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權當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一)
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不禁沉吟起來。
喜歡中國歷史的人都對呂不韋不陌生,但是呂不韋在普通民眾中的知名度卻很小,不少人或許都不知道他是什麼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二)
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他是戰國末年陽翟的一名大商人,據說是姜子牙(呂尚)的第二十三世孫。他往來各地,低買高賣,積累了千金的家產,可以說是富甲一方。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來改名子楚,也就是秦始皇的父親),於是就有了「奇貨可居」這個成語。呂不韋似乎不甘心只當一個商人,他用盡家財,多方運作,終於讓公子異人回到了秦國並被孝文王(秦始皇的祖父)立為太子。孝文王去世以後,公子異人繼位,史稱「秦莊襄王」。
呂不韋被拜為相國,封文信候。莊襄王去世以後,繼位的秦始皇年紀還小,尊呂不韋為相邦,稱他作「仲父」(古人對父親的大弟的尊稱)。那時呂不韋可謂權勢燻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直到秦始皇長大,呂不韋被嫪毐集團所牽連,這才跌落塵埃。(《史記·呂不韋列傳》)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三)
呂不韋對秦國有哪些貢獻?最重要的就是幫助秦莊襄王繼承了王位。雖然呂不韋的動機不純,是為了「澤被後世」(《戰國策·秦五》),但是莊襄王若非呂不韋,只怕早已死在趙國,更談不上後來的秦始皇。
其次是政治上的作為。呂不韋作為相國,對於穩定和發展秦國功不可沒。再次是軍事上的功績。他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了三川郡、太原郡和東郡。最後是文化上的成就。他主持編纂了《呂氏春秋》,史稱「雜家」。(本文並不討論呂不韋的功績,因此點到即止。)
(四)
忠臣和姦臣是相對立的。世界上沒有百分百的忠臣,也沒有百分百的奸臣,正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道理。如果一個臣子「忠」的部分遠大於「奸」,那麼他是忠臣。如果「奸」的部分遠大於「忠」,那麼他是奸臣。當然,依照封建倫理道德來看,所謂的「忠」和「奸」都是相對於皇帝而言的。最大的「忠」就是對皇帝絕無二心,並且要做到「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封建社會三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五)
從先前所列舉出來的呂不韋的主要事跡和功績,再結合封建社會判斷忠奸的標準,我們來探討一下呂不韋到底是忠還是奸?對於秦國而言,呂不韋無疑是功臣、權臣、忠臣。呂不韋雖然功高權重,但是從未挑戰過王權,更難得的是對皇帝忠心不二,無論是莊襄王在位還是秦始皇即位。即使秦始皇后來把呂不韋流放到蜀郡,呂不韋也沒有絲毫不臣之舉,反而在途中飲鴆自盡了。
呂不韋不像曹操那樣囂張跋扈,更沒有「挾天子而令諸侯」。他也不像霍光那樣扶植親信、黨同伐異,功高震主。呂不韋自始至終都很知足,對秦國對秦始皇父王矢志不渝。他唯一的「奸」或許就是和趙太后(趙姬)有染。可以這樣說,秦始皇要是沒有呂不韋這樣的相國這樣的忠臣,能否坐穩王位都是未知數!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六)
倘若武斷地說「呂不韋是忠臣」,那麼這句話又是不客觀的——他實際上也是一個「奸臣」。因為呂不韋對秦國、秦始皇父子而言可以說是忠臣,但是他對周室和衛國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奸臣、貳臣、叛臣!
呂不韋是衛國人,卻率領秦軍攻掠了衛國的土地,殺害了衛國的民眾,衛國人恐怕都對他恨之入骨。即使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呂不韋的所作所為也是當之無愧的「衛奸」、「叛徒」行徑。
在秦國沒有一統天下之前,周室雖然衰微沒落,但是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周天子名義上還是天下人的「君父」。秦國雖然強大,名義上卻是周室的諸侯國,秦王名義上還是周室的臣子。而呂不韋不僅攻打周室,而且徹底滅了東周。從封建倫理道德來看,這種行為不可饒恕,呂不韋自然難逃「亂臣賊子」的罵名。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七)
所以我的結論很有趣:呂不韋既是「忠臣」也是「奸臣」,這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倫理道德所決定的。這也印證了歷史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不可能存在所謂的「絕對」。
因此,不要輕易給他人下結論,也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評價——人的思想觀念不同會導致對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的階級立場不同又會導致價值理念不同。
(全文完。本文系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