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不罵秦始皇,從來不是一個歷史問題

2021-02-12 猛哥

 

PS:上周末擼完《大秦賦》,被驚詫,作此文。今夜寒潮來襲,風雪等人歸,重校推送。

 

 

1

 

 

饒是《大秦賦》出品方竭力與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切割,但不可否認,前者蹭了後者的榮光。

 

也難怪孫皓暉出離奇憤怒,從成劇效果看,《大秦賦》已不單單是胡亂改編,而是羞辱原作的心血和智慧。

 

孫皓暉傾心塑造的千古一帝愣是被演成朝陽區群眾舉報的癮君子,長臉瘦削、目光呆滯,有氣無力。

 

不是上了年紀就是老戲骨。在小鮮肉和老戲骨之間,還有一類演員,韶華不再卻年富力強,演技就如段譽的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運氣好能成就經典,一個不慎就是油膩。

 

靳東、周一圍、楊爍、張魯一……都是這類。

 

張魯一真不適合演秦始皇,原汁原味的兵馬俑就擺在那裡,老秦人的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呢。

 

秦始皇到底長相如何,歷史上曾有爭議。

 

儘管是後世史家標杆,司馬遷還是喜歡販賣私貨,比如他對秦始皇就存極大偏見,藉助尉繚之口,對秦始皇進行人身攻擊: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尉繚曾任秦國國尉,是秦始皇的心腹,雙方長期親密接觸,不可謂不熟絡。加之尉繚又是鬼谷子的徒弟,深諳相面之術,故而看人識人絕對不差。

 

於是,郭沫若根據這段文字,繼續編排如下:

 

這所說的前四項都是生理上的殘缺,特別是「摯鳥膺」,現今醫學上所說的雞胸,是軟骨症的一種特徵。「蜂準」應該就是馬鞍鼻,「豺聲」表明有氣管炎。軟骨症患者,骨的發育反常,故爾胸形鼻形都成變異,而氣管炎或氣管枝炎是經常並發的。有這三種徵候,可以下出軟骨症的診斷。

 

郭沫若不但嚷嚷要挖秦始皇的墳,還有板有眼地說秦始皇是醜八怪,忒欺負人了。也許是冥冥中有報應,郭氏後半生就與秦始皇糾纏不清,命運如坐過山車般起伏,令人唏噓不止。

 

不過,同屬馬列主義史學陣營,翦伯贊有不同意見。

 

史書載,趙姬「絕美而善舞」。因此,翦伯贊從遺傳學的角度出發,推出秦始皇長這樣:假如他多少有些母親的遺傳,他應該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兩個史學大師為秦始皇的外貌打起筆墨官司,甚是搞笑,不過他們很快就殊途同歸了。那是後話。

 

鑑於歷史過於遙遠,秦始皇統一六國也非憑臉,就不討論他的長相了。

 

單從文藝作品的調性而言,如果說《大秦帝國》尚有縱橫捭闔的生命氣象,那麼《大秦賦》徒剩下猥瑣。

 

戰國時代的精神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句出自韓非子,「多事之時,大爭之世」;一句出自晏子,「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這個「大爭」在《大秦賦》中全然不見。「爭」的本該是天下事和國事,可劇中爭的是宮閨事。

 

不可否認《大秦賦》開篇恢宏,有爆品潛質,可當辛柏青飾演的嬴子楚下線後,該劇就急不可耐地朝下三濫直奔,攏共70多集,渲染趙姬的淫迷就佔了30集,用10集來統一六國,且大都是旁白滅國。

 

最後一集,張魯一急赤白臉地宣稱朕即天下,可毫無睥睨四海八荒的凌雲志氣,倒是裸身而降的齊王的腱子肉讓人印象深刻。

 

偌好的原著在前,倘就照葫蘆畫瓢,那裡會拉胯如斯。

 

上述純屬藝術批判,相關文章充斥網絡,就此打住。

 

 

2

 

 

今次聊點高級乾貨。

 

對於《大秦賦》另一個層面的批判則升至思想維度,亦即要不要美化秦帝國和秦始皇。

 

其實,這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兩千多年來,無數大佬捲入其中,還沒爭出個所以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卒,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始作《史記》,間隔近百年,早換了人間,一代雄主淪為刀筆吏的靶子。

 

雖然被漢武帝割了小雞雞,司馬遷還是自發擔任漢帝國的堅定吹鼓手,申討暴秦,力證劉邦的天命所歸。

 

他用尉繚的口說:「(秦王)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簡言之就是,秦始皇沒發跡之前,尚能禮賢下士,一旦得志,就會視人為奴。

 

他繼續用李斯的口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為人殘酷、為政暴虐,人神共憤。司馬遷就這樣給秦始皇下了斷言。

 

不過,同時代的政治家們卻很務實,對秦始皇的評價倒向另一極。 

 

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桑弘羊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王莽更是高呼:「功越千世!」

 

這也算不得屁股決定腦袋,至東漢,史學家們就並不苟同司馬遷。

 

班固雖然批駁秦始皇殘忍,但認為「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

 

也就是說,班固充分肯定了秦始皇「施於後王」的制度。不因人廢言和廢事。

 

範曄持同樣觀點,在《後漢書》中提出:「漢承秦制」。

 

人品PK創製,評價秦始皇的這一思想脈絡自後綿延。

 

最典型者為柳宗元,常人皆誇柳氏散文,殊不知其政論更是精妙,治史者不可不讀《封建論》。

 

柳氏在《封建論》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

 

也許推陳出新者的心境是相通的,張居正對秦始皇持理解之同情,他認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闢者也,其創製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聖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剷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此評相當高,認為秦始皇不啻於盤古,有造世之功。

 

迄至明末,李贄在《藏書》石破天驚的喊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李贄是明代大思想家,可以跟王陽明扳手腕,極具原創力和穿透性,最喜與主流唱反調,偏愛給歷史人物翻案,比如秦始皇、武則天。

 

之後,「千古一帝」見諸於文字,為小說家們提供了諸多靈感,集大成者系二月河。

 

不過,「千古一帝」並非李贄對帝王的最高評價,他稱朱元璋為「千萬古之一帝」,遠超商湯和周武。

 

跪舔之情溢於言表,但按照李贄的脾性,斷不至於自唾其面。只能說,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大師就是令人捉摸不透。

 

章太炎亦是如此,作為清末學術大家,他臧否一切,但在《秦政記》中讚揚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是乾嘉學派的守門人,其觀點自不可小覷。

 

薪傳乾嘉學派的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有具體闡述:「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裡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

 

柳詒徵乃中國史學先驅,與陳垣、陳寅恪並稱「南柳北陳」。這是純學術意義上辨析秦始皇的最後韻唱。

 

接下來,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就脫韁了。

 

 

3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馬列主義,重塑了中國話術,進而廣覆蓋,自是包括治史範式。社會形態劃分論和階級劃分論是個中利器。

 

1926年,偉大領袖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課程,有分析中國歷史的內容。據當時學員保存的筆記,在「中國政治史與中國地主階級」的題目下,他談到秦王朝的歷史:「中國政治,可說是地主階級的政治。皇帝不過是地主的表徵,所以每朝皇帝的倒閉,就是地主階級的分裂……如秦末,二世大興土木,人民的人力財力,耗費殆盡。漢劉邦,楚項羽,陳勝、吳廣,應之而起。漢高祖先入函谷關,與秦父老約法三章,秦人大悅。此概指少數地主而言。」

 

在關於土地問題的總結中,有這樣的記錄:「(秦朝末年)陳勝吳廣不堪其苦,遂輟耕而嘆,揭起義旗,他們純粹代表農民利益者。同時有漢高祖、項羽等皆起兵討始皇,結果漢高祖勝,項羽等失敗。」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稱,秦末農民暴動發生時,已是秦二世時代。「起兵討始皇」的說法,表明偉大領袖認為秦末大起義的性質總體表現出對秦政的反抗,也包含著對秦始皇政策的否定。

 

總體而言,早年間,偉大領袖對秦始皇持抨擊之態度。

 

在著名詞作《沁園春·雪》中,他評點了中國古代五位帝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他附有自註:「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採、風騷、大雕,只能如是,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一些人們嗎?別的解釋是錯的。」

 

陳晉主編的《MZD讀書筆記解析》寫道:「MZD一向反對作者為自己的舊體詩寫註解,這一例外,且言辭懇切直露,實與當年山城的風波有關,算是一種回答吧!」

 

1940年代的重慶確實如山雨欲來風滿樓。

 

常凱申一手在前方製造「皖南事變「,一手在後方製造白色恐怖,郭沫若憤而寫出《呂不韋與秦王政批判》,後收入《十批判書》。

 

他以呂不韋和秦始皇的對立,揭示了民本主義和專制獨裁的水火不容:「呂氏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而秦始皇則是:天下,一人之天下也,非天下之天下也。他要一世至萬世為君,使中國永遠是嬴姓的中國。」把天下視為一己之私,「不讓任何人有說話的餘地」,「他的鉗民之口,比他的前輩周厲王不知道還要厲害多少倍。」

 

對於焚書坑儒,郭沫若說:「呂氏門下的那批學者,可能是完全被消滅了。然而……人可以誅滅,真理總是燒不絕的。「

 

明眼人都知道,郭沫若所批的秦始皇就是常凱申。

 

郭沫若高呼:「如今天下的人都是和我通謀的,天下的人都願意除掉你這個暴君,除掉你這個魔鬼,除掉你這個……」

 

不得不說,在常凱申坐鎮的重慶,郭沫若敢如此寫,很是英勇無畏!也難怪,偉大領袖欽點他為魯迅之後的文化旗手。

 

1948年12月,郭沫若和翦伯贊等一行三十餘人,抵達瀋陽,他們應邀進京共商國是。彼時,他們意氣風發,帶著新史學的光環步入即將抵臨的新時代。

 

郭沫若目睹解放區火熱情狀,高聲朗誦:「於今北國成靈瑣,從此中華絕帝王。」

 

後幾年,情況遽變。

 

 

4

 

 

偉大領袖要為秦始皇「恢復名譽」。

 

1958年4月,范文瀾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歷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

 

一個月後的在八大二次會議上,偉大領袖說:「范文瀾同志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歷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興。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史學的傳統。敢於站起來講話了,這才像個樣子。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可惜沒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當然,我也不贊成引秦始皇。」

 

這時LB插話:「秦始皇焚書坑儒。」

 

偉大領袖駁斥:「秦始皇算什麼……我與民主人士辯論過,你罵我們是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了秦始皇一百倍,罵我們是秦始皇……我們一貫承認,他們說的不夠,往往要我們加以補充(大笑)。」

 

史學家們聞訊而動。

 

翦伯贊說:「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我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闢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

 

呂思勉說:「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秦人致敗之由,在嚴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諉為施政之誤,淫侈則不可恕矣。」

 

郭沫若極為被動,世人皆知,十年前他把秦始皇罵得狗血淋頭,該如何找補呢?

 

1960年代初,郭沫若出版《讀〈隨園詩話〉札記》。全書凡77條,其中第8條就是《論秦始皇》。專門駁斥:「焚書早種阿房火,收鐵還留博浪椎」。

 

先駁焚書:以焚書而言,其用意在整齊思想,統一文字,在當時實有必要。然始皇所焚並不多,書多藏在官家,民間欲學書者可就官家學習,此猶今之圖書館也。

 

次駁收鐵:秦始皇收天下兵器……所收者乃銅而非鐵。故始皇毀兵,在中國為銅器時代向鐵器時代之過渡。且毀兵器而為鐘聲,不更有偃武修文、賣刀買牛之意耶?

 

這這這……

 

真是難為郭大師了。即使如此,他還沒「過關」。

 

1973年7月4日,偉大領袖召見WHW、ZCQ,先對外交工作發了通牢騷,話鋒一轉就談到了郭沫若:「郭老在《十批判書》裡自稱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國民黨也是一樣啊,LB也是啊!」

 

他還寫了首打油詩調侃郭沫若:「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產黨,崇拜孔二先。」

 

8月5日,偉大領袖又口賦七律一首,題目是《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這是WG開始後,偉大領袖寫的第一首詩。郭沫若承受了莫大的壓力。

 

1974年1月25日,在批林批孔動員大會上,JQ兩次把郭沫若叫起來,宣讀那兩首批郭詩篇。82歲高齡的郭沫若抱病參會,噤若寒蟬,會後入院。

 

到底是有詩詞唱和的情義,偉大領袖沒有一棍子把郭沫若打倒,派人前往醫院探視,順便索要《讀〈隨園詩話〉札記》。這其實是送去了一副良藥。果然,郭沫若很快轉危為安了。

 

對秦始皇的評價從此就超越了學術範疇。 

 

 

5

 

 

生於1949年的孫皓暉,長在紅旗下,思想底色不可避免烙上了獨特的時代印記。

 

孫,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陝師大畢業後,先後任教於西北政法和西北大學,是一名成功的法學學者。

 

很多年後,他以小說家的身份回憶說:「如果沒有進入法學領域,我對秦的認識肯定不會完成第一個理性評判——秦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上唯一的一段古典法治社會。」

 

1980年代末,孫皓暉出版《金色的農業帝國——中國經濟法制史》。在書中,他得出了一個結論: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後來歷史對秦扭曲太甚,這是中國文明史的恥辱!

 

那時,社會上流行兩種對中國文明的評判思潮,一是黃色文明落後論,一是中國文化醬缸論。

 

孫皓暉認為這都是對中國文明的扭曲解讀,「我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他要去中國文明的源頭——秦帝國——尋找「藥方」。

 

這就不能不為秦始皇「正名」,以此來重塑秦的「精氣神」。

 

孫皓暉選擇了小說這種方式,「(小說中含有的)虛構,歷史研究著作是不能寫進去的,但是作為文學作品我就能把它寫進去。這個只要推理可靠,歷史堅實,表現出來的一切自然進程都符合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我認為那它就是合理性的。」

 

「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在小說序言中,他開篇就寫下這句話。

 

西北大學給了孫皓暉兩年假期,但他越寫越帶勁,1997年乾脆搬去了海南,潛心著述。

6

 

 

關於歷史小說,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

 

自宋以後,蔚為大觀。《東周列國志》、《封神榜》、《三國》、《水滸》……莫不如此。即便到了鹹與革新的五四之後,傳統也未曾斷絕,

 

鄭振鐸嘲罵阮大鋮、郭沫若禮讚司馬遷、廖沫沙評議信陵君、吳晗假託海瑞言政,都是有名公案。

 

衍至當代,這一傳統更是變本加厲。

 

先拔頭籌者乃姚雪垠,《李自成》轟動一時,蓋因在主流歷史話術中,李自成代表先進的農民起義領袖。

 

WG爆發後,最高領袖暢遊長江時,指示時任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你告訴武漢市委,對姚雪垠要予以保護,他寫的《李自成》寫得不錯,讓他繼續寫下去。」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總設計師亦有評介,大意是:《李自成》第一卷十分精彩,可以說無懈可擊;第二卷雖然不如第一卷,但能夠寫到目前的這樣水平也十分難得。

 

兩任核心皆關注一部小說,殊為少見。姚雪垠自認超過《三國演義》勝過羅貫中,還說《紅樓夢》有「紅學「《李自成》要有」李學「。

 

歷史小說的風採真是別開生面。接下來,凌力、二月河、唐浩明、林佩芬、劉斯奮、熊召政等人接棒。

 

凌力,經歷神奇,生於延安,從事飛彈工程技術工作12年後,1978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她創作的《少年天子》將歷史還原到生活化、人情化、心理化,「達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機統一。」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排名僅次於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是主流文學界對歷史小說的接納。

 

2003年,《少年天子》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由鄧超、郝蕾、霍思燕等主演。該劇是鄧超演技的巔峰,也是郝蕾和霍思燕顏值的巔峰。鄧超和郝蕾因戲生情,本是璧人一對,無奈郝蕾接拍《頤和園》,鄧超難以接受,遂分手。

 

至於二月河,就無需贅言了。清帝三部曲中,《雍正皇帝》公認最佳。在他筆下,嗜血的雍正不耽享樂,堪比勞模。《雍正皇帝》曾兩度入圍茅盾文學獎,但都錯失臨門一票。

 

林佩芬是滿族後代,其父1949年赴臺。如此背景,使得她對上一代人懷鄉思土的悲愴情懷深有理解。1981年林父過世﹐她決定寫一部作品來紀念亡父﹐這正是《努爾哈赤》。她寫了18年,「那漫漫的長夜與迢迢長路竟是一條壯麗高貴的旅程」。

 

在純文學書迷心中,《努爾哈赤》是100分的小說,讀來令人心碎不止。

 

不過在更廣泛的讀者心中,唐浩明的《曾國藩》才算經典,暢銷書市。曾氏的成功和商品社會成功學的狂熱不謀而合。

 

在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評比中,《曾國藩》不敵《白門柳》,評委理由是:「史太重,文學性太差。」

 

《白門柳》是劉斯奮的代表作,通過明末清初復社諸生與秦淮名妓在大動亂中的歷史命運,展示 「天崩地解」的社會巨變。該書文學優美,使用了大量中國古典詩詞作為意象。

 

「白門柳」出於唐朝李白的《楊叛兒》:「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白門」指南京。清人王士禛《秋柳》一詩,以南京白下門的秋柳寄託故國之思。

 

小說分三冊,題名分別是:「夕陽芳草」、「秋露危城」、「雞鳴風雨」,無一不有出處。「夕陽芳草」出自宋代晁補之《鷓鴣天》,「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秋露危城」出自宋代辛棄疾《滿江紅·題冷泉亭》,秋露下,「向危亭橫跨」;「雞鳴風雨」出自《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兩相對照,唐浩明輸給劉斯奮,不冤。

 

到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熊召政為歷史小說挽尊,《張居正》以全票通過。不過這部小說的口碑卻很分化。

 

感興趣者可對照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閱讀。朱先生這本書與《朱元璋傳》(吳晗著)、《李鴻章傳》(梁啓超著)、《蘇東坡傳》(林語堂著),一併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

 

朱先生當得起傳記文學巨擘,為歷史人物寫作樹立了標杆,他生前嘗言:「我死後,只要人們說一句:『我國傳記文學家朱東潤死了『,我於願足矣。「

 

繼而向茅盾文學獎發起衝刺的歷史小說即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然而折戟沉沙,初選尚未突圍。

 

茅獎評委之一、作家麥家說,「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出了嚴重問題,他的整個小說都在美化暴秦、貶低儒家,與現在的社會價值體系相悖,它如果最後獲獎的話肯定會引起讀者的炮轟。」

 

 

7

 

 

孫皓暉定是不服氣的。

 

2008年,《大秦帝國》完整出版的那一年夏天,河南文藝出版社與新浪網聯合在南陽師範學院舉辦了主題為「朝陽與落霞」的對話。

 

孫皓暉與二月河同臺,互贊大意如下。

 

二月河說,《大秦帝國》呈現了中國古典文明的朝陽時代,他自己的作品則呈現了中國古典文明的落霞暮色時代;前者是寫中國的陽謀精神,後者則是寫中國的陰謀病態;陽謀難寫,陰謀好寫,陰謀容易出故事。

 

孫皓暉說,二月河的清帝系列,抓住了歷史小說往往最為欠缺的一個靈魂點——文明史意識,呈現了滿清部族自覺融入中國文明的歷史過程,使作品的視野格局遠遠高於其他同類作品;而這一過程,以康熙時期為樞紐,因此,二月河的第一部最好。

 

看來,兩位作家頗為惺惺相惜。

 

在諸多歷史小說中,唯二月河的清帝系列與孫皓暉的大秦系列最為暢銷,改編的電視劇也幾番霸屏。他們不約而同地在歷史虛無主義、消費主義和民族主義這三者之間找準了一個點。

 

如今二月河已經離世。孫皓暉一門心思弘揚中國原生文明論。

 

其他作家,要麼早逝,要麼年邁,要麼移情,無有新作,只有熊召政推出一部《大金王朝》,然書品令人五味雜陳。

 

歷史小說,畢竟不是歷史,當不得真。小說家的本領才是第一要義。

 

但歷史小說畢竟依託歷史,如刻意迎合,或政治或思潮或商業,止徒增笑爾。

 

贊也罷,彈也罷,歷史小說家後繼有人歟?

 

參考文獻:

1. 《郭沫若和秦始皇》,孫言誠,《讀書文摘》

2. 《秦漢聞人肖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王子今

相關焦點

  • 秦始皇被罵了兩千年,現在還被罵,甚至是群起而攻之,究竟為何?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毛主席認為秦始皇是代表先進的進步力量,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進程。而孔子提倡復古的政治主張,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適用,是開歷史倒車。詩中的子厚,就是唐代文豪柳宗元,他寫的《封建論》,認為秦始皇的中央集權+郡縣制度,是推動歷史的進步制度,只是看什麼樣的人去施行。胡亥趙高用了則亡國,漢武帝用了則興國強國。
  • 秦始皇愧對暴秦稱號:王翦尉繚等五人罵過他,為何一個都沒被殺?
    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司馬遷先生用推理小說筆法寫出來的秦始皇嬴政與大將王翦之間的勾心鬥角,細看之下我們也會產生這樣的困惑:王翦背後罵秦始皇,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司馬遷都知道了,秦始皇會不知道?秦始皇要殺背後罵他的盧生侯生,還被誣陷為「焚書坑儒」,秦始皇怎麼不殺背後罵他的王翦?
  • 哭倒長城罵倒秦——從孟姜女故事看中國老百姓眼裡的秦始皇
    還是老百姓根本就不會臧否人物,不配有看法?我看都不是。是我們沒有認真留意過,也沒有重視過他們的看法。在舊時代,老百姓對於國家政治和歷史的看法及評說,是寫不進正史典章的,他們都是靠口耳相傳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將看法寓託於傳說、故事、戲文、鼓詞等淺俗的文藝中。
  • 白起、項羽坑殺幾十萬人無人問,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被罵千年?
    都說刀劍無眼,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陣難免出現死傷,但是往往在一方投降之後,勝利者仍然會有屠殺俘虜的行為,比較出名的就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項羽坑殺20萬秦軍,但是這幾十萬人對於後代人來說反倒沒被過多指責,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僅僅殺了四百多人,卻為何被罵了上千年?
  • 被罵2000年,秦始皇的男主之路為啥這麼辛酸?!
    最近啊,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終章,講述秦始皇統一華夏故事的電視劇《大秦賦》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在各大平臺持續更新。然而,高調上線的《大秦賦》開播後卻經歷了討論度不高,口碑低迷,豆瓣評分高開低走從8.9一路跌到了如今的7.4這樣的尷尬局面。《大秦賦》是一部爛劇嗎?當然不是。
  • 白起和項羽殺降很少人罵,為何秦始皇焚書坑儒卻兩千年罵聲不斷?
    是誰在罵秦始皇呢?儒生,也就是讀書人。罵秦始皇什麼內容呢?焚書坑儒。這就叫做:共情!首先必須要解釋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確有「焚詩書」的命令,但卻有沒有「坑儒」的明確說法,有的是「坑術士」,所以焚書坑儒一直是半真半假,存在著爭議。
  • 秦始皇折磨郭沫若
    從讀大學開始,我和郭沫若一起走過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不知道為什麼,我心目中的偶像消失了。不是轟然倒塌的,而是像風雨剝蝕那樣,一點一點逝去的。時至今日,在我心中只留下一個斑駁陸離的底座。也許正是因為有這個底座,我對時下一些青年學人嘲諷郭沫若「懦弱」、「可恥」,頗不以為然。
  • 郭沫若和秦始皇
    從讀大學開始,我和郭沫若一起走過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不知道為什麼,我心目中的偶像消失了。不是轟然倒塌的,而是像風雨剝蝕那樣,一點一點逝去的。時至今日,在我心中只留下一個斑駁陸離的底座。也許正是因為有這個底座,我對時下一些青年學人嘲諷郭沫若「懦弱」、「可恥」,頗不以為然。
  • 你永遠罵不走一個郭敬明
    但,這個設問在2020年——郭敬明因《幻城》爆紅17年之後——恐怕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如果有一種人是永遠不會因為被罵而糊的,那他就是郭敬明的模樣。大眾對他的主流評價也永遠偏負面,前幾年還會咬牙切齒地說一句「他不是作家/導演,本質就是個商人」,如今甚至連這樣對其世俗成功的肯定都不願意給了。
  • 幾千年來,不為人知的秦始皇
    從讀大學開始,我和郭沫若一起走過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不知道為什麼,我心目中的偶像消失了。不是轟然倒塌的,而是像風雨剝蝕那樣,一點一點逝去的。時至今日,在我心中只留下一個斑駁陸離的底座。一個在文壇上光芒萬丈、在學術上成績斐然的詩人、學者,在自己為之奮鬥幾十年終於舉雙手迎來的新社會裡,竟然一步一步淪為平庸、甚至令他自己也嫌惡的老人,倒真值得我們深刻反思。我於是想到了一個和郭沫若糾纏了一生的歷史人物,那就是兩千多年來被人們說來說去卻總也說不明白的秦始皇。
  • 為什麼秦始皇暴君的罵名沿系從古到今?
    如果秦始皇不是暴君,善待民眾,那誰會願意放著安穩日子不過,跑去冒生命危險去造反呢?秦二世而亡,根本原因不是百姓造反,而是秦朝的殘暴統治。秦始皇留下暴君罵名,也不是後人對他的污衊,那就是事實。如果僅僅是污衊,劉邦為什麼不繼承秦始皇的治國策略,而是注重招攬民心了呢?正是秦始皇的前車之鑑,後來有作為的帝王都明白治理天下,以民為本。這就是歷史的意義,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 歷史劇第一IP破圈:《大秦賦》罵上熱搜 製片說差點賠本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再到《大秦賦》,因「劇太正,看不懂」、「富大龍表演太輕浮」、「40歲的張魯一扮嫩」等吐槽點,《大秦帝國》系列幾乎都是邊播邊被罵,網友的狂轟濫炸曾一度讓焦陽關閉了微博帳號。   「沒想到,第四部罵聲更洶湧。沒花一分錢,多次被罵上熱搜,這並不算是殊榮。」焦陽說。
  • 歷史上真正的秦始皇
    秦始皇帝兵馬俑縱火秦鹹陽宮,阿房宮的罪魁禍首是項羽。大火燒了三個月不滅,而且項羽是殺人魔王,我只要打贏了以後不管是老百姓還是雞還是羊,只要是活的一個都不能留。秦鹹陽宮博物院至於坑儒就更加胡扯了。秦始皇畫像其實秦始皇不是暴君,秦始皇上位之後再沒有殺過任何一個人,更別說焚書坑儒了。他統一天下為了什麼?是為了不想讓天下繼續打了,換句話講,打,是為了和。那為什麼秦被稱作暴秦?
  • ​晚睡被罵 起晚被罵 在家被罵 出去玩被罵 房間太亂被罵 不做家務被罵 玩電腦被罵 玩手機被罵 沒有一天不被罵 表情包
    晚睡被罵 起晚被罵 在家被罵  出去玩被罵 房間太亂被罵不做家務被罵 玩電腦被罵 玩手機被罵 沒有一天不被罵
  • 我們罵《大秦賦》,究竟是在罵什麼?
    但看了幾集,我笑不出來了。今天特意抽空寫個影評,談一談這部大秦系列的撲街之作究竟為何撲街。        解決問題全靠嘴,遇到問題沒有智慧、沒有計策,就燉雞湯畫大餅妄圖感動觀眾,我們天天微博求開播求了一年,是來看奮六世之餘烈,吞二周而亡諸侯的大秦一統天下的史詩巨作,不是來看雞湯狗血燉一鍋的宮鬥古代偶像劇的。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秦始皇兵馬俑銅馬車。圖源/圖蟲創意1作為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堪稱一個大IP,火了兩千多年,也被罵了好多年。焚書坑儒,是他最知名的黑歷史之一。《史記》記載,其分別發生於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和三十五年(前212年),起因迥然不同。焚書事件的導火索,是秦朝建立後,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的一次衝突。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在場70餘名博士為他祝壽,一群人聽著小曲喝著酒。在當時,博士不是一個學位,而是掌管書籍文典的官職。
  • 《鬢邊不是海棠紅》「擊鼓罵曹」乃時勢所迫,太平盛世當居安思危
    《鬢邊不是海棠紅》,日本人用侯玉魁兒子的性命,逼著侯玉魁出山唱戲,商細蕊班底,姜榮壽班底,還有那些平日裡和睦的、不和睦的班主老闆們,基本都來了。大家都明白這侯玉魁侯老闆是被日本人給逼得沒辦法了,早就被大煙掏空了身子,還得硬撐著唱全本。
  • [名人歷史百科]千古一帝——秦始皇
    不一會兒,一個個色澤潔白,柔軟晶瑩,嘗之鮮嫩的魚丸浮於湯麵上,並呈到了秦始皇面前。始皇一嘗,極為稱讚,下令給予獎賞。後來,這種做法從宮廷漸漸傳到民間,稱為「氽魚丸」,也就是魚丸。圍繞這個問題,主要存在兩種說法:秦王政在統一全國後,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為了實現自己當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的宏偉願望,所以他坐穩皇帝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確保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毀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的武力奪權。
  • 秦始皇是不是一個暴君?
    今天我們不想說這部電視劇,我們想和大家說說「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一個暴君」的問題。想要了解秦始皇是不是一個暴君我們就需要先明白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按照社會形態分類,共有五種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 黑社會頭子萬人稱頌,千古一帝秦始皇卻被稱為暴君,為何?
    秦始皇可以說是萬 皇之始,否則後面的這些朝代的掌舵者都沒人會稱皇帝,但在歷史上確被冠以暴君的名號,何故來哉?秦始皇的偉大功績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已經知道了很多,每一條幾乎都是澤被萬世的。拿一個不能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人做個比較,民國時期上海的黑社會頭目杜月笙。杜月笙從小混混逐漸做成上海一霸,你能說他沒劣跡?在那個年代豈能沒有殺人越貨,就能輕鬆做成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