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於是改稱呼為「始皇帝」,自稱「朕」。
這個稱呼,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因為很多影視劇的渲染,很多人會認為,秦始皇繼任秦王、統一六國是順風順水的事,但事實上,他曾是最不可能完成這件事的人。
秦始皇的逆襲,才是最讓人心動的過程。
你所看到的所有風光,背後都隱藏著無比的兇險,表面越是明媚,背後越是陰暗。
趙政(後來叫嬴政)出生時,他的父親秦異人是秦國留在趙國的「質子」。
最初,作為質子的異人沒有任何可能繼任為秦王。
直到呂不韋從中發現了「商機」:他找到異人,告訴他自己的謀劃:
呂不韋入秦,說服最有魄力的華陽夫人,讓她認異人為養子——這讓異人具備了可以繼位的條件。
華陽夫人為什麼一定要認異人為子?
第一,作為楚國貴族的華陽夫人沒有子嗣,為了能夠維持秦國內的楚系力量以及自己家族日後的富貴,她必須認養一個皇子。
第二,她認養的這個養子背後必須沒有其他勢力支持,如果是宮中齊系或趙系夫人的子嗣,她沒有辦法領養。
異人生母背後的國家已經被滅,所以當時最沒有依靠的異人反而具備了最大的優勢。
或許這就是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
但這句話還有半句叫「福兮禍之所伏」。
異人被華陽夫人認作養子,這也意味著危險的臨近。
於是,秦國不斷進攻趙國,甚至發生了「長平之戰」——這是因為秦國國內的皇子不希望異人活著,只要秦攻趙,趙國一怒之下,就會殺掉異人,這叫「借刀殺人」。
嬴政3歲那年,父親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偷偷逃回秦國,他和母親趙氏,從此就開始了兇險的逃亡。
異人回到秦國後,被立為太子,趙國將公主嫁給異人,生下了兒子嬴政的弟弟成蟜。
於是,年已9歲準備返回秦國的嬴政就成了趙國舉國追殺的對象——趙人希望成蟜能夠在異人之後繼任秦王。
嬴政費盡千辛萬苦回到秦國,但秦國本土勢力對他也並不認可。
所以我們看到的秦始皇,為什麼能統一六國,是因為他從出生開始,所走過的每一步,都充滿艱辛。
回到秦國的嬴政並不被認可,他在最後能夠繼任秦王,背後其實隱藏了各種鬥智鬥勇——
嬴政只有顯示出自己的才華,才能在已經是秦王的父親面前得到認可;
但他越是才能卓著,六國的謀臣就越會想方設法阻止他繼任秦王——當時秦國強大,如果有能力的嬴政登上王位,六國的滅亡必然會加速,所以他們一定會竭力阻擋。
在嬴政身上,一直有著這樣的矛盾:內有秦人的不認可(畢竟他是從趙國歸來的公子),外有六國的虎視眈眈。
如果是你,你能解決這種矛盾嗎?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因為那些艱難困苦,磨礪了嬴政的能力。
13歲那年,登基為秦王的異人因為宮亂(這場魏國人發起的宮亂也很有趣)被殺,嬴政正式成為秦王。
13歲,很多人在這個年紀還是懵懵懂懂,但嬴政已經智計深沉——這就是那些苦難的生活經歷帶給他的成長。
智慧必然會從苦難之中生出。
13歲的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他駕馭著秦國這架無敵戰車,對內安撫秦人情緒,對外「遠交近攻」,將六國逐一擊破。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嬴政39歲那年,他終於滅掉六國,完成統一。
隨後,便是影響幾千年的「郡縣制」以及「書同文,車同軌」。
這一路走來,眾人只看到了他的輝煌燦爛,卻很少有人能看到他曾經的落魄困窘。
他成了「始皇帝」,成了「千古一帝」。
但這個名字背後,是一路走來,兩行帶著血的足跡。
統一六國之後,始皇帝似乎變了。
在很多傳聞故事中,始皇帝似乎特別「怕死」,他召集方士,企圖尋到靈丹妙藥,能夠讓自己「長生不老」。
這些傳聞,暫且不亂,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
秦朝的使者在路上被神秘人攔住,神秘人拿出玉璧,告訴他說:你回去告訴滈池君(水神,秦人尚水,代指始皇帝),祖龍今年必死。
這話傳到秦始皇耳中,他沉默片刻,臉上略帶著驚恐的顏色,最終,只是幽幽說出一句:
「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
山鬼所能預知的,不過是一年之內的事。
第二年,秦始皇出遊,他在山東之罘獵殺一頭大魚,隨後派徐福遠渡重洋,求取長生不老藥。
但不久後,始皇帝在出行途中發病,不久去世。
從使者遇見神秘人,到秦始皇去世,剛剛好一年的時間。
這位震古爍今的帝王,留下了太多故事,但是,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創造了如此輝煌的成績。
現在回頭來看,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深遠的,只是因為年代久遠,很多記錄失傳,於是,那個英武神氣的始皇帝,就在世人的印象中,慢慢變得模糊了。
縱觀他的經歷,這才是真正的逆襲,即使遠隔千年,依舊能給人鼓舞。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