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掃六合,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制度,影響兩千年的王朝歷史。然而在後代的史書以及文人評價中卻常常是批評的對象,成為背鍋俠。秦始皇為何這麼慘,其最大原因是史學觀點不一樣,中國古代是以儒家和王朝文化為主導的史學觀點,對秦始皇自然形成以批判為主的史學觀點。
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
漢朝的建立者劉邦是秦末的起義軍,通過推翻秦朝的暴政得到政權。在秦朝的統治下,百姓苦秦久已,當時的百姓對秦朝是極其痛恨的。
除此之外,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哪怕是承秦制的漢朝也絕對不會對自己所推翻的朝代抱有優待,大書特書其功呢?
在這種社會狀態下,大多數人對秦朝和秦始皇的評價自然不會太高,這種看法又通過典籍影響後代人對秦始皇的看法。
儒家的史學觀
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古代王朝治理的主要思想,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主持仁義的史學觀點形成。而秦始皇的統治是為儒家觀點不符的。
秦始皇採用法家學說,並且厲行法治,焚書坑儒,大興土木,試想這個把儒家得罪的要死的秦始皇,怎麼可能得到後世受到儒家文化教育的士大夫和史書編寫者的喜愛?顯然不可能。
比如在《漢書.董仲舒傳》:
「秦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
董仲舒這個漢朝儒家的代表人物就對秦始皇沒有好看法,古代一直受到儒家文化影響,自然對秦始皇談不上喜歡的道理。
王朝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代是一部王朝史,王朝都希望自己的王朝可以千秋萬古。
秦朝二世而亡顯然是一個反面教材,為了自己朝代可以延續,統治階級尤其是士大夫階級極力批判秦始皇,希望統治者可以吸取教訓,做到勤政愛民,延續王朝統治。
如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就希望通過秦朝教訓提醒統治者。
總而言之,從百姓出發不喜歡厲行法治的秦始皇,從統治階級出發秦始皇這種君王不是可以宣揚的,從儒家史學觀出發,秦始皇自然過大於功。直到現代歷史唯物主義形成,我們有了批判的歷史觀,可以辯證看待秦始皇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