數十萬援軍從邯鄲出發,在信陵君的指揮下,對秦軍發起總攻。看到援兵趕到,趙軍大呼救命,衝出城去了,王氏連戰連敗。因此,昭襄王一再派人去請白起,要他馬上出山。但是白起心中有怨氣,堅持不下。最後,昭襄王將白降為小兵,將他逐出鹹陽。白起到達杜郵,被昭襄王賜死。
白起死了,但戰局卻是一觸即發。最後,信陵君大敗秦軍於邯鄲城下,王安倉皇而逃。大將軍鄭安平陷於諸侯之手,最終率領兩萬軍隊投降趙國。隨後,信陵君率韓趙魏、楚軍乘勝追擊,收復了大批失地,並一路向函谷關進發。長平之戰的戰果,已全部化為灰燼。失去了滅趙的良機,秦國也終於重新統一了。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這場戰爭作了詳細的敘述。白起殺了四十五萬趙卒,這在司馬光的眼裡是不明智的。人生在世,一定要留有餘地,絕不可做絕,這就叫亢龍有悔。縱觀歷史,寬恕俘虜比殺害俘虜更有效。比如,三國羊祜進攻吳國,抓住了俘虜就直接放掉,最後讓東吳土崩瓦解;明朝朱元璋俘虜了陳友諒,卻一直沒有釋放。最後鄱陽湖之戰後,兵多將廣的陳友諒勢力瞬間瓦解。
白起如果能夠釋放俘虜,反而能夠得到趙國人的心,對秦軍的抵抗必然不會過於激烈。再說幾十萬饑民,打亂了兵陣,對於民窮財盡的趙國來說,只能起到反作用。放了趙卒,趙國才好滅。那不是婦人之仁,而是以史實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