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二十四史還是二十五史,都以《史記》為首,「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好像《史記》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
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司馬遷先生用推理小說筆法寫出來的秦始皇嬴政與大將王翦之間的勾心鬥角,細看之下我們也會產生這樣的困惑:王翦背後罵秦始皇,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司馬遷都知道了,秦始皇會不知道?秦始皇要殺背後罵他的盧生侯生,還被誣陷為「焚書坑儒」,秦始皇怎麼不殺背後罵他的王翦?
其實不僅僅是王翦,當面或背後罵過秦始皇的五個人,好像也沒有誰被斬殺,看來「暴秦」真的是有點名不副實。
背後罵皇上也沒事兒,這種事情還真的只能在秦始皇時代發生:盧生侯生罵完秦始皇跑掉了,倒黴的是給他們吹喇叭抬轎子的無良文人,而且是當時的執法部門處理的,跟秦始皇關係也不大:「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侯生盧生跑也就跑了,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御史監察部門,都沒有下發通緝令,說明秦始皇也沒有想過要趕盡殺絕,甚至根本就沒把這件事兒放在心上——在古代,殺四百六十個人,還真不是什麼大案要案,從漢朝開始就動輒滿門抄斬,每年不死個萬把人,那皇帝就會被讚頌為仁君了。
其實仁君和暴君,經常被弄混:「暴君」雍正所殺的人,連「仁君」乾隆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暴君」雍正赦免的曾靜張熙,被「仁君」乾隆凌遲了。
同樣道理,劉邦誅殺了那麼多異姓諸侯王,都是滿門抄斬甚至做成肉醬,卻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秦始皇的執法官殺了幾個騙子,就成了「焚書坑儒」,您說這事兒上哪兒說理去?
盧生侯生是背後罵秦始皇,罵完就跑掉了,而尉繚罵秦始皇,罵得更狠。尉繚罵完秦始皇,沒跑掉,但不是被抓被殺,而是被留下來重用了。
尉繚原本並不姓尉,就跟商鞅原本並不姓商一樣,商鞅被封為商君之前,叫公孫鞅或衛鞅,尉繚當大秦國尉之前似乎應該姓魏或姬。
尉繚罵秦始皇,罵得最狠,那簡直就是惡毒攻擊:「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雞胸脯),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尉繚罵秦始皇的話如此惡毒,即使是宋仁宗趙禎和明仁宗朱高熾聽了,也會怒髮衝冠拍案而起,就是拿這話來罵尋常百姓,對方也會拔刀相向血濺五步。
尉繚罵完秦始皇之後也想跑,但沒跑掉:「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
讀者諸君都知道,當時的「國尉」就是軍方第一人,《史記正義》這樣註解:「若漢太尉、大將軍之比也。」
尉繚罵了秦始皇,秦始皇不但不生氣,還把秦國軍權交給了他,看來秦始皇這個「暴君」,也是浪得虛名。
盧生侯生和尉繚,都是背後罵皇上,兩個跑掉了一個沒跑掉,沒跑掉的尉繚當了大官,盧生侯生就是不跑,也當不上大官,那是因為他們沒本事。
這些人罵了秦始皇都沒事兒,所以朝臣們膽子越來越大,博士鮑白令之膽子大到敢當面罵皇上了。
當年秦始皇想效仿三皇五帝選擇賢能之人執掌天下,也就是不搞父傳子家天下,這個皇帝誰有能耐誰來當。
博士鮑白令之上來就是一頓教訓:「陛下築臺幹雲,宮殿五裡,建千石之鐘,立萬石之簴。婦女連百,倡優累千。興作驪山宮室,至雍相繼不絕。所以自奉者,殫天下,蠍民力。偏駁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謂自營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
奇怪的是秦始皇居然沒有發怒,而是「面有慚色」地自我解嘲:「令之之言,乃令眾醜我。」
鮑白令之當眾罵皇上,改變了歷史進程:如果秦始皇把禪讓制形成規矩並代代傳承下來,那結果會如何,讀者諸君可以閉著眼睛想像一下,是不是全球都唱秦腔了?
說完盧生侯生尉繚鮑白令之,咱們該來說說背後罵皇上的王翦了。這段故事其實不用細說,讀者諸君知道的可能比筆者還多,所以這裡就照搬《史記》中的原話,大家一看就明白。
王翦當面對秦始皇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
王翦背後嘀咕:「秦王怚(一作粗)而不信。」
王翦的話歸納起來,就是說秦始皇狐疑猜忌刻薄寡恩,而秦始皇的反應是「大笑」著滿足了王翦要房子要地的所有要求,而且是連著滿足了五次。
唾面自乾的秦始皇,真是愧對了「暴君」之名:這五個公開罵你的人,你咋不殺掉兩三個來維護自己的威嚴?
用分析的眼光來看抹黑秦始皇的史料,我們就會發現秦始皇並不喜歡殺人,尤其是不喜歡殺罵他的人。
史料有記載公開辱罵秦始皇的五個人,居然都沒有被殺,至於秦始皇為什麼不殺,可能是侯生盧生跑得快,但是沒跑掉和沒想跑的尉繚、鮑白令之、王翦為什麼沒有被殺?這就是要提請讀者諸君回答的問題。
筆者的看法是這樣的:要麼是我們看了假史料,要麼是我們看到的是假秦始皇。真正的史料,應該把秦始皇記載稱雄才偉略的一代英主,真正的秦始皇應該是胸襟似海的仁德之君……