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真實面貌,有時會被偏見的雲霧遮鎖,即使對同一人物或事件,往往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與記載。時日一久,孰是孰非,遂成千古之謎。韓侂胄便是一例。
認為韓侂胄是奸臣,把他同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檜、賈似道相提並論,似乎是南宋以來當權者和正史的觀點。翻開《宋史·韓侂胄傳》,幾乎通篇都是說他從一得勢,就權欲薰心,獨斷專行,極其鄙夷他的為人和政聲。「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諷刺他恃擁立寧宗趙擴而好大喜功,極欲弄權,「時時乘間竊弄威福」,唾罵他常常背著皇上,私自處理政事,擅作威福。並揭露他欲「立蓋世功名以自固」,不自量力,輕率北伐。為鞏固自己的地 位, 「以勢利蠱士大夫之心」,拉攏起用辛棄疾等名流。因此,他常遭到朝廷重臣的彈劾。如 「右正言黃度欲劾胄??。朱熹奏其(指韓侂胄)奸,彭龜年請留熹而逐侂胄。」可見韓侂胄確實是奸佞專權,弄得怨聲載道,人神共怒。現在有許多書籍也都用不屑的口吻談論他,如「當時宰相韓侂胄胄企圖以出兵北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因而重新起用辛棄疾」 (《辛棄疾詞文選注》)等。他雖曾褒嶽(飛)貶秦(檜),但是嶽飛的孫子嶽河,卻在《桯史》裡載有諷刺、奚落他的滑稽劇。可見他真是到了「眾惡歸焉」的地步。
不過,認為韓侂胄是忠臣,是志在恢復的抗戰派的,還是大有人在。近代史學家鄧之誠指出,韓侂胄並「不盡如宋史所詆」;說韓侂胄是權奸誤國,「不免門戶道學之見。」(《中華二千年史》)其實,早在當時,著名的詞人周密就在《齊東野語》裡提出異議:侂胄「身殞之後,眾惡歸焉;然其間是非,當未盡然」。對宋史的觀點,即韓侂胄是奸佞之說,首舉質疑。《齊東野語》還記載著:「壽皇(宋孝宗趙眘)雄心遠慮,無日不在中原。胄習聞其說。」也就是說,韓侂胄在孝宗時,即擁立寧宗之前,就對抗戰大事耳熟能詳,早有收復失地之志。為了抗戰,韓侂胄甚至置生死於度外,什麼都不顧。「啟韓有圖之者,韓猶以一死報國為辭。」(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戊集)蔡美彪等所著《中國通史》明白無疑地指出:《宋史》以來,視韓侂胄為奸臣,實在是 「被歪曲了的歷史」、「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了」。肯定韓侂胄是抗戰派,是忠貞不貳之臣。再說,即使在《宋史·韓侂胄傳》裡,也根本找不到一星半點能說明韓侂胄是奸臣的史實。這裡既無他投降或阻止抗戰的點滴事例,也無他弄權誤國的些微記錄;倒是有他積極籌劃北伐杭金戰爭,志在恢復失地的記載。還有,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曾經嚴厲打擊那些文恬武嬉,不思收復的投降派。
根據有關史料來看,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在韓侂胄當政的 14年裡,他的所作所為,幾乎都為了抗金復國大業。為了抗戰,他曾經大權獨攬,並把道學斥為偽學,把對抗戰前途持懷疑、阻止態度的一伙人定為逆黨,予以無情打擊。因此,投降派以及被他痛斥者勢必對他恨之入骨,以圖報復。但是當韓侂胃決定北伐抗金時,便寬容地取消了黨禁,目的不外乎是要團結他們一致對敵。可惜內部出了叛徒和內奸,投降派又乘機刁難、掣肘,再加上南宋朝廷本身政治上積弊太深,軍事上輕敵冒進,以致北伐失敗了。「誤國當時豈一秦」,(陸遊《追感往事之五》)韓侂胄也被政敵陰謀殺害了。他「以一死報國」的誓言,果然言中了。投降派心狠手辣,甚至還開棺斷首,把他的頭送給金人洩憤,以此乞和,求得保持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局面。
歷史上的韓侂胄是忠是奸,目前還是一個謎。希望當代學人撥雲驅霧,還其本來面目。
為何《宋史》將忠臣韓侂胄列入「奸臣」
在《宋史》中,有一些劣跡斑斑十惡不赦的大奸臣,如秦檜、賈似道等人,這些傢伙結黨營私,腐化墮落,欺君罔上,殘害忠良,極力打擊抗戰派,不惜犧牲社稷和人民的利益,對金人卑躬屈膝,賣國求榮,是一群禍國殃民的民族敗類,臭名昭著的歷史罪人。
可是,奇怪的是,有一個也列入《奸臣傳》中,被當朝眾人痛恨的宰相韓侂胄卻在當政的14年裡,矢志抗金,收復央地,並親率大軍北伐……此人是忠是好?令後人難以詮釋。
翻開《宋史·韓侂胄傳》,從開頭到結尾,幾乎全是他的劣跡。以至於「右正言黃度欲劾胄……。朱熹奏其奸……彭龜年請留熹而逐侂胄。」可見,他當時已是怨聲載道, 「眾惡歸焉了」。
據說,韓侂胄有五大罪狀:
其—是無功受祿。韓侂胄是皇后的親叔叔,有人說他:「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認為他是靠著侄女的皇后地位而升遷,靠著擁立寧宗皇帝而上臺的。
其二是獨斷專行。說他一旦得勢,就權欲薰心,用人、用權完全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其三是自作主張。說他常常背著皇上,私自處理政事,作威作福。
其四是耍弄手腕。「以勢利蠱士大夫之心」,拉攏、啟用辛棄疾等主張抗金的名流,
其五是不自量力。說他輕率北伐,欲爭功鞏固自己的地位,結果戰敗,權奸誤國。
除此而外,就無具體的劣跡了。
那麼,他為什麼遭到眾人的攻擊呢?
原因一是受楊皇后忌恨。
韓侂胄本來是皇后的親叔叔,有皇后作靠山,韓侂胄在皇帝面前辦事就順利多了。可是他的侄女韓皇后不久便死了。韓侂胄欲立曹美人為皇后,而寧宗卻立了楊妃為後。楊妃有心計、有手腕,暗中了解了立後的細節,便對韓侂胄心生怨恨。韓侂胄在後宮憑添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原因二是受主和派敵視。
韓侂胄是主戰派。而在南宋小朝廷裡,大部分都是主和派。他生活在一大群與自己政見根本不同的朝臣之間,勢單力薄。當時的情況是,「忠臣義土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氣惰矣。」因此,他策劃收復舊山河,就必然遭到反對甚至敵視。
原因三是與「偽學黨人」結怨。
朝臣朱熹是當代大儒,他提倡道學,學生遍及朝野.影響很大,而韓侂胄斥責朱熹的學術是「偽學」,貶斥了一批」偽學黨人」,這就得罪了朱熹。與這幫有權有勢、有幫有派,並且會吟詩作畫的學者結了怨。
總之,他的敵人不只是金人,還有他身邊的同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韓侂胄註定沒有好下場。
細讀《宋史.韓詫胄傳》,人們會發現,除了惡意的彈劾與主觀的鄙薄、上綱上線的攻擊外,根本找不到他作奸犯科的吏實,有的倒是他處心積慮、籌劃北伐的記載。
如,他為嶽飛平反。
嶽飛的冤獄已經60多年了、無人為其伸張正義。而韓侂胄在嘉泰四年,追封嶽飛為鄂王,使嶽飛冤案徹底得到了昭雪。開禧二年,他又主持了削去已死的賣國賊、大奸臣秦檜的王爵,把秦檜「忠獻」的諡號改為「繆醜」,把秦檜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大快人心。其實這也是為他的北伐抗金做了輿論準備。
又如,他無情打擊投降派。
他斥道學為「偽學」,把反對抗戰,對抗戰前途持懷疑態度的人斥為「逆黨」,予以無情打擊,這在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裡,簡直是一場地震。畏敵如鼠的投降派日子難過:應該說,這也是他為北伐做的思想和組織準備。
然而,他的北伐失敗了,他也因此而送了命。
1203年,金國國力衰弱,民不聊生,北方又為蒙古所困,正是由—宋收復失地的好機會,於是韓侂胄決定北伐。
開禧二年,他的北伐在兩淮和京西地區打響。剛開始,捷報頻傳,因為是不宣而戰,很快收復了泗洲、新息、褒信、虹縣等地。可是,因為他對雙方實力估計不足,謀劃不周,在宿州遇了強敵。北伐軍久攻宿州不下,又逢淫雨連綿,大軍露宿野外,困苦不堪。結果,金兵出城反攻,宋兵大敗。金兵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長江岸邊,形成南北僵持局面。北伐以戰平結束。
令人費解的是,此時南宋朝廷卻提議「議和」了,並答應了金國的五項條件:「一割兩淮,二增歲幣,三犒軍金帛,四取陷沒及歸正人,五取韓侂胄首級。」這不僅使國家備受屈辱,財富流失,而且又一次地喪失了戰勝金國的機會。
1207年9月11日,韓侂胄上朝.被禁軍將領夏震帶兵捉拿,旋即斬首。1208年,宋朝把韓侂胄的首級送於金國求和。北伐徹底失敗了。韓侂胄不是死於北伐的戰場上,而是死於投降派的陰謀。
值得玩味的是,金國拿到韓侂胄的人頭之後,卻贈他個「忠謬侯」的諡號,並厚葬了他:「忠」指的是心地剛貞,「謬」指的是決策失誤;金人比宋人清醒多了啊!
韓侂胄是忠?是奸?相信後人會看得清清楚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