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伊始為何秦國沒有選擇讓白起指揮,而是交給了王齕呢?

2021-01-13 你以前所不知道的歷史

白起可以說是一位用兵奇才,十分優秀的軍事家。白起一戰成名就是憑藉著與魏國的長平之戰,這是這樣一位出色的軍事大能,在長平之戰的伊始秦國卻做了這麼一個決定。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中,七雄之間的爭霸是最為亮眼的地方。而就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之下,優秀的將領就在戰場中發揮了他們最為重要的作用。秦國的戰神白起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他,在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了王齕而不是白起呢?

秦國在打服魏國,和楚頃襄王相會,又給趙國送了人質以後,成功的實現了對韓國的外交孤立,之後便發動了掠奪韓國疆土的系列戰役。為何前面要說「打服魏國」?其實在對韓國的戰爭中,表面上看是秦、趙、魏、楚聯合滅韓,實際是趙、魏、楚在眉來眼去,秦國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外交孤立。秦國在發動攻韓的系列戰爭中,曾經進行過三次換將,先為白起,後為五大夫賁,最後是王齕。其中,王齕負責的是長平之戰,期間暗中又換白起為將。至於為何從白起換五大夫賁,原因不詳,可能和壓制魏冉餘黨有關。

至於五大夫賁換王齕,具體原因也不知道是為何,這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推斷一下:五大夫賁在攻克野王之後,韓桓襄王就開始搞小動作了,在一番誇張的表演之後,就把戰火引向了趙國,而趙孝成王也毅然決然地跳進了火坑當中,由廉頗接受上黨。隨後就是趙國接受上黨的第二年,秦軍在下旬無甚動作。楊老在《輯證》中認為,範雎時期發生的某次饑荒最有可能就發生在這一年。次年,也就是長平之戰的時期,秦軍沒有在秋收以後出動,而是在冬小麥收穫以後才發動了大軍,這也就印證了這一點。而王齕代替五大夫賁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這裡我們需要解釋一下農業社會的特點:從現在的角度來看,荒年帶來的後果就是饑荒,但其中忽略了一項重要的因素——農業社會官府的主要收入是農業稅,而稅收也是維持各級官僚俸祿的基礎。

那麼就荒年而言,秦國的各級官僚收入無疑是非常慘澹的。而在第二年剛剛經過夏收就要發動戰爭,無疑會讓他們的收入在這一年同樣慘澹。所以你要是秦國的官,那這麼個打法換你你樂意麼?當然不樂意,但他們不可能把仇恨集中在發動戰爭的秦王本人身上,所以只能集中在高級官員身上。後來邯鄲之戰以後,河東官吏在連年大戰以後把仇恨集中在了郡守王稽身上就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這個時候派白起去真的合適嗎?也是不合適的。作為一個魏冉的餘孽,本應該是一個牆倒眾人推的人物,在災年過後強行發動戰爭的話,官吏就會把所有仇恨全部集中在他的身上,屆時秦國的官僚系統上上下下都會給武安君掣肘,來向同僚證明自己的政治正確。但凡配合白起的軍事行動稍微積極一點,就有可能被怨恨的官吏誣告為穰侯同黨,遭到追加清算啊。這可能是白起要面臨的問題,也是五大夫賁面臨的問題。

至於王齕呢?咱們可以從王齕、王陵、王翦、王賁等一系列姓氏來看,這應該是一個頗有實力的家族。很有可能他們是當年秦昭襄王掀翻楚系集團的重要功臣,也是取代楚系集團新的利益集團的重要成員。那麼派這麼一個人,各級官吏就不是特別容易掣肘了,反倒要最大限度地配合以證明自己沒有站錯隊。「是啊!我從一開始就是站在秦王這一黨的,宣太后和穰侯我從來理都不理,你看我現在這麼積極地配合你們——魏冉在的時候我可不這樣啊!」所以,為什麼以武安君為將這件事要保密?

如果列國知道是白起為將,那肯定就會非常重視,或者說在作戰時會更謹慎。前後的歷史時間也都證實了,是不是白起為將,和諸侯派不派救兵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此前,白起攻大梁之時,燕、趙派兵救援,楚、韓倒向縱方。邯鄲之戰期間,魏、楚救趙是發生在白起自殺之前,也就是說無論是圍攻邯鄲之戰是魏安王的作壁上觀,還是和信陵君唱雙簧救趙,都和有沒有白起並無任何關係。所以,真正保密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瞞著秦國官吏。尤其是當時已經逼近秋收了,所以這一年的收成也註定泡湯,這個時候絕對不能給官吏頭上搓火。後來,秦國頂著「士民倦,糧食(缺)」而攻邯鄲,也沒用白起,而是用了王陵,因為打得太寒磣這才想起用白起,也是同樣的道理。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你以前不知道的歷史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作者。

相關焦點

  • 戰勝白起為何坑殺40萬大軍?揭秘長平之戰背後的原因
    白起又稱公孫起,是秦國有名的將軍,被封為武安君,未列於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在歷史中未嘗敗績,每次為秦國出徵都能凱旋歸來,為秦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白起後來又被稱為「戰神」或者「殺神」,就是因為白起一生都在為秦國徵戰,但從來沒有過敗仗,可見這個白起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家,有著卓越的指揮才能,專門是為戰爭而生的,毛澤東曾這樣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能出其右。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大將,為何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好比西漢初期,功高震主的韓信就沒有落下一個好終局。再好比南宋上將嶽飛,也是由於功高震主等緣故,以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就戰國期間的秦國,也有兩位功高震主的將領,劃分是白起和王翦,不過,二者的終局卻截然「相悖」,這是為何呢?一,起首,就白起來說,在戰國中後期,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下楚國都城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績赫赫。
  • 戰神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真的坑殺了趙軍四十萬大軍嗎?
    白起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戰神,他徵戰沙場幾十年從無敗績,但他卻被後人稱為「人屠」皆因為他屠殺了太多的人,白起一生中指揮的四場戰鬥定局戰國時期的天下,其中最有名的一場戰爭當數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在此戰中戰死的人不計其數堆積成山,據有關史料記載,白起在此戰中特別無情,他毅然坑殺了四十萬趙軍俘虜,那麼這樣的結論屬實嗎?
  •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趙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救援呢?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爆發了戰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此戰趙軍大敗,被坑殺四十五萬人,秦軍同樣損失慘重,但卻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
  • 長平之戰是白起和誰打的呢?
    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戰俘是真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995年,山西高平就發現屍骨坑和刀幣、銅簇。今年七月山西高平又疑似發現長平之戰的白起坑殺趙國40萬大軍的地方。據當地老人講,經常能夠看見路上有白骨,可見長平之戰有多麼的慘烈。
  • 長平之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為何後世只罵趙括?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不過深入了解過長平之戰的小夥伴,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場大戰中,廉頗早就埋下了戰敗的種子,那麼為何後世只罵趙括呢? 為了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以趙國三個人的視角進行分析,且聽飛魚逐一道來。 趙王眼中的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慘敗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精銳
    眾所周知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率先想要一統天下,最終的秦國經歷了數位秦王的努力,最終在秦始皇這一代一統天下。 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礙,面對其他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遇到了史無前例的障礙。在這些諸侯國中,趙國就是其中之一。秦國和趙國的交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一戰,沒有之一。趙國和秦國在交戰的過程中,均損失慘重。
  • 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真的坑殺了40萬趙國士兵嗎?
    秦國丞相範雎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散布謠言,說廉頗老了,秦軍只怕趙括。趙孝成王反感廉頗堅壁不戰,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意見,執意派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趙軍主力斷糧四十六天後,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沒辦法只好分兵突圍,趙軍精銳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趙括也被秦軍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下的軍隊向白起投降。白起怕投降的趙軍反覆生事,用了10天時間,將投降的趙軍全部坑殺。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其中「坑殺」超過40萬降卒。白起真的坑殺了這麼多的降卒嗎?
  • 秦國名將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和王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得益於這種軍功制度,使得秦國名將輩出,基本山可以說是一時難以勝數,順口就能說出很多熟悉的名字——司馬錯、魏章、甘茂、白起、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內史騰、蒙驁、蒙武、蒙恬、王離、章邯等等。其中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王姓名將,很多人都會提出相同的疑問,他們究竟是不是一家人?如果不是一家人,他們之間又是否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呢?
  • 白起:長平之戰後拒絕出兵伐趙,理由傷透了秦昭襄王的心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十五歲從軍,一生大小數百餘戰,從未打過敗仗,硬是憑戰功得到大良造、武安君的尊位。他用兵從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特別喜歡以運動的方式在野外消滅敵人,尤其是前261年的長平之戰,更是以優秀的指揮藝術,創造了運動戰、殲滅戰的典範,致使千秋之下,還被無數兵家津津樂道並高山景仰。
  • 《大秦賦》中四大名將出現三個,唯獨沒提白起,安天下易安君心難
    在劇中,秦昭襄王嬴稷雖然年邁,但餘威仍在;臉上帶疤的秦國大將王齕第一次出場非常拉風。王齕出場後,筆者一直在期待另一位秦國戰將的出場,可是,直到秦昭襄王嬴稷去世,他還是沒有出現,讓我多少有些失望。在後面的劇情裡,廉頗、王翦、李牧都有出場,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3個,卻唯獨沒有最厲害的那位——白起。
  •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沒有擴大戰果,反而班師回朝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戰後趙國45萬青壯近乎全沒,只餘下200多個年紀尚小的孩子被白起放回趙國報信。 就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白起卻接到了來自秦國朝廷退兵的命令。一代軍神只好班師回朝,從此再也沒有了領軍徵戰的機會,最終死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
  • 《大秦賦》中的趙孝成王,輸掉了長平之戰,卻還敢和秦國死磕
    彼時,秦國派兵辛苦進攻韓國,本來認為上黨郡已經是自己的盤中餐了。沒想到最後被趙國不勞而獲了,這讓秦昭襄王十分憤怒。過了兩年,秦國又派左庶長王齕圍住了上黨郡。圍繞著上黨郡的爭奪,秦國和趙國不斷增加兵力,最終爆發了長平之戰。從這一角度來看,長平之戰的爆發,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 山西出土兩把銅戈,解開白起自殺之謎:長平之戰的勝利者並非秦國
    由此,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分別派數十萬重兵進入上黨,展開了持續3年的長平之戰。最終,秦國名將白起圍殲了趙括率領的趙軍主力,俘獲40萬人。為了永除後患,白起殘忍地坑殺了40萬趙卒,僅僅放回了240名未成年小兵。  在很多人看來,秦國無疑是長平之戰的最大贏家,直接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
  • 《大秦賦》之王齕:輔佐四位秦王,卻經常被人們忽略
    當然,邯鄲之戰以秦國失敗而告終,至於《大秦賦》中的各個主角,也在邯鄲之戰後相繼登場。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王齕,雖然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和白起、王翦、蒙驁、蒙恬等人比起來,王齕卻經常被人們忽略。一定程度上,這不僅是因為王齕的名字比較生僻,也是因為在長平之戰等關鍵戰役,王齕沒能成為真正的主角。當然,秦國的強大,正是因為眾多將士的默默奉獻。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名將王齕。
  • 長平之戰,一個關於勇氣的傳說
    歷史的大幕在長平拉開,勇烈之戰即將登臺!一、     長平伐謀,誰堪勇者「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
  • 長平之戰並未上升到秦趙之間的生死決戰,那趙國為什麼輸了呢?
    但是站在當時來看,上黨沒了,秦國肯定很憤怒,要搶回來,其實很常見很常規,戰國末期這種打來打去,今天你佔領明天我搶回來的事也不算少,所以派的也是王齕而不是白起去攻打上黨,攻打完上黨王齕就去打長平,沒必要換將,因為此時長平之戰並未上升到秦趙之間的生死決戰、氣運之戰這種高度。
  •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後,為何沒有繼續攻打趙國?
    秦昭襄王時期,朝堂變成了範睢為代表的關東朝臣派,和白起為代表的軍方老秦派,本身兩者之間雖然矛盾不斷,但是也能保持平衡,而且相互競爭反而給秦國注入了巨大的動力。不知道是昭襄王自己一時不查被範睢愚弄,還是他本身就想搞掉範睢白起兩個權臣,反正最後玩大了導致關東朝臣和老秦軍方矛盾的徹底爆發,以致於此後二十餘年秦國都沒有再對脆弱不堪的六國發動大規模戰爭。
  • 王齕奪取西壁壘後秦軍換將並實施反間計也說明自己的形勢不利
    表面上看,廉頗是打了敗仗,然而細細分析後,極有可能是廉頗用了苦肉計,誘敵深入,目的是為了圍殲王齕的秦國兵團。 如果廉頗打了敗仗,秦國為什麼要用反間計除掉他? 廉頗與王齕在長平對峙了三年之久,在這三年時間裡,秦國並沒有想過以反間計除掉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