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周末擼完《大秦賦》,被驚詫,作此文。今夜寒潮來襲,風雪等人歸,重校推送。
1
饒是《大秦賦》出品方竭力與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切割,但不可否認,前者蹭了後者的榮光。
也難怪孫皓暉出離奇憤怒,從成劇效果看,《大秦賦》已不單單是胡亂改編,而是羞辱原作的心血和智慧。
孫皓暉傾心塑造的千古一帝愣是被演成朝陽區群眾舉報的癮君子,長臉瘦削、目光呆滯,有氣無力。
不是上了年紀就是老戲骨。在小鮮肉和老戲骨之間,還有一類演員,韶華不再卻年富力強,演技就如段譽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運氣好能成就經典,一個不慎就是油膩。
靳東、周一圍、楊爍、張魯一……都是這類。
張魯一真不適合演秦始皇,原汁原味的兵馬俑就擺在那裡,老秦人的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呢。
秦始皇到底長相如何,歷史上曾有爭議。
儘管是後世史家標杆,司馬遷還是喜歡販賣私貨,比如他對秦始皇就存極大偏見,藉助尉繚之口,對秦始皇進行人身攻擊: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尉繚曾任秦國國尉,是秦始皇的心腹,雙方長期親密接觸,不可謂不熟絡。加之尉繚又是鬼谷子的徒弟,深諳相面之術,故而看人識人絕對不差。
於是,郭沫若根據這段文字,繼續編排如下:
這所說的前四項都是生理上的殘缺,特別是「摯鳥膺」,現今醫學上所說的雞胸,是軟骨症的一種特徵。「蜂準」應該就是馬鞍鼻,「豺聲」表明有氣管炎。軟骨症患者,骨的發育反常,故爾胸形鼻形都成變異,而氣管炎或氣管枝炎是經常並發的。有這三種徵候,可以下出軟骨症的診斷。
郭沫若不但嚷嚷要挖秦始皇的墳,還有板有眼地說秦始皇是醜八怪,忒欺負人了。也許是冥冥中有報應,郭氏後半生就與秦始皇糾纏不清,命運如坐過山車般起伏,令人唏噓不止。
不過,同屬馬列主義史學陣營,翦伯贊有不同意見。
史書載,趙姬「絕美而善舞」。因此,翦伯贊從遺傳學的角度出發,推出秦始皇長這樣:假如他多少有些母親的遺傳,他應該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兩個史學大師為秦始皇的外貌打起筆墨官司,甚是搞笑,不過他們很快就殊途同歸了。那是後話。
鑑於歷史過於遙遠,秦始皇統一六國也非憑臉,就不討論他的長相了。
單從文藝作品的調性而言,如果說《大秦帝國》尚有縱橫捭闔的生命氣象,那麼《大秦賦》徒剩下猥瑣。
戰國時代的精神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出自韓非子,「多事之時,大爭之世」;一句出自晏子,「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這個「大爭」在《大秦賦》中全然不見。「爭」的本該是天下事和國事,可劇中爭的是宮閨事。
不可否認《大秦賦》開篇恢宏,有爆品潛質,可當辛柏青飾演的嬴子楚下線後,該劇就急不可耐地朝下三濫直奔,攏共70多集,渲染趙姬的淫迷就佔了30集,用10集來統一六國,且大都是旁白滅國。
最後一集,張魯一急赤白臉地宣稱朕即天下,可毫無睥睨四海八荒的凌雲志氣,倒是裸身而降的齊王的腱子肉讓人印象深刻。
偌好的原著在前,倘就照葫蘆畫瓢,那裡會拉胯如斯。
上述純屬藝術批判,相關文章充斥網絡,就此打住。
2
今次聊點高級乾貨。
對於《大秦賦》另一個層面的批判則升至思想維度,亦即要不要美化秦帝國和秦始皇。
其實,這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兩千多年來,無數大佬捲入其中,還沒爭出個所以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卒,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始作《史記》,間隔近百年,早換了人間,一代雄主淪為刀筆吏的靶子。
雖然被漢武帝割了小雞雞,司馬遷還是自發擔任漢帝國的堅定吹鼓手,申討暴秦,力證劉邦的天命所歸。
他用尉繚的口說:「(秦王)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簡言之就是,秦始皇沒發跡之前,尚能禮賢下士,一旦得志,就會視人為奴。
他繼續用李斯的口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為人殘酷、為政暴虐,人神共憤。司馬遷就這樣給秦始皇下了斷言。
不過,同時代的政治家們卻很務實,對秦始皇的評價倒向另一極。
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桑弘羊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王莽更是高呼:「功越千世!」
這也算不得屁股決定腦袋,至東漢,史學家們就並不苟同司馬遷。
班固雖然批駁秦始皇殘忍,但認為「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
也就是說,班固充分肯定了秦始皇「施於後王」的制度。不因人廢言和廢事。
範曄持同樣觀點,在《後漢書》中提出:「漢承秦制」。
人品PK創製,評價秦始皇的這一思想脈絡自後綿延。
最典型者為柳宗元,常人皆誇柳氏散文,殊不知其政論更是精妙,治史者不可不讀《封建論》。
柳氏在《封建論》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
也許推陳出新者的心境是相通的,張居正對秦始皇持理解之同情,他認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闢者也,其創製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聖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剷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此評相當高,認為秦始皇不啻於盤古,有造世之功。
迄至明末,李贄在《藏書》石破天驚的喊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李贄是明代大思想家,可以跟王陽明扳手腕,極具原創力和穿透性,最喜與主流唱反調,偏愛給歷史人物翻案,比如秦始皇、武則天。
之後,「千古一帝」見諸於文字,為小說家們提供了諸多靈感,集大成者系二月河。
不過,「千古一帝」並非李贄對帝王的最高評價,他稱朱元璋為「千萬古之一帝」,遠超商湯和周武。
跪舔之情溢於言表,但按照李贄的脾性,斷不至於自唾其面。只能說,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大師就是令人捉摸不透。
章太炎亦是如此,作為清末學術大家,他臧否一切,但在《秦政記》中讚揚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是乾嘉學派的守門人,其觀點自不可小覷。
薪傳乾嘉學派的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有具體闡述:「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裡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
柳詒徵乃中國史學先驅,與陳垣、陳寅恪並稱「南柳北陳」。這是純學術意義上辨析秦始皇的最後韻唱。
接下來,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就脫韁了。
3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馬列主義,重塑了中國話術,進而廣覆蓋,自是包括治史範式。社會形態劃分論和階級劃分論是個中利器。
1926年,偉大領袖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課程,有分析中國歷史的內容。據當時學員保存的筆記,在「中國政治史與中國地主階級」的題目下,他談到秦王朝的歷史:「中國政治,可說是地主階級的政治。皇帝不過是地主的表徵,所以每朝皇帝的倒閉,就是地主階級的分裂……如秦末,二世大興土木,人民的人力財力,耗費殆盡。漢劉邦,楚項羽,陳勝、吳廣,應之而起。漢高祖先入函谷關,與秦父老約法三章,秦人大悅。此概指少數地主而言。」
在關於土地問題的總結中,有這樣的記錄:「(秦朝末年)陳勝吳廣不堪其苦,遂輟耕而嘆,揭起義旗,他們純粹代表農民利益者。同時有漢高祖、項羽等皆起兵討始皇,結果漢高祖勝,項羽等失敗。」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稱,秦末農民暴動發生時,已是秦二世時代。「起兵討始皇」的說法,表明偉大領袖認為秦末大起義的性質總體表現出對秦政的反抗,也包含著對秦始皇政策的否定。
總體而言,早年間,偉大領袖對秦始皇持抨擊之態度。
在著名詞作《沁園春·雪》中,他評點了中國古代五位帝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他附有自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採、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
陳晉主編的《MZD讀書筆記解析》寫道:「MZD一向反對作者為自己的舊體詩寫註解,這一例外,且言辭懇切直露,實與當年山城的風波有關,算是一種回答吧!」
1940年代的重慶確實如山雨欲來風滿樓。
常凱申一手在前方製造「皖南事變「,一手在後方製造白色恐怖,郭沫若憤而寫出《呂不韋與秦王政批判》,後收入《十批判書》。
他以呂不韋和秦始皇的對立,揭示了民本主義和專制獨裁的水火不容:「呂氏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而秦始皇則是:天下,一人之天下也,非天下之天下也。他要一世至萬世為君,使中國永遠是嬴姓的中國。」把天下視為一己之私,「不讓任何人有說話的餘地」,「他的鉗民之口,比他的前輩周厲王不知道還要厲害多少倍。」
對於焚書坑儒,郭沫若說:「呂氏門下的那批學者,可能是完全被消滅了。然而……人可以誅滅,真理總是燒不絕的。「
明眼人都知道,郭沫若所批的秦始皇就是常凱申。
郭沫若高呼:「如今天下的人都是和我通謀的,天下的人都願意除掉你這個暴君,除掉你這個魔鬼,除掉你這個……」
不得不說,在常凱申坐鎮的重慶,郭沫若敢如此寫,很是英勇無畏!也難怪,偉大領袖欽點他為魯迅之後的文化旗手。
1948年12月,郭沫若和翦伯贊等一行三十餘人,抵達瀋陽,他們應邀進京共商國是。彼時,他們意氣風發,帶著新史學的光環步入即將抵臨的新時代。
郭沫若目睹解放區火熱情狀,高聲朗誦:「於今北國成靈瑣,從此中華絕帝王。」
後幾年,情況遽變。
4
偉大領袖要為秦始皇「恢復名譽」。
1958年4月,范文瀾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歷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
一個月後的在八大二次會議上,偉大領袖說:「范文瀾同志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歷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興。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史學的傳統。敢於站起來講話了,這才像個樣子。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可惜沒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當然,我也不贊成引秦始皇。」
這時LB插話:「秦始皇焚書坑儒。」
偉大領袖駁斥:「秦始皇算什麼……我與民主人士辯論過,你罵我們是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了秦始皇一百倍,罵我們是秦始皇……我們一貫承認,他們說的不夠,往往要我們加以補充(大笑)。」
史學家們聞訊而動。
翦伯贊說:「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闢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
呂思勉說:「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秦人致敗之由,在嚴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諉為施政之誤,淫侈則不可恕矣。」
郭沫若極為被動,世人皆知,十年前他把秦始皇罵得狗血淋頭,該如何找補呢?
1960年代初,郭沫若出版《讀〈隨園詩話〉札記》。全書凡77條,其中第8條就是《論秦始皇》。專門駁斥:「焚書早種阿房火,收鐵還留博浪椎」。
先駁焚書:以焚書而言,其用意在整齊思想,統一文字,在當時實有必要。然始皇所焚並不多,書多藏在官家,民間欲學書者可就官家學習,此猶今之圖書館也。
次駁收鐵:秦始皇收天下兵器……所收者乃銅而非鐵。故始皇毀兵,在中國為銅器時代向鐵器時代之過渡。且毀兵器而為鐘聲,不更有偃武修文、賣刀買牛之意耶?
這這這……
真是難為郭大師了。即使如此,他還沒「過關」。
1973年7月4日,偉大領袖召見WHW、ZCQ,先對外交工作發了通牢騷,話鋒一轉就談到了郭沫若:「郭老在《十批判書》裡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國民黨也是一樣啊,LB也是啊!」
他還寫了首打油詩調侃郭沫若:「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8月5日,偉大領袖又口賦七律一首,題目是《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這是WG開始後,偉大領袖寫的第一首詩。郭沫若承受了莫大的壓力。
1974年1月25日,在批林批孔動員大會上,JQ兩次把郭沫若叫起來,宣讀那兩首批郭詩篇。82歲高齡的郭沫若抱病參會,噤若寒蟬,會後入院。
到底是有詩詞唱和的情義,偉大領袖沒有一棍子把郭沫若打倒,派人前往醫院探視,順便索要《讀〈隨園詩話〉札記》。這其實是送去了一副良藥。果然,郭沫若很快轉危為安了。
對秦始皇的評價從此就超越了學術範疇。
5
生於1949年的孫皓暉,長在紅旗下,思想底色不可避免烙上了獨特的時代印記。
孫,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陝師大畢業後,先後任教於西北政法和西北大學,是一名成功的法學學者。
很多年後,他以小說家的身份回憶說:「如果沒有進入法學領域,我對秦的認識肯定不會完成第一個理性評判——秦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上唯一的一段古典法治社會。」
1980年代末,孫皓暉出版《金色的農業帝國——中國經濟法制史》。在書中,他得出了一個結論: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後來歷史對秦扭曲太甚,這是中國文明史的恥辱!
那時,社會上流行兩種對中國文明的評判思潮,一是黃色文明落後論,一是中國文化醬缸論。
孫皓暉認為這都是對中國文明的扭曲解讀,「我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他要去中國文明的源頭——秦帝國——尋找「藥方」。
這就不能不為秦始皇「正名」,以此來重塑秦的「精氣神」。
孫皓暉選擇了小說這種方式,「(小說中含有的)虛構,歷史研究著作是不能寫進去的,但是作為文學作品我就能把它寫進去。這個只要推理可靠,歷史堅實,表現出來的一切自然進程都符合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我認為那它就是合理性的。」
「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在小說序言中,他開篇就寫下這句話。
西北大學給了孫皓暉兩年假期,但他越寫越帶勁,1997年乾脆搬去了海南,潛心著述。
6
關於歷史小說,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
自宋以後,蔚為大觀。《東周列國志》、《封神榜》、《三國》、《水滸》……莫不如此。即便到了鹹與革新的五四之後,傳統也未曾斷絕,
鄭振鐸嘲罵阮大鋮、郭沫若禮讚司馬遷、廖沫沙評議信陵君、吳晗假託海瑞言政,都是有名公案。
衍至當代,這一傳統更是變本加厲。
先拔頭籌者乃姚雪垠,《李自成》轟動一時,蓋因在主流歷史話術中,李自成代表先進的農民起義領袖。
WG爆發後,最高領袖暢遊長江時,指示時任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你告訴武漢市委,對姚雪垠要予以保護,他寫的《李自成》寫得不錯,讓他繼續寫下去。」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總設計師亦有評介,大意是:《李自成》第一卷十分精彩,可以說無懈可擊;第二卷雖然不如第一卷,但能夠寫到目前的這樣水平也十分難得。
兩任核心皆關注一部小說,殊為少見。姚雪垠自認超過《三國演義》勝過羅貫中,還說《紅樓夢》有「紅學「《李自成》要有」李學「。
歷史小說的風採真是別開生面。接下來,凌力、二月河、唐浩明、林佩芬、劉斯奮、熊召政等人接棒。
凌力,經歷神奇,生於延安,從事飛彈工程技術工作12年後,1978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她創作的《少年天子》將歷史還原到生活化、人情化、心理化,「達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機統一。」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排名僅次於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是主流文學界對歷史小說的接納。
2003年,《少年天子》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由鄧超、郝蕾、霍思燕等主演。該劇是鄧超演技的巔峰,也是郝蕾和霍思燕顏值的巔峰。鄧超和郝蕾因戲生情,本是璧人一對,無奈郝蕾接拍《頤和園》,鄧超難以接受,遂分手。
至於二月河,就無需贅言了。清帝三部曲中,《雍正皇帝》公認最佳。在他筆下,嗜血的雍正不耽享樂,堪比勞模。《雍正皇帝》曾兩度入圍茅盾文學獎,但都錯失臨門一票。
林佩芬是滿族後代,其父1949年赴臺。如此背景,使得她對上一代人懷鄉思土的悲愴情懷深有理解。1981年林父過世﹐她決定寫一部作品來紀念亡父﹐這正是《努爾哈赤》。她寫了18年,「那漫漫的長夜與迢迢長路竟是一條壯麗高貴的旅程」。
在純文學書迷心中,《努爾哈赤》是100分的小說,讀來令人心碎不止。
不過在更廣泛的讀者心中,唐浩明的《曾國藩》才算經典,暢銷書市。曾氏的成功和商品社會成功學的狂熱不謀而合。
在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評比中,《曾國藩》不敵《白門柳》,評委理由是:「史太重,文學性太差。」
《白門柳》是劉斯奮的代表作,通過明末清初復社諸生與秦淮名妓在大動亂中的歷史命運,展示 「天崩地解」的社會巨變。該書文學優美,使用了大量中國古典詩詞作為意象。
「白門柳」出於唐朝李白的《楊叛兒》:「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白門」指南京。清人王士禛《秋柳》一詩,以南京白下門的秋柳寄託故國之思。
小說分三冊,題名分別是:「夕陽芳草」、「秋露危城」、「雞鳴風雨」,無一不有出處。「夕陽芳草」出自宋代晁補之《鷓鴣天》,「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秋露危城」出自宋代辛棄疾《滿江紅·題冷泉亭》,秋露下,「向危亭橫跨」;「雞鳴風雨」出自《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兩相對照,唐浩明輸給劉斯奮,不冤。
到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熊召政為歷史小說挽尊,《張居正》以全票通過。不過這部小說的口碑卻很分化。
感興趣者可對照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閱讀。朱先生這本書與《朱元璋傳》(吳晗著)、《李鴻章傳》(梁啓超著)、《蘇東坡傳》(林語堂著),一併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
朱先生當得起傳記文學巨擘,為歷史人物寫作樹立了標杆,他生前嘗言:「我死後,只要人們說一句:『我國傳記文學家朱東潤死了『,我於願足矣。「
繼而向茅盾文學獎發起衝刺的歷史小說即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然而折戟沉沙,初選尚未突圍。
茅獎評委之一、作家麥家說,「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出了嚴重問題,他的整個小說都在美化暴秦、貶低儒家,與現在的社會價值體系相悖,它如果最後獲獎的話肯定會引起讀者的炮轟。」
7
孫皓暉定是不服氣的。
2008年,《大秦帝國》完整出版的那一年夏天,河南文藝出版社與新浪網聯合在南陽師範學院舉辦了主題為「朝陽與落霞」的對話。
孫皓暉與二月河同臺,互贊大意如下。
二月河說,《大秦帝國》呈現了中國古典文明的朝陽時代,他自己的作品則呈現了中國古典文明的落霞暮色時代;前者是寫中國的陽謀精神,後者則是寫中國的陰謀病態;陽謀難寫,陰謀好寫,陰謀容易出故事。
孫皓暉說,二月河的清帝系列,抓住了歷史小說往往最為欠缺的一個靈魂點——文明史意識,呈現了滿清部族自覺融入中國文明的歷史過程,使作品的視野格局遠遠高於其他同類作品;而這一過程,以康熙時期為樞紐,因此,二月河的第一部最好。
看來,兩位作家頗為惺惺相惜。
在諸多歷史小說中,唯二月河的清帝系列與孫皓暉的大秦系列最為暢銷,改編的電視劇也幾番霸屏。他們不約而同地在歷史虛無主義、消費主義和民族主義這三者之間找準了一個點。
如今二月河已經離世。孫皓暉一門心思弘揚中國原生文明論。
其他作家,要麼早逝,要麼年邁,要麼移情,無有新作,只有熊召政推出一部《大金王朝》,然書品令人五味雜陳。
歷史小說,畢竟不是歷史,當不得真。小說家的本領才是第一要義。
但歷史小說畢竟依託歷史,如刻意迎合,或政治或思潮或商業,止徒增笑爾。
贊也罷,彈也罷,歷史小說家後繼有人歟?
參考文獻:
1. 《郭沫若和秦始皇》,孫言誠,《讀書文摘》
2. 《秦漢聞人肖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王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