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手握60萬秦國精銳,如果造反的話會成功嗎?說了你可能不信

2021-01-16 迷彩前沿

導語:王翦手握60萬秦國精銳,如果造反的話會成功嗎?說了你可能不信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最大的一個功臣了,六國之中最難對付的趙國楚國都是王翦作為主將而消滅,又領兵消滅了燕國,兒子王賁更是帶兵滅了魏國和齊國,可以說這父子兩絕對是秦始皇手中最得力的幹將,即便是孫子王離,後來也能成為秦軍長城軍團的統帥,鎮守一方。可以說王翦一家在秦國絕對是功高震主了,在其他朝代都是非常危險的,可為什麼王翦卻毫無反意還能善終呢?

要知道當時秦始皇要對付最難纏的楚國時,向王翦、蒙恬等一眾將領詢問,王翦回答說要60萬大軍,但是一個年輕將領李信卻只要20萬人,於是秦始皇啟用李信,結果被楚將項燕打的打敗,無奈之下秦始皇向王翦道歉並給了他60萬大軍攻打楚國,那麼此時手握60萬大軍,還都是秦軍精銳的王翦,如果想要自立為王造反的話,率軍回師有沒有可能成功呢?

事實上造反在秦國是根本行不通的,因為秦國嚴厲的法律會牢牢穩住士兵的軍心,要知道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就成了一個徹底的法治國家,而且是嚴刑峻法,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就是連坐法,一人犯錯全家受罰,戰場上哪怕是逃兵行為士兵家屬都會受到牽連,更不要說造反了。像商鞅、白起這些秦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大臣都因為士兵顧忌而無法反抗,更不要說王翦、蒙恬這些秦始皇時期的大將了。

再者,王翦即便可以帶領這60萬大軍造反,也不一定可以成功,因為秦國既然能在李信打敗損兵20萬後還能短時間內重新集結一支60萬人的大軍,那也就意味著秦國國內肯定還有更大的動員潛力。

加之秦國當時還在國內重要關卡、北方韓魏趙燕等國有大量駐軍,即便是王翦造反,恐怕也難以成功,更何況還有內史騰、尉撩、蒙恬等一眾大將,即便王翦領兵作戰能力優於眾人,但總體謀略、兵馬、物資調配協調可能都不如他們,畢竟秦國將領一直是分外將和內將兩部分。

正因此,王翦在出兵時為了避免秦始皇猜忌,不僅主動將兒子王賁申請調去北方偏遠的燕國駐守,還向秦始皇大量請求土地、宅院、財寶,這才使得皇帝放下了對王翦的戒心,事實證明王翦也確實不負眾望,在第二年就滅亡了楚國,又一年後兒子王賁又率領一支騎兵在蒙恬之前逼降了齊國,只是到此時王氏父子就主動退隱,雙雙善終,後代一直到唐朝都非常興盛,比較著名的就有太原王氏一脈和琅琊王氏一脈。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駕崩,十四阿哥胤禵手握重兵,如果起兵造反可能成功嗎?
    康熙皇帝駕崩後,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手握重兵,很多人也在議論,胤禵如果當時不回京,而是選擇起兵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條件比胤禵好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都已失敗告終,胤禵如果起兵,勝利的概率也幾乎為零。
  • 《大秦賦》王翦的身世之謎
    在電視劇《大秦賦》裡有這樣一段場景,公元前224年,王翦即將帶著60萬秦軍出徵楚國,秦王嬴政親自送行。到了城門口,王翦敏銳地發現嬴政一個反常行為。以往出徵送行,秦王都是送到城門口即止,這一次卻一反常態,非要送到離城很遠的灞上。一路上嬴政的話不多,但說的每句話都讓王翦背後發涼。經過一番思索,王翦終於明白嬴政一系列反常背後的目的了。
  • 《大秦賦》:秦國前後投入80萬大軍,最終消滅了楚國!
    王翦大軍尚未與楚開戰,便三番五次請求封賞,秦王嬴政一一允準,感慨王翦還是不懂他的心意。王綰不解王翦所為,李斯解惑,王翦手握重兵,以自汙方式消除大秦上下顧慮。最終,王翦擊敗了項燕,滅亡了楚國這個大國。以下,就讓我們了解一下歷史上的秦滅楚之戰。
  • 唯一兩次擊敗王翦的戰將,令秦軍難進半步,可惜情商遠在王翦之下
    在《大秦賦》中,李牧還能和春平君聯手搞點動作,可實際上,真實的李牧軍事謀略絕對一流,可在情商上遠沒有王翦那麼高超。01令人聞之色變的匈奴騎兵,在他眼裡不值一提自商鞅變法以來,大秦國力驟增,幾代秦王都有東出之意。嬴政親政後,六國國力更加衰弱,秦國則集聚天下人才,文有王綰、熊啟、隗狀、李斯等,武有王翦、蒙武、蒙恬、楊端和等,並開啟了滅國大戰。
  • 秦國以一敵六,實際分為三大戰區,王翦、王賁和蒙恬誰任務最重
    不過,山東六國雖然在戰國末期已經十分衰弱,但是這些國家都是西周所分封的諸侯國,他們都有著一定的國家底蘊和實力,秦國究竟是怎樣憑藉一個國家的力量對抗六個國家的呢?我們今天就來主要看一下秦國的戰略部署,在滅國之戰發動之後,秦國舉國上下60萬兵力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別主戰三大戰區,並通過三大戰區的緊密配合,一步一步完成了滅國之戰。第一個是王翦所帶領的燕代戰區。
  • 帶兵60萬出徵,向皇帝又要錢財又要美女,皇帝反而高興
    這幾年來,楚國屢受挫折,但一來實力十分可觀,二來楚人十分仇視秦國,作戰時, 士卒兇悍不怕死,所以,僅用20萬人去攻打楚國有些不太妥。依臣下之見……滅楚非60萬大軍不可。」 秦王政毫不掩飾對王翦見解的失望,冷冷地說:「看來,王將軍果真老矣,膽子這麼小?還是李將軍有魄力。」於是,秦王政派李信帶領20萬軍隊去滅楚國。
  • 歷史上,王翦不斷的索要賞賜反而善終,王翦真的是貪得無厭嗎?
    或許你還會學道,能力超強的下屬,怎樣讓領導不懷疑。請您欣賞秦王嬴政滅掉燕趙之後,準備對付楚國。問老狐狸王翦,老王說你至少得給我60萬兵馬。嬴政皺皺眉。回頭看看李信。李信小胸脯一挺:20萬妥妥的。嬴政一齜牙:小李是個人才,給你20萬,你去。小李被楚國打出了翔,捂著臉回到秦國。嬴政回頭再問王翦:生薑還是老的辣,叔叔,你上吧。老王撇撇嘴:我老了,不中用了。嬴政:去你娘的,別鬧。
  • 同是統一六國的功臣,為何白起被賜死,王翦貪婪要錢要地卻能善終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是許多功臣都逃不過的宿命,他們為統治者奔波效勞,但最終總是會敗給統治者的疑心。所謂「功高震主」,其實是多數統治者的心頭病,君臣之間的信任危機也由此引發。縱觀歷史,也有功臣能夠保全性命、全身而退,就比如秦朝名將王翦。
  • 周文強為何說科比姓科?他說秦始皇為了華夏,真的不讓王翦勤王嗎
    他告訴大家秦始皇派遣王翦帶領40萬大軍南徵百越,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在王翦臨走前,秦始皇拉著王翦的手,真切地囑咐他:如果秦國有難,你不準班師回朝勤王。
  • 王翦和李斯對秦朝有大功,為何王翦得以善終,李斯卻是慘死結局?
    秦王嬴政因王翦滅楚國需要60萬大軍,而秦將李信只需要20萬大軍,嬴政選擇了任用李信為主將,率軍滅楚,嬴政還嘲諷王翦老不堪用,膽怯了。王翦在秦王任用李信為主帥時,王翦是如何做的?然而李信攻打楚國失敗,秦王嬴政還是找上了王翦攻打楚國,並答應了王翦需要60萬兵力的要求,王翦為何提出60萬的兵力需求?紫陌認為王翦認為有了60萬士兵就能攻滅楚國,王翦善於用兵,不打沒把握的仗,如果逞一時之強,和李信一樣要20萬的士兵就能攻打楚國,以王翦之前的戰績和老辣,秦王嬴政很可能就會任命王翦攻打楚國,李信作為副將輔助。
  • 如果王翦滅楚時面對的不是項燕而是成年項羽結果會如何?
    而後王翦率領秦國舉國之兵,一舉完成了滅楚的壯舉。那麼如果此時楚國的領軍將領是項羽會如何呢?如果王翦滅楚的時候,遭遇的是項羽的話,結果會如何,也許項羽會給秦國的軍隊造成更大的麻煩,但就整體的局勢並不會改變多少。戰國末期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王翦便是其中之一,秦滅六國,幾乎就是王翦與其子王賁打出來的。
  • 王翦率軍60萬伐楚,仗沒開打便多次請求封賞,嬴政為何不怒反喜?
    老將王翦率先發言,聲稱非60萬大軍不能成事,而少壯派將領李信卻拍著胸脯保證,只要給他20萬大軍便足以踏平楚國。被一系列勝利衝昏頭腦的嬴政,認為王翦老邁膽怯,便採納李信的建議。  王翦戎馬一生取得過極為輝煌的戰績,其名聲足以跟蓋世名將白起比肩,加之官拜上將軍、執掌全國軍政,如今卻被秦王暗中嘲諷膽怯,因此臉上難免掛不住,索性告老還鄉。
  • 逼死手握三十萬精銳的扶蘇蒙恬,真是趙高胡亥的假詔書?未必
    當時秦朝的精銳,還有五十餘萬遠在萬裡之外的嶺南,根本無法回到中原,蒙恬手中的三十萬精銳,可以說是整個帝國內唯一的野戰部隊,如果想圖謀大事,無人可攔也無人能擋。其弟蒙毅,位至上卿,深受始皇帝寵信,是秦始皇最核心的謀士和近臣,外出時與皇帝同坐一輛車,在宮中就天天侍奉在皇帝跟前。當時秦國朝廷當中,沒有人敢與蒙氏兄弟爭寵,可以說是地位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 王翦,為何能打敗項燕,滅掉楚國
    顧不上後悔的嬴政,親自跑去王翦家鄉請他出山,這才有了「王翦帶領60萬大軍出徵」的一幕。當楚王得知王翦帶著60萬大軍來了,跟趙王一樣也被嚇得半死,趕緊命項燕舉全國之兵拒秦。這裡不得不說下,一個王國到了末期,君主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軟骨頭」。趙國如此,楚國也是如此。當王翦的大軍抵達楚國境內,他立馬召開一次高級將領會議。
  • 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國的大將,為何王翦善終,白起卻被殺呢?
    就戰國期間的秦國,也有兩位功高震主的將領,劃分是白起和王翦,不過,二者的終局卻截然「相悖」,這是為何呢?一,起首,就白起來說,在戰國中後期,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下楚國都城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績赫赫。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由此,對立下赫赫軍功的白起,徹底到達了功高震主的水平了。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他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子王賁,同樣是秦朝著名將領,他也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王翦年輕就愛好軍事,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令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留下精銳,他帶著這支精銳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最終歸宿都去哪了?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都為秦國統一天下以及守衛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王翦和王賁父子倆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王翦父子倆滅了除韓國外的其他五國。對於王翦和王賁結局的猜想其實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他名將的下場都十分悽慘,而他是唯一一個有可能善終的,是因為他不但是個不世出的戰將,更是一個懂得權衡利弊的政治家。從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準備滅楚,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王翦是一個擁有高政治情商的人。
  • 王翦和李斯同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為何王翦善終,而李斯死於非命?
    王翦一家三代為將,李斯的女兒好幾個也都嫁了秦國公子,一時間,兩人都是享盡了榮華富貴,受到了各種尊敬仰慕。 當臣子有很多種痛苦,有種痛苦叫:老大掛了,你竟然還活著,誰來罩?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後世在評價秦國一統江山時,喜歡給秦國將領、功臣排座次。那麼,究竟誰是秦國統一大業中的首要功臣?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