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2021-01-19 最愛歷史
▲秦始皇兵馬俑銅馬車。圖源/圖蟲創意

1

作為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堪稱一個大IP,火了兩千多年,也被罵了好多年。

焚書坑儒,是他最知名的黑歷史之一。但實際上,這個看似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至今也無定論。

康有為為變法而作的《新學偽經考》,將漢代儒生視為騙子,指出焚書坑儒是一樁兩千年的騙局。

他認為,「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先秦經典是秦漢以後逐漸散佚的,秦始皇只是在背黑鍋。他還說,「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絕」,秦始皇雖在鹹陽坑了460餘人,但天下儒生眾多,「尚不啻百億萬也」,比如西漢的伏生、叔孫通等就是秦朝的博士,也沒見他們被迫害致死,儒學也沒有斷絕。

這是說,不是嬴政坑了儒生,是後世文人「坑」了嬴政。

對於「坑儒」,史學家呂思勉認為,「所坑者非盡儒生也」。這一派學者指出,史書中被坑殺的「諸生」很多是為秦始皇求取仙藥的江湖術士(方士),並不是儒生。

顧頡剛卻說:「當時儒生和方士本是同等待遇……(秦始皇)把養著的儒生、方士都發去審問,結果,把犯禁的四百六十餘人活葬在鹹陽:這就是『坑儒』的故事。」

甭管是儒生還是方士,反正得罪嬴政的,都被坑了,誰也逃不過。

說到焚書坑儒,經常是滿滿的負能量,但胡適的觀點與眾不同。

胡適認為,李斯的焚書抨擊復古思想,在當時代表的是一種厚今薄古的改革精神,對其大加讚賞:「政治的專制固然可怕,崇古思想的專制其實更加可怕……我們不能不承認李斯是中國歷史上極偉大的政治家。他們採取的手段雖然不能完全叫我們贊同,然而他們大膽的反對『不師今而學古』的精神是永遠不可埋沒的,是應該受我們的敬仰的。

在當時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胡適的這一觀點也很別致。

▲兵馬俑。圖源/圖蟲創意

2

焚書與坑儒,是兩起不同的事件。《史記》記載,其分別發生於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和三十五年(前212年),起因迥然不同。

焚書事件的導火索,是秦朝建立後,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的一次衝突。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場70餘名博士為他祝壽,一群人聽著小曲喝著酒。

在當時,博士不是一個學位,而是掌管書籍文典的官職。秦朝統一之初,秦始皇也曾兼容並包,在宮廷中聚集了來自七國的70多位博士和2000多名諸子百家弟子,由他們參與秦朝制度建設,他們也是嬴政的御用文人。

宴會上,一個叫周青臣的官員配合秦始皇的演出,帶頭拍馬屁,說秦始皇「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秦始皇聽了飄飄然。

偏偏有人不給領導面子。齊國儒生、博士淳于越是一個推崇分封制的復古派,聽到周青臣對秦始皇阿諛奉承,還稱讚郡縣制給力,心裡很不爽,當面就懟了起來,說:「殷周興盛千年,在於分封子弟功臣,相互輔助。如今皇帝一統天下,而子弟為匹夫,萬一有像齊國田氏作亂、篡奪政權一樣的事情發生,誰能來救駕?」

淳于越緊接著慷慨陳詞:「我沒聽過做事不遵守古訓,還能長久的。現在周青臣又當面奉承陛下,加重您的過錯。這人肯定不是個忠臣。」

關於分封制與郡縣制的辯論,在大秦帝國不是新鮮事兒。最經典的一場,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後,王綰與李斯之間的論戰。

當時,對於如何統治這個統一的帝國,大臣們有不同的意見。

丞相王綰建議,新平定的燕、楚、齊等國地處偏遠,中央朝廷鞭長莫及,不如仿照周朝的做法,將國土分封給皇室子弟,恢復分封制。

嬴政下令讓眾臣商議,很多人同意王綰的主張,只有一個人堅決地投了反對票,此人就是廷尉(掌全國刑獄法令)李斯。

李斯對封建復古派當頭棒喝,說,周朝雖分封子弟甚眾,到後來諸侯卻互相攻伐,周天子也毫無存在感,如今秦朝以武力徵服統一六國,每取一地就置郡縣,郡縣制已是大勢所趨,有利於天下安寧穩定,大可不必恢復分封制。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不再進行分封,依靠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至此,地方政府服從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控於中央,深刻影響此後兩千多年的歷代王朝。

▲秦始皇畫像,出自明代《三才圖會》。

3

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逐漸歸於沉寂,直到淳于越在鹹陽宮宴會上舊事重提,再次挑動了李斯敏感的神經。

在聽到淳于越的言論後,時任丞相的李斯,決定對復古派進行徹底打擊,從根源上斷絕這股復古思潮。

李斯向皇帝指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上古三代有什麼可效法?時代變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也應該不同。現今陛下開創萬世大業,非愚儒所能理解。天下已定,法令一統,百姓應當努力耕作,讀書人就要學習法令禁條。」

李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是在否定現行制度,擾亂老百姓的思想。

在他看來,知識分子讀了《詩經》、《尚書》、諸子百家典籍,常借古書非議當朝,只有燒毀這些在民間流傳的古代典籍,才能斷絕此現象。

因此,李斯冒死向秦始皇提出了「焚書」的主張(「丞相臣斯昧死言」):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的回答,史書上只有簡潔明快的3個字——「制曰:『可』」。

焚書令的處罰異常嚴酷。

法令頒布後,如果有人談論《詩經》、《尚書》之類的書被發現,就要被斬首棄市;引用古代典籍非議時政的人要滿門族滅;官吏知情不報的與犯者同罪;法令頒布後超過三十日留書不燒者,要臉上刺字送去修築城牆。

▲李斯劇照:這位精通刑名之學的秦相,下場極為悲慘。

焚書,是李斯為維護秦朝統治推行的文化專制改革,如胡適所說的,其根本是反對「以古非今」

但這個專利權也不屬於李斯。早在商鞅變法時,商鞅就跟秦孝公說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史書並沒有留下秦孝公焚書的記載,竟時隔一百多年,在秦始皇這一代做到了。大秦的老闆,堪稱法家「唯粉」。

焚書的目的,是禁止民間閱讀如《尚書》、《詩經》等復古學說,但實際的執行效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現在很多人認為秦始皇「焚書」,是把天下所有書籍都燒掉,其實並非如此。《史記》就說「《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官方與民間還是留存了許多儒家經典。秦末戰亂之後,這些書籍重見天日。除此之外,其餘類型的書很多也留下了,如醫藥、農學、卜筮等實用書籍。宋代學者鄭樵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秦人焚書而書存,諸儒窮經而經亡。」秦始皇焚書,沒有燒盡天下之書,後世學者為了統治者而苦心研究章句訓詁之學,卻把儒家經典糟蹋得面目全非。

4

在焚書的第二年,發生了「坑儒」事件。

「坑儒」是漢代以後約定俗成的一個說法。如前文所述,學者認為,秦始皇坑的並非全是儒生,實際上很多是求仙訪藥的方士,如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就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

坑儒的起源,正是一起方士對秦始皇的「誹謗案」。

此處的「方士」,在思想上與黃老之學相近,他們得到秦始皇重用,專門為嬴政修煉長生不老藥,尋訪仙人、仙山,可是「所費鉅萬」,連仙藥的影子都沒見著。

秦始皇的這三百多名方士中,有一個姓侯,一個姓盧。這兩個人忙活了這麼些年,沒找到長生不老藥,按秦律將被治罪,因此對秦始皇很有意見。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侯生與盧生私底下痛罵了秦始皇一頓後相約逃跑。也不知他們這番話怎麼傳到了嬴政那裡,一下子激怒了他。

秦始皇勃然大怒,說:「我待盧生這些人不薄,他們居然在背後罵我缺德。之前我派人去探訪在鹹陽的諸生,他們中竟然還有人在發表危險言論,擾亂百姓思想。」

所謂的「坑儒」,最初就是針對方士的衝動懲罰。秦始皇一聲令下,派人搜捕審問,將鹹陽「諸生」中妖言惑眾者460餘人(東漢王充考證為467人)坑殺於鹹陽城外的渭水河畔。

司馬遷的《史記》在記載這一事件時,並未對受害者使用「坑儒」一詞,而是用「文學方術士」或「諸生」。

學者李開元認為,方術士就是方士,文學之士可以泛指博學善文之人,可能包括儒生;而「諸生」字面意義上是多位學者、學生,可以指諸子百家弟子,漢代獨尊儒術以後,「諸生」才專指儒生。

但到了《漢書》中,原本的「坑術士」卻變成了「坑儒士」(「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漢書》本來是一部斷代史,不用寫到秦始皇,可書中一提到秦始皇就想盡辦法黑他,比如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甚至直接寫為「呂政」的,就是班固開的頭。漢代的史學家,似乎存心跟嬴政一家過不去。這其實挺好理解,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知識分子都研究經學,而秦始皇焚書,本質上是「罷黜百家,獨尊法家」,這顯然不符合大漢的核心價值觀。東漢建立後,漢光武帝跟秦始皇過節就更大了。劉秀本來就是個儒生,在太學讀過書,稱帝後立五經博士,崇經重儒。東漢以後,焚書坑儒作為秦始皇暴政的典型事例,基本上成了一個官方認定的「史實」,以至於世人大都忘了,秦始皇最初想坑的,是背叛他的方士。在這些刻意的誤讀中,秦始皇的形象也被越描越黑。在東漢初年的《詔定古文尚書序》,出現了坑儒的另一個版本,說是秦始皇焚書後,覺得還不過癮,就秘密派人在驪山一處溫暖向陽的山谷中種瓜。等到瓜成熟時,正值冬季。那時沒有大棚作物,冬天瓜果成熟十分反常,聽人奏報後,秦始皇假意命鹹陽儒生700人前去查看。儒生們到後,秦始皇派人用預先埋伏的機關伏弩,將他們一一射殺,之後再填土掩埋。這一版本的坑儒中,被殺的儒生多達700人,他們瓜沒吃成,命先丟了。這篇文章的內容沒有其他佐證,其作者衛宏,是漢光武帝時著名的經學家。

5

經過漢代的「黑化」,人們已經普遍相信,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是燒掉天下之書,坑殺天下讀書人。

就連秦朝的短命,也被當成了所謂「焚書坑儒」的惡果。唐人章碣有這樣一句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兩句流傳甚廣的詩,意思是說:秦始皇與李斯自以為,焚了書坑了儒,就沒有人敢威脅其統治,但是最後埋葬大秦帝國的,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風雲人物,他們,都不是讀書人。

秦始皇去世次年,即「焚書坑儒」之後的第三年,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這一場群雄逐鹿的大戲,嬴政是看不到了。

當然,他也看不到歷史對他的層累的汙名化了。

▲劉邦與嬴政是同齡人,他只比嬴政小三歲。

參考文獻 :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

錢穆:《秦漢史》,三聯書店,2005年

[英]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孟祥才:《權力任性與思想韌勁的較量——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朱元璋詔令劉三吾刪削<孟子>成<孟子節文>說起》,衡水學院學報2020年02期

晁福林:《焚書坑儒原因再議》,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01期

李開元:《焚書坑儒的真偽虛實:半樁偽造的歷史》,史學集刊2010年06期

王子今:《「焚書坑儒」再議》,光明日報2013-08-14

相關焦點

  • 一天一個成語:偷梁換柱
    【成語造句】  1.那個商人採用偷梁換柱的做法,以次充好,坑騙顧客。2.他偷梁換柱,把別人的作品據為己有。3.魔術師的高明之處,就是偷梁換柱的手法讓觀眾也覺察不到。4.他耍了一個偷梁換柱的花招,把大家都騙了。
  • 他是秦始皇,是被罵了兩千年的暴君,看看這些還覺得他是暴君嗎?
    說起秦始皇,很多人都會想起暴君這個形容詞,這個被大家痛罵了2000年的暴君,其實並非是一個真正的野蠻人,有許多關於秦始皇的歷史資料,都沒有被人指仔細的了解過。有不少網友表示,如果你看完那些秦始皇的歷史記錄,並且對他有一個相對正確的認知。
  • 丈夫和父親必須死一個,此女做出選擇後被罵千年,意外造就一成語
    古往今來,我國男性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那就是母親和女友同時掉進水裡,你會先救誰?這是曹禺在《原野》中的一句話,想必他也不會想到,這句話涉及範圍這麼廣,惹來廣大男性的痛恨。其實,這種選擇題在古代就曾出現過,女子要在父親和丈夫兩者之間做選擇,做出選擇後卻遭到謾罵,甚至因為這一舉動誕生一詞語。
  • 秦始皇臨終前發生的三件異事,兩千年來無人能解,是野史還是杜撰
    秦始皇是我國第一個皇帝,他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讚譽為「千古一帝」 ,但是關於他的非議還是很多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大興土木,修建秦始皇陵,修建萬裡長城,修建阿房宮等等都被很多人罵暴君,陳勝、吳廣更是揭竿而起,秦朝最終成了一個短暫的王朝,但是秦始皇的傳奇故事還是很多的。
  • 秦朝早夭的原因是因為秦始皇過於仁慈?
    最近因為電視劇《大秦賦》的熱播,再次掀起了一股「秦國熱」。說起秦國來,也確實很牛,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諸侯,經過幾代國君的熱血奮鬥,終於在秦始皇這一代統一天下。秦始皇滅了六國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首個個封建王朝,但是就是這麼牛的一個國家,卻只存在了15年,歷經兩代君主就宣告滅亡。這非常讓人深思,秦國有那麼大的實力統一天下,為何這麼快就亡了呢?有人說是因為秦始皇的酷刑導致了秦國的滅亡,從一些史書上來看,秦始皇就是一個「暴君」,秦朝流行「酷刑」。
  • 這5個成語典故,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幾千年來,中國古人不僅創造了許多曠世工程,如秦始皇陵、長城及故宮等,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其中就包括那些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不少成語典故的意思被曲解,甚至與原本的意思截然相反。比如下面介紹的這5個成語典故,都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 中國最「罕見」的4個姓氏,連起來組成一成語,人人皆知霸氣無比
    諸如以姓氏來說,中國有幾千個姓氏,千奇百怪的都有,有四個姓氏是很罕見的,而它們一連起來卻是人人皆知。 首先是真姓。 真姓無論是在宋代的百家姓中亦或是在現代的百家姓中,它都是一個比較少用的姓氏。雖說稀少,但它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淵源。
  • 白起、項羽坑殺幾十萬人無人問,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被罵千年?
    都說刀劍無眼,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陣難免出現死傷,但是往往在一方投降之後,勝利者仍然會有屠殺俘虜的行為,比較出名的就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項羽坑殺20萬秦軍,但是這幾十萬人對於後代人來說反倒沒被過多指責,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僅僅殺了四百多人,卻為何被罵了上千年?
  • 白起和項羽殺降很少人罵,為何秦始皇焚書坑儒卻兩千年罵聲不斷?
    首先必須要解釋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確有「焚詩書」的命令,但卻有沒有「坑儒」的明確說法,有的是「坑術士」,所以焚書坑儒一直是半真半假,存在著爭議。焚書一事發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因為當時的一些讀書人反對秦朝實行郡縣制,故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將除秦朝國史以外的所有列國史書,除政府館藏以外的民間私藏詩書,盡數搜剿焚毀,如果私下談論詩書則株連全族,禁止私學,如學習法令需以官吏為師。以此防止百姓以古非今,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
  • 秦始皇陵長明燈為何千年不滅?千年之謎被外國學者破解,中外信服
    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以聲名顯赫著稱,基本上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而且他的功績的確值得他的聲望,書與文、車與軌這一規定造福了千禧年的華夏,讓我們一直有著相同的認知背景。假如說,象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文字習慣一樣,語言完全不同,那就等於出了一個省,重新學習一種文字,那該多痛苦啊!
  • 呂不韋是不是秦始皇的生父?兩千年的懸案,現代科學給出了答案
    秦始皇的親生父親是誰?
  • 一天一個成語·偷梁換柱.玩花樣,耍手段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偷梁換柱 【成語拼音】tōu liáng huàng zhù 【成語釋義】梁:房梁;偷下房子的屋梁來替換柱子,  【成語造句】  1.那個商人採用偷梁換柱的做法,以次充好,坑騙顧客。2.他偷梁換柱,把別人的作品據為己有。3.魔術師的高明之處,就是偷梁換柱的手法讓觀眾也覺察不到。4.他耍了一個偷梁換柱的花招,把大家都騙了。
  • 古代三大奸臣,個個都遺臭萬年,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盡皆知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美麗富饒的華夏大地上,曾先後湧現出大大小小百餘個統治王朝。無論是哪一個王朝,都存在著忠臣義士和姦邪小人。國人對「指鹿為馬」這個成語都不會感到陌生,小學課本就學到過。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趙高,何許人也?他是一名太監,因為靠著聰慧的頭腦和機敏的做事風格,受到秦始皇的青睞。
  • 秦始皇:被誤解千年的民族英雄,不要再被一些電視劇騙了
    千百年來,一個對中華民族至關重要的民族英雄被人們漸漸忽視,不僅如此,他的身上亦充滿了許許多多的誤解,而作為炎黃子孫,為他正名是我們的責任,不要再被一些電視劇和一些書籍騙了!一、設計封建帝制,奠定大一統格局我國封建歷史有兩千多年,遠超世界其他的國家,而我國的封建帝制便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 這個成語「含冤」千年,太慘了!
    文/林巖成語「人盡可夫」,形容女子生活作風不檢點,誰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丈夫,隨意和任何男人同床,都會像丈夫一樣對待。在古時候,這條成語的本意是:一個女子,任何男人都可以成為其丈夫,而具有血緣關係的父親卻只能有一個人,因此,丈夫和父親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成為千年背鍋俠,做出巨大功績卻遭史書詆毀?
    秦始皇掃六合,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制度,影響兩千年的王朝歷史。然而在後代的史書以及文人評價中卻常常是批評的對象,成為背鍋俠。秦始皇為何這麼慘,其最大原因是史學觀點不一樣,中國古代是以儒家和王朝文化為主導的史學觀點,對秦始皇自然形成以批判為主的史學觀點。
  • 秦始皇陵燈油千年不滅,傳說靠的是「鮫人油」?美國專家揭開謎團
    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這一點幾乎無人反駁,他的謀略及眼光都十分的長遠,為中國千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不僅是個帝王,更是個歷史偉人。史書上描寫的秦始皇暴政不一定真實,更多的可能是污衊。秦始皇陵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隨著秦兵馬俑、秦銅車馬坑、秦石鎧甲坑等陪葬品的發現與發掘讓全世界為之震撼,這些陪葬品都是秦朝軍隊強大的象徵,不過這都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因為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宏大前所未有,1962年考古專家第一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勘察,並且繪製了一張秦皇陵的平面布局圖,據估算秦始皇陵的佔地面積有大約56平方公裡,相當於78個故宮,引起世界考古界的轟動
  • 曹操首創一個四字成語,此後大家不再避諱死亡,老年人常掛嘴邊
    比如,曾經橫掃六國統一整個華夏大地的秦始皇,就是一個渴望長生不老的人。他相信術士,派遣徐福去海外求取丹藥。還有明朝的嘉靖皇帝,也是一個痴迷於求道,重視方士整日煉丹的人。從結果來看,沒有人能夠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人類能做的事情,只是儘可能延長自身壽命。
  • 《皓鑭傳》泛起的千年謎案:秦始皇的爹,到底是誰
    顯然,同一部《史記》,在兩篇不同的本紀和列傳中,對秦始皇親爹是誰的描述,是矛盾的。司馬遷的這種寫法,直接導致了從他那個時代開始,關於秦始皇親爹是誰的爭論,持續了2000年之久,直到今天。因為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方法是流傳了下來的,後世的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司馬遷肯定不是自己編造的趙姬讓秦莊襄王喜當爹這麼一個情節,他要麼通過當時他的田野考察,獲得了某些口耳相傳的故事,要麼就是參考了他那個時代之前的某一種文獻轉述,最終記下來呂不韋可能是秦始皇親爹這麼個說法。
  • 文化| 跨千年越千裡!秦始皇「手辦軍團」進駐貴州省博物館
    文化 | 跨千年越千裡!在2020年末尾,匯聚全國20家文博單位,153件組精美文物,跨千年,越千裡,在小雪中抵達貴州省博物館,並將在2021年第一天正式開啟「會客模式」。點擊視頻,解鎖文物抵達貴博第一現場無論是時下央視熱播劇《大秦賦》,還是剛開播的《國家寶藏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場」,先秦風採席捲螢屏,讓秦文化再上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