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愧對暴秦稱號:王翦尉繚等五人罵過他,為何一個都沒被殺?

2021-01-18 半壺老酒半支煙

不論是二十四史還是二十五史,都以《史記》為首,「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好像《史記》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

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司馬遷先生用推理小說筆法寫出來的秦始皇嬴政與大將王翦之間的勾心鬥角,細看之下我們也會產生這樣的困惑:王翦背後罵秦始皇,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司馬遷都知道了,秦始皇會不知道?秦始皇要殺背後罵他的盧生侯生,還被誣陷為「焚書坑儒」,秦始皇怎麼不殺背後罵他的王翦?

其實不僅僅是王翦,當面或背後罵過秦始皇的五個人,好像也沒有誰被斬殺,看來「暴秦」真的是有點名不副實。

背後罵皇上也沒事兒,這種事情還真的只能在秦始皇時代發生:盧生侯生罵完秦始皇跑掉了,倒黴的是給他們吹喇叭抬轎子的無良文人,而且是當時的執法部門處理的,跟秦始皇關係也不大:「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侯生盧生跑也就跑了,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御史監察部門,都沒有下發通緝令,說明秦始皇也沒有想過要趕盡殺絕,甚至根本就沒把這件事兒放在心上——在古代,殺四百六十個人,還真不是什麼大案要案,從漢朝開始就動輒滿門抄斬,每年不死個萬把人,那皇帝就會被讚頌為仁君了。

其實仁君和暴君,經常被弄混:「暴君」雍正所殺的人,連「仁君」乾隆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暴君」雍正赦免的曾靜張熙,被「仁君」乾隆凌遲了。

同樣道理,劉邦誅殺了那麼多異姓諸侯王,都是滿門抄斬甚至做成肉醬,卻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秦始皇的執法官殺了幾個騙子,就成了「焚書坑儒」,您說這事兒上哪兒說理去?

盧生侯生是背後罵秦始皇,罵完就跑掉了,而尉繚罵秦始皇,罵得更狠。尉繚罵完秦始皇,沒跑掉,但不是被抓被殺,而是被留下來重用了。

尉繚原本並不姓尉,就跟商鞅原本並不姓商一樣,商鞅被封為商君之前,叫公孫鞅或衛鞅,尉繚當大秦國尉之前似乎應該姓魏或姬。

尉繚罵秦始皇,罵得最狠,那簡直就是惡毒攻擊:「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雞胸脯),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尉繚罵秦始皇的話如此惡毒,即使是宋仁宗趙禎和明仁宗朱高熾聽了,也會怒髮衝冠拍案而起,就是拿這話來罵尋常百姓,對方也會拔刀相向血濺五步。

尉繚罵完秦始皇之後也想跑,但沒跑掉:「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

讀者諸君都知道,當時的「國尉」就是軍方第一人,《史記正義》這樣註解:「若漢太尉、大將軍之比也。」

尉繚罵了秦始皇,秦始皇不但不生氣,還把秦國軍權交給了他,看來秦始皇這個「暴君」,也是浪得虛名。

盧生侯生和尉繚,都是背後罵皇上,兩個跑掉了一個沒跑掉,沒跑掉的尉繚當了大官,盧生侯生就是不跑,也當不上大官,那是因為他們沒本事。

這些人罵了秦始皇都沒事兒,所以朝臣們膽子越來越大,博士鮑白令之膽子大到敢當面罵皇上了。

當年秦始皇想效仿三皇五帝選擇賢能之人執掌天下,也就是不搞父傳子家天下,這個皇帝誰有能耐誰來當。

博士鮑白令之上來就是一頓教訓:「陛下築臺幹雲,宮殿五裡,建千石之鐘,立萬石之簴。婦女連百,倡優累千。興作驪山宮室,至雍相繼不絕。所以自奉者,殫天下,蠍民力。偏駁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謂自營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

奇怪的是秦始皇居然沒有發怒,而是「面有慚色」地自我解嘲:「令之之言,乃令眾醜我。」

鮑白令之當眾罵皇上,改變了歷史進程:如果秦始皇把禪讓制形成規矩並代代傳承下來,那結果會如何,讀者諸君可以閉著眼睛想像一下,是不是全球都唱秦腔了?

說完盧生侯生尉繚鮑白令之,咱們該來說說背後罵皇上的王翦了。這段故事其實不用細說,讀者諸君知道的可能比筆者還多,所以這裡就照搬《史記》中的原話,大家一看就明白。

王翦當面對秦始皇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

王翦背後嘀咕:「秦王怚(一作粗)而不信。」

王翦的話歸納起來,就是說秦始皇狐疑猜忌刻薄寡恩,而秦始皇的反應是「大笑」著滿足了王翦要房子要地的所有要求,而且是連著滿足了五次。

唾面自乾的秦始皇,真是愧對了「暴君」之名:這五個公開罵你的人,你咋不殺掉兩三個來維護自己的威嚴?

用分析的眼光來看抹黑秦始皇的史料,我們就會發現秦始皇並不喜歡殺人,尤其是不喜歡殺罵他的人。

史料有記載公開辱罵秦始皇的五個人,居然都沒有被殺,至於秦始皇為什麼不殺,可能是侯生盧生跑得快,但是沒跑掉和沒想跑的尉繚、鮑白令之、王翦為什麼沒有被殺?這就是要提請讀者諸君回答的問題。

筆者的看法是這樣的:要麼是我們看了假史料,要麼是我們看到的是假秦始皇。真正的史料,應該把秦始皇記載稱雄才偉略的一代英主,真正的秦始皇應該是胸襟似海的仁德之君……

相關焦點

  • 有人問為什麼有些人篤定秦是暴秦,但秦的制度卻延續了二千多年?
    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那得看他怎麼用刀,而不能因為他拿著把刀,就判定他是好人或者是壞人。秦朝之所以是暴秦,歸根結底都是秦統治下的百姓苦。秦始皇在時,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始皇一死,天下就不太平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興有亡,是因為制度變了嗎?還不都是因為使用制度的人變了。
  • 哭倒長城罵倒秦——從孟姜女故事看中國老百姓眼裡的秦始皇
    評價秦始皇,從古以來,聚訟紛紜,於今未息。論者中,有的說他功勞蓋世,有的說他暴虐無道,有的主張對他要少罵,有的主張對他要少贊,各執一詞,各有其理。但這當中有個現象,人們習焉不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古今那些評秦的文章、言論,大都出自史家、文人或政治家,而幾乎沒有普通老百姓的看法。是老百姓沒有看法嗎?或是雖有看法卻沒有表達過嗎?還是老百姓根本就不會臧否人物,不配有看法?我看都不是。是我們沒有認真留意過,也沒有重視過他們的看法。
  • 呂不韋明明對秦始皇一家都有大恩,為何最後秦始皇還是要逼死他?
    特別是到呂不韋的時候,他以一個商人之家起身,最後幫助秦國兩代君王登基,成就一代偉業,雖然說也成為了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但最後的結局卻不是很好,被他親手扶持上來的秦王嬴政所殺,那明明對秦王一家有大恩的呂不韋為何會落得如此悽涼的下場呢?
  • 罵不罵秦始皇,從來不是一個歷史問題
    對於《大秦賦》另一個層面的批判則升至思想維度,亦即要不要美化秦帝國和秦始皇。 其實,這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兩千多年來,無數大佬捲入其中,還沒爭出個所以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卒,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始作《史記》,間隔近百年,早換了人間,一代雄主淪為刀筆吏的靶子。
  • 秦始皇贏政後代被殺,但並不代表沒族裔,這14個姓氏與其有淵源
    秦始皇贏政後代被殺,但並不代表沒族裔,這14個姓氏與其有淵源我國歷史第一個建立統一王朝並稱帝的是秦始皇,皇位傳到第二位胡亥就滅亡了。從歷史記載看,胡亥篡位後,賜殺扶蘇,逼殺公子高、公子將閭,還殺了10個公主。
  • 秦始皇被罵了兩千年,現在還被罵,甚至是群起而攻之,究竟為何?
    照郭老這個說法,秦始皇就是一個面目可憎,身患先天殘疾,軟弱無力的人。果真是這樣嗎?秦始皇聞聽尉繚這樣說他,不但沒發怒,反而很高興,重用了尉繚。這是為什麼?自已思考一下就就明白了。勇士荊軻刺秦王,秦王剛開始空手與荊軻對搏,後又抽出佩劍,一劍砍斷荊軻的腳,憑一己之力還反殺了荊軻。如果秦王是如郭老所說的有軟骨病的話,他又哪有力量反殺荊軻?
  • 秦始皇滅六國重用的名將,為何在劉邦項羽滅秦時,沒出手救秦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的火種迅速蔓延。老楚名將項梁帶著他的侄子項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兩人都很有才幹,一往無前。但他在巨鹿耽擱了一些時間,劉邦毫不猶豫地先進了鹹陽,秦三世的兒子秦三世向劉邦投降。就在此時,那個統一的六國,曾經龐大的秦帝國滅亡了。
  • 老人家誕辰之日,再說說歷朝歷代對秦始皇的評價.
    一個主要的反駁依據就是,說中國曆朝歷代對秦朝的評價都很低,都稱之為「暴秦」。 這一點倒是沒說錯。為啥歷代封建王朝主流意識形態都把秦國成為「暴秦」呢,有幾個原因: 一、秦始皇確實把儒家得罪狠了。焚書坑儒的規模和範圍有所爭議,但肯定燒了一些書,也坑了一些人。
  • 秦始皇究竟身高几許?為何嚴苛的秦法中,身高不足6尺可不坐牢?
    秦法嚴苛天下聞名身高不足6尺可免牢獄之苦,秦法嚴苛為何有如此「疏漏」?為何身高不足6尺,在秦法裡不用坐牢?關於歷史上秦始皇的身高之謎,人們曾經有過這樣的討論,那就是在秦始皇遭遇「荊軻刺秦王」的時候,荊軻追著他轉了幾圈,他都因劍身過長,而很難一下子從腰中拔出佩著的長劍。因此,不少人覺得歷史上的秦始皇應該是個矮子,如果不然,他怎麼連腰中的劍都不容易拔出呢?
  • 秦王朝為何二世而亡?秦始皇沒想到,趙高太陰險,李斯太自私
    秦始皇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後沒多久,天下大亂,秦朝不過傳為二世就被趙高和胡亥搞得烏煙瘴氣而滅亡,在滅亡之前,已經自行去帝號,恢復王位。千秋萬世的美夢到了二世戛然而止。秦始皇不是沒有對自己江山做過防範,但是他的防範顯然走錯了路,他沒有想到身邊乖巧懂事的次子胡亥會如此糊塗,也沒有想到謹慎小心的趙高會如此陰險,也沒有想到聰明的李斯會如此糊塗,更沒有想到一向冷靜的扶蘇會如此蠢。
  • 白起、項羽坑殺幾十萬人無人問,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被罵千年?
    都說刀劍無眼,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陣難免出現死傷,但是往往在一方投降之後,勝利者仍然會有屠殺俘虜的行為,比較出名的就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項羽坑殺20萬秦軍,但是這幾十萬人對於後代人來說反倒沒被過多指責,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僅僅殺了四百多人,卻為何被罵了上千年?
  • 秦始皇是否為暴君?看看歷史上批判過他的這些人,你就明白真相了!
    盧生認為秦始皇為人「剛愎自用」,因害怕被處罰,就和另外一個人商量逃走。  盧生為什麼「害怕被處罰」?好端端地,秦始皇為何會處罰他呢?  原來,盧生在秦始皇面前撒過各種謊言,例如他說滅秦國的敵人是「胡」,於是秦始皇派了蒙恬帶著30萬大軍北上「抗胡」。  盧生還騙秦始皇說可以找到「長生不老之藥」,於是秦始皇給他人力、物力、財力,讓他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 秦始皇是否為暴君?看看歷史上批判過他的這些人,你就明白真相了
    盧生認為秦始皇為人「剛愎自用」,因害怕被處罰,就和另外一個人商量逃走。盧生為什麼「害怕被處罰」?好端端地,秦始皇為何會處罰他呢?原來,盧生在秦始皇面前撒過各種謊言,例如他說滅秦國的敵人是「胡」,於是秦始皇派了蒙恬帶著30萬大軍北上「抗胡」。盧生還騙秦始皇說可以找到「長生不老之藥」,於是秦始皇給他人力、物力、財力,讓他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 歷史上真正的秦始皇
    江湖方士騙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得到很多金銀,最後給秦始皇的都是假藥,被秦始皇識穿失敗後,害怕被罰一邊逃跑,一邊造謠摸黑秦始皇,秦始皇一怒之下把全鹹陽城搜殺騙人的江湖方士460多人,史記記載的都是坑術士,後來被以訛傳訛說是坑儒士。秦始皇的很多官員都是儒士,那他們怎麼沒死?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口黑鍋不能再背下去了。
  • 歷代君主都曾殺過功臣,為何被認為是暴君的秦始皇卻沒有?
    尤其是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無數人為之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這也是為何歷代的開國君主都曾殺過功臣的主要原因。縱觀歷史,幾乎每一位開國皇帝都曾有過殺功臣的經歷,比如說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建立漢朝的時候已經年過半百,因此日益猜忌起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因此先後廢殺了臧荼、張敖、彭越、韓信、英布等一批功臣。
  • 大秦賦:沒有歷史觀的一部「歷史劇」,毫無根據讚美暴秦
    一開始,大家只是覺得電視劇場面恢弘,漸漸的發現這部劇有點不對,它所要呈現給我們的不是歷史,而是為秦始皇樹立正面的形象,可是秦始皇自他活著到現在,一直都是「暴虐」的代名詞啊! 我們一直記得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我三十萬同胞之事(這事必須記得),為何不記得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殺了多少六國之人,難道只是因為秦始皇是中國人,秦始皇是統一六國的「大英雄」嗎?
  • 歷史上唯一沒殺過功臣的皇帝,後世子孫卻慘遭滅族,名字家喻戶曉
    但他們並不能得到後人的尊敬,因為他們大多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誤」:殺功臣。如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的劉邦、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的朱元璋等等。似乎偉大的皇帝都繞不開殺功臣這個套路,讓人覺得皇帝真是一種心狠手黑的職業。
  • 秦始皇見了羋月,該怎麼稱呼?
    說起羋月的另外一個稱呼,也許會有更多的人知道,那就是「宣太后」,這是她掌握秦朝大權後的正式稱號,至於他和秦始皇的關係,我們還要從她出嫁那天說起。羋月,原本是楚國的公主,和姐姐羋姝一起嫁給了秦國的秦惠文王,但是她的地位並不高。很多人知道她叫羋八子,但是這個「八子」並不是她的名字,也不是她排行老八,而是她的封號。
  • 秦始皇在位37年,從沒濫殺過一位臣子,卻為何都認為他殘暴不仁?
    秦始皇在歷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他不但統一了六國的疆土,還統一了華夏文明,是難得的開國明君。雖然他的功績被後人讚頌,但在歷史上總會有人說他是暴君,那秦始皇究竟是個怎樣的君主呢?公元前247年嬴政登基稱王,之後他勵精圖治將秦國發展壯大,先後統一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他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於是就給自己起了一個皇帝的稱號。
  • 秦始皇為何一輩子都沒冊封皇后,其實他一直在等一個人,卻沒等到
    秦始皇繼位之後,讓李斯統一文字、制定度量,又派蒙恬修長城、北伐匈奴,秦始皇自己也沒閒著,第二年他就開始巡遊天下,在他稱帝的十一年間,一共出巡了五次,比起先秦帝王「五載一巡守」還要頻繁。以前交通條件不便,秦始皇出巡基本上都在「受罪」,而且還要防著六國人行刺,風險不是一般的大,公元前210年第六次巡遊,抵達平原津秦始皇身染重病,不久去世,趙高採取「魚分龍臭」的伎倆,秘不發喪,扶持胡亥繼位,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這一生的「功」、「過」在史書中寫得明明白白,雖然有一些是欲加之罪,但是令人好奇的是秦始皇為何一生都沒有立皇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