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和父親必須死一個,此女做出選擇後被罵千年,意外造就一成語

2021-01-13 千秋語計

古往今來,我國男性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那就是母親和女友同時掉進水裡,你會先救誰?

這是曹禺在《原野》中的一句話,想必他也不會想到,這句話涉及範圍這麼廣,惹來廣大男性的痛恨。

其實,這種選擇題在古代就曾出現過,女子要在父親和丈夫兩者之間做選擇,做出選擇後卻遭到謾罵,甚至因為這一舉動誕生一詞語。

事情發生在春秋時期,鄭國當時有一位文韜武略異常出眾的大臣,名為蔡仲。

鄭厲公在蔡仲的輔佐下,完成了一番霸業,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自古以來素有伴君如伴虎的例子,雖然鄭厲公是被蔡仲扶持上王位,但卻因為他權傾朝野,登基後害怕他威脅自己的地位,從而對他心存忌憚。

鄭厲公心中早就有所盤算,暗中也已經剷除了一些蔡仲的勢力,但想把他拉下馬,還差一個罪名。

奈何蔡仲謹小慎微,一貫規矩辦事,鄭厲公也拿他沒有辦法。

好在蔡仲有一個女婿雍糾,他早就看嶽父不順眼,對他平日的處事風格很抗拒,有意想跟鄭厲公聯手,意圖剷除蔡仲。

幾番試探下來,兩人一拍即合,當即策劃出了刺殺蔡仲的計劃。

雖然對嶽父不滿,但雍糾還是很愛妻子雍姬的,回家後竟然把這件事全盤託出。

雍姬聽後瞬間傻眼,立馬陷入糾結之中,如果告訴父親,丈夫必然會遭到父親責罰。但如果聽之任之,那麼就有可能失去父親。

不得已,雍姬跑到母親房間,試探母親會做出何種決定。

她並沒有告知具體情況,只是詢問母親,如果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那麼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對此母親給出解答,直言:「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大概意思就是人人都能成為丈夫,但是父親卻只有一個,這兩者又怎能相提並論?

知道母親的選擇後,雍姬心中有了答案,為了不耽誤時間,火速找到父親,將刺殺一事告知。

父親聽後震驚不已,立馬找來手下前去打探,事情真相果真如此,鄭厲公果然聯合雍糾為自己設了一個局。

和設想的一樣,蔡仲果然將雍糾殺死了,而鄭厲公聽後怒不可及,大罵雍糾愚蠢,居然將這麼大的事情告知妻子。

雖然丈夫去世,但是父親卻因此得救,後世更是稱雍姬為孝女,可見當時宗族觀念有多深入人心。

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意外創造出一個成語「人盡可夫」,到現在依然被很多人使用。

這個故事記載於《左傳·桓公十五年》,史料中並沒有記載雍姬後面的結局,只一句「孝女」將其終結。

但從「人盡可夫」這個成語中就能了解到,她必定遭到了很多人痛罵,這個詞在現今的解釋視為貶義。

閱讀延伸:人盡可夫本意為女子未出嫁時,人人都可以成為丈夫,但是父親,跟自己有血緣關係,世上只有一人,不能與夫相比。

現在為貶義,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的女子,可以和所有的男人有關係,所有人都能成為自己的丈夫。

其實這件事情,有很好的解決方法,既然兩者都是自己的親人,最好的結局就是誰都不要出事。

女子可以先開導自己的丈夫,解決她與父親之間的矛盾,一家人同心協力,共度如今的難關。

但是她並沒有這麼做,做出了令人心寒的選擇,辜負了丈夫對自己的信任,以至於被後人痛罵千年。

不管如何,這都已經成為歷史,他們之間的恩怨也已經隨著時間慢慢流逝。

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如果沒有古人們的智慧與事跡,如何有這麼多詞語出現,供後人使用呢?

如果是你,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歡迎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左傳·桓公十五年》

《史記》

本文聲明:以上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以上文字均為作者原創,抄襲將追究責任,望理解!

相關焦點

  • 老公和親爹必須死一個,女子的選擇被罵千年,由此誕生一成語
    在古代,女子出嫁從夫,一般都是和夫家一起居住,但女性地位低下。出嫁後不僅要溫順賢惠,還要侍奉公婆,所以說婆媳矛盾才會根深蒂固。除了婆媳關係以外,古代的翁婿矛盾也不少。曾經有一個女子面臨千古難題,老公和親爹必須死一個兒,女子的選擇被罵了千年,並且由此誕生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
  • 丈夫和父親必須死一個,怎麼選?此女選擇受讚揚,還創造了一成語
    這個問題在西方人眼裡不是一個問題,因為西方人傾向婚姻家庭是最重要,那麼配偶就是第一人倫關係,即先救女朋友。可在東方,則偏向血親家族是社會的主要單位,那麼血親就是第一人倫關係,即先救母親。無獨有偶,女孩也可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丈夫和父親必須死一個,怎麼選?」
  • 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女子這樣選擇被罵千年,由此誕生一個成語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就是把上面的那個問題放在一個女子的面前,看看她是如何選擇的?一邊是自己深愛的丈夫,另一邊是疼愛自己的父親.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女子叫雍姬,父親祭仲是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人,深受鄭莊公的器重,雖然她是個女子,可是父親對她卻是百般寵愛,而她的夫君雍糾也非常的優秀,婚後感情生活甚是幸福恩愛.
  • 丈夫和父親只能活一個,咋選?女子的選擇被罵千年,還誕生一成語
    已經成為鄭昭公的太子忽聽到這一消息後明白自己根本不是祭仲的對手,他也沒有足夠籌碼再拉回祭仲,因此連夜逃到衛國避難,公子突成為了鄭厲公。 雍姬隱瞞了關鍵人物,只是問母親:"如果一個女子的丈夫想要加害她的父親,她該如何做?"母親聽聞後哈哈一笑:"父親僅有一個,丈夫卻能換很多個,你說呢?"
  • 古代版丈夫和父親只能活1個,她選擇後被罵千年,並因此留下1成語
    古代版丈夫和父親只能活1個,她選擇後被罵千年,並因此留下1成語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更不要說自己做主選擇自己的幸福什麼的啦!古代有一個女子,他曾經在父親和丈夫兩人中做出了選擇,結果卻遭到上千年的罵名。
  • 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選誰?此女的選擇誕生一成語,現家喻戶曉
    父親和丈夫只能選其一,你會選擇哪一個?這道題對於男性來說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這就是母親和妻子的原版題。儘管很多人會覺得這道很無聊,但是在歷史上,一名女子卻真實地面臨過這種難以抉擇的尷尬處境。
  • 丈夫和父親必須死一個,女子做選擇後被罵千年,還因此誕生個成語
    回到家裡,雍姬發現丈夫神情不對,就詢問丈夫發生了什麼事?沒想到雍糾對妻子也沒有任何的設防,對雍姬全盤託出。雍姬聽後,大驚失色,她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告訴父親,可是雍姬又轉念一想,如果自己把這個計劃告訴父親的話,那丈夫該置於何地呢?她心裡很清楚,如果父親知道,雍糾必死無疑。
  • 父親和老公必須死一個,怎麼選?此女一句話解決,從此誕生一個成語
    春秋時期,一位名叫雍姬的女子曾面臨「夫父落水先救誰」的質疑,兩個她最愛的男人,必死無疑,雍姬被迫做出選擇。這得從他的父親祭仲說起。 祭仲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一位大臣。他生於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吳公死後,鄭莊公繼位。此時,祭仲成為鄭公的心腹和右臂,幫助他治理國家。鄭莊公死後,祭仲幫助兒子們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 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女子做的選擇竟被罵千年,由此誕生一成語
    對於古代女子的地位,那是眾所周知的,在古代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永遠都不如男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就是一個古代女子的一生,而作為一個古代的女子,無論在什麼方面,更是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能做的就只有「聽從」,小編今天要說的這位女子呢,她雖然做了一個選擇,卻被人後人唾罵千年。
  • 父親和丈夫之間必須要選一個,該作何選擇?此女用一成語給出答案
    從成語「揠苗助長」中我們可以得出不可違背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從成語「亡羊補牢」我們可以知道,知錯就改,為時不晚……除此以外,有這樣一個成語,它為一道「世界級」倫理道德難題指明了方向,說明了古人對此的觀點。這道「世界級」難題便是:如果你女朋友和你媽媽同時掉入水中,你會先救誰?
  • 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咋選?女子用1句話解決問題,誕生一成語
    人生,其實就是在解決不同的矛盾,轉化各種的問題,在這過程當中,才慢慢地走向理智和成熟。古人們也曾面臨如何去抉擇的難題,比如「父親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到底如何選擇?《左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女子用一句話解決,從此還誕生出一個成語。
  • 親爹和丈夫必須死一個,咋選?此女用一句話解決,由此誕生一成語
    這個故事發生在距離我們當代千年之久的春秋時期,當時鄭國有一位文韜武略都很出色的大臣,名叫蔡仲,是鄭莊公的得力幹將,鄭莊公去世後,此後蔡仲掌握大權,扶持鄭昭公即位。後來由於鄭莊公的次子公子突的生母是宋國人,因此宋國國君宋莊公逼迫蔡仲立公子突為國君。蔡仲精心謀劃,扶持公子突上位,同時也權傾朝野。
  • 丈夫和父親只能救一個,救誰?千年前一女子給出答案誕生一成語
    「人盡可夫」是一個很出名的成語,現在很多人都用它來形容那些行為不檢當,和所有男人都可以上床的放蕩女子。不過,這個成語的本意,其實是指一個女子,人人都可以當她的丈夫,但父親是骨血的關係,只有一個,所以丈夫不能和父親相比。
  • 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因為她的一個選擇,從此誕生了一個成語
    如果將歷史的悲劇全部歸咎於一個女子的頭上也是不公正,誰都不願在丈夫和父親之間被迫做選擇。雍姬琴瑟和鳴的婚姻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名女子,她叫雍姬。雍姬的父親祭仲給她安排了一門親事去嫁給雍糾作為妻子。雍姬和她的丈夫雍糾無話不談,經常會推心置腹的說一些心裡話,二人琴瑟和鳴,生活好不快活。
  • 雍姬:救了父親,害了丈夫,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
    當然,她之所以名傳千古,跟相貌無關,而是關鍵時刻的一次重要選擇,雍姬的選擇是,救了父親,害了丈夫,順便還留下一個成語,被後人誤解了上千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故事就得從春秋小霸,了不起的鄭莊公薨掉以後講起了。
  • 父親和丈夫只能選一個,怎麼辦?她卻能巧妙解決,因此誕生一成語
    在未出嫁時,討好自己的父親,以期望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一個好的婚事。出嫁之後,便盡力討好丈夫,維持家庭。而在古代,有一位女性面臨丈夫與父親的艱難抉擇,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第一、此女乃是春秋時期鄭國大臣祭仲之女雍姬。祭仲,出生於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春秋時期鄭國大臣。鄭武公死後,莊公繼位。
  • 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女人的選擇備受詬病,於是誕生了一個成語
    新中國成立後,婦女地位大大提高,風氣開放,男女談戀愛自由。這也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年網上火了一把。妻子問丈夫:「我和你媽同時落水,你先救誰?」這個問題是個死結。不管怎麼回答,直到前段時間,才有網友給出了答案。誰離得近,誰有很大的生還機會,誰就能得救。不過,很少有男人問這個問題,但這種情況在古代竟然發生在一個女人身上。她的父親和丈夫只能過一次生活。
  • 父親丈夫只能活一個,選誰?母親給出答案,誕生一成語流傳2000年
    正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但是當父親和丈夫只能活一個的時候,想必誰也無法果斷地做出抉擇。 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就曾出現過類似的事件,當他的父親想要圖謀丈夫的王位時,雍姬在丈夫鄭厲公和父親祭仲之間,必須要做出一個重要的決定。
  • 丈夫與父親只能活一個,怎麼選?她用一句話解決,從此多出一成語
    愛情和親情哪個分量更重?相信這個問題對於現代人而言很難回答。正如情侶間那個永恆的問題「母親和女友掉水裡先救誰?」,手心手背都是肉,任何男同胞都難以在其中做出抉擇。不過,在階級分明的古代封建社會,解決這個問題的邏輯顯然簡單得多。
  • 這個成語「含冤」千年,太慘了!
    文/林巖成語「人盡可夫」,形容女子生活作風不檢點,誰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丈夫,隨意和任何男人同床,都會像丈夫一樣對待。在古時候,這條成語的本意是:一個女子,任何男人都可以成為其丈夫,而具有血緣關係的父親卻只能有一個人,因此,丈夫和父親是不能相提並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