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2021-01-08 情懷與歷史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

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桓齮、王齕、楊端和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秦國的武將讓人印象深刻,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對手,也有不少一流的將領。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呢?

一、廉頗

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三位,而白起因為在邯鄲之戰期間被秦昭襄王賜死,所以沒有出現在這部電視劇中。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冊封上卿。在戰國時期,上卿是接近丞相的官職,比如秦國大臣姚賈就長期擔任一職。當然,和姚賈不同的是,廉頗則是不折不扣的武將。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廉頗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於諸侯。負荊請罪,與藺相如實現「將相和」。長平之戰前期,堅守不出,成功抵禦秦軍進攻。只是比較遺憾的是,因為趙孝成王用人失誤,也即用趙括取代了廉頗,這才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敗。在長平之戰後,廉頗參加了《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成功抵擋了秦國大軍的進攻。邯鄲之戰後,燕國想要對趙國落井下石。對此,廉頗擊退燕國進攻,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此戰之後,廉頗拜相國,冊封信平君。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趙悼襄王趙偃即位後,廉頗因為郭開從中作梗,從而鬱郁不得志,先後出奔魏國和楚國。最終,在戰國後期,廉頗在楚國都城壽春病逝。因此,在趙悼襄王趙偃這位君主在位時,自然沒有廉頗的身影了。對於趙偃來說,主要依賴和重用的,則是龐煖和李牧這兩位名將。

二、龐煖

雖然龐煖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但是,他依然是戰國時期比較一流的將領。龐煖(生卒年不詳),一作龐煥、龐子、龐援(「煖」即現在常用字中的「暖」,也有將龐煖誤作龐涓的),《史記索隱·廉頗藺相如列傳》誤作為馮煖。是戰國末年趙國將領、縱橫家,曾擒殺燕將劇辛以及合縱五國伐秦。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我們不能確認龐煖的準確出生年月。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其子趙偃即位,是為趙悼襄王。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趙偃和郭開這一對君臣,讓很多人咬牙切齒,比如廉頗的離開,趙悼襄王和郭開可謂難辭其咎。在廉頗離開趙國後,龐煖獲得了趙悼襄王的重用。

趙悼襄王三年(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當時燕國國君燕王喜見趙國的大軍多次遭到秦軍的圍困,而廉頗離開趙國,趙悼襄王便任命龐煖擔任趙軍統帥,便想趁趙國衰敗之機,出兵攻打趙國。對此,龐煖率軍擊敗了燕國大軍,並本就弱小的燕國更加衰落了。秦王嬴政即位之後,呂不韋不斷出擊,給韓國、魏國、趙國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一定程度上,魏趙韓三國,應該也意識到秦國一統天下的志向了,為了避免坐以待斃,山東六國在公元前241年正式組成了聯軍。

此戰,五國聯軍一度攻打到蕞城這個地方,所以也被稱之為蕞之戰。當然,《大秦賦》則給出了秦始皇嬴政故意誘敵深入的觀點,不過,不管怎麼樣,龐煖可以率領五國大軍畢竟秦國都城鹹陽,直接威脅到秦始皇嬴政的安危,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在蕞之戰失敗之後,龐煖對齊國沒有參加聯軍的行為非常不滿,在撤軍之後攻佔了齊國的饒安等城池。

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亂,罷免相邦呂不韋之後,再一次將矛頭對準了趙國。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面對秦國大軍,龐煖因為讓趙國損失了20萬大軍,所以沒有臉面回到趙國都城邯鄲了。當然,在《史記》等正史中,龐煖確實在趙悼襄王在位後期銷聲匿跡了。換而言之,龐煖最終的結局,歷史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三、李牧

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隆堯縣)人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郭開等人的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對於李牧指揮的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古代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總的來說,在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的變法後,趙國不僅訓練了精銳的士卒,也得以培養了趙奢、廉頗、龐煖、李牧等眾多名將。對於《大秦賦》中擁有一定戲份的廉頗、龐煖、李牧,就成為趙國後期的最大仰仗。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些名將的存在,促使趙國能夠和秦國長期抗衡。但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這些名將凋零之後,趙國的滅亡自然是無法阻擋了。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28年,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秦始皇嬴政派遣王翦攻佔了趙國都城邯鄲。雖然公子嘉又建立了代國,繼續抵抗秦始皇。不過,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還是徹底消滅了代國,解決了趙國的殘餘勢力。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龐煖:大器晚成,曾率五國聯軍攻打秦國
    在《大秦賦》第一集中,趙國城牆上站著一位老將軍,此人指揮趙國將士抵禦秦將王齕的進攻,頗有老當益壯之感。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也是一位老將,但是,此人不是廉頗,而是大器晚成的龐煖。《大秦賦》之龐煖:大器晚成,曾率五國聯軍攻打秦國雖然在《大秦賦》的前幾集中,龐煖出現的時長極為有限。但是,在趙孝成王去世後,趙悼襄王即位,龐煖這位老將獲得了更多的表現。
  • 《大秦賦》之亡趙二人組:郭開和趙偃,歷史上都是什麼下場?
    在《大秦賦》最新的劇集中,秦國將領桓齮佯攻橑楊,趙偃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得知橑楊三萬守軍已擋住二十萬秦軍,遂不聽李牧諫言,不讓龐煖回援邯鄲,並將李牧、趙佾貶到雲中、代地。攻燕的趙軍將士軍心渙散,都想回救邯鄲,此時龐煖接到軍令,趙偃命趙軍一個月攻下薊城。在此背景下,龐煖陷入苦戰,嬴政下令攻下橑楊,進逼趙國都城邯鄲。
  • 《大秦賦》之廉頗:被迫離開趙國,最終客死異鄉!
    在《大秦賦》這部歷史大劇中,趙偃和郭開這一對君臣,無疑讓很多觀眾咬牙切齒。在趙孝成王去世後,趙偃剛剛成為趙國君主,就和郭開上演了一齣好戲,趙偃下令整頓兵馬立刻攻秦,為父為兄報仇雪恨,同時奪回屬於趙國的城池。所有大臣雖然都知道十分不妥但又不敢反對,只有一直代理丞相之職的廉頗言辭激烈,並堅決反對。
  • 《大秦賦》中被遺忘的名將,第一集就出場,但只有幾秒鐘的鏡頭
    在《大秦賦》第一集中,趙國城牆上站著一位老將軍,此人指揮趙國將士抵禦秦將王齕的進攻,頗有老當益壯之感。這位老將軍雖然只有幾秒鐘的鏡頭,卻是一位被遺忘的稀世名將,他的名字叫龐煖(nuǎn)。戰國時期,龐姓將領並不多,知名的一共只有三位,分別是龐涓、龐蔥和龐煖。當年,龐涓(魏國將領,鬼谷子門徒)在馬陵之戰中被孫臏打敗,龐氏一族從此沒落。
  • 《大秦賦》:倘若李牧不死,便真的能拯救趙國嗎?
    《大秦賦》播放到60餘集,滅國史詩(或字幕)即將拉開序幕,秦人有宿將桓齮王翦坐鎮,蒙恬、李信和王賁等青年才俊亦躍躍欲試,反觀東方六國則乏善可陳,廉頗出走,龐煖不知所蹤,曾經名將輩出的趙國唯有李牧碩果僅存。
  • 《大秦賦》中趙國丞相郭開,廢廉頗、毀李牧,他的真實結局怎樣?
    郭開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了毀滅趙國而生的。《大秦賦》中的他的,個性諂媚而不失詼諧,演員也將這個人物演繹的有血有肉。為了增添故事的邏輯性,編劇還增加了一段情節:趙國試圖挾持秦國王后趙姬,趙王偃令丞相郭開親赴雍城執行此任務。
  • 《大秦賦》:害死李牧的到底是誰?可能不是郭開,另有他人
    《史記》《資治通鑑》《戰國策》等史書,對李牧的評價非常高,他與白起、廉頗、王翦一起也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據《史記》記載,李牧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幼熟讀兵法,善謀略。弱冠之年,便領邊軍駐守趙國北方邊疆雁門(今山西代縣),抵禦匈奴。《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這一切都來自源兩千多年前的那場轟轟烈烈的秦始皇消滅六國的運動,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一幕,所有的將軍士兵,智謀勇氣,國力國運,都在華夏大地上做著最後的較量。《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的最後一幕,表現的正是這場浩浩蕩蕩的統一之戰,統一對於已經混亂了幾百年的華夏大地來說,的確是一件好事情。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對於秦王嬴政和太子丹來說,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燕王喜,雖然很多人可能有些陌生。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戰國後期的歷史事件中,燕王喜的存在感還是比較強的。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燕太子丹一直都是太子,也即到死都沒有成為燕國的君主。換而言之,燕王喜是燕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君主。
  • 《大秦賦》之燕王喜:屢戰屢敗,導致燕國走向滅亡
    對於秦王嬴政和太子丹來說,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燕王喜,雖然很多人可能有些陌生。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戰國後期的歷史事件中,燕王喜的存在感還是比較強的。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燕太子丹一直都是太子,也即到死都沒有成為燕國的君主。換而言之,燕王喜是燕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君主。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沒有出現呢?
    對於《大秦賦》來說,歷史背景是戰國後期,也即秦國正在和山東六國展開最為激烈的較量。在此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成為《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人物。提到戰國歷史的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也即分別是秦國的王翦、白起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在《大秦賦》中,王翦、廉頗、李牧這三位名將,都有不同程度的戲份。
  • 《大秦賦》裡的武將,你為誰打call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傳承優秀的民族精神及文化一直是歷史正劇肩負的重擔之一從「裂變」到「縱橫」到「崛起」再到「天下」《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自2006年開拍以來群雄逐鹿,六國歸一酣暢淋漓,盡在此間近日,隨著《大秦賦》的火熱播出
  • 廉頗和李牧都為趙國立下蓋世功勞,為何一個客死他國,一個被殺?
    郭開在《史記》中本是一個小角色,卻不料在《大秦賦》中火得一塌糊糊,以至於被網友戲稱為「戰國第一名將」。究其原因,郭開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充當了一個誣陷名將的小人角色,他在趙悼襄王時期誣陷廉頗,又在趙王遷時期陷害李牧,親手毀掉了「戰國四大名將」中兩位名將的前程,也毀掉了趙國的前程,是趙國滅亡的罪人之一。
  • 《大秦賦》中坑慘廉頗坑死李牧,一萬斤黃金出賣趙國的郭開,最後被誰殺了?
    這位連坑兩位名將、滅亡一國的極品壞人就是郭開,看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讀者想必都知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 郭開:戰國晚期頭號奸臣,先後陷害兩位蓋世名將,導致趙國滅亡
    文/格瓦拉同志歷史大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作為劇中關鍵小角色之一,趙國奸臣郭開的戲份兒雖然不多
  • 歷史上的郭開,無才無德卻身居高位,為一己之私禍害趙國
    前言郭開是最近正在熱播的歷史劇《大秦賦》當中的一個關鍵人物。他在劇中是趙悼襄王的髮小,是趙國的丞相,性格自私貪婪,瑕疵必報,一肚子壞水。這個人物形象和歷史上的郭開可謂是十分相符,郭開在名將輩出、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就是一個以奸聞名後世的大奸臣。
  • 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據兩位,為何會敗給秦國?三個方面為你解答!
    《大秦賦》這部歷史大劇在現了戰國末年秦王政一統天下的歷史場面,為我們揭示了秦王政一統天下的宏圖偉業。
  • 《大秦賦》李斯讓韓非子喝毒自盡,韓國被滅,李牧被刺趙國將亡
    《大秦賦》播到第70集,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來了秦國滅掉韓國,《大秦賦》也即將迎來大結局,接下來的幾集劇情將非常緊湊精彩,不容錯過。目前,李斯讓韓非子喝毒自盡,隨後韓國滅亡,趙國臨陣換將,李牧被娼後召回邯鄲,中途遇刺險些喪命,趙國即將滅國。
  • 戰國末期,趙王遷為何自毀長城,殺了名將李牧?
    經過長平之戰一役,趙國元氣大傷,秦始皇乘勢派出桓齮,統帥大軍進攻趙國國都邯鄲;情急之下,趙王遷召回了鎮守北疆的李牧。戰爭伊始,李牧採取守勢,採取築壘固守,與秦軍對峙。然而這麼一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名將,卻不得善終,死在了趙王遷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