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以後,趙國虛弱不堪,為何趙王還要殺掉良將李牧?

2020-12-25 騰訊網

公元前226年開始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的激烈碰撞。可是趙國輸掉了這場戰爭,國內從胡服騎射以來積攢下來的精兵強將幾乎被秦軍消滅乾淨。而為了這場戰爭,趙國國內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拖累,綜合國力也被大量消耗。長平之戰加快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也順帶打斷了趙國的脊梁。

這個時候的趙國虛弱無力,猶如中箭之虎,難以在短時間內再次組織大量兵力抵抗秦國大軍。於是秦國在此後多次組織針對趙國的攻勢,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快速搞定趙國。但是事與願違,在此後的40多年裡,秦軍在針對趙國的進攻當中,多次失敗,損兵折將。而阻擋秦軍快速滅趙的關鍵人物,就是當時趙國的邊關將領-李牧。

李牧在趙國獲得兵權的時候,不僅欺負了實力較弱的燕國,佔領了燕國好幾座城池。在秦國針對趙國的進攻當中,李牧多次運用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多次巧妙地毆打數十萬秦軍,斬獲頗多。更別提他在趙國北方邊境駐守期間,連續擊敗匈奴和東胡,讓這些套馬的漢子不敢南下,遠遁塞外。

但就是這樣一個唯一可以撐起趙國大局的良將,弄到最後反而被趙國統治者誅殺。在李牧死後,趙國迅速地被秦國滅亡。所以在後人口中也有「李牧死,趙國亡」這樣一種說法,那麼當時的趙王是為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了當時國內唯一可以,有效抵禦秦軍進攻的李牧,難道趙王就是這麼二嗎?

李牧功高蓋主,讓趙國某些朝臣甚為忌恨

在李牧掌握趙國兵權的時候,趙國的形勢非常不妙。國內已無大量青壯可以用於作戰,秦國在外也虎視眈眈。用風雨飄搖來形容照顧,也不是不行。然而李牧的橫空出世,讓秦國統一進程大幅度延長,這對於暴脾氣的秦始皇而言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但在趙國內部,李牧以大量軍功,讓其他的眾臣勳貴難免眼紅。

在這個世界上最不能考驗的就是人性,而當秦國使用反間計的時候,那些記恨李牧的權臣,自然會大力支持。他們會想方設法誇大李牧對於趙國王室統治的威脅,只要能把李牧弄下去,手段並不重要,結果才是根本。加上李牧在朝堂上沒有深厚的根基,僅憑戰功得到高位的李牧,必須死!

這一代趙王水平有限,聽風就是雨

比起掀起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王遷實在是差點意思。對曾經把廉頗攆走的奸臣郭開,趙王仍然對其信任有加。當然也有可能是這個郭開口才了得,在得到秦國重金賄賂之後,拿錢辦事很負責。在郭開看來自己能夠把廉頗攆走,把李牧弄走也不在話下。事實證明,郭開確實有這個本事!

但是縱使郭開口才如何優秀,做決定的仍然是趙王遷。所以,郭開進讒言要動李牧,並成功把李牧弄死,也是在趙王遷腦子不好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把國之棟梁攆走或者殺掉,這樣的國君不弄一把亡國君的椅子坐坐,也是對不起他這麼昏庸的表現。

李牧情商遠遠不及才能,恃才傲物終釀大禍

李牧在軍事才能上是足夠優秀的,能夠逼得秦國不得不用下三濫的手段讓自己人給他捅刀子,但李牧的情商確實就明顯不如他的軍事才能了。李牧在趙國掌握兵權以後,可能是為了避嫌並沒有結好朝中顯貴,之時和自己的士兵們打成一片,交流戰友之情。

和這些士兵打好交道,確實對於戰場取勝有積極的意義,但對於朝堂鬥爭而言,卻毫無幫助。在朝堂上毫無根基的李牧,面對郭開的讒言攻勢,沒有任何人幫他說上一句。直接讓事情走向了最糟糕的境地,李牧身死,整個趙國隨後給你陪葬。

結語:李牧作為和白起齊名的趙國戰神,最終的結局實在讓人唏噓不已。但李牧被害除了趙王不給力,郭開太負責的原因之外,自身在朝堂毫無根基,也讓他在面對政局動蕩之時,沒有鬥爭經驗,也沒有外力幫助。

可嘆李牧以這樣的方式被自己人背後捅刀子害死,倘若他仍然活著,帶著趙國走向另一個結局也說不定。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秦坑殺40多萬趙軍,原本國力空虛的趙國,為何沒被秦滅
    趙國背景: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戰國初期,韓王、趙王、魏王被周天子承認。自趙武靈王軍事改革以來,趙國國力雄厚,軍事力量較強,對外戰爭勝多敗少。  範雎感覺不能讓白起一人做大,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於是勸秦昭襄王撤兵。秦昭襄王權衡大局,決定撤兵。  長平之戰打了三年,長平這個地方離趙國很近,秦國補給線拉長,對於秦國消耗巨大。再者長平之戰,雖然說是秦國勝,但也是慘勝,傷亡達20萬多。唇亡齒寒,如果秦國繼續攻打趙國,其他五國聯合攻擊秦國,秦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秦昭襄王不得不考慮休養生息。
  • 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為什麼國力空虛的趙國,當時沒被滅呢?
    白起篩選出200多名年紀較小的戰士放回,節餘戰士掃數坑殺,諸侯震悚,而趙國的勢力也被緊張嚴重減弱。長平之戰是汗青上範圍遠大的戰鬥之一。在戰國後期,七國加起來總關才惟有2000多萬,不過秦趙兩國投入的總軍力就跨越了100萬,而被白起坑殺的趙軍就有40多萬。長平之戰,趙國能夠說是慘敗。那麼趙國那時為何沒有被白起滅掉呢?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呢?一、廉頗廉頗(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頗,字洪野,中山郡苦陘縣(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在《大秦賦》這部古裝電視劇中,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了三位,而白起因為在邯鄲之戰期間被秦昭襄王賜死,所以沒有出現在這部電視劇中。
  •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
    長平之戰白起圍趙括長達2個多月其他國為何不救援?趙國為什麼不派廉頗去救援呢?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爆發了戰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此戰趙軍大敗,被坑殺四十五萬人,秦軍同樣損失慘重,但卻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
  • 趙國長平之戰損失45萬人,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長平之戰)既然趙國已經不堪一擊了,燕國為什麼還打不贏趙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燕國沒有抓住好時機。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上殺掉趙國45萬大軍,但是自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這一段時間,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可是他們並沒有在這時候發動最趙國的進攻。一年以後,秦軍重整旗鼓,重新發動對趙國的進攻,圍攻邯鄲一年之久。這時候,也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可是燕國並沒有這樣做。燕國真正進攻趙國,是在長平之戰近10年之後的公元前251年。那時候,燕王派宰相慄腹去趙國,和趙國訂立友好謀略。
  • 長平之戰被坑殺四十萬的趙國還苟住了幾十年
    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損,但還是有一定自保能力的。就是進取不足,自保有餘。趙國民風彪悍,三晉多銳士,當時的趙國劍客死士極多,民眾善戰百折不撓。且長平之戰雖然打爆了趙國大量的人口資源但也加深了趙國對秦國的仇恨。
  • 戰國末期,趙王遷為何自毀長城,殺了名將李牧?
    經過長平之戰一役,趙國元氣大傷,秦始皇乘勢派出桓齮,統帥大軍進攻趙國國都邯鄲;情急之下,趙王遷召回了鎮守北疆的李牧。戰爭伊始,李牧採取守勢,採取築壘固守,與秦軍對峙。可見,李牧面對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熟悉趙國地理的優勢,採取靈活的戰術,打了秦軍一個「時間差」,史稱「番吾之戰」。
  • 長平之戰前夕秦國趙國面積人口糧食借貸情況概要
    1 標題:長平之戰前夕(公元前260年)秦國趙國面積人口糧食借貸情況概要 摘要:長平之戰前夕(公元前260年)秦國趙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概要 資料主要來源《漢書·地理志》、《中國人口史》(葛劍雄)、《墨子·雜守》、《雲夢秦簡簡析》(劉本鋒)、張景賢《歷史教學》1982年第9期 秦國國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裡 趙國國土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裡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不過有趣的是,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這兩國各有一名大將,一個是秦國名將李信,一個是趙國戰神李牧,他們倆雖處不同陣營,卻是叔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 長平之戰,趙國退出太行山區,放秦國進入山區的推演是不正確的
    對於秦國來說,最好就是一舉殲滅趙國主力;對於韓國來說,最好就是秦趙死磕到底,打持久戰,當然,對於其他五國也是如此。韓國要做的就是給兩國下套,不僅要下套,還要讓兩國不能察覺。這就需要高超的陰謀水平。正好,韓國以術制國,精通陰謀詭計,玩陰謀玩到司馬遷都不察覺。
  • 長平之戰後,大傷元氣的趙國,為何還能將,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而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給予了韓、趙、魏合法地位的同時,也成為了秦國東進的枷鎖。於是,秦昭襄王接受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即將戰爭的重點,放在離秦國較近的韓、趙、魏三國,結交離秦國較遠的楚國、齊國。 三國之中,又屬趙國最為強大,「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
  • 長平之戰後,為何戰無不勝的秦軍,會敗給主力軍隊近乎全滅的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空前虛弱,之後秦國軍隊將趙國都城邯鄲團團圍住,準備一舉拿下趙國,邯鄲之戰由此爆發。表面上看起來,秦國的贏面相當大,可惜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秦國不但沒有拿下趙國,反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足足晚了幾十年。邯鄲之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 《大秦賦》之趙孝成王:當美夢被徹底擊碎,仍保持趙國最後的倔強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趙國慘敗,40萬趙國將士被秦軍坑殺,慘不忍睹。消息傳出後,六國上下一片震驚,趙孝成王更是呆若木雞。在長平之戰之前,秦、趙兩國是七國中實力最強勁的兩個國家。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秦、趙兩國各佔兩人,其他五國只能豔羨。戰國四公子,趙國佔據其一,秦國則無。
  • 長平之戰並未上升到秦趙之間的生死決戰,那趙國為什麼輸了呢?
    從現在視角看,長平之戰很重要,大大削弱了趙國實力。但是站在當時來看,上黨沒了,秦國肯定很憤怒,要搶回來,其實很常見很常規,戰國末期這種打來打去,今天你佔領明天我搶回來的事也不算少,所以派的也是王齕而不是白起去攻打上黨,攻打完上黨王齕就去打長平,沒必要換將,因為此時長平之戰並未上升到秦趙之間的生死決戰、氣運之戰這種高度。
  • 明明是秦國打敗了趙國,為何還要派公子子楚去趙國當8年質子?
    其他國家眼看著,自然也有了變法圖強的心,趙國最有名的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那次改革了。 從公元前300年前後開始,趙國的實力也開始變得強大起來了,也相繼出現了一大批名將,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廉頗、李牧等人。可以說,在戰國後期,力抗秦國最久,最兇猛的就是趙國了。不過,一場「長平之戰」卻將趙國的家底敗了個大半,四十萬士卒被秦將白起下令坑殺了,趙國被迫割地求和。
  • 風雲戰國之趙國 下篇
    趙雍死後十多年,秦國一家獨大唯有趙國與其抗衡。藺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的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藺相如是典型的趙人,不畏強權,無懼死亡,任性而暴烈。
  • 《大秦賦》之廉頗:被迫離開趙國,最終客死異鄉!
    在《大秦賦》中,因為時間從邯鄲之戰開始,所以,白起這位戰國四大名將,自然無法登場了。在此基礎上,廉頗、李牧、王翦等,成為《大秦賦》刻畫頗多的人物了。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早在趙武靈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廉頗就已經開始為趙國效力。趙武靈王去世後,廉頗又輔佐趙惠文王這位君主。
  • 廉頗和李牧都為趙國立下蓋世功勞,為何一個客死他國,一個被殺?
    究其原因,郭開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充當了一個誣陷名將的小人角色,他在趙悼襄王時期誣陷廉頗,又在趙王遷時期陷害李牧,親手毀掉了「戰國四大名將」中兩位名將的前程,也毀掉了趙國的前程,是趙國滅亡的罪人之一。
  • 邯鄲之戰,魏國、楚國救援趙國,其他三國為何見死不救?
    在此基礎上,在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也爆發了多次戰役。比如戰國初期,魏國曾包圍邯鄲,而在秦國崛起之後,攻破邯鄲,消滅趙國,成為秦國一統天下的必經之路。於是,在長平之戰後的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秦趙兩國正式爆發了邯鄲之戰。
  • 白起:長平之戰後拒絕出兵伐趙,理由傷透了秦昭襄王的心
    總結起來無非兩點,實則嫉賢妒能,怕白起以後取代了他的位子。事實上呢,主張秦趙大戰後國力虛弱,如果此時滅趙,必然會引起山東諸國的恐慌,從而再度掀起合縱的高潮,諸國聯合起來一同伐秦,秦國必然是吃不消的。範雎說的有沒有道理?嫉賢妒能純屬後人杜撰,這一點未必可信,至於國力虛弱,倒也符合秦國當時的國策,為什麼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