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戰國四大名將,打仗猛也經不住自己人背後「捅刀子」

2020-12-23 史海魅影

在戰國後期,秦國的優勢已經無比明顯,在齊楚兩大強國衰落之後,秦的東出大局,只有一個強敵,那就是在東部的趙國。趙國同樣進行了改革,靠著胡服騎射的改革思路,他們有了極強的軍事能力。在秦趙交鋒的過程中,趙國一點都不怵秦國,還取得了多次的勝利。趙國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呢?像著名的四大名將,裡面秦趙雙方是各有倆人,不過趙國的實力還是差了些,沒能一直抗下去,也最終被秦給滅掉。可趙國作為一個堅韌的國家,即便在最後階段,他們也拼死抵抗,其中趙國最後的名將李牧,帶著趙軍擋住了秦軍的一次次攻擊。

在四大名將裡面,李牧的名氣並不是最大的,甚至同樣是趙國的名將,廉頗的知名度都比李牧要高很多。李牧出道的時間相對較晚,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還沒有真正成名,因此沒有幾個人關注到他的實力。李牧一開始也是在北方作戰,負責和匈奴的戰事,他長期在北境駐守,可隨著趙國陷入困境,李牧也沒辦法繼續守在北地了。秦始皇繼位之後,開始了他的統一戰爭,秦軍由於掌握了上黨等地,可以直接攻擊趙國的腹地,李牧臨危受命,帶著趙軍拼死抵抗,他確實是非常能打的名將。

為了能消滅這個東方的勁敵,秦始皇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地對趙戰爭,李牧力挽狂瀾,連續打贏了兩次,由於李牧實在太能打,第三次秦軍入侵,領兵的王翦就不敢正面與李牧交鋒,選擇利用反間計殺掉了李牧。就這樣,關東最後的名將李牧就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失去了李牧之後,可以說趙國乃至關東其他的國家,都已經失去了能阻止秦國的人,它們的滅亡也是無法避免的。那麼李牧為何會死在自己人手裡呢?趙國的君主難道不知道李牧的重要性嗎?

顯然,作為趙國的末代國君,趙王遷是非常清楚李牧的能力,以及他對於趙國的重要性。因為正是趙王遷把李牧調回來抗擊秦軍,也是他連續三次任命李牧做大將軍,負責統領國內的兵馬作戰。這也看出趙王遷似乎不是一個純粹的傻子,後來他以李牧要叛國作為藉口殺掉李牧,這似乎是一個更加無腦的決定,李牧這樣的人他要叛國估計早就叛國了,也不會等到你來殺他,這個藉口未免有些為了殺人而強行找藉口的意思了。根據史書的記載,李牧是死於王翦設下的反間計,可既然趙王不是傻子,他就不會因為這種反間計隨意殺掉重臣。

那麼李牧之死,很有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原因,其實,李牧並不是死在反間計的手裡,而是死在了趙國的內訌之中,這場內訌由於趙國很快被秦國滅掉而有些不太明顯,後世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史記》記載:"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這件事根據時間推算是發生在秦攻入邯鄲同年,可秦攻邯鄲走得就是井陘口等地,趙國的地圖是比較有特點,代地是北方的重鎮,而邯鄲是南部的重鎮,中間連接的部位就是井陘地區,也就是李牧和秦軍交鋒的主要戰場。按理說秦是從井陘等地往南打向邯鄲,而那位公子嘉原本在邯鄲,他是怎麼帶著這麼多人從邯鄲一路突破戰場到達代地的呢?

顯然,根據史書的記載,既然是發生在這一年的事情,那就說明公子嘉是在邯鄲被攻破的時候甚至之前就已經到了代地,因此在他到代地之後立即自立和燕國聯手。否則他光是從邯鄲到代地就要耗費很長的時間,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怕是做不了這麼多的事情。可之前李牧等人還在這裡和秦軍對峙,公子嘉這麼一大群人馬到代地,屬於是臨時出走,這就值得推敲了。趙國歷來都有宗室內鬥的傳統,各種宗室勾結將領自立的事情也經常出現,公子嘉出走到代地,這肯定不是趙王指使的,畢竟趙國那個時候還沒有被打敗。

那麼如果趙王遷知道了有一個公子帶著這麼多人跑出了邯鄲,他會怎麼想呢?趙王遷的出身並不是非常好,甚至李牧之前就曾經質疑過他生母的身份,而且趙王遷那個時候的年齡還是一個問題,他可能都沒親政。因此,對於這夥出走的公子,趙王遷應該會感到非常緊張,而他召回李牧,可能並不是懷疑李牧要勾結秦軍,他估計是害怕李牧勾結公子嘉。畢竟公子嘉所到的代地,原本是李牧長期駐守的地方,他要想去代地,也必須要經過李牧的戰區才行。要是公子嘉到了李牧那裡和他勾結起兵反對自己,邯鄲是沒有能抵抗李牧等人的。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因素,才導致了李牧被殺,畢竟對趙王遷來說,秦國或許不會直接滅掉趙國,可一旦李牧和公子嘉聯手,那他這個國君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連吳起、樂毅都沒能入選,李牧憑什麼榜上有名?
    如果要從中國歷史上篩選一個戰亂最頻繁的時代,那麼戰國時代一定一枝獨秀。因此,戰國時期也是名將湧現最為頻繁的時代。而在眾多名將之中,為什麼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入選四大名將,而不是其他人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那麼你對四大名將這個組合或許有些誤會。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由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周興嗣在其作品《千字文》提出戰國四大名將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雖說戰國四大名將排名不分先後,可這四人的成就與能力,確實存在著高低之分。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
  • 李牧|一個被歷史和政治放大了性格缺陷的戰國名將
    而像李牧、廉頗這樣的英雄名將伴隨這故國的灰飛煙滅,在塵土飛揚的歷史中逐漸「泯然於眾」,被世人遺忘,被歷史忽視。即便是於歷史的縫隙中偶爾亮一下身,亦不過只能引起人們的些許惋惜罷了。李牧,和白起、王翦、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李牧,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多次挫敗強秦的將領,也是戰國將領中唯一的與北方遊牧民族和秦國作戰都不落下風的將領。
  • 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直接對決,李牧對戰王翦,到底誰勝誰負?
    大家都知道,戰國有四大名將,嚴格來說,這四人所處的年代,其實相差不遠,尤其是白起和廉頗,以及王翦和李牧,但是這四人基本上沒有交過手,原本白起和廉頗在長平之戰當中是有機會交手的,但是最終趙國換帥,錯失了這一次機會,而四大名將唯一一次交手,便是王翦和李牧的井陘之戰了,那麼這一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戰國四大名將,誰才能稱得上第一人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四人究竟誰才稱得上第一人,今天小吏便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一首先,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說到這,就會有很多同學有疑問了,取得了如此驕人戰績的樂毅,為何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戰國四大名將」這一稱呼是在多久出現,如何出現的。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因《千字文》後來從教導皇子的文稿成為了後世孩童們的啟蒙文章,漸漸傳播開來,久而久之,人們就因為周興嗣在《千字文》中所寫的這兩句話,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排名:起翦頗牧。筆者:別鬧了,那只是順口溜
    「起翦頗牧」是戰國四大名將,這個排名最早的出處是《千字文》。對於這個排名,許多的學者紛紛表示質疑,「起翦頗牧」真的可以代表戰國名將嗎?這四個人的排名又是否公正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戰國時期,名將如雲。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屬於戰國後期同一時代的人,「起翦頗牧」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戰國後期四大名將。再來論一論排名的準確性,至少這個排名是把李牧極大的低估了。有人說白起王翦依託強秦,兵強馬壯,勝是應當;廉頗雖然常年南徵北戰,勞苦功高,但是在面對強秦的時候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被一位沒有什麼出色戰績的秦將王齕打的節節敗退。
  • 為什麼吳起不是戰國四大名將?筆者:亞聖不屑與小輩相提並論!
    「兵家四聖」的選材相比「戰國四大名將」是要廣泛得多的,所以「兵家四聖」要強於「戰國四大名將」也是不無道理的。在「兵家四聖」中只有吳起可以勉勉強強地稱作戰國人(吳起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人物)。那麼亞聖吳起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吳起是長輩「起翦頗牧」都是戰國後期同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而吳起卻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將領,這麼看吳起算得上是「起翦頗牧」的長輩了。
  • 吳起:率領5萬魏武卒大敗50萬秦軍,為何不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
    說起戰國四大名將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分別是李牧、廉頗、王翦、白起。這四大名將不光打過大小戰役幾百次,還擊殺過上百萬的其他國家軍隊,可謂是軍功顯赫、戰功高壘。正因為如此,四個人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最早的記載和形成常識是在《千字文》裡,其中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裡的起翦頗牧就是指戰國時期的秦國白起、王翦,趙國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一直被後世認同到今天,也是因為四人對自己國家的功績和其軍事才能作為基礎的。
  • 萬萬沒想到,戰國末期趙國戰神李牧是敵對國家秦國名將李信的叔叔
    大家對於戰國後期的歷史應該比較熟悉,天下就剩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這裡面要說軍事力量最強的毫無疑問是秦國,以一國之力對抗東方六國,而六國中能與勉強抗衡的恐怕只有趙國了。兩國各自都鍛鍊出了一批能徵慣戰的傑出將領,秦國有白起、王翦、王賁、李信等,趙國有廉頗、李牧等。兩國相互徵戰、連年廝殺,可以說仇怨較深。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來形容戰國四大名將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很多人好奇戰國四大名將為何沒有吳起呢?吳起是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著作有《吳子兵法》,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
  • 他一個人就害了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他是秦滅趙的功臣,他是誰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白起和王翦是秦國將領,廉頗和李牧是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國和趙國瓜分,其中白起是被秦昭襄王賜死的,王翦是自然死亡,善終,廉頗則被趙悼襄王逼走,離開趙國,最終客死他鄉,而李牧則是被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王遷殺害的,李牧一死,趙國自毀長城,隨後被秦國滅亡。
  • 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為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原因並不複雜!
    那麼,問題來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立下赫赫戰功,為何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一首先,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縱觀歷史,普羅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三國時期,得益於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被廣泛傳播,製作成影視劇等,更多人熟悉了劉關張、諸葛亮、司馬懿陸遜孫權等人。 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段非常重要和群雄輩出的年代,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今天咱們不細數歷史長河,而是著眼於戰國時期的名將——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