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後期,秦國的優勢已經無比明顯,在齊楚兩大強國衰落之後,秦的東出大局,只有一個強敵,那就是在東部的趙國。趙國同樣進行了改革,靠著胡服騎射的改革思路,他們有了極強的軍事能力。在秦趙交鋒的過程中,趙國一點都不怵秦國,還取得了多次的勝利。趙國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呢?像著名的四大名將,裡面秦趙雙方是各有倆人,不過趙國的實力還是差了些,沒能一直抗下去,也最終被秦給滅掉。可趙國作為一個堅韌的國家,即便在最後階段,他們也拼死抵抗,其中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帶著趙軍擋住了秦軍的一次次攻擊。
在四大名將裡面,李牧的名氣並不是最大的,甚至同樣是趙國的名將,廉頗的知名度都比李牧要高很多。李牧出道的時間相對較晚,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還沒有真正成名,因此沒有幾個人關注到他的實力。李牧一開始也是在北方作戰,負責和匈奴的戰事,他長期在北境駐守,可隨著趙國陷入困境,李牧也沒辦法繼續守在北地了。秦始皇繼位之後,開始了他的統一戰爭,秦軍由於掌握了上黨等地,可以直接攻擊趙國的腹地,李牧臨危受命,帶著趙軍拼死抵抗,他確實是非常能打的名將。
為了能消滅這個東方的勁敵,秦始皇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地對趙戰爭,李牧力挽狂瀾,連續打贏了兩次,由於李牧實在太能打,第三次秦軍入侵,領兵的王翦就不敢正面與李牧交鋒,選擇利用反間計殺掉了李牧。就這樣,關東最後的名將李牧就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失去了李牧之後,可以說趙國乃至關東其他的國家,都已經失去了能阻止秦國的人,它們的滅亡也是無法避免的。那麼李牧為何會死在自己人手裡呢?趙國的君主難道不知道李牧的重要性嗎?
顯然,作為趙國的末代國君,趙王遷是非常清楚李牧的能力,以及他對於趙國的重要性。因為正是趙王遷把李牧調回來抗擊秦軍,也是他連續三次任命李牧做大將軍,負責統領國內的兵馬作戰。這也看出趙王遷似乎不是一個純粹的傻子,後來他以李牧要叛國作為藉口殺掉李牧,這似乎是一個更加無腦的決定,李牧這樣的人他要叛國估計早就叛國了,也不會等到你來殺他,這個藉口未免有些為了殺人而強行找藉口的意思了。根據史書的記載,李牧是死於王翦設下的反間計,可既然趙王不是傻子,他就不會因為這種反間計隨意殺掉重臣。
那麼李牧之死,很有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原因,其實,李牧並不是死在反間計的手裡,而是死在了趙國的內訌之中,這場內訌由於趙國很快被秦國滅掉而有些不太明顯,後世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史記》記載:"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這件事根據時間推算是發生在秦攻入邯鄲同年,可秦攻邯鄲走得就是井陘口等地,趙國的地圖是比較有特點,代地是北方的重鎮,而邯鄲是南部的重鎮,中間連接的部位就是井陘地區,也就是李牧和秦軍交鋒的主要戰場。按理說秦是從井陘等地往南打向邯鄲,而那位公子嘉原本在邯鄲,他是怎麼帶著這麼多人從邯鄲一路突破戰場到達代地的呢?
顯然,根據史書的記載,既然是發生在這一年的事情,那就說明公子嘉是在邯鄲被攻破的時候甚至之前就已經到了代地,因此在他到代地之後立即自立和燕國聯手。否則他光是從邯鄲到代地就要耗費很長的時間,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怕是做不了這麼多的事情。可之前李牧等人還在這裡和秦軍對峙,公子嘉這麼一大群人馬到代地,屬於是臨時出走,這就值得推敲了。趙國歷來都有宗室內鬥的傳統,各種宗室勾結將領自立的事情也經常出現,公子嘉出走到代地,這肯定不是趙王指使的,畢竟趙國那個時候還沒有被打敗。
那麼如果趙王遷知道了有一個公子帶著這麼多人跑出了邯鄲,他會怎麼想呢?趙王遷的出身並不是非常好,甚至李牧之前就曾經質疑過他生母的身份,而且趙王遷那個時候的年齡還是一個問題,他可能都沒親政。因此,對於這夥出走的公子,趙王遷應該會感到非常緊張,而他召回李牧,可能並不是懷疑李牧要勾結秦軍,他估計是害怕李牧勾結公子嘉。畢竟公子嘉所到的代地,原本是李牧長期駐守的地方,他要想去代地,也必須要經過李牧的戰區才行。要是公子嘉到了李牧那裡和他勾結起兵反對自己,邯鄲是沒有能抵抗李牧等人的。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因素,才導致了李牧被殺,畢竟對趙王遷來說,秦國或許不會直接滅掉趙國,可一旦李牧和公子嘉聯手,那他這個國君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