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
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這點歷來爭議很大,他們倆人是同時期的對手,王翦滅趙的時候,就是李牧率軍來抵擋,可惜李牧死在他的反間計手裡,倆人沒能真刀真槍在戰場上打一次。

白起與廉頗
白起與廉頗都是上一個時代的人,他們主要活動在秦昭襄王時期,這倆人沒有直接交集。白起排名第一是沒有任何問題,他早年從軍,靠著軍功一點點晉升,真正改變白起命運的,還是伊闕之戰,他利用韓魏聯軍的配合問題,以少勝多,全殲韓魏主力,此後韓魏再也沒辦法對秦造成任何威脅。此後白起率領秦軍從未吃過敗仗,面對山東六國,白起前後殲滅了上百萬的敵人,也把楚,趙這幾個強國打得一蹶不振。
司馬遷在評價白起的時候,也是給了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這樣極高的評價,在中國軍事史上,白起也是與韓信等人處在第一檔的名將。相比之下,廉頗就差了點意思,廉頗成名很晚,他真正展現實力是在趙國。廉頗的主要攻擊在於對齊的戰爭,他多次伐齊,保證趙國的霸權,可廉頗的爭議在於他對秦的戰爭打得不好,著名的長平之戰,一開始就是廉頗率軍打,後世提到長平,總是認為趙括擅自改變廉頗的戰略,讓趙軍全軍覆沒。

然而趙括也是有著難言之隱,一開始廉頗帶兵負責接收上黨,卻沒相到上黨提前被秦拿下,他帶兵也與秦的先頭部隊交手。《史記》記載:(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趙國陷入被動防守的境遇,正是廉頗初次作戰持續失利,論能力與戰績的話,他與趙奢相比都有差距,能進入四大名將已經是奇蹟,排在墊底也很正常。
李牧
第一與墊底沒有爭議,李牧與王翦的爭議就比較大,李牧算是戰國時期最為悲情的人,他是典型生不逢時,早年趙國強勢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現,在長平國家危難的時候,李牧當時才初出茅廬,自己遠在雁門等地,沒有被調回去支援長平戰場。後來李牧帶兵抗住秦的攻勢,秦多次集結重兵攻趙,都被李牧一一打退。

尤其是宜安一戰,李牧全殲桓齮主力,這讓秦王非常憤怒,下令重金懸賞桓齮的人頭,而秦也很長一段時間沒辦法組織起更大的攻勢。李牧在四人裡面絕對可以排在第二位,他在戰爭中往往都是以弱勢軍力對抗強敵,最初與匈奴的對戰,趙軍在機動性不如對手的情況下,還能全殲匈奴主力。李牧採取堅壁清野,迫使匈奴將主力集結在一起,隨後李牧全線出擊,全殲10萬匈奴大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遊牧民族取得如此大的戰果。
後來秦漢諸多名將抵禦匈奴,也是採用了李牧的策略。而李牧在抗秦的時候,面對的敵人實在太強,秦是當時世界上動員能力最強的國家,能不斷組織大軍出戰,李牧在國家疲憊的情況下,還能多次打退秦主力的進攻,只要他出戰,秦軍在正面戰場就佔不到便宜,李牧同時還要應對韓魏的襲擊,後來即便王翦親自帶兵過來,也無法突破李牧的防守,李牧也是戰國歷史上,與白起一樣獲得武安君稱號的將領,趙王也常常拿他與白起相比,李牧獲得第二的位置是理所應當。

王翦
王翦論功績,是能壓過李牧的,他與自己的兒子一起滅掉了五個國家,直接幫助秦統一了天下。王翦還帶兵攻打百越這些外族,他的戰功確實很出色,不過王翦與李牧相比,在軍事層面上確實差了些。首先王翦的背後有著強大的秦國,當時秦對於六國的優勢已經很明顯了,因此王翦出兵攻韓魏的時候,基本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而王翦攻趙在李牧的面前沒有佔到便宜,用了反間計才能順利滅趙。他在滅楚的戰爭中,自己更是要求集中全國的軍隊,王翦這個人非常聰明,從來不打沒準備的仗,最初攻楚他就堅持要六十萬軍隊,秦王沒有信他,選擇李信去打,結果被楚軍打得大敗。
王翦深知要想徵服地域最為遼闊的楚國,必須要有足夠多的軍隊,可在當時的戰場上,動員六十萬大軍去滅一個國家,王翦的優勢實在太大了。後面滅燕滅齊,其實都沒遇到什麼抵抗,因此王翦的戰績水分比較大,王翦並非是一個單純的將領,他早年就向秦王提出過利用會盟除掉魏齊,後來他又孤身入叛軍,說服了長安君投降。在攻趙期間王翦也靈活運用反間計,除掉了死敵李牧。
結語
論軍事能力,王翦確實與李牧相比要差了些,自己有著兵力優勢,還沒辦法突破對方,可王翦智計百出,他這樣的人往往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因為打仗要衡量的因素實在太多,能打贏就是正義,軍事能力再強的人,其他方面不行也是會輸的,王翦雖然用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可他確實為自己贏得了最大利益。
但也正是他在戰場上的說服力不夠強,才讓他無法與李牧相比,司馬遷在評價王翦的時候,也表示王翦這個人雖然能力出色,可為人過於圓滑,這既是王翦成功得到善終的原因,也是他在名將裡面始終難與白起,李牧相比的原因,過於隱藏自己,就少了很多證明自己的機會。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9年
周興嗣,《千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