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的都城,是今天哪些地方?有4座城從未改名並沿用至今

2021-02-08 歷史聚合

戰國七雄是一個已經過去了2000年的概念了。不過,由於當時的「齊楚秦燕趙魏韓」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太大了,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對這個時候的事情津津樂道。那七個諸侯分別變法圖強,富國強兵,在歷史上先後掀起了滔天巨浪,確實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惜最終還是被秦國統一了天下: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六國雖然滅亡,後來秦國也滅亡了,但是它們的名字卻留了下來。我們現在就有許多人自稱「秦人」、「楚人」、「齊人」等等。這也是戰國七雄給大家留下的抹不去的痕跡,因為「秦」、「楚」、「齊」等名稱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國家名字了,而成為了一種歷史記憶和身份標誌。那麼,戰國七雄當年的都城叫什麼,是今天的哪些地方?有四個至今都未更名。

首先咱們就來說秦國的都城。秦國其實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年輕的國家,它的真正出現是伴隨著東周的出現而出現的。整個西周時期,周朝都沒有一個叫做秦國的國家。公元前770年,由於秦國先君保護周天子度過犬戎之亂並建立東周,所以它被周天子給了一塊土地,從此成了秦國。

秦國早期是一個周天子的「打手」,秦人之所以出現完全就是因為西戎搗亂,周天子需要一個天天跟西戎掐架的國家。所以曾經幫助商紂王鎮守西方,善於養馬的秦人被周天子看上了。一開始秦人一直在到處打仗,所以國都也不是很穩定。曾經秦國以雍城做過都城,在公元前349年的時候,秦孝公為了實施變法,遷都鹹陽。

之前秦國把涇陽、櫟陽等地當過都城,但是時間都不是很長。春秋時期秦國都城主要在雍城,後來則主要以鹹陽為主。鹹陽這座城的名字也因此被保留至今,今天那個地方仍然叫做鹹陽。說完了戰國七雄當中歷史最短的,我們就來說戰國七雄當中歷史最長的。可能你想不到,這個國家是楚國。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是有鄙視鏈的,這個鄙視鏈的最底層大約就是宋國了。那時候諸子百家只要是說「有一個傻子」,那麼一定會說「他是宋國人」。因為宋國是商朝的後裔,所以受到了周朝王族和功臣後代的集體鄙視。而往宋國之上,大約就是楚國了。為啥大家都鄙視楚國呢?

因為楚國也不是「正經的」王族後裔或者功臣之後。楚國遙遠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據說他們是夏朝滅亡後逃難到南方的,因此他們受到了商朝的重點打擊。《詩經·商頌》甚至這樣寫道:「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大概意思是:商王武丁好威武,深入不毛打荊楚;荊楚你們好大膽,怎敢不來早臣服?後來楚國跟著周武王積極推翻商朝,還是被周朝鄙視了。周天子也曾經親自帶兵攻打楚國。因為前期一直在逃跑,所以楚國的都城就很多了,有:丹陽、郢、江陵、陳郢、壽春等地,長期處在動蕩當中。

說完秦楚,我們接著說燕國——這是一個很正統的周朝王族諸侯,它是周公召的封國,也就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國,早在周武王的弟弟姬奭的封國,公元前1044年就已經誕生。不過戰國時代燕國好像沒啥存在感。它的都城為薊,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在當時也屬於比較偏遠的地區了。

接著我們講齊國。齊國是正統的周朝功臣後代封國——它姜太公的封國。不過公元前386年齊國發生了「田氏代齊」事件,變成了舜帝後代的國家。它的都城為臨淄、薄姑。主要是以臨淄為都城,雖然後來田氏代齊,但是仍然以臨淄為都城,而這個名字也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改名。

接著就是韓趙魏三個國家。說起來它們的歷史其實是很短的,因為三家分晉發生於公元前403年,只比田氏齊國的歷史長一點兒。但是如果考慮到它們的前身——晉國,那它們又算是歷史比較長的國家了。它在公元前1033年就已經建立了。不過自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三軍設六卿起,六卿把控了朝政。後來六卿韓、趙、魏、智、範、中行氏當中的智、範、中行被攻滅,就剩下韓趙魏三家。

韓國是個比較悲催的國家,它的國土被魏國、齊國、楚國、秦國包圍,是一個「四戰之地」,所以它一直在頻繁的遷都,曾先後定都平陽、宜陽、陽翟和新鄭。新鄭至今沒有改名。趙國也曾經多次遷都,先後定都於晉陽、中牟、邯鄲、信都、代,其中邯鄲城的名字至今沒改。魏國先後定都魏邑、安邑、少梁、大梁。

這麼多年過去了,秦國、齊國、韓國、趙國曾經的都城名字至今仍然未改,也足以看出它們的歷史影響力了。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都是現如今的哪個地方?出土的遺址揭開真相
    只有挨打的命,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韓國其實也是有高光時刻的,早年曾經吞併春秋小霸鄭國,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為了能夠更好的統治鄭國的地盤,韓國將都城遷到新鄭,也是現在存在的城市名。 全城總計東西四千五百米,南北三千米,西半城略大,東半城略小,二城相連。西城有高大的土臺三至四處,其中最大的土臺,221×228米,臺高約計十四米,目前土臺尚存。東城也有三至四個土臺,一律前後排列。趙王城的城牆,全部為夯土築成的,其中土質黏結性大,當築城之後非常堅硬,這座城到今日保留的還算可觀,城牆牆體,雖然業已坍落,但是原牆狀態尚可看出。從許多缺口之處,可以看到城牆的夯層水平線,非常清楚。
  • 戰國七雄都城是哪,是現在什麼地方,有一國居然前後有過八個都城
    戰國七雄就是指戰國晚期華夏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這些諸侯國大多是跟隨周朝建立分封后開始存在的,只不過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齊國、燕國,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國、楚國。 接下來聊一聊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在哪裡?他們的都城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 【文化教育】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戰國七雄國家地圖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戰國七雄實力排名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六國之中最先被滅,戰力不如宋國,韓國為什麼被公認為戰國七雄?
    各種攻城的大型器械隆隆開過,迅速展開在韓國都城新鄭城下,半日之間便將新鄭四門包圍起來。在成功包圍韓國都城之後,秦國將領內史騰親自出馬向箭樓守軍喊話:「城頭將軍立報韓王:半個時辰之內,韓王若降,可保新鄭全城姓名!韓王不降,秦軍立馬攻城,屆時玉石俱焚,韓王咎由自取!」迅速被攻滅,幾無還手之力,若論戰力,的確難堪七雄之列!
  • 戰國七雄之韓國在禹州的興衰
    文 ☞ 張曉輝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是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論戰國七雄的實力,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鋒芒,只有韓國時時被打的喊娘!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掀開戰國的序幕,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所向無敵,還曾經吊打秦國。魏國衰弱之後,逐漸形成秦、齊、楚三國橫強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秦齊還並稱「東西二帝」。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 魏國,大致包括現在的陝西省北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的一部分地方。
  • 商朝朝歌城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商王帝辛時期的都成東有淇河為險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這道城垣南至淇縣的常屯村,北至淇縣的淇水關,南北五十餘裡。第二道城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縣工業路東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縣南關一帶。第三道城即宮城,位於今淇縣三海村和西壇村一帶。《淇縣誌》中所說的「淇邑北門出,西過紂王城」指的就是紂王的二道城。
  • 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中各選出五虎將,哪些名將會入選
    古史雜談等等內容探究歷史的真相,挖掘過去的故事,聽聽老一輩講述腳下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正文蜀漢五虎將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梁山五虎將是秦明、林衝、關勝、呼延灼和董平,我們參考蜀漢五虎將和梁山五虎將,也在戰國七雄中選出一個五虎將
  •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選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武將,都會有誰?
    我們今天就來把他們其中的一個群體,即戰國七雄的武將,做一個大起底,看看他們之中有哪些人足以被視作明星之中的明星。齊國齊國史載的名將有田忌、孫臏、匡章等。前兩人因為"田忌賽馬"和《孫臏兵法》,至今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而匡章,他雖是孟子的學生,卻也是齊國的一名武將。
  • 元朝有3座都城,明朝也有3座都城,為什麼?朱棣表示,明承元制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感謝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哥提問)明朝有3座都城,元朝也有3座都城,是不是意味著明承元制?
  • 戰國七雄中,各國的第一名將分別是誰?
    相比之下,因為亂世的戰爭頻率高、規模大,所以在春秋戰國、三國、隋末這樣的動蕩時代成名的將領比之太平盛世要多上不少。周定王十六年(前453),隨著三家分晉事件的發生,歷史正式進入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徵伐更加頻繁,更多的優秀將領也在此時湧現。那麼,如果在各國分別選出一位名將,應該怎麼選呢?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但韓國始終是三晉乃至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在戰國時代存在感一直不強,從興起到滅亡,大多數時候都波瀾不驚,被實力大國來回碾壓。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韓國,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曾經掙扎過,但在夾縫中根本找不到翻盤點,眼看著列國爭相崛起,被動地在戰國舞臺上演出,自己卻最終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兼併的國家,拉開了「秦王掃六合」的序幕。
  • 戰國七雄中各國第一名將分別是誰,誰能稱得上戰國第一名將呢?
    戰國七雄中各國第一名將分別是誰,誰能稱得上戰國第一名將呢?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歷史上稱之為戰國時期,當時七大強國分別為齊、楚、燕、趙、韓、魏、秦史稱戰國七雄。七國的具體位置是南楚、北趙、燕在東北、西秦、東齊、中則為韓魏。
  • 就是跟戰國七雄的韓國有關,但韓國人拒絕承認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國家叫韓國,那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看到這,很多人可能就存在疑問了,這兩個國家都叫韓國,戰國七雄的韓國和現代的韓國有關係嗎?我現在可以告訴你,有關係,而且是直系關係。實際上,現代的韓國就是中國歷史上戰國七雄的韓國族系遷徙過去的。
  • 我國改名最多城市,已有40多個名字,最美那一個卻沒有沿用至今
    從古至今,在我國的眾多城市之中,有的城市上千年來名字未曾有過變動一直沿用至今,就像河北的邯鄲市,邯鄲學步這個成語也是很早之前就出現了。相反,有的城市經常會被人們更改名字,今天小編就要向大家介紹我國改名字最多的一座城市。
  • 戰國七雄之一魏
    戰國七雄之一。姬姓。 戰國初年,魏國曾是最強大的諸侯國。魏文侯先後任用其弟魏成子和翟璜、李悝為鋪佐,師事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儒者,並任用樂羊為將攻取中山。當時,吳起為西河郡守,西門豹為鄴縣令,屈侯鮒為傅。李悝在魏國變法,提出「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使經濟得以鞏固。其所撰《法經》是中國古代影響甚大的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
  • 戰國七雄,第八雄是哪國?
    戰國七雄秦、楚、趙、魏、齊、韓、燕,其中韓、燕實力相對較弱。
  • 石家莊的靈壽縣,一座曾消失的「中山國」都城
    靈壽縣以產靈壽木而得名,全境呈西北—東南走向,素有有「靈壽縣一條線」之稱。因為其地域的狹窄特性,1958年10月,靈壽曾與正定合縣。1961年12月,靈正分縣,恢復了靈壽縣至今。靈壽縣寄居於青山綠水間,文物古蹟很多,趙王故城、北齊幽居寺、清代石牌樓等,它們以獨特的古色古韻,展示著古老的文明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巨變。
  • 戰國七雄的韓國族系遷徙表,給了答案!
    戰國七雄的韓國族系遷徙表,給了答案!韓國韓國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147萬。這個面積有多大呢?我們做個形象的比喻,哈爾濱的面積是5.31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092.9萬人,也就是說韓國沒有兩個哈爾濱大。雖然韓國面積沒有兩個哈爾濱大,但是經濟發達,所以吸引了很多中國人去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