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2020-12-22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引言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

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這點歷來爭議很大,他們倆人是同時期的對手,王翦滅趙的時候,就是李牧率軍來抵擋,可惜李牧死在他的反間計手裡,倆人沒能真刀真槍在戰場上打一次。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白起與廉頗

白起與廉頗都是上一個時代的人,他們主要活動在秦昭襄王時期,這倆人沒有直接交集。白起排名第一是沒有任何問題,他早年從軍,靠著軍功一點點晉升,真正改變白起命運的,還是伊闕之戰,他利用韓魏聯軍的配合問題,以少勝多,全殲韓魏主力,此後韓魏再也沒辦法對秦造成任何威脅。此後白起率領秦軍從未吃過敗仗,面對山東六國,白起前後殲滅了上百萬的敵人,也把楚,趙這幾個強國打得一蹶不振。

司馬遷在評價白起的時候,也是給了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這樣極高的評價,在中國軍事史上,白起也是與韓信等人處在第一檔的名將。相比之下,廉頗就差了點意思,廉頗成名很晚,他真正展現實力是在趙國。廉頗的主要攻擊在於對齊的戰爭,他多次伐齊,保證趙國的霸權,可廉頗的爭議在於他對秦的戰爭打得不好,著名的長平之戰,一開始就是廉頗率軍打,後世提到長平,總是認為趙括擅自改變廉頗的戰略,讓趙軍全軍覆沒。

上黨之爭與長平之戰示意圖

然而趙括也是有著難言之隱,一開始廉頗帶兵負責接收上黨,卻沒相到上黨提前被秦拿下,他帶兵也與秦的先頭部隊交手。《史記》記載:(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趙國陷入被動防守的境遇,正是廉頗初次作戰持續失利,論能力與戰績的話,他與趙奢相比都有差距,能進入四大名將已經是奇蹟,排在墊底也很正常。

李牧

第一與墊底沒有爭議,李牧與王翦的爭議就比較大,李牧算是戰國時期最為悲情的人,他是典型生不逢時,早年趙國強勢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現,在長平國家危難的時候,李牧當時才初出茅廬,自己遠在雁門等地,沒有被調回去支援長平戰場。後來李牧帶兵抗住秦的攻勢,秦多次集結重兵攻趙,都被李牧一一打退。

王翦與李牧

尤其是宜安一戰,李牧全殲桓齮主力,這讓秦王非常憤怒,下令重金懸賞桓齮的人頭,而秦也很長一段時間沒辦法組織起更大的攻勢。李牧在四人裡面絕對可以排在第二位,他在戰爭中往往都是以弱勢軍力對抗強敵,最初與匈奴的對戰,趙軍在機動性不如對手的情況下,還能全殲匈奴主力。李牧採取堅壁清野,迫使匈奴將主力集結在一起,隨後李牧全線出擊,全殲10萬匈奴大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遊牧民族取得如此大的戰果。

後來秦漢諸多名將抵禦匈奴,也是採用了李牧的策略。而李牧在抗秦的時候,面對的敵人實在太強,秦是當時世界上動員能力最強的國家,能不斷組織大軍出戰,李牧在國家疲憊的情況下,還能多次打退秦主力的進攻,只要他出戰,秦軍在正面戰場就佔不到便宜,李牧同時還要應對韓魏的襲擊,後來即便王翦親自帶兵過來,也無法突破李牧的防守,李牧也是戰國歷史上,與白起一樣獲得武安君稱號的將領,趙王也常常拿他與白起相比,李牧獲得第二的位置是理所應當。

李牧王翦之間的對比

王翦

王翦論功績,是能壓過李牧的,他與自己的兒子一起滅掉了五個國家,直接幫助秦統一了天下。王翦還帶兵攻打百越這些外族,他的戰功確實很出色,不過王翦與李牧相比,在軍事層面上確實差了些。首先王翦的背後有著強大的秦國,當時秦對於六國的優勢已經很明顯了,因此王翦出兵攻韓魏的時候,基本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而王翦攻趙在李牧的面前沒有佔到便宜,用了反間計才能順利滅趙。他在滅楚的戰爭中,自己更是要求集中全國的軍隊,王翦這個人非常聰明,從來不打沒準備的仗,最初攻楚他就堅持要六十萬軍隊,秦王沒有信他,選擇李信去打,結果被楚軍打得大敗。

王翦深知要想徵服地域最為遼闊的楚國,必須要有足夠多的軍隊,可在當時的戰場上,動員六十萬大軍去滅一個國家,王翦的優勢實在太大了。後面滅燕滅齊,其實都沒遇到什麼抵抗,因此王翦的戰績水分比較大,王翦並非是一個單純的將領,他早年就向秦王提出過利用會盟除掉魏齊,後來他又孤身入叛軍,說服了長安君投降。在攻趙期間王翦也靈活運用反間計,除掉了死敵李牧。

結語

論軍事能力,王翦確實與李牧相比要差了些,自己有著兵力優勢,還沒辦法突破對方,可王翦智計百出,他這樣的人往往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因為打仗要衡量的因素實在太多,能打贏就是正義,軍事能力再強的人,其他方面不行也是會輸的,王翦雖然用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可他確實為自己贏得了最大利益。

但也正是他在戰場上的說服力不夠強,才讓他無法與李牧相比,司馬遷在評價王翦的時候,也表示王翦這個人雖然能力出色,可為人過於圓滑,這既是王翦成功得到善終的原因,也是他在名將裡面始終難與白起,李牧相比的原因,過於隱藏自己,就少了很多證明自己的機會。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9年

周興嗣,《千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相關焦點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原標題: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 戰國名將:廉頗排第八,王翦排第三,第一第二實至名歸!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名將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年代,他們戰功偉大,但沒有軍事著述。其中白起和王翦乃秦國名將,李牧和廉頗乃趙國名將,不難看出,戰國四大名將被秦、趙兩國包攬。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哪些,白起和王翦哪個功勞最大?
    戰國四大名將的名頭那是響噹噹的,幾乎無人不曉,他們就是歷史上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秦趙兩國各2位,秦、趙是戰國後期軍事實力的代表,戰國後期基本也就趙國能和秦國一拼,趙國的強大的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下面我們就具體了解一下這4位名將的一些貢獻,看看他們為什麼能評上這個稱呼。秦國白起白起又稱公孫起,外號「人屠」,四大名將之首,戰國時期秦國人,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
  • 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直接對決,李牧對戰王翦,到底誰勝誰負?
    大家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名將,嚴格來說,這四人所處的年代,其實相差不遠,尤其是白起和廉頗,以及王翦和李牧,但是這四人基本上沒有交過手,原本白起和廉頗在長平之戰當中是有機會交手的,但是最終趙國換帥,錯失了這一次機會,而四大名將唯一一次交手,便是王翦和李牧的井陘之戰了,那麼這一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李牧死,趙國亡,趙王怎麼就能那麼糊塗,殺了李牧呢,這明擺著是自毀長城呀,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面,如果你讀一讀歷史,你會發現這段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李牧從某種程度上講死的並不冤。最後趙王設計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戰國四大名將自從隕落三個,只剩下王翦一個人,而王翦即將達到他的人生最高峰,滅六國之戰他自己一人滅了五國。趙王昏庸,郭開無恥,這些都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仔細看看廉頗和李牧的行為,不能說他們做的就是完全對的,甚至從某些層面上講,他們的做法是錯的。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如果要從中國歷史上篩選一個戰亂最頻繁的時代,那麼戰國時代一定一枝獨秀。因此,戰國時期也是名將湧現最為頻繁的時代。而在眾多名將之中,為什麼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入選四大名將,而不是其他人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麼你對四大名將這個組合或許有些誤會。
  • 廉頗為什麼能擠掉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負荊請罪,將相和!兩大典故讓廉頗知名度非常高,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知名度已經高於白起、王翦和李牧,更別說吳起、樂毅和魏無忌了。當然歷史迷會不屑,誰不知道這些人的事跡?普通人還真不一定知道。
  • 戰國四大名將,到底有多強?他若在,排名就要換了.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但是他們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如果他一直在,這個歷史排名就該換一下了,這個國家也就滅亡不了了。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看一下,戰國四大名將他們的真正實力。名將排行榜第一位:殺神白起。說起白起,這個名字肯定是如雷貫耳,白起還有一個綽號:殺人魔。為什麼叫他殺神、殺人魔呢?據統計戰國期間戰爭死亡人數二百多萬,白起領導的軍隊便殲滅了一百六十多萬。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呢?一、廉頗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對於《大秦賦》來說,歷史背景是戰國後期,也即秦國正在和山東六國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成為《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人物。提到戰國歷史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分別是秦國的王翦、白起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在《大秦賦》中,王翦、廉頗、李牧這三位名將,都有不同程度的戲份。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這其中,只有王翦得了善終。白起功高震主,個性也桀驁,和秦昭襄王在軍事上有分歧,不配合攻打趙國邯鄲,被秦昭襄王賜死;廉頗失了趙王的信任,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內心深處還是想為趙國效力,但因小人郭開作梗,未被趙國重新啟用,抑鬱而終。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戰國四大名將排名:起翦頗牧。筆者:別鬧了,那只是順口溜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屬於戰國後期同一時代的人,「起翦頗牧」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戰國後期四大名將。再來論一論排名的準確性,至少這個排名是把李牧極大的低估了。有人說白起王翦依託強秦,兵強馬壯,勝是應當;廉頗雖然常年南徵北戰,勞苦功高,但是在面對強秦的時候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被一位沒有什麼出色戰績的秦將王齕打的節節敗退。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戰國四大名將一生為國徵戰,馳騁疆場,豐功偉績世人敬佩
    戰國風雲變幻,能人輩出,王侯將相陽算陰謀,瞬息萬變,千古明月,照見了多少英雄豪傑,在歷史之上他們熠熠生輝。每每想起那四大名將的英姿颯爽,馳騁疆場便讓人熱血沸騰,一生為國為君,勞心勞力,但名士暮年,卻難得善終,令人唏噓,寧願他們戰死沙場,也不願看到他們消亡在朝廷詭計之中。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和王翦是秦國將領,廉頗和李牧是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國和趙國瓜分,其中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的,王翦是自然死亡,善終,廉頗則被趙悼襄王逼走,離開趙國,最終客死他鄉,而李牧則是被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王遷殺害的,李牧一死,趙國自毀長城,隨後被秦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