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戰爭中,不許虐待俘虜是國際公約,各國都應當遵守,否則就會受到全世界的共同譴責。但在古代,戰爭非常殘酷,虐待甚至殺害俘虜,是經常發生的事。戰國時期,就有一場戰爭中有40萬俘虜慘遭殺害,這就是「長平之戰」。
戰國末期,秦、趙、齊、楚、燕、魏、韓七國爭霸的戰爭愈加激烈。秦國因為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實力最強。秦國在向東擴張、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首先要徵服的鄰國就是趙國。因此,秦、趙之間發生的戰爭最多,也最慘烈。
約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軍隊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防守。這時,趙軍統帥為名將廉頗,他謀略豐富,老成持重,認為憑趙軍實力不能與秦軍直接抗衡,於是充分利用有利地勢,固守陣腳,把秦軍拖了幾年。秦軍戰不能前,退不能守,消耗巨大,形勢非常不利。因此,秦國使出離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說廉頗遲遲不進攻是想造反。趙王中計,開始懷疑廉頗,最後解除了廉頗的軍權,另派將軍趙括去做前線統帥。與此同時,秦國也將前線統帥換為名將白起。
白起是戰國名將,足智多謀,久經沙場;而趙括雖然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卻是個沒上過戰場、沒有實戰經驗的紈絝公子。兩軍統帥的能力高下立判。趙括被任命為統帥時,他的母親向趙王表示反對,說:「我這個兒子,在家裡和他父親討論軍事,說起來頭頭是道,卻沒有一點實際經驗;長大後做了將軍,不像他父親一樣把財物賞賜給士兵,而是喜歡據為己有。連他父親都說他不能做全軍統帥。如果大王一定要讓他上前線,我只有一個請求:假如我兒子打了敗仗,大王不能因此怪罪我們趙家。」然而,趙王沒有聽進趙母的意見,還是派出了趙括。
約公元前260年,趙括到達前線,立刻改變廉頗堅守的策略,命令趙軍向秦軍發起進攻。秦軍按照白起的計策,假裝後退,將趙軍引誘進包圍圈。趙括絲毫沒有意識到中計,仍舊全力衝鋒。秦軍埋伏的奇兵迅速出動,將趙國大軍包圍,切斷趙軍的糧食供給線。趙軍斷糧後,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趙括在絕望中率精銳部隊突圍,一敗塗地,自己也喪命在秦軍亂箭之下。趙括死後,已徹底失去鬥志的40萬趙軍便向秦軍投降。秦國獲得「長平之戰」的勝利。
面對40萬俘虜,秦軍感到這支龐大的隊伍難以駕馭,非常危險。於是,白起與秦國將領商議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用詭計把40萬俘虜騙到深坑邊,一夜之間將這40萬人全部活埋。消息傳回趙國,趙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戰死,全國一片悲痛。趙王震怒,想要懲處趙括的家屬,卻因為趙母有言在先,只好作罷。
「長平之戰」中,秦軍殺害40萬俘虜,用極其殘酷的方式顯示了秦軍的實力,對其他諸侯國也產生了巨大的震懾,更為秦國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然而,這種殘酷的行為畢竟會受到譴責,當時及後世的人都評價秦國為「虎狼之國」。
白起後來被秦王懷疑而被迫自殺,死前,他自己也後悔地說:「我確實該死,我用陰謀詭計活埋了趙國40萬俘虜,老天爺也不願意原諒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