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侂胄是忠臣還是奸臣?

2021-02-23 韓瑞兵

歷史的真實面貌,有時會被偏見的雲霧遮鎖,即使對同一人物或事件,往往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與記載。時日一久,孰是孰非,遂成千古之謎。韓侂胄便是一例。

認為韓侂胄是奸臣,把他同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檜、賈似道相提並論,似乎是南宋以來當權者和正史的觀點。翻開《宋史·韓侂胄傳》,幾乎通篇都是說他從一得勢,就權欲薰心,獨斷專行,極其鄙夷他的為人和政聲。「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諷刺他恃擁立寧宗趙擴而好大喜功,極欲弄權,「時時乘間竊弄威福」,唾罵他常常背著皇上,私自處理政事,擅作威福。並揭露他欲「立蓋世功名以自固」,不自量力,輕率北伐。為鞏固自己的地 位, 「以勢利蠱士大夫之心」,拉攏起用辛棄疾等名流。因此,他常遭到朝廷重臣的彈劾。如 「右正言黃度欲劾胄??。朱熹奏其(指韓侂胄)奸,彭龜年請留熹而逐侂胄。」可見韓侂胄確實是奸佞專權,弄得怨聲載道,人神共怒。現在有許多書籍也都用不屑的口吻談論他,如「當時宰相韓侂胄胄企圖以出兵北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因而重新起用辛棄疾」 (《辛棄疾詞文選注》)等。他雖曾褒嶽(飛)貶秦(檜),但是嶽飛的孫子嶽河,卻在《桯史》裡載有諷刺、奚落他的滑稽劇。可見他真是到了「眾惡歸焉」的地步。

不過,認為韓侂胄是忠臣,是志在恢復的抗戰派的,還是大有人在。近代史學家鄧之誠指出,韓侂胄並「不盡如宋史所詆」;說韓侂胄是權奸誤國,「不免門戶道學之見。」(《中華二千年史》)其實,早在當時,著名的詞人周密就在《齊東野語》裡提出異議:侂胄「身殞之後,眾惡歸焉;然其間是非,當未盡然」。對宋史的觀點,即韓侂胄是奸佞之說,首舉質疑。《齊東野語》還記載著:「壽皇(宋孝宗趙眘)雄心遠慮,無日不在中原。胄習聞其說。」也就是說,韓侂胄在孝宗時,即擁立寧宗之前,就對抗戰大事耳熟能詳,早有收復失地之志。為了抗戰,韓侂胄甚至置生死於度外,什麼都不顧。「啟韓有圖之者,韓猶以一死報國為辭。」(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戊集)蔡美彪等所著《中國通史》明白無疑地指出:《宋史》以來,視韓侂胄為奸臣,實在是 「被歪曲了的歷史」、「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了」。肯定韓侂胄是抗戰派,是忠貞不貳之臣。再說,即使在《宋史·韓侂胄傳》裡,也根本找不到一星半點能說明韓侂胄是奸臣的史實。這裡既無他投降或阻止抗戰的點滴事例,也無他弄權誤國的些微記錄;倒是有他積極籌劃北伐杭金戰爭,志在恢復失地的記載。還有,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曾經嚴厲打擊那些文恬武嬉,不思收復的投降派。

根據有關史料來看,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在韓侂胄當政的 14年裡,他的所作所為,幾乎都為了抗金復國大業。為了抗戰,他曾經大權獨攬,並把道學斥為偽學,把對抗戰前途持懷疑、阻止態度的一伙人定為逆黨,予以無情打擊。因此,投降派以及被他痛斥者勢必對他恨之入骨,以圖報復。但是當韓侂胃決定北伐抗金時,便寬容地取消了黨禁,目的不外乎是要團結他們一致對敵。可惜內部出了叛徒和內奸,投降派又乘機刁難、掣肘,再加上南宋朝廷本身政治上積弊太深,軍事上輕敵冒進,以致北伐失敗了。「誤國當時豈一秦」,(陸遊《追感往事之五》)韓侂胄也被政敵陰謀殺害了。他「以一死報國」的誓言,果然言中了。投降派心狠手辣,甚至還開棺斷首,把他的頭送給金人洩憤,以此乞和,求得保持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局面。

歷史上的韓侂胄是忠是奸,目前還是一個謎。希望當代學人撥雲驅霧,還其本來面目。

 

為何《宋史》將忠臣韓侂胄列入「奸臣」

在《宋史》中,有一些劣跡斑斑十惡不赦的大奸臣,如秦檜、賈似道等人,這些傢伙結黨營私,腐化墮落,欺君罔上,殘害忠良,極力打擊抗戰派,不惜犧牲社稷和人民的利益,對金人卑躬屈膝,賣國求榮,是一群禍國殃民的民族敗類,臭名昭著的歷史罪人。

可是,奇怪的是,有一個也列入《奸臣傳》中,被當朝眾人痛恨的宰相韓侂胄卻在當政的14年裡,矢志抗金,收復央地,並親率大軍北伐……此人是忠是好?令後人難以詮釋。

翻開《宋史·韓侂胄傳》,從開頭到結尾,幾乎全是他的劣跡。以至於「右正言黃度欲劾胄……。朱熹奏其奸……彭龜年請留熹而逐侂胄。」可見,他當時已是怨聲載道, 「眾惡歸焉了」。

據說,韓侂胄有五大罪狀:

其—是無功受祿。韓侂胄是皇后的親叔叔,有人說他:「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認為他是靠著侄女的皇后地位而升遷,靠著擁立寧宗皇帝而上臺的。

其二是獨斷專行。說他一旦得勢,就權欲薰心,用人、用權完全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其三是自作主張。說他常常背著皇上,私自處理政事,作威作福。

其四是耍弄手腕。「以勢利蠱士大夫之心」,拉攏、啟用辛棄疾等主張抗金的名流,

其五是不自量力。說他輕率北伐,欲爭功鞏固自己的地位,結果戰敗,權奸誤國。

除此而外,就無具體的劣跡了。

那麼,他為什麼遭到眾人的攻擊呢?

原因一是受楊皇后忌恨。

韓侂胄本來是皇后的親叔叔,有皇后作靠山,韓侂胄在皇帝面前辦事就順利多了。可是他的侄女韓皇后不久便死了。韓侂胄欲立曹美人為皇后,而寧宗卻立了楊妃為後。楊妃有心計、有手腕,暗中了解了立後的細節,便對韓侂胄心生怨恨。韓侂胄在後宮憑添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原因二是受主和派敵視。

韓侂胄是主戰派。而在南宋小朝廷裡,大部分都是主和派。他生活在一大群與自己政見根本不同的朝臣之間,勢單力薄。當時的情況是,「忠臣義土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氣惰矣。」因此,他策劃收復舊山河,就必然遭到反對甚至敵視。

原因三是與「偽學黨人」結怨。

朝臣朱熹是當代大儒,他提倡道學,學生遍及朝野.影響很大,而韓侂胄斥責朱熹的學術是「偽學」,貶斥了一批」偽學黨人」,這就得罪了朱熹。與這幫有權有勢、有幫有派,並且會吟詩作畫的學者結了怨。

總之,他的敵人不只是金人,還有他身邊的同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韓侂胄註定沒有好下場。

細讀《宋史.韓詫胄傳》,人們會發現,除了惡意的彈劾與主觀的鄙薄、上綱上線的攻擊外,根本找不到他作奸犯科的吏實,有的倒是他處心積慮、籌劃北伐的記載。

如,他為嶽飛平反。

嶽飛的冤獄已經60多年了、無人為其伸張正義。而韓侂胄在嘉泰四年,追封嶽飛為鄂王,使嶽飛冤案徹底得到了昭雪。開禧二年,他又主持了削去已死的賣國賊、大奸臣秦檜的王爵,把秦檜「忠獻」的諡號改為「繆醜」,把秦檜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大快人心。其實這也是為他的北伐抗金做了輿論準備。

又如,他無情打擊投降派。

他斥道學為「偽學」,把反對抗戰,對抗戰前途持懷疑態度的人斥為「逆黨」,予以無情打擊,這在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裡,簡直是一場地震。畏敵如鼠的投降派日子難過:應該說,這也是他為北伐做的思想和組織準備。

然而,他的北伐失敗了,他也因此而送了命。

1203年,金國國力衰弱,民不聊生,北方又為蒙古所困,正是由—宋收復失地的好機會,於是韓侂胄決定北伐。

開禧二年,他的北伐在兩淮和京西地區打響。剛開始,捷報頻傳,因為是不宣而戰,很快收復了泗洲、新息、褒信、虹縣等地。可是,因為他對雙方實力估計不足,謀劃不周,在宿州遇了強敵。北伐軍久攻宿州不下,又逢淫雨連綿,大軍露宿野外,困苦不堪。結果,金兵出城反攻,宋兵大敗。金兵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長江岸邊,形成南北僵持局面。北伐以戰平結束。

令人費解的是,此時南宋朝廷卻提議「議和」了,並答應了金國的五項條件:「一割兩淮,二增歲幣,三犒軍金帛,四取陷沒及歸正人,五取韓侂胄首級。」這不僅使國家備受屈辱,財富流失,而且又一次地喪失了戰勝金國的機會。

1207年9月11日,韓侂胄上朝.被禁軍將領夏震帶兵捉拿,旋即斬首。1208年,宋朝把韓侂胄的首級送於金國求和。北伐徹底失敗了。韓侂胄不是死於北伐的戰場上,而是死於投降派的陰謀。

值得玩味的是,金國拿到韓侂胄的人頭之後,卻贈他個「忠謬侯」的諡號,並厚葬了他:「忠」指的是心地剛貞,「謬」指的是決策失誤;金人比宋人清醒多了啊!

韓侂胄是忠?是奸?相信後人會看得清清楚楚的。

相關焦點

  • 韓侂胄:千古奸相,還是鐵血狂人?
    所以,韓侂胄這哥們的起點,其實並不高——知閤門事,這職位就是一個皇家服務員,就這,韓侂胄還是恩蔭入仕!如果一切順風順水,韓侂胄這一輩子的天花板可能也就是皇家高級服務員。二、與趙汝愚的恩怨情仇可偏偏,南宋集團的掌門人老趙家出事了!
  • 韓侂胄:眾口鑠金事,難損忠繆人
    我們都知道這嶽飛是主戰派,想這韓侂胄比起嶽飛來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權臣,他首先給嶽飛平了反,又追封為鄂王,奪秦檜王爵,改諡謬醜,這一舉動大得人心。起用被廢閒置的辛棄疾等主戰派官員。並輸家財二十萬以助軍用。積極組織北伐,力主收復失地。以圖立不世之功來堵住天下洶洶之口。我們並不知道他是於私還是於公,但北伐在當時還是大得人心的,儘管以慘敗告終。
  • 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權當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一)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呂不韋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不禁沉吟起來。(四)忠臣和姦臣是相對立的。世界上沒有百分百的忠臣,也沒有百分百的奸臣,正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道理。如果一個臣子「忠」的部分遠大於「奸」,那麼他是忠臣。如果「奸」的部分遠大於「忠」,那麼他是奸臣。當然,依照封建倫理道德來看,所謂的「忠」和「奸」都是相對於皇帝而言的。
  • 南宋最不像奸臣的奸臣,為嶽飛平反,主張北伐,卻被後人視為奸臣
    雖然宋朝奸臣很多,但其中也有被冤枉成奸臣的,比如南宋的韓侂胄(han tuo zhou)。在《宋史》中,韓侂胄是跟蔡京、秦檜、童貫、王黼、朱勔、秦檜、張邦昌、賈似道一樣的奸臣。
  • 給嶽飛徹底平反的南宋權臣韓侂胄是怎麼樣一個人?
    嘉王繼位,是為宋寧宗,冊立韓侂胄的侄孫女為皇后。四十三歲的韓侂胄正當壯年,有著極強的權力欲望,他深知只有除掉趙汝愚,才能獲得大權。於是,韓侂胄就利用後宮韓皇后搬弄是非,說外間傳聞趙汝愚有人君之相,不可久留。同時,韓侂胄利用自己的政治優勢,掌握了臺諫機構,授意臺諫官對趙汝愚進行攻擊。在內外夾擊下,趙汝愚很快便招架不住了。慶元元年(1195年),宋寧宗貶趙汝愚為寧遠軍節度副使。第二年,趙汝愚在衡州暴斃而亡。
  • 三位不應該寫進《宋史》奸臣傳的奸臣,其中有一位只做了半年宋臣
    在《宋史·奸臣傳》的記載裡面,一共記載有二十二名奸臣,分別是:蔡確、吳處厚、邢恕、呂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蔡卞、蔡攸、蔡翛 、蔡崈、趙良嗣、張覺、郭藥師、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万俟卨、韓侂胄、丁大全、賈似道。這二十二個人中間有不少是否是奸臣?
  • 韓侂胄的悲劇:愛國遠不是敢和敵人開戰那麼簡單
    慶元三年(1197),慈福皇后將杭州西湖邊的南園賞賜給韓侂胄,當時韓發動「慶元黨禁」,將理學定為偽學,藉機來打擊政敵。而陸遊因為韓侂胄主戰,不惜被士林恥笑,寫《南園記》吹捧韓侂胄。文中先大段敘述韓侂胄曾祖韓琦(諡忠獻)的功業,然後筆調轉向韓侂胄能有乃祖之風並能光大之:與忠獻同時,功名富貴略相埒者豈無其人?今百四十五年,其後往往寂寥無聞。
  • 他是南宋最後一位鐵血宰相,卻被後人當作奸臣,被誤解了800多年
    他是南宋最後一位鐵血宰相,貶謫以宗室趙汝愚為代表的大臣;追封嶽飛為鄂王,追削秦檜官爵;力主抗金,卻被歷史當成了奸臣,被世人誤解了800多年。韓侂胄,相州安陽人,宋神宗三女兒唐國長公主的孫子,於1152年11月出生。
  • 清朝權臣鰲拜,到底是奸臣還是忠臣?康熙為何要將其制服
    真的是一個奸臣嗎?真像金庸小說《鹿鼎記》裡看到的那樣嗎?歷史上,康熙還是動用了所有力量設計抓住了鰲拜,同時也給他羅列了30條大罪,許多人都會覺得鰲拜抄家滅族已經是註定了,但是康熙並沒有這麼做,他不但沒有殺了鰲拜,還把他軟禁起來,不過鰲拜的家產還是充公了。康熙剛上位的時候,鰲拜專權。
  • 從曹雲金口中的奸臣到郭德綱口中的忠臣孝子,欒雲平變遷史
    十多年前,欒雲平還是曹雲金口中的奸臣,而現在,郭德綱介紹欒雲平時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這是我的愛徒,德雲社的忠臣孝子。3曹雲金想要演出而不得,就是當年在微博上怒發要清理德雲社的奸臣,說我要演出,我師父都同意了,但是德雲社的奸臣不讓。這個奸臣指的就是欒雲平。
  • 高力士是忠臣還是奸臣
    而不少學者認為,歷史上的高力士不但不是奸臣,反而忠心耿耿,並為開元盛世做出過貢獻。貴族出身年少入宮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說起來也是一位貴公子。他的曾祖馮盎曾任高州總督,受封耿國公;他的父親馮君衡世襲祖上軍功,擔任潘州刺史。貴族出身年少入宮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說起來也是一位貴公子。
  • 暴君當朝,奸臣當道——韓國情色電影《奸臣》
    《大長今》等等,這部《奸臣》視角很特別,主角是燕山君時代的奸臣任崇載。朝鮮老牌演員千浩振出演了任崇載的奸臣老爸任士洪,看過他出演的《六龍飛天》中朝鮮李氏王朝的開創者李成桂英明神武的形象在這部電影中變成了阿諛奉承的小人,給我的感覺反差還是蠻大的。
  • 劉備駕前十大忠臣能臣純臣:關羽張飛是忠臣,諸葛亮趙雲是什麼?
    我們可以說曹操曾經是個忠臣,劉備是個口頭上的忠臣,孫權從頭到腳都不是忠臣。同樣道理,有很多人可能是忠臣,但能力卻差得很遠,他們鬥不過曹操,看不破劉備,也管不了孫權,只能算「爛忠厚沒用」。咱們今天就以劉備手下的十大重臣為例,也把他們分成忠臣能臣純臣三類,這其中關羽張飛自然是忠臣,而諸葛亮趙雲算什麼,就值得深思了,至於龐統法正,似乎也不好評價。
  • 徐庶一生推薦兩人:一位忠臣,一位奸臣,結果都成三國重量級人物
    徐庶一生推薦兩人:一位忠臣,一位奸臣,結果都成三國重量級人物 導語:在三國前期湧現了很多謀士,他們算無遺策,然而算來算去,都沒能幫助自己的主公統一天下,最終弄了個三國鼎立的局面。可是有一個人,他雖然沒有出過多少主意,也沒有過多的存在感,可是他卻做了其他謀臣做不到的事情。
  • 一代權相韓侂胄的八字——再嘆八字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侂胄(hán tuō zhòu),祖上是北宋名臣韓琦,進士出身,曾與範仲淹抵抗西夏,威望很高。韓侘胄是宋神宗第三女唐國長公主之孫,蒙恩蔭出身的武將,後官至太師、平章軍國事等要職。其執政期間,雖政績方面治國無策,但秉承乃祖韓琦忠國之志,崇嶽飛,貶秦檜,力主抗金北伐,其民族氣節得以彰顯,我輩後人當奉之。
  • 安史之亂的爆發,離不開他的推波助瀾,玩弄權術的奸臣李林甫
    自古以來,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忠臣良將的輔佐,假如把一個國家比作房子,忠臣就是房子的棟梁,支撐起了國家的繁榮與發展。當然與忠臣良將對立的就是奸臣,玩弄權術殘害忠良,奸臣與忠臣有史以來都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他們就像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宋朝的嶽飛與秦檜,清朝的和珅與紀曉嵐等等,我們今天說的就是唐朝大奸臣李林甫,他在朝為相的19年,間接促進了安史之亂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