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6年開始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的激烈碰撞。可是趙國輸掉了這場戰爭,國內從胡服騎射以來積攢下來的精兵強將幾乎被秦軍消滅乾淨。而為了這場戰爭,趙國國內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拖累,綜合國力也被大量消耗。長平之戰加快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也順帶打斷了趙國的脊梁。
這個時候的趙國虛弱無力,猶如中箭之虎,難以在短時間內再次組織大量兵力抵抗秦國大軍。於是秦國在此後多次組織針對趙國的攻勢,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快速搞定趙國。但是事與願違,在此後的40多年裡,秦軍在針對趙國的進攻當中,多次失敗,損兵折將。而阻擋秦軍快速滅趙的關鍵人物,就是當時趙國的邊關將領-李牧。
李牧在趙國獲得兵權的時候,不僅欺負了實力較弱的燕國,佔領了燕國好幾座城池。在秦國針對趙國的進攻當中,李牧多次運用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多次巧妙地毆打數十萬秦軍,斬獲頗多。更別提他在趙國北方邊境駐守期間,連續擊敗匈奴和東胡,讓這些套馬的漢子不敢南下,遠遁塞外。
但就是這樣一個唯一可以撐起趙國大局的良將,弄到最後反而被趙國統治者誅殺。在李牧死後,趙國迅速地被秦國滅亡。所以在後人口中也有「李牧死,趙國亡」這樣一種說法,那麼當時的趙王是為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了當時國內唯一可以,有效抵禦秦軍進攻的李牧,難道趙王就是這麼二嗎?
李牧功高蓋主,讓趙國某些朝臣甚為忌恨
在李牧掌握趙國兵權的時候,趙國的形勢非常不妙。國內已無大量青壯可以用於作戰,秦國在外也虎視眈眈。用風雨飄搖來形容照顧,也不是不行。然而李牧的橫空出世,讓秦國統一進程大幅度延長,這對於暴脾氣的秦始皇而言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但在趙國內部,李牧以大量軍功,讓其他的眾臣勳貴難免眼紅。
在這個世界上最不能考驗的就是人性,而當秦國使用反間計的時候,那些記恨李牧的權臣,自然會大力支持。他們會想方設法誇大李牧對於趙國王室統治的威脅,只要能把李牧弄下去,手段並不重要,結果才是根本。加上李牧在朝堂上沒有深厚的根基,僅憑戰功得到高位的李牧,必須死!
這一代趙王水平有限,聽風就是雨
比起掀起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王遷實在是差點意思。對曾經把廉頗攆走的奸臣郭開,趙王仍然對其信任有加。當然也有可能是這個郭開口才了得,在得到秦國重金賄賂之後,拿錢辦事很負責。在郭開看來自己能夠把廉頗攆走,把李牧弄走也不在話下。事實證明,郭開確實有這個本事!
但是縱使郭開口才如何優秀,做決定的仍然是趙王遷。所以,郭開進讒言要動李牧,並成功把李牧弄死,也是在趙王遷腦子不好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把國之棟梁攆走或者殺掉,這樣的國君不弄一把亡國君的椅子坐坐,也是對不起他這麼昏庸的表現。
李牧情商遠遠不及才能,恃才傲物終釀大禍
李牧在軍事才能上是足夠優秀的,能夠逼得秦國不得不用下三濫的手段讓自己人給他捅刀子,但李牧的情商確實就明顯不如他的軍事才能了。李牧在趙國掌握兵權以後,可能是為了避嫌並沒有結好朝中顯貴,之時和自己的士兵們打成一片,交流戰友之情。
和這些士兵打好交道,確實對於戰場取勝有積極的意義,但對於朝堂鬥爭而言,卻毫無幫助。在朝堂上毫無根基的李牧,面對郭開的讒言攻勢,沒有任何人幫他說上一句。直接讓事情走向了最糟糕的境地,李牧身死,整個趙國隨後給你陪葬。
結語:李牧作為和白起齊名的趙國戰神,最終的結局實在讓人唏噓不已。但李牧被害除了趙王不給力,郭開太負責的原因之外,自身在朝堂毫無根基,也讓他在面對政局動蕩之時,沒有鬥爭經驗,也沒有外力幫助。
可嘆李牧以這樣的方式被自己人背後捅刀子害死,倘若他仍然活著,帶著趙國走向另一個結局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