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的兒子 王翦的兒子王賁怎麼念?

2021-02-13 歷史故事人物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已經是平定了六國,並且建立的中國封建王朝中首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這千秋功業的背後,必定離不開秦國歷代君主所打下的基礎和積累的經驗,同時也更離不開百萬將士徵戰疆場。而其中王翦的兒子王賁[wáng bēn],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

將門出虎子

王賁的父親王翦,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將」之一,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平三晉,滅楚國,殺魏齊。他有勇有謀,被視作秦國繼「殺神」白起之後的又一員猛將。

但遍覽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在王翦累累戰功的文字中,總少不了一個人的名字,他就是王賁,功績與父比肩。

作為王翦唯一的兒子,王賁毫無疑問地繼承了父親的軍事頭腦,以及驍勇善戰的本領。早年他跟隨父親南徵北戰,積累了不少戰爭經驗,待到羽翼豐滿之時,他早已成長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將才。

水淹大梁

公元前225年,原本正在隨父親攻打燕國的王賁,突然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要求他去攻打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

此時的大梁城,在秦軍的包圍下已然成為一座孤城,魏國的疆域,也只剩下都城周邊的一小部分。但即便如此,由於百年前魏惠文王的修繕,想要在短時間內就攻破它,絕非易事。

根據史書記載,大梁城周長達30餘裡,有12個城門,城牆高約5丈,城內約有人口三四十萬之多,護城河四面溝通,又寬又深,是補給城內物資的大動脈。

近百年來,每一支攻打過大梁城的軍隊幾乎都對它無計可施,而大梁城更是憑藉著巨大的交通優勢一躍成為了經濟發達的商業大都市,這也是魏國能夠與其他六國並立為「戰國七雄」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上天不會總是眷顧大梁城,王賁的出現,讓這座興旺繁華的大都市最終毀於一旦,曾稱雄一時的魏國,也終於在歷史洶湧前進的浪潮之中灰飛煙滅,大勢所趨,不可阻擋。

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王賁起初也感到無措,但他沒有像前人一樣輕舉妄動,而是在充分考察了大梁的地形和周邊水系的特點之後,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引水淹城。

只聽王賁一聲令下,六萬秦軍便開始動手改造大梁城周邊的水網,不出幾天就挖通了河堤,曾經大梁城賴以生存發展的護城河,此時突然化身成為了面目可怖的魔鬼,叫囂著撲向它,將它一口氣吞入腹中。

黃河之水濁浪滔天,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般奔湧而出,一時間,房倒屋塌,農田被毀,無數生靈塗炭。大水浸泡三個月之後,堅固的城牆終於轟然倒塌,魏王假萬般無奈,只得出城投降,魏國至此滅亡。

風蕭蕭兮易水寒

荊軻刺秦,千古流傳。易水畔,壯士慷慨悲歌,一去不返,空留餘音繞梁,久久不散。而這段歷史前後相接,王賁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公元前227年,秦國大軍壓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唯恐自己國破家亡。燕太子丹無計可施,只得孤注一擲,招募義士前去刺殺秦王嬴政,于是之後便有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一幕。

荊軻的行動雖然給秦國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但秦國大軍東進的步伐卻並未因此停滯。而燕國,也只是獲得了四五年苟延殘喘的時間罷了。

公元前222年,秦王掃六合的偉業已然進入尾聲。這一年,王賁與李信奉命出徵遼東,清剿燕國的殘餘勢力。兩人配合得當,不費吹灰之力便俘虜了燕王喜,將燕國消滅。

緊接著,王賁又率領大軍直奔代國,虜獲了逃亡代國稱王的趙國公子嘉,完成了徹底滅亡趙國的最後一仗。

霸業從此成

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只剩下了西邊的秦國與東邊的齊國。

齊王建任用自己的舅舅後勝為相,而後勝卻暗中接受了秦國間諜大量的金錢賄賂,不僅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放棄整頓齊國軍備,而且還在另外五國被秦國攻打時讓他袖手旁觀,使秦國順利消滅韓、趙、魏、楚、燕。

然而唇亡齒寒,此時此刻的齊國,已經是身陷囹圄、孤立無援。齊王建與後勝選擇發兵西部邊境,企圖斷絕與秦國的往來以求自保,但卻恰好給了秦王一個發兵攻打齊國的理由。

嬴政一邊派王賁率領大軍從齊國南部進攻,一邊又派說客遊說齊王建,答應他如果投降就賜予他五百裡封地,再加上後勝的勸說,齊王建投降,秦軍毫髮未傷,齊國滅亡。

至此,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大業最終完成,而王賁也因功被封為通武侯。

急流勇退得善終

歷史上許多大將早年時期為國家與王朝立下赫赫戰功,但國家安定之後卻因功高蓋主遭到君主猜忌而不得善終。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其他三位不是冤死,就是客死他鄉,只有王翦父子除外。

王翦深知秦始皇生性多疑,早在攻滅楚國之前,他就佯裝年老體衰,上書隱退山林,至死不出,將未竟的徵伐事業傳給了兒子王賁。

王賁深受父親影響,對於功名利祿也絲毫沒有眷戀之心,而是選擇明哲保身,在人生的頂峰時刻激流勇退。

公元前219年,天下已定,四海昇平。王賁在跟隨秦始皇東巡琅琊、海議功德之後,便神秘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他的兒子王離則繼續跟隨蒙恬北徵匈奴,繼續為大秦帝國奔走效勞。

平定六國之後,王氏家族一門兩位侯爵,正是光耀門楣的時刻,王翦父子二人卻能先後全身而退,毫髮無傷地離開權力的漩渦,避免政治鬥爭可能帶來的殺身之禍,此種智慧,值得後人思考和學習。

中國人有句俗話講:「老子英雄兒好漢。」這話用在王翦父子身上最為合適。

但可惜的是,王賁的軍事才華往往被父親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光環遮掩,但若有心,也必然能夠發現他獨有的光芒,如同遙遠天邊的那顆星星,雖不起眼,卻難掩其光輝。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而在歷史上,王翦、王賁父子聯手消滅了山東六國中的五個諸侯國。換而言之,除了韓國之外,秦國消滅另外五個諸侯國的戰役,都有王翦、王賁父子的身影,也即王翦父子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在此基礎上,等到秦始皇嬴政正式建立秦朝後,王翦的孫子王離,繼續為秦國效力。從這一角度來看,王翦家族和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所在的蒙氏家族一樣,都是秦國重要的武將家族。
  • 戰功顯赫的王翦、王賁、王離怎麼都在歷史上神秘消失了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為秦朝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的王翦、王賁父子,突然就沒有任何歷史記載了,就像空氣消散在空中一樣,看不到一點蹤影了。那麼秦朝初年如此重要的兩個人物,他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整個秦朝都沒有他們的聲音了呢?還有,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也沒有看見他們站出來,說過什麼話,保衛過大秦王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最終歸宿都去哪了?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都為秦國統一天下以及守衛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王翦和王賁父子倆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王翦父子倆滅了除韓國外的其他五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因功受封通武侯的王賁隨秦始皇東巡,其後事便再無歷史記錄。在沙丘事件中,以及在秦始皇駕崩之時,都沒有見到有王賁的記錄。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而此後王離也沒有任何歷史記錄。
  • 王翦、王賁、王離都在歷史上神秘消失,戰功顯赫的王氏家族怎麼了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為秦朝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的王翦、王賁父子,突然就沒有任何歷史記載了,就像空氣消散在空中一樣,看不到一點蹤影了。那麼秦朝初年如此重要的兩個人物,他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整個秦朝都沒有他們的聲音了呢?還有,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也沒有看見他們站出來,說過什麼話,保衛過大秦王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作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和王賁父子倆結局怎麼樣了?
    王翦和王賁父子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父子二人一共消滅了5個國家。除了消滅韓國他們父子沒有參與外,其他的五個國家能夠為秦國統一都歸功於他們父子的功勞。王翦率兵於公元前228年消滅趙國,公元前227年把燕王喜趕到了遼東。
  • 王翦王賁父在歷史上突然消失,他們去了哪裡?看完佩服!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王翦王賁父子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基本上他們父子包攬了秦國所有的戰事。
  • 秦國名將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和王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得益於這種軍功制度,使得秦國名將輩出,基本山可以說是一時難以勝數,順口就能說出很多熟悉的名字——司馬錯、魏章、甘茂、白起、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內史騰、蒙驁、蒙武、蒙恬、王離、章邯等等。其中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王姓名將,很多人都會提出相同的疑問,他們究竟是不是一家人?如果不是一家人,他們之間又是否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呢?
  •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
    在這之後長達15年的徵戰過程中,王翦除了最先滅亡的韓國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個國家,都是王翦或他的兒子王賁帶兵所滅的。其功績真可謂是厥功至偉了。在這一過程中,王翦一方面為秦國盡心盡力,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及家人保全安康。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他在攻打楚國的過程中不停地向秦王要好處的故事。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在這之前,王翦的兒子王賁已攻佔了楚國十餘座城池。
  • 王翦擊敗項燕滅楚,幾十年後項燕之孫擊敗王翦之孫並俘虜之
    當秦始皇有求取人之時,他就會禮賢下士,包括親自去請王翦,向王翦道歉等等。如果王翦失敗了,你覺得他有活路嗎?以秦始皇這種人的性格估計很難。王翦的兒子王賁水淹大梁,滅掉魏國,後又伐燕滅之,伐代滅之,最後伐齊又滅之。王家成為贏姓的一大棟梁,王賁因功受封通武侯,王翦的孫子王離受封列侯武城侯。
  • 王翦和李斯同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為何王翦善終,而李斯死於非命?
    而王翦和李斯兩人,一個老成持重,一個很有謀略,是秦始皇最為得力的左膀右臂,有如此的大BOSS罩著,兩人活得都很滋潤。 王翦一家三代為將,李斯的女兒好幾個也都嫁了秦國公子,一時間,兩人都是享盡了榮華富貴,受到了各種尊敬仰慕。
  • 「推塔遊戲骨灰級玩家」,秦統一六國戰爭中的滅國機器-王翦!
    其中趙國:廉頗和李牧;秦國:白起、王翦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王翦的雄起的過程。步入軍營,初露鋒芒:王翦:字維張,秦國頻陽人,即現在的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從小就是位軍事發騷友。本該是追逐嬉戲玩耍的年紀,王翦卻只喜歡玩武器格鬥術和排兵布陣之法。於是乎等王翦及冠之年就參軍,跟著秦始皇金戈鐵馬馳騁天下。
  • 秦國以一敵六,實際分為三大戰區,王翦、王賁和蒙恬誰任務最重
    實際上分了三大板塊,王翦、王賁、蒙恬誰任務最重秦王嬴政繼位之後,秦國因為歷代國君的努力已經變得十分強大了,在嬴政繼位之後,秦國的國力更是達到了頂峰,於是在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嬴政發動了滅國之戰,以秦國一個國家的力量對他山東六國。
  • 王翦手握60萬秦國精銳,如果造反的話會成功嗎?說了你可能不信
    說了你可能不信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最大的一個功臣了,六國之中最難對付的趙國楚國都是王翦作為主將而消滅,又領兵消滅了燕國,兒子王賁更是帶兵滅了魏國和齊國,可以說這父子兩絕對是秦始皇手中最得力的幹將,即便是孫子王離,後來也能成為秦軍長城軍團的統帥,鎮守一方。可以說王翦一家在秦國絕對是功高震主了,在其他朝代都是非常危險的,可為什麼王翦卻毫無反意還能善終呢?
  • 秦國名將白起和王翦哪個厲害點?
    我國史上帶兵王,史上統兵最多而不敗者,王翦也,60w人,進可攻,退可守,戰必勝,攻必取,中原第一個王朝的首席大將,在我看來毫不遜色孫吳韓白。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他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子王賁,同樣是秦朝著名將領,他也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王翦年輕就愛好軍事,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令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留下精銳,他帶著這支精銳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戰國後期,秦國的武將王翦、文臣李斯為秦王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王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是秦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秦滅六國時,除韓國是內史騰所滅之外,趙、燕、魏、楚、齊五國都有王翦家族之人參與,魏國、齊國是王翦之子王賁所滅,其餘三國王翦都是直接參與,也是主要功臣,王翦可以說對秦統一天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王翦最終也功績卓著被封官拜爵,拜太師一職,封武成候。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大將,為何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就戰國期間的秦國,也有兩位功高震主的將領,劃分是白起和王翦,不過,二者的終局卻截然「相悖」,這是為何呢?一,起首,就白起來說,在戰國中後期,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下楚國都城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績赫赫。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由此,對立下赫赫軍功的白起,徹底到達了功高震主的水平了。
  • 嬴政跟王翦的這次談話,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殺機四伏
    將趙國、燕國馬踏於腳下,奠定大秦一統天下之勢的秦國名將王翦,就差點因為一場看似雲淡風輕的君臣對話,丟掉性命、亡了家族前程。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騰滅韓國。公元前228年前後,王翦徹底吞併趙國,並且拿下燕國半數以上城市,迫使其苟延殘喘於遼東,再無入主中原之力。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商鞅給秦國制定法令,移風易俗;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制定統一度量標準;調節賦稅,鼓勵耕種,鼓勵軍功,使秦國無敵於東方六國。
  • 《大秦賦》王翦的身世之謎
    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