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趙王遷為何自毀長城,殺了名將李牧?

2020-12-28 公子霜塵

經過長平之戰一役,趙國元氣大傷,秦始皇乘勢派出桓齮,統帥大軍進攻趙國國都邯鄲;情急之下,趙王遷召回了鎮守北疆的李牧。戰爭伊始,李牧採取守勢,採取築壘固守,與秦軍對峙。

隨著時間的推移,桓齮率先坐不住了,料定李牧不敢出戰,遂率主力攻擊肥下,企圖調動趙軍主力來救,但劇本並沒有按照桓齮意願發展。李牧先是率部攻擊秦軍大本營,收拾了留守的秦軍,接著又料定桓齮會回援,在途中設下伏兵,趙軍從而大獲全勝,李牧因此役被封為武安君。

肥之戰後的第二年,不甘心的秦國,兵分兩路再次進攻趙國。李牧採取了「南守北攻」的策略,令司馬尚據守邯鄲;自己率部主動出擊,打敗秦軍後再與司馬尚合兵一處,擊潰另一路秦軍。可見,李牧面對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熟悉趙國地理的優勢,採取靈活的戰術,打了秦軍一個「時間差」,史稱「番吾之戰」。

然而這麼一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名將,卻不得善終,死在了趙王遷手裡。番吾之戰後三年,秦國捲土重來,派出了大將王翦。兩軍相持不下,佔不到便宜的王翦,開始玩「陰」的,收買了趙王遷近臣郭開,由其散播李牧謀反的謠言,導致李牧外逃,被「顆」蔥(趙蔥)所殺。

郭開

這點上熱播的《大秦賦》充分發揮,安排了郭開做局,誣陷李牧私吞軍糧的橋段,引起懷疑的趙王遷母子,下令召回李牧;回程途中,李牧被郭開設下的伏兵所殺。李牧悲慘的結局,除了自身的原因外,還與趙國「悠久」傳統的有關:

01兵變頻發

趙國疆域與多個北方遊牧民族接壤,同時還在處在眾多諸侯國環伺之下,使得民風剽悍,《亮劍》中楚雲飛評價趙剛投筆從戎,有「燕趙之風」,說的是趙人慷慨悲歌,好氣任俠。但要是意氣用事,就是不講「武德」了,那是個災難。根據《史記·趙世家》記載,從趙襄子元年,趙氏正式立國開始,至秦破邯鄲趙王遷被虜,趙國十二代國君執政中,竟發生過九次兵變:

趙武靈王執政時期,靈王廢黜了太子趙章,改立趙何(後來的趙惠文王)。內心失衡的趙章,藉機在沙丘發動兵變,企圖殺死弟弟;失敗後逃入靈王的宮殿。平叛的公子成和李兌殺了趙章後,但又擔心靈王會報復,於是兩人派兵圍住宮殿,將靈王活活餓死,史稱「沙丘之亂」。

趙孝成王時,廉頗率部攻打魏地繁陽;但戰爭還沒結束,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即位,一上臺便罷免了廉頗,讓樂乘代替。廉頗一怒之下竟然率部對樂乘,發起攻擊,以表達對趙悼襄王的嚴重不滿;事後,廉頗逃往魏國。

如果說「沙丘之亂」有點久遠,那麼身為三朝元老廉頗的反戈一擊,令到趙王對於手握兵權的大將沒有安全感,保持有限度的信任。在此背景下,一旦有不利的風吹草動,極容易將趙王對大將產生不信任,這也為李牧遭遇「反間計」被殺,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02沒有幾個「明白人」

趙國雖然武將方面,人才輩出,文臣也出了藺相如等人,但國君以及宗室太多糊塗:

趙武靈王

一般認為,趙武靈王是開創了趙國中興,通過「胡服騎射」,令到軍事實力大增,可也幹了廢長立幼的糊塗事,導致兄弟相殘,自己還命喪沙丘。

趙太后:即趙惠文王的皇后。中學課本中有《觸龍說趙太后》,說的是秦軍進攻邯鄲之時,趙國告急。此時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年幼,趙太后成為了趙國的最高決策者,竟然不顧國家的安危,不讓最喜歡的小兒子長安君,前往齊國當人質,以換取齊國出兵援救,這是什麼覺悟?

胡服騎射

趙孝成王

趙太后執政兩年後離世,趙孝成王開始親政,兩年後秦國攻下野王后,將韓國一分為二;無奈之下,韓國上黨郡守奉上了上黨。面對這樣的誘惑,趙孝成王自然欣喜不已,傾向於接受。

由上述可推斷,此時趙孝成王尚年幼,執政經驗不足,可以理解;但也正因為執政經驗不足,趙孝成王拿不定主意,徵求兩位叔叔的意見。

趙國宗室

四叔平陽君趙豹建議不要接受上黨,擔心上黨郡守馮亭將禍水東引。難道說不接受,吞併上黨的秦國,就不會找趙國麻煩了?眼界太窄了,是消極的建議。

而三叔平原君趙勝,雖位居「戰國四公子」,卻眼高手低,不接地氣,其建議接受上黨,不要白不要。最終原本可以爭取的有生力量,在趙勝操作下卻辦砸了,使得在長平作戰的趙軍只能獨立對抗秦軍,且還失去了當地的群眾基礎,簡直是利令智昏。

趙孝成王之後的趙悼襄王、趙王遷,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昏庸不能,寵信奸臣郭開,令到廉頗、李牧,一個逃亡國外;一個命喪黃泉,一個人幹掉兩位戰國名將,可以稱得上「戰國第五大名將」了。

03李牧的原因

李牧以「鎮守北疆」而聞名,其打造的雁門關,令到匈奴、秦國都望而卻步。一方面是功績,一方面是雁門關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趙王賦予了李牧大權。在雁門關,李牧擁有很大的權力,可以任免官吏、收繳賦稅等。

《史記》記載: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

「乃具選」說明了有選擇的餘地,即是說擁有財政、人事大權的李牧,擴充的軍隊,可不止15萬人。由此可見,李牧完全有割據一方,自立為王的實力,這個是趙王遷非常忌諱的。

其次是李牧的性格。所謂開一根筋,就閉一根筋,李牧可以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遊刃有餘,但並不擅長官場上的人事處理。趙孝成王執政時期,李牧被免職後,邊關一地雞毛;趙孝成王只好再次啟用李牧。但李牧卻耍起性子,稱病不肯前往;直到趙孝成王答應了要求,李牧才出山。

這種「耍大牌」會招致反感,還好趙孝成王不算昏君,但後面的倆貨是,所以李牧自然不得善終。

李牧

綜上所述,人們有英雄的情結,但做一個英雄並不容易,因為與英雄相連的,往往又是悲劇。李牧固然有力挽狂瀾的英雄片段,但在趙國這個特殊的國度裡面,堅持「英雄本色」卻不是一件好事。

相關焦點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一、李牧是趙國末期的軍中頂梁柱,被譽為「軍陣之神」李牧是戰國末年著名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李牧的軍事生涯可分為兩個階段。早年擔任趙國北部邊境的守將,負責抵禦匈奴的入侵。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和王翦是秦國將領,廉頗和李牧是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國和趙國瓜分,其中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的,王翦是自然死亡,善終,廉頗則被趙悼襄王逼走,離開趙國,最終客死他鄉,而李牧則是被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王遷殺害的,李牧一死,趙國自毀長城,隨後被秦國滅亡。
  •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打仗猛也經不住自己人背後「捅刀子」
    在戰國後期,秦國的優勢已經無比明顯,在齊楚兩大強國衰落之後,秦的東出大局,只有一個強敵,那就是在東部的趙國。趙國同樣進行了改革,靠著胡服騎射的改革思路,他們有了極強的軍事能力。在秦趙交鋒的過程中,趙國一點都不怵秦國,還取得了多次的勝利。趙國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呢?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呢?一、廉頗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誰才能稱得上第一人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四人究竟誰才稱得上第一人,今天小吏便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 李牧|一個被歷史和政治放大了性格缺陷的戰國名將
    而像李牧、廉頗這樣的英雄名將伴隨這故國的灰飛煙滅,在塵土飛揚的歷史中逐漸「泯然於眾」,被世人遺忘,被歷史忽視。即便是於歷史的縫隙中偶爾亮一下身,亦不過只能引起人們的些許惋惜罷了。李牧,和白起、王翦、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多次挫敗強秦的將領,也是戰國將領中唯一的與北方遊牧民族和秦國作戰都不落下風的將領。
  •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虛弱不堪,為何趙王還要殺掉良將李牧?
    公元前226年開始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的激烈碰撞。可是趙國輸掉了這場戰爭,國內從胡服騎射以來積攢下來的精兵強將幾乎被秦軍消滅乾淨。而為了這場戰爭,趙國國內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拖累,綜合國力也被大量消耗。長平之戰加快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也順帶打斷了趙國的脊梁。
  • 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直接對決,李牧對戰王翦,到底誰勝誰負?
    大家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名將,嚴格來說,這四人所處的年代,其實相差不遠,尤其是白起和廉頗,以及王翦和李牧,但是這四人基本上沒有交過手,原本白起和廉頗在長平之戰當中是有機會交手的,但是最終趙國換帥,錯失了這一次機會,而四大名將唯一一次交手,便是王翦和李牧的井陘之戰了,那麼這一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 廉頗和李牧都為趙國立下蓋世功勞,為何一個客死他國,一個被殺?
    郭開在《史記》中本是一個小角色,卻不料在《大秦賦》中火得一塌糊糊,以至於被網友戲稱為「戰國第一名將」。究其原因,郭開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充當了一個誣陷名將的小人角色,他在趙悼襄王時期誣陷廉頗,又在趙王遷時期陷害李牧,親手毀掉了「戰國四大名將」中兩位名將的前程,也毀掉了趙國的前程,是趙國滅亡的罪人之一。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李牧死,趙國亡,趙王怎麼就能那麼糊塗,殺了李牧呢,這明擺著是自毀長城呀,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面,如果你讀一讀歷史,你會發現這段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李牧從某種程度上講死的並不冤。正是廉頗的衝動造成了這種不可挽回的結果,才有了後來郭開的使壞,讓趙王相信廉頗已老,不能再為趙國效力了。李牧同樣是這個樣子,當趙王懷疑李牧有問題的時候,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取代李牧,李牧那同樣是不服從命令,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教出兵權。
  • 郭開:秦滅趙為何如此順利?我詆毀廉頗,誣殺李牧
    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唐·周曇)郭開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大臣,為趙悼襄王與趙王遷倚重,但郭開為人卑劣,貪得無厭,因為私怨使得廉頗不被重用,又收受秦人賄賂害死名將李牧,使得趙國失去了抵抗秦國的兩個重要支柱,直接導致了趙國的滅亡。那郭開是如何陷害廉頗與李牧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我國古代的十大名將,你認同嗎?
    李牧 趙國長城——李牧 李牧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 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 不管遇到的是明君還是昏君,戰神李牧的悲劇結局早已註定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王翦比較圓滑得以善終外,其餘三位都用實力證明了「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脾氣」這句話。白起那個傲嬌的小性格就別提了,人家國君低聲下氣求他出馬,他連理都不理,落得個被逼自刎的下場;廉頗比他好點有限,脾氣也是相當之大,當趙王派了樂乘前來搶功的時候,老將軍一怒之下掉頭攻打自己人,之後離國出走客死在楚國。
  • 《大秦賦》中趙國丞相郭開,廢廉頗、毀李牧,他的真實結局怎樣?
    廉頗大怒之下打跑樂乘,自己也離趙投奔了魏國。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裡,趙軍屢屢受困於秦軍,趙王又想起了廉頗,想召其回國效命,因而向大梁派出使者。在魏國,廉頗也未受重用,趙使帶著趙王的禮物:鎧甲與快馬,拜會了廉頗。廉頗很高興,他也一心想為趙國效力,因而在趙使面前盡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