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戰國時期,秦國以一敵六,滅國之戰是如何進行的?實際上分了三大板塊,王翦、王賁、蒙恬誰任務最重
秦王嬴政繼位之後,秦國因為歷代國君的努力已經變得十分強大了,在嬴政繼位之後,秦國的國力更是達到了頂峰,於是在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嬴政發動了滅國之戰,以秦國一個國家的力量對他山東六國。
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大家都是知曉的,山東六國無力抵抗秦國的攻勢,一個接著一個轟然倒塌,最終山東六國被秦國所統一,中原文明與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中國的社會也正式從奴隸社會變成了封建社會,中國的歷史文明已經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不過,山東六國雖然在戰國末期已經十分衰弱,但是這些國家都是西周所分封的諸侯國,他們都有著一定的國家底蘊和實力,秦國究竟是怎樣憑藉一個國家的力量對抗六個國家的呢?
我們今天就來主要看一下秦國的戰略部署,在滅國之戰發動之後,秦國舉國上下60萬兵力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別主戰三大戰區,並通過三大戰區的緊密配合,一步一步完成了滅國之戰。
第一個是王翦所帶領的燕代戰區。燕代戰區在三大戰區當中是戰爭最為頻繁的,也最為困難的一個。其主要面對的是北方的燕國和趙國,之所以說這個戰區的形式比較困難,那是因為趙國和燕國這兩個國家的特殊性。
這兩個國家都處在當時中原文明的北方,與匈奴的聯繫極其密切,地勢環境極其複雜,稍有不慎兩個國家的勢力就極有可能會逃往匈奴之地,如此一來,便不能做到斬草除根,他們甚至有可能尋找另一片土地再度立國,要中原地區的統一受到嚴重的阻礙。
除此之外,其所面對的趙國是一個非常崇尚武力的國家,這個國家雖然在長平之戰當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但是整個國家卻沒有完全的崩潰,後來趙國王室的趙嘉帶領趙國的餘部北上又建立了代國,給王翦的計劃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所以,三大戰區當中,王翦身上的擔子可謂是最重的,他的任務也是最難以完成的。但是王翦卻沒有辜負秦王嬴政的信任,不僅帶領著李信,章邯等一班大才消滅了建立起來的代國,又將燕國逼到了遼東地區,切斷了他們與匈奴之間的聯繫,最終將其一舉殲滅,整個北方地區得到了平定。之後,王翦又配合蒙恬的部隊在中原和匈奴之間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禦工事,讓秦國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去平定南方的楚國。
第二個是王賁所帶領的中原戰區。中原戰區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魏國,魏國是中原地區的大國,出自西周的老牌諸侯國晉國,歷史文化底蘊非常的深厚,又因為戰國初期的李悝變法,讓整個國家有著超出其他國家的實力。
所以,雖然魏國已經極盡衰敗,但是這個國家卻比其他的國家更難以對付。除去魏國本身的國家實力之外,它的戰略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在戰國時代,秦國與東部的齊國都是諸侯大國,但是這兩個國家卻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所以兩個國家之間的接觸非常困難,這中間必須要經過的就是魏國,所以秦國如果想東進消滅齊國,就一定需要拿下魏國。
所以,中原戰區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魏國,不然秦國的統一計劃就沒有辦法實施,但是為魏國有著強大的國家實力作為支撐,秦國舉國上下也只有60萬的兵力,分布在各個戰區已經是捉襟見肘,如果進行實打實的正面戰場對抗,很有可能會失敗。如果對魏的戰爭失敗,那很有可能影響到秦國滅國計劃的成功,甚至將秦國歷代國君的努力都付諸東流,所以中原戰區也是這幾個戰區當中作戰形式最為獨特的。
當時王賁選擇的是水攻,通過水淹大梁的形式來逼迫為國王是投降,進而一舉消滅魏國。實際上,這個計劃並非是王賁首先提出的,之前的縱橫家蘇厲和魏國公子信陵君都提到過這種方式,但是無奈魏國國君並沒有重視,以至於最後大水決堤之時還處在睡夢之中。因此,雖然王賁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但是他的任務卻完成得異常完美。
這第三個就是蒙恬所帶領的九原戰區,九原戰區實際上沒有正面參與滅國之戰,其在整個滅國的計劃當中,所扮演的是一種後備力量,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震懾北方的匈奴,防止匈奴南下對中原文明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也防止在中原文明進行內部爭鬥的時候被北方的匈奴趁亂而入。
除去這方面之外,蒙恬的九原戰區部隊還承擔著後備軍的重任,如果其他的戰區需要兵力支援,蒙恬就需要配合各個地區的統兵大將進行軍力的重新部署和調配,所以,雖然蒙恬沒有正面的參與滅國戰爭,但是他在這場戰爭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畢竟,無論中原文明之間如何爭鬥,那都是中原文化自己的融合和發展,但如果被匈奴所統治,那將是整個中原文化的災難,因此蒙恬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比王翦和王賁更為重要,他所保護的是整個中原的正統文化,也是整個中原文明的根基。
所以,雖然三大戰區的任務不同,但是他們在滅國之戰當中都同樣重要,如果沒有他們之間的緊密配合,秦國最後也不能夠傾盡國內60萬兵力去對抗南方的楚國,更不能不遺餘力的平定百越地區。
如果是這樣,中原文明的走向將會變得撲朔迷離,中國的歷史也很可能會走上另一條不同的道路,所以王翦、王賁和蒙恬這三個人,他們可能並沒有經常的出現在歷史當中,但是他們為整個中國歷史所作出的貢獻卻是人們不能忽視的。
參考文獻:《戰國策》、《左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