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秦朝的電視劇熱播,讓我又憶起往昔看過的與秦始皇相關的劇集和小說。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二。一個,是TVB1986版電視連續劇《秦始皇》;另一個,是黃易2009年的小說《尋秦記》。他們都是以秦始皇的一生為主線,講述秦始皇歸國、上位,以及一統天下的過程。不過,兩個故事視角不同,所以看起來各有特色。
這兩部作品之後,我都有很長時間沒有再看秦始皇相關的故事。主要就是因為之前的兩部都太精彩,很難有作品超越它們。如果再看其他表現力、故事力不足的,總覺得覺得有些不得勁兒。
近期,網絡上一些關於秦始皇的評論倒是引發了我的興趣,讓我將視線拉回到秦始皇這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身上。所以,我又找來關於秦始皇的小說閱讀,這次我讀的是霧滿攔江的小說——《秦始皇:君臨天下》。
有人總結了秦始皇的人生大事的幾個節點,從3歲逃亡,9歲成功返秦,13歲初登王位,22歲大權在握,39歲統一稱霸。
在《秦始皇:君臨天下》這部小說中,故事情節完美地卡住以上時間節點。
三歲時,渣男爸爸——子楚,在利益當頭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拋妻棄子,逃亡路還沒開始,子楚便做出了決策——遺棄趙姬和嬴政母子。
這對被拋棄的母子並沒有放棄自己,而是巧妙地利用趙國後宮的力量,獲得名師庇佑,並在名師的羽翼下積蓄自己的力量。
小說中關於這部分的內容著墨不算多,所以,一開始看第一卷《逃亡路》時候會覺得有些摸不著頭腦,當我看完第二卷《登王位》的時候,才理解到其中運籌帷幄之巧妙。
霧滿攔江在《秦始皇:君臨天下》中,設計了一個貫穿全書的超大的謎題:被秦國繼承人拋棄的孤兒寡母,如何利用宮廷中的矛盾和名家的謀略,讓自己的安危降到最低,並使得利益最大化?
這難度五星的任務,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心智、計謀和機遇才能達成?這個問題在第二卷中慢慢浮出水面。
書中公孫龍向趙政(彼時趙政尚未認祖歸宗,還沒有正式改名為嬴政)傳道授業解惑:
道不變,智慧不變。但道與智慧的外在表現,一定會因環境而呈現出它該有的樣子。只有最適應環境的,才是最具成長性的,才是生命力最強大的。
追隨內心的信念,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隨機應變,順勢而為,利用外界的多方力量制衡,在夾縫中求生存,正是秦始皇早期的成長之道。
在之後登王位之路和統一天下的霸業中,秦始皇從未動搖過自己的信念,一往無前地朝著最高的那個王座邁進。
在登頂王位的路途中,必然有些戲劇化的場面和尋常人想像不到的艱險。在《秦始皇:君臨天下》中,霧滿攔江結合歷史的進程和大量資料,通過強大的邏輯和推理,為讀者譜寫了一部更驚心的歷史篇章,也為秦始皇的登頂之路構築了一副更恢弘的畫卷,讓秦始皇的成長曆程充滿了精彩和可讀性。
作為家長,讀霧滿攔江的小說,內心不免特別羨慕趙姬有個嬴政這樣的「別人家的孩子」。且不提秦始皇登基後的所謂殘暴,只看霧滿攔江對嬴政早期的形象塑造,那絕對是要讓家長豎起大拇指的。
早慧,卻沒有慧極易傷。
林黛玉是夠早慧,可惜太敏感,生生苦(哭)死了自己。嬴政不這樣,他9歲出仕,破了別人破不了的局,用智慧和強大的邏輯,將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於自己手中。
堅韌,卻沒有至剛易折。
韓信能屈能伸,忍得胯下之辱,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大謀略家,助劉邦成就大業。我不清楚秦始皇,是不是在登上權力的巔峰後,焚了書才導致關於他的憋屈沒有流傳至後世。
根據歷史大環境來推斷,我覺得肯定少不的。
霧滿攔江的小說,根據歷史的脈絡,賦予了秦始皇堅韌的性格,又給他增添了能屈能伸的砝碼,總體來說邏輯縝密,情節合理,讀來是很有說服力的。
孝順,卻沒有舊式愚孝。
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忘。這就是舊式愚孝。
嬴政的孝順,體現在行動上令人特別歡喜。為什麼呢?他不會因為孝順而委屈自己。
在嬴政眼裡,理和道大於愚孝。如果君父的邏輯不合理(他的信仰),那麼,推翻就好,正因為他有自己的信仰和魄力,他成功了。
單純從讀者的角度看,霧滿攔江這部小說的劇情設置很不錯,我很喜歡,但它還是有些不足之處,這也是我不能給這部小說打五星的原因。
一些場景的描寫略顯的生硬和冗長,如果把它做成影視劇應該會擺脫這種單調感。
而秦始皇智鬥燕太子的考題,對現在學過奧數的小學生來說,其實不是問題,9歲恰好是做這類奧數題的年齡。所以用現代人的邏輯思維去看這些考題,其實已經沒有新意了。
當然,我看到的問題也許不是問題。可能只是因為有1986版的電視劇和2009版的小說珠玉在前,所以我才會對《秦始皇:君臨天下》諸般挑剔。
即便如此,我依然強烈推薦霧滿攔江這部小說,讀它,也許你會收穫不一樣的驚喜。
聲明: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