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可以說是一位用兵奇才,十分優秀的軍事家。白起一戰成名就是憑藉著與魏國的長平之戰,這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軍事大能,在長平之戰的伊始秦國卻做了這麼一個決定。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中,七雄之間的爭霸是最為亮眼的地方。而就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之下,優秀的將領就在戰場中發揮了他們最為重要的作用。秦國的戰神白起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他,在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了王齕而不是白起呢?
秦國在打服魏國,和楚頃襄王相會,又給趙國送了人質以後,成功的實現了對韓國的外交孤立,之後便發動了掠奪韓國疆土的系列戰役。為何前面要說「打服魏國」?其實在對韓國的戰爭中,表面上看是秦、趙、魏、楚聯合滅韓,實際是趙、魏、楚在眉來眼去,秦國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外交孤立。秦國在發動攻韓的系列戰爭中,曾經進行過三次換將,先為白起,後為五大夫賁,最後是王齕。其中,王齕負責的是長平之戰,期間暗中又換白起為將。至於為何從白起換五大夫賁,原因不詳,可能和壓制魏冉餘黨有關。
至於五大夫賁換王齕,具體原因也不知道是為何,這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推斷一下:五大夫賁在攻克野王之後,韓桓襄王就開始搞小動作了,在一番誇張的表演之後,就把戰火引向了趙國,而趙孝成王也毅然決然地跳進了火坑當中,由廉頗接受上黨。隨後就是趙國接受上黨的第二年,秦軍在下旬無甚動作。楊老在《輯證》中認為,範雎時期發生的某次饑荒最有可能就發生在這一年。次年,也就是長平之戰的時期,秦軍沒有在秋收以後出動,而是在冬小麥收穫以後才發動了大軍,這也就印證了這一點。而王齕代替五大夫賁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這裡我們需要解釋一下農業社會的特點: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荒年帶來的後果就是饑荒,但其中忽略了一項重要的因素——農業社會官府的主要收入是農業稅,而稅收也是維持各級官僚俸祿的基礎。
那麼就荒年而言,秦國的各級官僚收入無疑是非常慘澹的。而在第二年剛剛經過夏收就要發動戰爭,無疑會讓他們的收入在這一年同樣慘澹。所以你要是秦國的官,那這麼個打法換你你樂意麼?當然不樂意,但他們不可能把仇恨集中在發動戰爭的秦王本人身上,所以只能集中在高級官員身上。後來邯鄲之戰以後,河東官吏在連年大戰以後把仇恨集中在了郡守王稽身上就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這個時候派白起去真的合適嗎?也是不合適的。作為一個魏冉的餘孽,本應該是一個牆倒眾人推的人物,在災年過後強行發動戰爭的話,官吏就會把所有仇恨全部集中在他的身上,屆時秦國的官僚系統上上下下都會給武安君掣肘,來向同僚證明自己的政治正確。但凡配合白起的軍事行動稍微積極一點,就有可能被怨恨的官吏誣告為穰侯同黨,遭到追加清算啊。這可能是白起要面臨的問題,也是五大夫賁面臨的問題。
至於王齕呢?咱們可以從王齕、王陵、王翦、王賁等一系列姓氏來看,這應該是一個頗有實力的家族。很有可能他們是當年秦昭襄王掀翻楚系集團的重要功臣,也是取代楚系集團新的利益集團的重要成員。那麼派這麼一個人,各級官吏就不是特別容易掣肘了,反倒要最大限度地配合以證明自己沒有站錯隊。「是啊!我從一開始就是站在秦王這一黨的,宣太后和穰侯我從來理都不理,你看我現在這麼積極地配合你們——魏冉在的時候我可不這樣啊!」所以,為什麼以武安君為將這件事要保密?
如果列國知道是白起為將,那肯定就會非常重視,或者說在作戰時會更謹慎。前後的歷史時間也都證實了,是不是白起為將,和諸侯派不派救兵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此前,白起攻大梁之時,燕、趙派兵救援,楚、韓倒向縱方。邯鄲之戰期間,魏、楚救趙是發生在白起自殺之前,也就是說無論是圍攻邯鄲之戰是魏安王的作壁上觀,還是和信陵君唱雙簧救趙,都和有沒有白起並無任何關係。所以,真正保密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瞞著秦國官吏。尤其是當時已經逼近秋收了,所以這一年的收成也註定泡湯,這個時候絕對不能給官吏頭上搓火。後來,秦國頂著「士民倦,糧食(缺)」而攻邯鄲,也沒用白起,而是用了王陵,因為打得太寒磣這才想起用白起,也是同樣的道理。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你以前不知道的歷史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