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秦始皇,從古以來,聚訟紛紜,於今未息。論者中,有的說他功勞蓋世,有的說他暴虐無道,有的主張對他要少罵,有的主張對他要少贊,各執一詞,各有其理。
但這當中有個現象,人們習焉不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古今那些評秦的文章、言論,大都出自史家、文人或政治家,而幾乎沒有普通老百姓的看法。
是老百姓沒有看法嗎?或是雖有看法卻沒有表達過嗎?還是老百姓根本就不會臧否人物,不配有看法?我看都不是。是我們沒有認真留意過,也沒有重視過他們的看法。
在舊時代,老百姓對於國家政治和歷史的看法及評說,是寫不進正史典章的,他們都是靠口耳相傳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將看法寓託於傳說、故事、戲文、鼓詞等淺俗的文藝中。老百姓的評說,沒有「春秋筆法」那樣的微言大義,也不像「臣光曰」那樣正襟危坐,而多是一種發於生活感受的天籟樣的言辭。他們對於秦始皇的看法,就是這樣。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個著名故事,最近被國家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國家對它的人文價值的高度肯定。民國年間,大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下過很大工夫來研究這個故事,寫過幾篇長篇論文,把孟姜女故事的源流和遷播情況考證得清清楚楚。但他這項研究的本意,卻是為他的「古史辨」,為他提出「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服務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為研究古史方法舉一旁證的例」。所以,顧先生並沒有顧及和評說過這個故事中所包含的反秦思想。
最近,出於想要了解「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是怎樣看待秦始皇的」這一目的,我重讀了顧先生編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這本書,民國年間曾由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刊印過,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編印出版了此書。在這本研究集裡,顧先生除收了自己的若干篇研究論文以外,還收了當時許多位學界名家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文章和通信,劉半農、魏建功、容庚、鍾敬文、沈兼士、郭紹虞、錢南揚、鄭鶴聲等先生都有文章收在集子裡。看似區區的一個小故事,竟受到這麼多大學者的重視,僅此一點,也可以看出孟姜女故事的不簡單。學者們研究這個故事的方法和路徑,使我大長見識,而文章中提供的許多原始材料,又為我解決「老百姓是怎樣看秦始皇的」這個問題提供了極大便利。
秦朝以降二千多年來,中國老百姓對於秦始皇就沒有過好印象。孟姜女哭長城,主題便是反秦和鞭撻封建暴政的壓迫。但這個主題的形成,卻是逐漸的。在故事的早期,即《左傳》、《檀弓》和《孟子》的記載中,還沒有也不可能有秦始皇這個人物,也沒有秦長城,而只是講了一個發生在春秋時代的杞梁之妻哭悼陣亡丈夫的簡單故事。但漢唐以來,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命日漸擴大」(顧頡剛語),演變成了一個孟姜女哭倒秦長城的長篇大故事。
對此巨變,南宋史學家鄭樵說過一句感慨的話:「杞梁之妻,於經傳所言者不過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通志·樂略》)其實,篇幅的由簡到繁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想看更多精彩文章請添加微信xiao228ying這些變化主要有:杞梁的名字變為範杞梁、萬喜良;杞梁妻變為孟姜女;路邊哭夫變為哭城;所哭之城由最早的哭山東境內的杞城、莒城變為哭秦長城。有關哭秦長城的情節有:秦始皇命蒙恬催逼工匠築長城,範杞梁築城時被打死並被築在城牆內;孟姜女千裡尋夫,至城下大哭,城為之崩,夫屍顯現,滴血認骨;孟姜女自盡。隨著故事內容的變化,其遷播流布的範圍也由最初的起源地山東,變為北方長城一線,而後又向全國猛烈擴張,終至成了一個覆蓋全國,家喻戶曉的著名故事。
何以春秋時發生的一件本來與秦始皇不搭槓的小事情,竟演變成了一個反秦色彩濃烈的大故事?我以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由於秦始皇的暴政長久地存留在當時和後代老百姓的印象中,積為一種反秦的社會心理,並代代相傳;再一個就是歷代老百姓從所受的暴政和苦役壓迫的實際感受出發,託古言志,以罵秦始皇的方式來渲洩對壓迫者的不滿。總之,這個故事的政治批判傾向的釀成,根源於中國老百姓對秦始皇的壞印象,根源於老百姓恨暴政、恨專制的社會心理。正如顧頡剛先生所說,「從民眾的感情與想像上醞釀著這件故事」。
唐代是孟姜女故事產生反秦的政治批判情節的關鍵時代。唐人貫休的《杞梁妻》一詩最早透露了這一變化。詩中道:「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裡,杞梁貞婦啼嗚嗚。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此前的孟姜女故事中,是沒有這種批判秦朝無道的情節的,那時孟姜女所哭的城也不是秦長城,而到了唐代,在此詩中,故事顯然發生了質變,加入了反秦內容,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孟姜女哭倒秦長城的故事的基本格局已大體具備。顧先生這樣評論說:「這首詩是這件故事的一個大關鍵。它是總結『春秋時死於戰事的杞梁』的種種傳說,而另開『秦時死於築城的範郎』的種種傳說的。」
為何唐朝的孟姜女故事會出現貶斥秦始皇的情節?顧先生的分析是,六朝隋唐間,戰事頻仍,徭役繁重,兵士終年劬勞於外,悲憤得很,就像《兵車行》裡寫的那樣,而他們的妻子夢魂所系的,不是「玉門關」、「漁陽」,就是「馬邑」、「龍堆」,總之是北部長城一線,於是便生出了「誰人是為了自己的野心而造成長城」的責問,於是便以「杞梁妻哭倒秦始皇的長城」的故事來渲洩自己心中的怨憤。
從孟姜女故事,可以看出中國老百姓對秦始皇及一切暴君的殘酷和荒淫行為的批判。
貫休詩《杞梁妻》裡,有「築人」二字,這是說,秦朝築長城時要行「厭勝」巫術,即把人築在城牆裡以避邪求祥。範杞梁就是被築的一個。孟姜女哭長城,就是要哭崩城牆,找到丈夫的骸骨。關於「築人」,各地故事中的具體情節有所不同,桂林的故事說,範杞梁先是被秦將蒙恬腰斬,然後築到長城裡;湖南的故事說,秦始皇將範杞梁打死後,為了「使他永世不得翻身」,便把他築在城牆裡。
老北京話裡有一句歇後語:「孟姜女的男人——填了餡了」,說的也是範杞梁被築在城牆裡的事。這種「築人」巫術,真是慘無人道,聽起來都叫人毛骨悚然。在歷史上,秦築長城時是否真的用過「築人」巫術?我沒有看到過有關史料,不敢妄揣,但可以肯定,老百姓在故事裡加進這個情節,肯定是有相關的因由的。這個因由,就是老百姓對秦朝的暴虐統治,對秦始皇築長城時殘酷役使工匠的史事,有深刻的記憶和憤恨心理。「苦秦久矣」,恨秦久矣,才會有這樣的故事情節。這個情節實質上是老百姓對秦始皇的暴虐統治的一種批判。
秦始皇築長城時果真很暴虐嗎?在正史中,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雖然記載了秦始皇的為人「少恩而虎狼心」,也有零星的關於秦築長城的記載,但並沒有秦人殘酷役使工匠築長城的具體細節。但是,根據其它一些旁證材料,還是能推見出秦築長城時役使工匠的殘酷。《秦始皇本紀》的《集解》中有這樣一條關於秦築長城的材料:「論決為髡鉗,輸邊築長城。晝日伺寇虜,夜暮築長城。」可以看出,築城工匠中是有大量的刑徒的,還可以依稀看出秦朝殘酷役使這些工匠築長城的情形。
古代一些詩人的作品和世代相傳的民間記憶中,也保留了一些秦築長城時殘酷對待工匠的信息。晉人楊泉所著《物理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之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其冤痛,若此矣。」試想,如果沒有殘酷的史,哪會產生這樣悲苦的歌?真是一寸長城一寸血呀!又如唐代王翰詩云:「回來飲馬長城窟,長城道傍多白骨。問之耆老何代人,雲是秦王築城卒。黃昏塞北無人煙,鬼哭啾啾聲沸天。無罪見誅功不賞,孤魂流落此城邊。」所說的「耆老」的答話,顯然是前代的「耆老」傳下的,這種世代相傳的口述,應該是具有一定的史料性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真實。
還有一個可怕的民間傳聞,也能反映出秦築長城時役使工匠的殘酷。清代《房縣誌》記載,北方叢林裡曾生活著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其祖輩是逃避築長城的勞役犯,他們見人就會問:「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乎?」只要回答秦皇還在,「毛人」就嚇得逃入叢林。這個傳聞,不會是空穴來風,雖然只是一片史影,卻包含著相當的真實性元素。可以想見,若不是秦始皇築長城給老百姓的刺激太深,怎麼會產生這種令人不寒而慄的傳聞?
從秦朝刑罰的殘酷性,也可以間接地推想出秦築長城時對工匠的殘酷虐待。秦朝的刑罰,是以「中國的馬基雅維裡」韓非的理論為基礎的,殘酷得很,不光捕人殺人極隨便,殺人的方式也酷烈無比,車裂、腰斬、釜烹、坑殺、夷族,聞之便令人膽裂。《漢書·刑法志》形容秦朝是「赭衣(囚衣)塞路,囹圄成市」,築長城的工匠,便多是刑徒。試想,在這種法制狀態下,築城的工匠又多是刑徒身份,那些監工的素稱「虎狼之師」的秦軍士兵,能對這些工匠不殘酷嗎?有人曾考證,連同修築阿房宮和驪山陵這兩項工程在內,秦始皇共役使了百萬刑徒,這些人大多有去無回,死在異鄉,而那些築長城的工匠,便大多埋骨在長城腳下。
孟姜女故事中,還有一些貶斥秦始皇荒淫的情節。如綏中縣流傳的故事說,範杞梁死後,「孟姜往覓夫骸,危坐城下號泣。長城崩頹,露夫骸骨。始皇聞而異之,厚葬其夫,欲納為妃。孟姜觸石而死。」(《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綏中縣的孟姜祠》)所謂「欲納為妃」,實際就是秦始皇役死範杞梁還不算,還要霸佔他的遺孀。
秦始皇果真是個荒淫的皇帝嗎?且看郭老是怎麼說的。他在《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寫道:秦始皇是「一位縱慾主義者,大約因為不相信命,所以敢於極端享樂」。(郭沫若《十批判書》)又在《高漸離·附錄·校後記之二》中寫道:「秦始皇是一位通權變、好女色的雄猜天子,我看是沒問題的。」郭老的判斷,當然是以史料考據為基礎的,所以應當是可靠的。由此可見,孟姜女故事所講的秦始皇霸佔孟姜女的情節,雖然歷史上並無其事,但卻也並不是完全不著邊際的胡編,而是有一定歷史因由的合理想像。
從孟姜女故事中,還能看出中國老百姓在封建暴政重壓之下難能可貴的反抗意識。除了孟姜女拒絕秦始皇「納妃」而觸石自盡的情節以外,《孟姜仙女寶卷》和唱本《孟姜女花幡記》還記有以下情節:範杞梁死後,孟姜女借秦始皇要納自己為妃之機,向秦始皇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秦皇必須親自向杞梁祭奠焚帛,二是必須下旨殺掉築城監工蒙恬,秦始皇照辦後,孟姜女便毅然縱身從長城上跳入火堆自殉。這些故事情節,實際都反映了老百姓反抗暴君、反抗封建壓迫的心理,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封建專制制度的無奈。
「哭倒長城罵倒秦」,這是我對孟姜女故事的核心內容和政治思想的概括。孟姜女故事其實並不像有的學者說的那樣,只是一篇「哀情小說」,實際上它更是一篇政治故事。它也並不只是單純的徵夫怨婦的牢騷話和貞婦的頌詞,而是具有濃烈政治色彩和歷史批判精神的作品。這個故事反映出老百姓的歷史觀,反映出老百姓心目中的秦朝史和秦始皇,也反映出了老百姓的政見。孟姜女故事,乃是中國老百姓的一篇心史。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給某地孟姜女廟題過一副對聯:「秦皇安在哉,萬裡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文天祥顯然對孟姜女故事的政治內涵十分清楚,而他的政治傾向則與老百姓完全一致,也是貶斥秦始皇的。
「文革」時期,「四人幫」大搞評法批儒,把秦始皇捧上了天,孟姜女則幾乎被打成「歷史反革命」。「四人幫」何以不放過一個民間傳說中的弱女子?因為孟姜女反秦始皇。孟姜女故事的政治傾向,「四人幫」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四人幫」有個標準,誰反對秦始皇,誰就是儒家,就是反動的。於是,孟姜女便成了與儒家一夥的反動分子。如果按照「四人幫」的劃線標準,那麼給孟姜女廟題過對聯的文天祥又該算是什麼人呢?億萬中國老百姓是傳誦孟姜女故事的主體,難道他們竟是反動分子嗎?
也許有人覺得,評價秦始皇是個學術問題,老百姓哪裡懂得?他們的「秦始皇論」是沒有價值的。我看不一定。我想,老百姓當然不如學者看問題全面,也不如政治家站得高,但他們心裡也自有一桿秤,他們往往從樸素的道理和自身的感受出發來評價古今統治者。他們在講述孟姜女故事的時候,固然不懂得對秦始皇應該一分為二,應該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立郡縣制等等的大功勞,但他們能通過自身的理解、祖輩的「口述」和社會輿論確認秦始皇是個暴君。這讓我想到魯迅的一段名言:「誠然,老百姓雖然不讀詩書,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裡覓道,但能從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決非清高通達的士大夫所可幾及之處的。」(《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至九》)中國老百姓的「秦始皇論」,大抵如此。
一談到孟姜女哭長城,自然要涉及對秦始皇築長城的評價問題。現在人們說起長城,總是以「偉大」二字概括之,這當然是不錯的,但這還不是具體的歷史分析。秦始皇築長城,是為防禦北方胡人的,應該說,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長城還是多少起了一點防胡作用的,但作用並不大。相反,因築長城而被役死的工匠卻無法計數,正所謂「秦人半死長城下」(王安石語)。這也正是孟姜女故事發生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緣由。魯迅在《長城》一文中寫道:長城,「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住。」這恐怕是更接近歷史真相的評論。明朝一代,長城仍被作為防邊患的屏障,但當時就有有識之士指出,長城對於防邊患的作用甚小,修築長城是「百勞而無一益」的下策。滿洲人深知長城對於邊患的無奈,所以佔據中原後,便不再用築長城的辦法搞邊防,而是改為懷柔遠人的政策,結果大奏其功。
有人說,既然長城是人類的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那麼秦始皇修築了長城,自然秦始皇很偉大。這個推理其實很皮相。長城偉大跟秦始皇是否偉大其實是兩碼事。長城從建築工程學上來說,是偉大的,從後人賦予它的「不屈之精神象徵」來說,也是偉大的;但秦始皇用築長城的辦法防範胡人,就很難說是偉大的辦法,實際只是一個利小弊大的平庸辦法,而最大之弊便是文天祥所說的「築怨」。至於秦始皇築長城時的暴虐,就更不是什麼偉大,而是對老百姓的犯罪。長城,其實是用工匠的血汗和白骨換來的,要說偉大,也是老百姓偉大。總之,從長城的偉大並不能引申出秦始皇的偉大,這就好像頤和園偉大並不代表西太后偉大一樣。當然,秦始皇與西太后不一樣,秦始皇對中華民族做出過貢獻,而西太后只會禍國殃民,秦始皇築長城與西太后建頤和園的目的也不一樣,一個是為防胡,一個是為個人享受。但是,終究不能用一項工程的偉大來證明工程下令者的偉大,因為這樣的邏輯不能成立。
時下,我們對秦始皇是少罵一些,還是少贊一些?從歷史學上來說,這不是個問題,只要把史實考證清楚,當贊處則贊,當罵處則罵就是了。在這裡,求真求實是唯一的原則。但從當今社會的現實情況來看,我以為還是少贊些為好。因為,我以為,對秦始皇,除了要實事求是地說明他的功過以外,還應該特別認識到,秦始皇的那一套專制思想與我們所提倡和所要建設的「民主的文化」(張聞天、毛澤東都講過這個命題)和民主政治,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要建設先進文化,就必須與韓非、秦始皇的那一套專制主義政治文化徹底決裂。所以,我說對秦始皇要少贊。想看更多精彩文章請添加微信xiao228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