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以一敵六,實際分為三大戰區,王翦、王賁和蒙恬誰任務最重

2021-01-13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戰國時期,秦國以一敵六,滅國之戰是如何進行的?實際上分了三大板塊,王翦、王賁、蒙恬誰任務最重

秦王嬴政繼位之後,秦國因為歷代國君的努力已經變得十分強大了,在嬴政繼位之後,秦國的國力更是達到了頂峰,於是在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嬴政發動了滅國之戰,以秦國一個國家的力量對他山東六國。

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大家都是知曉的,山東六國無力抵抗秦國的攻勢,一個接著一個轟然倒塌,最終山東六國被秦國所統一,中原文明與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中國的社會也正式從奴隸社會變成了封建社會,中國的歷史文明已經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不過,山東六國雖然在戰國末期已經十分衰弱,但是這些國家都是西周所分封的諸侯國,他們都有著一定的國家底蘊和實力,秦國究竟是怎樣憑藉一個國家的力量對抗六個國家的呢?

我們今天就來主要看一下秦國的戰略部署,在滅國之戰發動之後,秦國舉國上下60萬兵力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別主戰三大戰區,並通過三大戰區的緊密配合,一步一步完成了滅國之戰。

第一個是王翦所帶領的燕代戰區。燕代戰區在三大戰區當中是戰爭最為頻繁的,也最為困難的一個。其主要面對的是北方的燕國和趙國,之所以說這個戰區的形式比較困難,那是因為趙國和燕國這兩個國家的特殊性。

這兩個國家都處在當時中原文明的北方,與匈奴的聯繫極其密切,地勢環境極其複雜,稍有不慎兩個國家的勢力就極有可能會逃往匈奴之地,如此一來,便不能做到斬草除根,他們甚至有可能尋找另一片土地再度立國,要中原地區的統一受到嚴重的阻礙。

除此之外,其所面對的趙國是一個非常崇尚武力的國家,這個國家雖然在長平之戰當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但是整個國家卻沒有完全的崩潰,後來趙國王室的趙嘉帶領趙國的餘部北上又建立了代國,給王翦的計劃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所以,三大戰區當中,王翦身上的擔子可謂是最重的,他的任務也是最難以完成的。但是王翦卻沒有辜負秦王嬴政的信任,不僅帶領著李信,章邯等一班大才消滅了建立起來的代國,又將燕國逼到了遼東地區,切斷了他們與匈奴之間的聯繫,最終將其一舉殲滅,整個北方地區得到了平定。之後,王翦又配合蒙恬的部隊在中原和匈奴之間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禦工事,讓秦國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去平定南方的楚國。

第二個是王賁所帶領的中原戰區。中原戰區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魏國,魏國是中原地區的大國,出自西周的老牌諸侯國晉國,歷史文化底蘊非常的深厚,又因為戰國初期的李悝變法,讓整個國家有著超出其他國家的實力。

所以,雖然魏國已經極盡衰敗,但是這個國家卻比其他的國家更難以對付。除去魏國本身的國家實力之外,它的戰略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在戰國時代,秦國與東部的齊國都是諸侯大國,但是這兩個國家卻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所以兩個國家之間的接觸非常困難,這中間必須要經過的就是魏國,所以秦國如果想東進消滅齊國,就一定需要拿下魏國。

所以,中原戰區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魏國,不然秦國的統一計劃就沒有辦法實施,但是為魏國有著強大的國家實力作為支撐,秦國舉國上下也只有60萬的兵力,分布在各個戰區已經是捉襟見肘,如果進行實打實的正面戰場對抗,很有可能會失敗。如果對魏的戰爭失敗,那很有可能影響到秦國滅國計劃的成功,甚至將秦國歷代國君的努力都付諸東流,所以中原戰區也是這幾個戰區當中作戰形式最為獨特的。

當時王賁選擇的是水攻,通過水淹大梁的形式來逼迫為國王是投降,進而一舉消滅魏國。實際上,這個計劃並非是王賁首先提出的,之前的縱橫家蘇厲和魏國公子信陵君都提到過這種方式,但是無奈魏國國君並沒有重視,以至於最後大水決堤之時還處在睡夢之中。因此,雖然王賁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但是他的任務卻完成得異常完美。

這第三個就是蒙恬所帶領的九原戰區,九原戰區實際上沒有正面參與滅國之戰,其在整個滅國的計劃當中,所扮演的是一種後備力量,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震懾北方的匈奴,防止匈奴南下對中原文明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也防止在中原文明進行內部爭鬥的時候被北方的匈奴趁亂而入。

除去這方面之外,蒙恬的九原戰區部隊還承擔著後備軍的重任,如果其他的戰區需要兵力支援,蒙恬就需要配合各個地區的統兵大將進行軍力的重新部署和調配,所以,雖然蒙恬沒有正面的參與滅國戰爭,但是他在這場戰爭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畢竟,無論中原文明之間如何爭鬥,那都是中原文化自己的融合和發展,但如果被匈奴所統治,那將是整個中原文化的災難,因此蒙恬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比王翦和王賁更為重要,他所保護的是整個中原的正統文化,也是整個中原文明的根基。

所以,雖然三大戰區的任務不同,但是他們在滅國之戰當中都同樣重要,如果沒有他們之間的緊密配合,秦國最後也不能夠傾盡國內60萬兵力去對抗南方的楚國,更不能不遺餘力的平定百越地區。

如果是這樣,中原文明的走向將會變得撲朔迷離,中國的歷史也很可能會走上另一條不同的道路,所以王翦、王賁和蒙恬這三個人,他們可能並沒有經常的出現在歷史當中,但是他們為整個中國歷史所作出的貢獻卻是人們不能忽視的。

參考文獻:《戰國策》、《左傳》等

相關焦點

  • 秦國名將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和王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得益於這種軍功制度,使得秦國名將輩出,基本山可以說是一時難以勝數,順口就能說出很多熟悉的名字——司馬錯、魏章、甘茂、白起、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內史騰、蒙驁、蒙武、蒙恬、王離、章邯等等。其中我們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王姓名將,很多人都會提出相同的疑問,他們究竟是不是一家人?如果不是一家人,他們之間又是否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呢?
  • 《大秦賦》之王翦家族:王翦、王賁、王離最終結局如何?
    而在歷史上,王翦、王賁父子聯手消滅了山東六國中的五個諸侯國。換而言之,除了韓國之外,秦國消滅另外五個諸侯國的戰役,都有王翦、王賁父子的身影,也即王翦父子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在此基礎上,等到秦始皇嬴政正式建立秦朝後,王翦的孫子王離,繼續為秦國效力。從這一角度來看,王翦家族和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所在的蒙氏家族一樣,都是秦國重要的武將家族。
  • 王翦的兒子 王翦的兒子王賁怎麼念?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這千秋功業的背後,必定離不開秦國歷代君主所打下的基礎和積累的經驗,同時也更離不開百萬將士徵戰疆場。而其中王翦的兒子王賁[wáng bēn],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將門出虎子王賁的父親王翦,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將」之一,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平三晉,滅楚國,殺魏齊。他有勇有謀,被視作秦國繼「殺神」白起之後的又一員猛將。
  • 作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和王賁父子倆結局怎麼樣了?
    王翦和王賁父子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父子二人一共消滅了5個國家。除了消滅韓國他們父子沒有參與外,其他的五個國家能夠為秦國統一都歸功於他們父子的功勞。王翦率兵於公元前228年消滅趙國,公元前227年把燕王喜趕到了遼東。
  • 王翦手握60萬秦國精銳,如果造反的話會成功嗎?說了你可能不信
    說了你可能不信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最大的一個功臣了,六國之中最難對付的趙國楚國都是王翦作為主將而消滅,又領兵消滅了燕國,兒子王賁更是帶兵滅了魏國和齊國,可以說這父子兩絕對是秦始皇手中最得力的幹將,即便是孫子王離,後來也能成為秦軍長城軍團的統帥,鎮守一方。可以說王翦一家在秦國絕對是功高震主了,在其他朝代都是非常危險的,可為什麼王翦卻毫無反意還能善終呢?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他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子王賁,同樣是秦朝著名將領,他也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王翦年輕就愛好軍事,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令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留下精銳,他帶著這支精銳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 《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的八大名將,哪位能夠排第一?
    當然,劇還沒有播完,後面還有50多集的內容,也許到了中年以後的嬴政會好一些,畢竟張魯一也算得上是實力派演員,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大秦帝國》系列拍的是秦國「奮六世之餘烈」中的六代君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前六代都比較成功,希望不要在觀眾最期待的秦始皇這一代垮掉。
  • 秦始皇手下的兩員大將王翦和蒙恬,論實力誰更厲害?
    而他們其中的佼佼者當數王翦和蒙恬最為優秀,可謂是打遍天下從來無敵手,那麼王翦和蒙恬他們兩個相比誰又更厲害呢?王翦,字微張,頻陽東鄉人,趙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一生徵戰無數,逢戰必勝堪稱一代戰神。秦國滅的六國中其中就有五個都是王翦父子倆滅的。
  • 戰功顯赫的王翦、王賁、王離怎麼都在歷史上神秘消失了
    當秦始皇死後,李斯和趙高聯合胡亥,假託秦始皇的詔書逼迫蒙恬自殺以後,朝廷就派王離去取代了蒙恬,成為邊關30萬大軍的主帥,       後來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候,王離奉命率領邊關大軍,打回關內,幫助章邯消滅農民起義軍以及劉邦、項羽的隊伍。也就在這裡,王離被打敗,同時主帥王離也就不知所蹤。
  •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最終歸宿都去哪了?
    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代,都為秦國統一天下以及守衛秦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王翦和王賁父子倆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王翦父子倆滅了除韓國外的其他五國。但是根據已知史料,以及「琅琊王氏」的族譜以及富平發現的王翦、王賁墓,對他們祖孫三人的結局做出了猜想。那就是王翦和王賁急流勇退,老死家中;而王離也顧全名節,不肯投降,被項羽殺害。王離的兩個兒子逃到齊地,最終繁衍了「琅琊王氏」。
  • 盤點秦國的九大將領
    秦國打敗了中原的霸主晉國之後,又轉戰西戎,有二十來個小國和部族都爭先恐後地歸附了秦國,使秦國擴地千裡,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第八、甘茂甘茂是戰國中期秦國的一位名將 。起先,通過張儀和樗里子的引薦得到秦惠王的喜愛。後來,甘茂幫助魏章奪取漢中地區。秦武王即位後,趕跑了張儀和魏章。不久以後,蜀地的秦公子輝謀反,甘茂便被派去平定。得勝歸來後被任命為左丞相。
  • 王翦、王賁、王離都在歷史上神秘消失,戰功顯赫的王氏家族怎麼了
    當秦始皇死後,李斯和趙高聯合胡亥,假託秦始皇的詔書逼迫蒙恬自殺以後,朝廷就派王離去取代了蒙恬,成為邊關30萬大軍的主帥, 後來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時候,王離奉命率領邊關大軍,打回關內,幫助章邯消滅農民起義軍以及劉邦、項羽的隊伍。也就在這裡,王離被打敗,同時主帥王離也就不知所蹤。
  • 商鞅,白起,王翦,李斯,誰對秦朝做出的貢獻最大
    後世在評價秦國一統江山時,喜歡給秦國將領、功臣排座次。那麼,究竟誰是秦國統一大業中的首要功臣?在網友熱議中,呼聲最高的有商鞅、白起、王翦、李斯;另有魏冉、範雎、呂不韋也被廣泛提起。1、商鞅商鞅之於秦國,如同秦王政之於秦國,少這麼一個人,就不可能實現統一大業。
  • 秦國名將一覽表中十大名將排名及簡介
    第6位李信李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主要將領之一,曾經與王翦一起滅掉趙國,李信在滅燕國時,居功至偉。後來離秦始皇統一天下,只差一步的時候,秦始皇派李信帶領20萬秦軍滅楚。開始進入楚地,也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國大將項燕打敗,成千古之恨。第5位王賁王賁是王翦的兒子,正所謂虎父無犬子,王賁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 亡秦必楚,秦國是如何滅楚國的?
    秦國滅楚國,分為兩個階段,李信攻打楚國與王翦滅楚國,我們分別來看下。 一、李信攻楚國 公元前224年,始皇用李信為主將,蒙恬為副將,起兵二十萬,兵發楚國。 李信祖居趙國,祖上是大夫出身,為將的開端人物是李同,此人在趙武靈王帳下為將。李同的兒子趙國相國李兌,勇不可當,他餓殺趙武靈王於沙丘宮。
  • 秦國滅戰國七雄最後一個齊國,為何大費周折?
    攻齊秦軍兵力約有十萬來自關中和隴西,其餘來自各國舊地。從兵員結構和數量上來看,始皇對蒙恬、任囂的信任程度遠高過王賁。 齊國方面,齊王建聽相國後勝之言,不救韓、趙、燕、魏、楚,秦國每滅一國,反而遣使入秦稱賀。
  • 秦國四大名將,把風雨飄搖中的秦國推向巔峰!
    在這過程中,有四位將軍功不可沒,他們浴血殺敵、運籌帷幄,為秦國的一統打下最堅實的基礎。第一位:戰神白起。據記載白起的祖先是將領白乙丙,從秦穆公時期就為秦國效力。白起出生時秦的國力就已經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略,而唯一缺少的就是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 王翦王賁父在歷史上突然消失,他們去了哪裡?看完佩服!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王翦王賁父子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基本上他們父子包攬了秦國所有的戰事。
  •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
    王翦的「貪心」是為消除秦王的猜忌而自保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憑藉其傑出 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其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資治通鑑》記載:秦王嬴政於前236年伐趙開始,拉開了統一六國的序幕。
  • 王翦和李斯同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為何王翦善終,而李斯死於非命?
    而王翦和李斯兩人,一個老成持重,一個很有謀略,是秦始皇最為得力的左膀右臂,有如此的大BOSS罩著,兩人活得都很滋潤。 王翦一家三代為將,李斯的女兒好幾個也都嫁了秦國公子,一時間,兩人都是享盡了榮華富貴,受到了各種尊敬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